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75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狄县尉:?????

  卢氏和丈夫说起话来,还是很给他面子的,语气可谓是有商有量。

  只不过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我觉得不错,女儿儿子也觉得不错,你说说你啥意见吧。

  狄县尉能有什么意见,自家孩子能拜个状元为师,有几个人能不愿意?何况听妻子说的,孩子还是因为他昨天夸了三娘才去找人家的。

  他自己早上也在县衙,两小孩竟都没来找自己,可见她们确实很喜欢三娘了。

  夫妻俩便有商有量地把拜师礼给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的狄县尉还不知道,他送到三娘家的不仅是自己两个孩子。

  县衙点卯早,下衙也早,第二日卢氏夫妻俩便带着狄平、狄安去三娘家行拜师礼。

  三娘本只是想得空时教教,没想到卢氏居然让两小孩正式拜她为师。

  既然狄家来得这般郑重,三娘便也正儿八经地喝了狄家两小孩的拜师茶,热情邀请卢氏多过府玩耍。

  三娘有县务在身,与各家内眷接触的机会少,总派绕梁她们出面又不够郑重。要是能有卢氏这么个帮手,那很多事情办起来就方便多了。

  想到这里,三娘看向狄县尉的目光就很有些羡慕。

  要不怎么说“娶妻娶贤”,有个贤内助真的能省很多事。

  狄县尉:“……”

  你那眼神是什么意思?

  你那“你老婆好好哦我也好想拥有”的眼神是什么意思?

  得亏三娘是个女孩儿,不然狄县尉都要怀疑这家伙对他妻子心怀不轨!

  事实证明,狄县尉放心得太早了。

  因为接下来好些天他都没机会和自家妻儿一起吃饭。

  一双儿女也就罢了,妻子卢氏也是每天吃过饭才回家。

  狄县尉忍不住和卢氏聊了聊这件事。

  卢氏表示他一个大老爷们自己吃饭尚且觉得寂寞,人郭少府和自家儿女差不多大,却一个人孤零零地来了蓝田县,多叫人心疼!将心比心,换成你自己的女儿,你舍得吗?

  所以吧,她偶尔过去陪人郭少府吃个饭怎么了?

  平时叫你吃饭,你不是一时说自己事还没干完,一时说自己书还没看完,总是磨磨蹭蹭的。现在好了,家里只需要准备你一个人的饭,你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吃,再没有人会扰着你!

  狄县尉无话可说。

  三娘倒也不是真想抢别人老婆,而是察觉到卢氏是真的想到她家待一待。

  如果夫妻俩多生几个孩子,卢氏肯定是有操不完的心,哪怕夫妻感情疏淡些也不算什么。

  只是她因为诞下双生子的缘故没再要孩子,如今一双儿女渐渐大了,丈夫又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卢氏哪怕一直表现得温柔体贴,也觉得这日子过得挺没意思。

  想她在闺中时常与三两好友读书弹琴、吟诗作画,如今跟着丈夫到外地赴任,连个能说体己话的人都没有,她心里又岂能没有半点落寞?

  而且三娘家的氛围着实好。

  如果说一开始卢氏还存着让丈夫多关心家中诸事的想法,那么待了几天以后就真的觉得在三娘着实挺快活。

  郭家不仅饭菜好吃,饭后活动还丰富,三娘每天都会抽出空闲来教导郑莹她们。

  三娘教人也不是一板一眼地教,氛围相当轻松自在,兴致来了还给她们弹琴或者击羯鼓放松心情。

  偶尔萧戡这个不良帅过来蹭饭,便带着狄平他们在廊外锻炼拳脚,说是光会读书成不了真正的人才!

  反正每天都过得热热闹闹的。

  ……真是让人来了就舍不得走。

  狄县尉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自家妻儿回来得越来越晚。

  就很离谱。

  三娘这边把蓝田县尉当得有滋有味,京师那边却出了桩不算小的事:武惠妃病故了。

  武惠妃病故以后,李隆基仿佛又想起了他们昔日的美好,一时竟连大明宫都不忍回去了,直接定居在兴庆宫接受杨玉环的安慰。

  为了缅怀自己长达二三十年、占据了自己整个青壮年的爱情,李隆基还把武惠妃追封为皇后,算是圆了武惠妃当年没法当皇后的遗憾。

  但也仅此而已了。

  李隆基对月流泪对湖伤心的时候有杨玉环作陪,倒是挺快从失去武惠妃的悲痛中振作起来。

  武惠妃爱女咸宜公主想方设法了解到兴庆宫内是什么情况,顿时被气得不轻。

  偏又拿李隆基没办法。

  当初她母妃得宠时,她就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公主,她的公主府落成后李隆基还亲自来了一趟。结果现在李隆基连母妃去世都没怎么露脸……

  寿王本来是很有希望当太子的人选,结果现在因为那个女人都不好去父皇面前表现了,甚至连李林甫都快要倒戈到太子那边!

  自古以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可她到现在都不明白她们是怎么变成败者的。

  难道就因为她父皇移情别恋了?

  这么多年的独宠和偏爱,难道还比不过那惊鸿一瞥的心动?

第89章

  有李俅的提醒在前, 三娘听到这一消息也没觉得太惊讶。

  只是这个月内蓝田县的娱乐活动要停一停了,到底是天子脚下,可不能像李俅说的那样傻愣愣撞到枪口上。

  崔县令也是这么个想法, 本来他都准备把修纂《蓝田县志》的事情递上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把折子留了下来,说是有些内容还要斟酌斟酌。

  既然武惠妃是以皇后之礼下葬, 那该有的尊荣肯定得有,便是太子也不能胡来。甭管你心里承不承认,面子上的事都得做足了。

  比较为难的是李俨的婚期本来定好在九月,结果来了这么一出, 肯定是要推迟了。

  其实按照大唐的算法, 十六七岁还属于“中男”范畴,也就是没满二十岁, 没成丁, 搁在寻常百姓家就是不用服兵役或服劳役的范畴。

  只不过“中男”已经是常见的议亲年龄了,毕竟男丁过了二十岁说不准就要把自己奉献给朝廷, 所以得抓紧时间成个婚生三两个孩子, 这样即便在外面遇到什么意外往后也算是有人可以上个坟烧个香什么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在“中男”这个年龄段娶妻生子,要是成丁后还没娶,那县衙是要造册登记,给你们安排集体相亲的。

  既然九月不能胡来,三娘索性和崔县令他们商量起年前年后的安排。

  上元节嘛,长安不夜禁, 可惜人太多,到处人挤人。咱县城虽不如京师繁华, 但也有自己的妙处。

  到时候正好可以把县衙负责主持的集体相亲大会安排起来,要是上元节没相中, 咱还有上巳节;要是上巳节没相中,咱还有端午节;再不行,那等七夕也可以。

  只要咱有心,一年到头全是好日子!

  晚上有安排,白天也不要闲着。

  蓝田县占据南方各地入京的交通要道、必经关口,这里头的优势可不是寻常可比的,到时候组织南来北往的商户举行农贸会。

  南边的商贾难得来一趟,没门路展示自己的商品怎么办?北方的商贾要去南方发展,不知道带什么货怎么办?蓝田县可以组织双方交流交流,顺便趁着东道主的便利夹带点蓝田县的私货进去。

  这样一来对三方都有好处!

  三娘的提议对崔县令来说是没什么吸引力的,因为出身的缘故,他对商贾诸事不太上心。

  不过县令底下还有县丞和主簿,他们对这件事就分外感兴趣。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靠名声吃饭的,他们出身没崔县令、狄县尉好,起步没三娘高,如今年纪又不小了,兴许这辈子都升不上去了,要是能捞点好处对他们来说当然最好。

  而且没好处?

  和商贾打交道能没好处?

  何况县里马上要着手修纂《蓝田县志》了,他们到时候总不好一事无成只记个名吧?他们怎么也得拿出点实绩来才行!

  所以对于三娘这个提议,县丞和主簿都是积极支持。

  狄县尉就更不必说了,他妻儿都在三娘手里,自然没什么可反对的。

  崔县令微微讶异。

  三娘的想法是真的多,而且为人处世可真不简单。谁见过县尉来不到半年就能把整个县衙班子安排去干这干那,而且还能让他们一团和气?

  不过底下的人有干劲,崔县令当然也高兴。听说郭家弟弟妹妹不少,以后可以考虑结个儿女亲家。

  至于为什么不考虑直接和三娘议亲,那当然是因为自家那些个臭小子没一个能叫人看上的。

  儿女亲事首先要看门户,其次则是要看双方的意思。

  要是人家自己没那个意思,好事就成坏事了。

  就三娘家里这种放心让她自己到蓝田县赴任的态度,她的婚事想来也得考虑她本人的意见。

  这要是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好,看她自己的想法哪里看得上他家那些个小子?别的不说,萧家那小子就天天跟在她屁股后面转悠。

  萧戡虽然不爱读书,可人家长得好,身量也高大,且他的萧字还是“萧梁”的萧,修纂《昭明文选》的萧统就是他们家的,祖上那是真的阔过。

  那可是正儿八经出过皇帝的家族,能不算阔过吗?

  更别提上次还有位出身东宫的郡王特意过来找她玩儿。

  李俅过来的时候虽没怎么招摇,崔县令还是能摸清他底细的,自然也知道三娘从小与他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这样的小姑娘还真不是别人能勉强的。

  三娘都不知道崔县令在考虑小一辈的婚事,她每天忙忙碌碌,终于等到了重阳。

  晦日、上巳、重阳是唐代人心中的三大节,亲朋好友都是要聚在一块的。

  照理说三娘在蓝田县,约亲朋好友过来登山应该更应景,可贺知章他们年纪都大了,爬不动山了,三娘便打算回去见见他们。

  至于朋友们的话,马上便该是授衣假了,足有半个月之久,足够她们好好聚一起玩耍。

  三娘重阳节短暂的一天假期便在探亲访友中度过。

  可能是很少让自己不痛快(专门让别人不痛快)的缘故,钟绍京精神头还是很不错的,贺知章倒是渐渐有些精力不济。

  太医让他戒酒,他表面上说好好好,实际上还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一点都没有消停的意思。

  儿孙劝他,他就表示自己已经没几年可喝了,便是天天喝个烂醉,又还能醉多少回?与其天天忍得那么难受,还不如尽情喝个快活。

  这样的情况是最难劝的,贺家儿孙对此都无计可施。

  见三娘来了,便与三娘说了这情况。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