昭华撩乱 第296章

作者:海青拿天鹅 标签: 穿越重生

  “京中袁氏旧部,阵前归降者五万三千七百五十二人,加上别的杂兵以及大小官吏,共七万六千六百七十九人。”宫城前,主簿崔延意气风发,向萧寰禀报道,“人数太多,目前只得就地看押,未知殿下意下。”

  萧寰颔首,道:“京中有几处教场,都足够大,可将他

  们押往各处教场看押。而后,照先前议定之策,派人甄别审讯,视罪行轻重,或拘役劳改,或处刑,一切照规矩行事。”

  崔延应下。

  王隆在旁边听到“劳改”二字,不由睨了睨萧寰。

  这小儿现在想法多得很,动不动就会说出些他从没听过地自然,然后解释出一堆地大道理。

  比如这所谓的劳改,用萧寰的话解释,叫劳动改造。

  每个字王隆都听过,但合在一起,他听不懂。

  在王隆眼里,这些袁氏的兵马,既然有胆子作乱犯上,惹出那么大地乱子,那么便死有余辜。抓到之后,就算主动投降,一个个杀了也一点不冤。反正律法上写了谋反者族诛,只单单要这些人的命,已经是宽容了。

  但萧寰却不同意。照他看来,叛乱的罪魁祸首,以及手上有无辜人命的,自当杀无赦。可律法中的条款其实写得颇是笼统,若其家人清白,那么族诛连作则大可不必。

  至于那些够不上死刑的人,罚没为奴或者流放,萧寰也都并不支持。用他地话说,惩罚的目的,乃在于让这些人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天下经过一番动乱,已经更加凋敝不堪,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如果效仿对待滕氏地时候那样大开杀戒,乃有弊无利。

  ——“那你打算如何惩处?”王隆听到这说法的时候,啼笑皆非,“按你这办法,天下将来无官奴可用,边疆亦无犯人可守。”

  “

  奴婢之法,本非仁政,历代蓄奴之风盛行者,皆大衰之兆。既然如此,官府以身作则,不设官奴,又何患之有?”萧寰道,“至于边疆,迁民实边乃国策,既然要鼓励中原百姓到边疆屯垦,便要倡导以此为荣,又怎可将边疆作为惩戒之所?”

  王隆狐疑地看萧寰:“你的意思是……”

  “劳改。”萧寰断然道,“如今天下凋敝,水利不兴,道路损毁,田地荒芜,正须得大批人手。日后,朝廷狱中不养闲人,罪犯无论贵庶,皆以劳役代罚,间以教习农工手艺,待他们服刑期满,便放归回乡。反正都是庶民,他们愿种田的种田,愿务工的务工,岂非大善。”

  王隆无语。

  萧寰要做的哪里是仁政,分明是给这些叛党当起了保姆,连将来怎么过日子都操心上了。

  那些达官贵人们知道自己将来虽然免了死,却要真的要去修路造桥下田种地,恐怕会更愿意一死了之。

第355章 奸细(上)

  由于驻守京城的北军和驻守宫城的禁军投诚,一夜之间,京城和宫城被朔方兵马攻入。

  萧寰的幕僚们,对入城之后的行动计划得十分周全。破城之后,兵马首先包围了袁氏党羽要犯的府邸。

  宫中也是一样。

  袁皇后、陈王和袁广本想依托太极宫坚固的宫墙死守,但连半个时辰也没有坚持到,已经全然丧失斗志的一干近侍就索性投降,打开了宫门。

  据说,被捕的时候,陈王高声咒骂,要跟萧寰决斗。

  袁皇后则要求召见萧寰,与他当面对质。

  将官来禀报的时候,萧寰没有理会,只继续巡视各处,接见投诚的北军和禁军。

  一众将士坦着右臂,站在宫城之前,见萧寰来到,纷纷行礼。

  萧寰看到蒯头领也在其中,露出笑意。

  “此番禁军举义,蒯头领与众弟兄功不可没。”他说,“孤闻得诸位事迹,亦敬佩不已。”

  蒯头领忙礼道:“在下出身禁军,不忍旧日同袍为贼人所累,陷于不义。禁军弟兄心怀圣上,故决意起事,在下与几个弟兄不过顺势而为,何言功劳!”

  萧寰微笑,又与他们问起举事地细节,探望伤者。

  众人虽举义,却知道自己到底是降过袁氏的,担心被低看一眼,甚至秋后算账。但如今见萧寰待军士亲切随和,并无芥蒂,皆欣喜不已。

  王隆在一旁看着萧寰待人和蔼的模样,心中颇有些感慨。

  放在两年前,他打死也不会相

  信能在萧寰脸上看到这种表情。

  萧寰虽然待将士一直不错,但那都是体现在待遇上。他帐下的将士吃得饱穿得暖,军饷给足从无克扣,生病受伤有医帐可去,与别处相比,这本身已经是极大的优越,说出去,无人不羡慕。

  但对于将士们而言,对于萧寰,他们更多的是敬畏。

  萧寰性情清冷,就算是对待最亲近的人,也总是不假辞色。

  对王隆一时一样。从前为了他的婚事,王隆每每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讲了几匹布那么长,萧寰的回答最多是“嗯”和“知道了”几个字来回换,能把王隆气死。

  想来,萧寰的改变,大约是他那次养伤失踪回来之后。

  王隆仍然记得,他头一次巡营,在观看将士们操练的时候,亲自教一个新兵用剑,不但一招一式教得颇是耐心,末了还拍拍那新兵的肩头,鼓励他好好用功,将来必可成器。

  当时,那新兵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而在场的人,包括王隆在内,都惊得目瞪口呆,仿佛萧寰被鬼上身了一样。

  自从那以后,所有人都说殿下变了。

  那张常年似冰霜封冻的脸上,时而能看到笑意。

  而后来,当虞女史去了一趟朔方,他们都明白过来,萧寰的变化是虞女史带来的。

  因为在虞女史面前,他们的殿下最不像殿下,而是全然变成了一个陷入情场的年轻人。

  王隆知道,大营之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两人在一起时的

  绯闻,都是些殿下和虞女史腻歪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军士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那欣慰的模样,仿佛那是自家的儿子终于找了个妇人。

  所以后来,王隆看到萧寰毫无架子地与蒯头领之类的人侃侃而谈,已然不觉得有什么诧异。

  自从萧寰和那虞女史在一起之后,不但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学会了演戏。

  就比如这次的战事。

  萧寰对细作的经营,早已经铺开,不仅是对袁氏和周氏,也对潜入朔方的各路细作了如指掌。

  陈远亦在其中。

  他是王隆的侍卫,对于他的底细,王隆早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只是暗中监视,没有动手。

  这是萧寰的意思,为的就是这么一天。

  袁氏的刺杀计划,在袁他们出死士的时候,萧寰就已经全知道了。然后,萧寰拉着大营里上上下下近二十万人,东奔西跑,陪着他们玩。

  这些天,王隆和崔延、高竣连细软辎重都不要了,烧了大营,各领着兵马你追我赶撤往并州方向。虚张声势一场之后,又偷偷摸摸地绕一个大圈,回到京畿来。

  萧寰麾下的大多都是年轻人,久经沙场,在大漠里驰骋惯了,这点奔袭就像郊游一样。

  王隆却不行,这两天,他在马车里颠得骨头都要散了。

  不过众人公认最精彩的部分,还是萧寰遇刺那场。

  在他的指导下,崔延假投袁氏的戏码演得有模有样,将那群死士放进来的时机

  ,配合得天衣无缝。

  萧寰力排众议,以身试险,亲自留在大帐中当诱饵。那群死士冲进去之后,没一会,就被萧寰和埋伏在里面的侍卫结果了。然后,萧寰让侍卫们将大帐中布置成他真的遇刺地模样,又在脸上抹了血,躺在榻上,让人抬出去。

  至于王隆,他要做的就是去确认尸首,这一环,被萧寰称为点睛之笔。甚至在行事之前,他拉着王隆排演了好几遍,从说话的声调到步态和动作,一一细抠,力保王隆演得像。

  说这些的时候,王隆见他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

  那些字,显然是出自虞女史之手,因为看上去跟那些怪里怪气的书和地图一样,缺笔少划。

  用萧寰的话说,那叫剧本。

  上面甚至写明了王隆看见萧寰的时候,应该落泪。

  王隆严词拒绝,表示这绝不可能。萧寰不好强求,只得让他全程背着身,只从台词和神态上下功夫。

  有时候,王隆怀疑萧寰是真的想去做优人,否则怎会这么投入?

  不过崔延等一众亲随对此事确实十分有兴趣,萧寰给他们说戏的时候,个个嘻嘻哈哈,排演的时候却极其卖力,最后真上了场,有好些人真的嚎啕大哭出来,仿佛萧寰是真的死于非命。

  王隆断定,这都是大营里风靡的那什么狼人杀练出来的本事。

  ——“你既然已经得了禁军和北军的信,可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又何必多

  此一举。”王隆对萧寰道,“直接冲进去将袁氏一网打尽,岂非痛快?”

  萧寰却道:“袁氏乃瓮中之鳖,解决他们,不过举手之劳。比他们更要紧的,乃是周氏。师出无名,则非正道。他们既然谋划已久,将来必成大患。不若现在就让他们露出尾巴来,一举平定。”

  王隆明白过来。

  他原来还担心萧寰碍于手足之情,对梁王和周氏网开一面,为日后留下祸害。

  如今看来,却是自己多心了……

第356章 奸细(下)

  北军的策反,则是高荟一系的功劳。

  而当看到这些人,王隆不觉地终于有了些兴趣。

  北军是皇帝的京畿的驻军,是皇帝直属,正经的王师。袁氏叛乱之后,皇帝行踪不明,北军要守卫京畿,一向不敢贸然动作。

  而此番举义,与王熙大有关系。

  袁氏对北军虽然大力拉拢,提防监视却也从不落下。

  为了帮助高荟与别的北军兵马联络,王熙出了大力。他在京畿中人脉深广,恰逢战乱,各处店铺关停,手下多的是无事可做的机灵人。在他的帮助下,高荟跟留守在京城中的北军搭上线,配合萧寰和禁军举事。

  高荟自然也知道王熙是王隆的儿子,在王隆和萧寰面前特地提及此事,夸奖道:“若非王公子,末将及一干北军弟兄几乎一筹莫展,昨夜举义,只怕也无从谈起。”

  王隆不由心情舒畅,脸上却仍旧不以为然,摆摆手:“这是他该做的,何足挂齿,不似高将军及北军诸君出生入死,论功劳不足万一。”

  萧寰到各处视察了一圈,最后,才策马入宫。

  袁皇后、袁广和陈王都关押在太极宫地偏殿里。

  从昨夜被攻城的动静惊醒,他们就一直紧绷着。被捕到现在,三人该骂的骂,该闹的闹,折腾了大半日过去,已然疲惫了。

  即便萧寰的手下并没有苛待,三人被带到萧寰面前的时候,也都没有了气焰。

  陈王和袁广都神色苍白,衣冠歪斜。

  据侍

  从禀报,陈王先前曾经试图在如厕的时候逃走,被军士拽了回来摔了一跤,身上的衣服破了一块。

  仪态最好的,是袁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