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门小户 第69章

作者:晨晓茉莉 标签: 布衣生活 市井生活 古代言情

  陶砚伸手接过,打开看了起来。

  然后看着看着,他的表情也有些复杂,“娘,二丫,这是蒲大人儿子写的。他说感谢爹当年救了蒲大人,他身为儿子,身无长物无以为谢,便把他这些年科举用过的书抄了一份给我们送来。”

  “若以后我们家有人走上科举一路,正好能用上。”

  “蒲大人的儿子?”柳二丫凑前去看,惊讶道:“我今天听蒲夫人说,她儿子前些年考中了进士,如今在京城做官呢。”

  “他居然抄了一箱子书给我们?”

  “是啊”

  丁氏感叹着:“我瞧着从认字的蒙书,到四书五经都是齐的。里头还有他们父子俩写的一些文章,这也太贵重了。”

  她这回带陶砚和二丫来,没想过要从蒲家拿什么东西走。

  陶砚他爹死后,蒲家一直对自家多有照顾,说句实在话,就算当家的没死,自家也不一定能有现在的日子。

  所以,她从来没有教过儿子要以蒲大人的救命恩人自居。她一直跟儿子说的,便是他爹身为县衙的捕快,领着朝廷的饷银,那么当上官遇到危险的时候,自然是要挺身而出保护上官。

  领什么样的饷银,便要做什么样的事。

  陶砚他爹当时若是跑了,就连她也是看不上的,要狠狠唾弃。

  所以当陶砚他爹护着蒲大人身死后,她一方面难过,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很骄傲,每次跟人说起也是与有荣焉。

  这次来,也是想着蒲家这些年礼物不断,显然是一直没有忘记这段恩情。但凭心而论,丁氏觉得,当年的救命之恩早就还清了。

  自家这些年还托人家的福,日子过得比别人家的要好,如今陶砚也有了差事、娶了妻,那正好过来让蒲大人和蒲夫人看看。

  让他们知道陶砚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成家立业,自家的日子也安安稳稳的,同时也安安人家的心。

  蒲大人如今都快六十了。

  是个好官。

  丁氏怀着隐秘的谁也没告诉的心思,想着蒲大人都快六十的人了,不好让人家一直惦记着救命之恩没还清,将来到了地底下还心中有愧。

  于是拖家带口就来了。

  但没想到,蒲家人还准备了这样的一份重礼。其他的布料、点心都只是寻常,只重了两三分,但这一箱子书,那是有钱都买不到的。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只是在唐家的时候由嬷嬷教导着识了几个字,但也知道一个进士科举用过的书,有多重的分量。

  不亚于手把手教导了。

  蒲家这是不但想到了自家的现在,也想到了自家的将来啊。有了这一箱子书,以后自家子孙若是有那心思,便也能在科举上闯一闯。

  丁氏想到的东西,陶砚也想到了。

  他仔细地把这些书翻看了一遍,偶尔还会看着上面的注释出神,最后一本本地都收回了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好,再把箱子盖上。

  “娘,我们把这书带回去吧。”

  “好,都带回去。”

  丁氏点着头,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抹了一下眼眶。然后转头对上儿媳妇柳二丫的脸,她又笑了起来,“二丫,你不是想吃炸金花吗?”

  “走,娘带你做去。”

  她说着说着站了起来,“这菊花啊,除了炸着吃,还有别的吃法。加鸡蛋和面粉可以做‘菊花饼’,包在饺子里头就是‘菊花饺子’、还有什么‘菊花枸杞粥’‘菊花酥’、‘菊花糕’、‘鸡汤菊花豆腐’等等,多着呢。”

  “娘你不是腿疼吗?”

  柳二丫把她拦了下来,“今天还是歇着吧,我们改天再吃。陶砚把热水提来了,娘你先泡泡脚吧。”

  “对啊,哎呦我都糊涂了。”丁氏拍着自己的额头,转身又坐了回去,“哎,娘老糊涂了,把这事给忘了。”

  “那我们明天再吃。”

  “让娘给你做一席菊花宴,好吃着呢。”

第72章 有喜了(二更)

  第二天, 吃过了一家人一起做的菊花宴,陶砚和柳二丫两个人出门去玩,虽然庙会还没开但县城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说起来他们成亲这么久, 还没有单纯的出去玩过呢。

  尤其这次还是在郡城这样大的地方,处处都和石县不一样, 所以不但柳二丫兴致勃勃,陶砚也很高兴。他们先是去了瓦肆, 看人唱戏还有玩杂技,然后又听了店小二的推荐,租了船去游湖。

  不过这个柳二丫不太喜欢。

  应该是她从小就没有坐过船的缘故, 船一动她就晕, 总觉得自己就要掉河里了, 所以一路上是紧紧地抓住陶砚的手不松开, 中间还吐了一回。

  直到下了船才缓过劲来。

  然后他们又去逛了街市, 买了一些小玩意儿,最后回来的时候路过一家百年老店,还买了一家烧肉和烧鹅回来吃。

  而第三日, 则是庙会的日子。

  一大早, 两人就起来了,因为丁氏不去,所以今天还是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们先是按照丁氏说的, 先去城隍庙烧香还愿,然后便开始逛庙会。

  庙会可比街市上热闹多了。

  不但有傩仪, 还有舞狮子可以看,就连城里的戏班子也在空地上搭了台子,戏是一出接着一出,唱得好的, 还有人叫好着往台上扔银子。

  除了这些之外,什么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些东西就连柳二丫看着都移不动道,买了一堆,都塞陶砚怀里让他拿着了。

  “好热闹!”

  “这里真好玩!”

  “我们县城的庙会,也这么好玩吗?”

  陶砚手里提着,怀里拿着,有些无奈地看着走在前面东张西望的柳二丫,“石县是个小地方,只有元宵节才有庙会,重阳那是没有的。你若是想去,等明年元宵的节时候我带你去,也是在城隍庙办。”

  “城隍庙,”柳二丫想了起来,摸着胸口,“我还有从城隍庙求来的平安符呢,很是灵验,等回去我也给你求一个。”

  “咦,你看,菩萨出来了!”

  柳二丫惊喜地指着前方,“他们抬着菩萨出来了,这是要到哪儿去?”

  这个问题陶砚也不知道。

  好在旁边有热心的百姓解释,“这是菩萨巡街,驱除邪祟,赐福百姓的。”他见抬着菩萨的人就要过来了,连忙往前挤着,“快快快,摸一把菩萨,就有福气呢,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还有这样的事?

  柳二丫不甘示弱,拉着陶砚的手也凑上前去,踮起脚尖摸了菩萨的脚指头,完了两人看着对方披头散发的模样,哈哈大笑。

  回到石县的时候,柳二丫跟她娘说起这场热闹,还很高兴。

  “娘,庙会可好玩了。”

  “他们还把菩萨抬了出来,说是摸了菩萨就能得到菩萨的赐福,我好不容易挤上去,摸到了菩萨的脚指头。它的一个脚指头,就有我的一只手那么大。”柳二丫用手比划着,“有这么大。”

  丁氏觉得新奇,“那可比县城城隍庙里面的菩萨大多了啊,我们县城城隍庙里面的那个菩萨,也就比你爹高一些。”

  “没有这么大。”

  “而且,也没听谁说过可以抬出来。”丁氏仔细想了想,的确是没有听谁说过城隍庙里面的菩萨还可以抬出来。

  “果然,郡城就是不一样。”

  “可不一样了,东西也好吃。”柳二丫从带来的包裹里面取出一件件东西,“娘,这是郡城的点心,更松软一些,给你和爹尝尝。”

  “这是在郡城买的蓝色布料。”

  “颜色更亮更好看,而且每一尺比我们这便宜了十文钱,这颜色适合给男的做衣裳,我买了两身料子,这块给你,你给石头做一身吧。”

  “还有这两块料子,还有两双鞋,这是给你和爹的。娘,我现在还没学会怎么做衣裳,今年重阳就只能给你和爹送料子了。等以后我学会了做衣裳,再给你们送衣裳,又或者等明年我提前跟人说好,请人做。”

  “今年没来得及。”

  丁氏拉过两块细布翻看,“费那个钱做什么,别说是这么好的料子,你就是送一块粗布来娘都高兴。”

  “你又买这又买那的,这回去郡城,花了不少钱吧?”

  柳二丫摇头,“没花几个钱,还赚了呢。”她跟丁氏解释,“我们来回搭的都是县衙的马车,住的驿站也是县衙掏的银子。也就送去蒲家的礼花了不少,不过那些都是在石县这边买的,我婆婆好像花了近十两银。”

  “但蒲夫人又加厚了几分,送回来了。”

  “而且蒲夫人还各送了我和陶砚两个荷包做见面礼,我回来看了一个便是二两,我们两个人一共是八两。”

  “所以算起来,我们还赚了呢。”

  “好在也就只去这一回,以后估计都不用去了。”

  “对了,娘。”

  柳二丫想起了那一箱书,于是跟她娘小声道:“蒲家都是有心人,你知道吗,这回我们上门去拜访,没想过要拿他们家什么东西。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大儿子送了一箱书,还是他以前科举的时候用过的。”

  “说以后家里若是有人想读书,便能用上。”

  “我看陶砚挺喜欢的,这几日他别的书都不看,就读那几本,看完还念念有词。”柳二丫回想着昨晚上的情景。

  “说是要都看一遍,不好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

  “多读书好啊。”

  丁氏觉得自己的儿子柳石头,读书半年之后就跟变了个人一样,当然是好的那种变化而不是像柳春生那样读着读着没有了人味。

  不过说起柳春生,她想起了一件事,于是便对女儿道:“二丫,你还记得娘上回跟你说过的事吗?黄家村有人卖生子丹和转胎丸,说是没怀孕的妇人吃生子丹,这样就能怀个男胎了。”

  “而怀了孕的妇人吃转胎丸,这样不管原本是男是女,便都只生儿子。”

  “你可还记得?”

  “记得。”这事柳二丫怎么会不记得呢,她不但记得这丹丸是黄家村那边的人卖的,还记得是一两银子一颗,娘还想买给她吃呢,不过被她拒绝了。

  而那天回去的时候,她正好碰见了来找她婆婆说话的干娘阙氏,她说她的儿媳妇也就是张家大嫂就吃了一颗,还是张大嫂她娘给她的。

  阙氏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她不爱惜自己的身子,随便吃来历不明的东西。可偏偏她大着肚子还不好责备,于是来家里抱怨了许久。

  所以柳二丫是记得清清楚楚。

  “娘,是又有谁吃了吗?”

  柳二丫问:“我婆婆和陶砚他干娘都说,这是来历不明的东西,最好是不要吃,免得吃出病来。”

  “不是。”丁氏无奈摇头,“娘知道的人里头,就你大姐、黄氏、你大姑的儿媳妇,还有盼儿那丫头有了身孕。”

  “你大姐就不说了,自从上回就一直没信来,估计要等到她生了才会有人来报信。而黄氏早就吃了,你大姑的儿媳妇吃没吃娘也没问,盼儿那是给她也不会吃的,她跟他们一家不对付呢。”

  “娘要说的就是这事。”

  “你知道吗二丫,你三叔三婶,现在在卖这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