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登科 第21章

作者:小圆镜 标签: 欢喜冤家 甜文 科举 先婚后爱 古代言情

  八个玄衣皂靴的侍卫在前方开道,手持仪仗,四驾的大车上下来一人,绯袍乌纱,秀骨清像,广袖如流云蔽月,半遮住一身肃杀之气,正是当朝最得圣上倚重的文华殿大学士。

  他走到桂榜下,抬首细看片刻,负手淡淡道:“你们都是豫昌省籍贯的生员?”

  “是。”众人异口同声道。

  楚青崖踱了几步,冰冷的目光从每个人脸上扫视过,“功名在身,可见官不跪,你们这些参加乡试的人,都考过了秀才,通过了三年一次的岁考和乡试前的科考,一层层地筛上来,实在艰辛。跪下来的那几个,都免礼,站着回话。”

  他走到一个跪拜的学生面前,亲自扶起来:“敢问阁下年岁几何?读了几年书?考了几回试?”

  那考生是个老秀才,两鬓都已斑白,做梦也想不到一品大员会同自己说话,激动得热泪盈眶,“阁老见笑,草民今年五十四了,七岁时老母卖了家里生蛋的鸡,送小人去读私塾开蒙,二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今年已是第十六次参加乡试了,却还是名落孙山。惭愧!惭愧!”

  楚青崖从袖袋中取出一锭雪花银给他,赞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若次次都来,考到六十五岁,朝廷按例赐举人出身。”

  老秀才接了银子,喜不自胜,又垂泪道:“小人虽不才,却读了几十年圣贤书,懂得君子不受嗟来之食的道理,倘若六十五岁还不能中举,便安安心心在乡里做教书先生了此残生,万不敢叫朝廷为我这等草包破费。”

  楚青崖又问了几个下跪的生员,回答相差无多。他一一施了银两,走回榜下,朗声道:“你们可都听到了?寒窗苦读,何其不易,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登上朝堂,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你们中间,见了本官跪着的,大多年岁已高,是把读书科举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寒门子弟;站着的,大多年轻气盛,衣着不凡,是饱读诗书的富家之后。然而,恰恰有那等人,心术不正,狂妄自大,视国法为一纸空文,污了读书人的清誉!”

  他指着桂榜上盖的玉玺印,“贿赂考场官吏,私藏夹带,更甚者枪替,向来考风清正的豫昌省,怎么本官一来,种种舞弊手段就大行其道了?是本官查得严,还是过去考场管得松?本官身为乡试总提调,考生里有几个使了伎俩,看得一清二楚。盖了皇章,便是坐实欺君之罪,本官特意保留了原本排名,叫你们看看,这些欺君罔上、占用中举名额的奸猾无赖,是如何受到国法严惩的!头一个就是犯了枪替之罪的田安国!”

  他举起一纸罪状,“田家已认罪画押,花三百两白银请了代考,另花五十两调换号舍,这替他中解元的罪人已在府牢关了大半月,愿供出同党戴罪立功,助朝廷清查,圣上已经准许。田安国虽死,犹不能抵罪,来人,现在就把这榜抄一份,贴到田家祖坟,将此人尸身从墓中拉出来鞭三十,一下也不能少!”

  “遵命!”

  侍卫得令,立刻拿出纸笔抄起榜来。

  众人听了他一番掷地有声的训话,有惊讶的,有愤懑的,有不甘的,更有心虚之人,听到要将田安国拉出来鞭尸,不禁汗流浃背,胆寒心惊。

  刚才被询问过的那几个秀才老泪纵横,哭声凄惨:“阁老明鉴,定要将这些人一个个抓出来,要不是他们,我们兴许早就能考中了!天底下竟有这等不公之事!”

  楚青崖看着躁动不安的人群,神色冷峻威严,“天日昭昭,本官今天就在贡院前告知你们,不止这次乡试要查,豫昌省各州县五年之内的童试也要查,看看是哪个见官不跪的秀才,是靠钱买来的功名。只要抓到,就别怪朝廷从重处置了!”

  说罢便举步从人群中经过,袖袍刮出一阵凛冽寒风,两侧的学子个个起了层鸡皮疙瘩,低头行礼,口中喊着“恭送阁老”,见那红袍消失在车上,才长舒一口气。

  “果然是酷吏……”

  “好得很,快将那些作弊的畜生抓出来砍头!”

  “此前就听说有人使了银子作弊,太嚣张了……”

  楚青崖上了车,将外袍扔在一边,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

  等到看不见贡院的钟楼了,骑马的杜蘅真心实意地夸道:“大人,您刚才把他们镇得服服帖帖,都没人说田安国请的代笔判轻了。”

  玄英敲了他一下,低斥:“会不会说话,什么判轻了,那是圣上御笔亲批的!谁脑子不好敢当众反对圣上?”

  楚青崖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此时也没力气计较他们七嘴八舌,哼了一声:“若是查不出这四百个考生里有几个作弊的,就把家里那个解元拉出来,先打一百板子,再五马分尸,死了也把胳膊腿吊在菜市口各抽三百鞭,方解我心头之恨。”

  杜蘅向玄英做着口型:“没打一下,他就要抱着人去找太医了!”

  两人在车外偷笑。

  回了府,申时刚过,太阳晒得花园暖融融的。

  春燕跑来禀报:“夫人和姑爷去别院布置了,少夫人醒了,在里头用饭呢。”

  楚青崖推开房门,把手里的官服和乌纱帽往桌上一丢,大步走进暖阁,珠帘在身后叮叮当当地响。

  “退下。”

  床边伺候的瑞香看他脸色阴沉,不敢多言,放下碗溜了。

  江蓠喝了半碗乌鱼汤,恢复了几分元气,烧还没退下来,颊上泛着两团红晕。她擦擦嘴,瞥了眼帐外立着的男人,将一缕青丝撩到耳后,哑声道:

  “大人是嫌牢里日子太好,拿我来卧房问罪么?”

  楚青崖就知道她嘴里吐不出象牙,被刺激了一个月,也习惯了,这时居然能异常平静地开口:

  “恭喜夫人,不负众望摘得乡试魁首。国朝科举之风盛行两百年,唯有夫人这样十一年来跑遍各省助人为乐,考了二十三场县府院试、十五场岁科考、四场乡试的转世魁星才有资格中解元,本官佩服得五体投地。”

  江蓠呆了。

  解元?

  他开什么玩笑!

  楚青崖看她瞠目结舌,心力交瘁地往床上一坐,夺过她手里的碗,把剩下半碗乌鱼汤喝得一干二净。从昨晚到现在,他一直没吃过东西,是真饿了。

  “不可能!”江蓠反应过来,“我有一题是瞎写的,就是——”

  “郑伯克段于鄢。你策问是乙等,但前两场都是甲等,所以三场卷子都装在一起送去京城给陛下看了。我在贡院就给陛下上了折子,放榜时不能有田安国之名,大约有人半道截了奏折,所以没送到宫里去。”

  江蓠匪夷所思:“你都知道我替田安国考试,还把我卷子送上去?楚大人,你那天是喝酒了吗?”

  “六个考官加上内外帘官和杂役,共有五十多人,为了防止走漏消息,让作弊者逃出城,我没告诉他们有枪替。”

  楚青崖把她挤到床里头去,靠枕也夺过来,望着帐顶荷包上的笑脸,越看越像个哭脸,“本想直接送到京城,让陛下把田安国从榜上划掉,哪知不但没划掉,还升了第一。”

  江蓠小心翼翼地问:“你方才是去贡院了?”

  楚青崖道:“夫人不知,那群考生得知田安国请人代考中了解元,义愤填膺,要本官将代笔抓起来凌迟处死呢。”

  “……真的?”

  “不能再真。还有考生当场触柱,说若没有这代笔,他这次定能中举,苍天无眼,叫阴险狡诈之辈毁他前途。”

  江蓠头皮发麻,“你在吓我。”

  楚青崖叹了口气,“本官已在想如何将你押到刑部大牢,叫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把你这身皮肉弄成解气的模样,拖出去给莘莘学子交代了。”

  “……大人,我都说我能作证,你放我出来,不就是同意了吗?”江蓠提心吊胆地问。

  楚青崖侧过头,鼻尖几乎挨到她的脸,幽幽道:“本官很难办啊。”

  四目相对,他的嗓音低下来:“你若叫我夫君,我还能念着夫妻之情,从中斡旋。”

  江蓠憋了一阵,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小阁老!”

  楚青崖翻下床,指着她道:“你等着,回了京我看你还能自在到几时。”

  说完便拎着空碗扬长而去。

  --------------------

  大家新年好!看到这章的小天使们都能和甲首一样考试过过过!

  警犬工作好累,出外勤要换制服,回家还叼着饭碗受气T^T

  本文设定官员流动性大,恩科频繁,乡试不是严格三年一次。童试年年有,每个城市时间不同。岁考、科考年年有,是秀才职业资格考核,也算在科举里。明代杨廷和7岁备考科举,12岁就中了乡试举人,女主18岁考了4场乡试其实可以实现,平均每年大大小小4场考试完全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复习。

第22章 听江声

  乡试放榜之后,便是燕拂羽出殡的日子。

  道士在城外的宝相山选了个风水宝地,给她建了衣冠冢,尸骨则依照她生前的愿望火化。别院冷清,常年不与外人往来,灵堂设了两日,并无江府的人来吊唁,只有几个心善的老邻居带着几串钱过来,对着棺材叹气。

  江蓠强撑病体,坐在马车里跟队伍往城外去,阿芷摔了火盆,披着麻衣走在最前面,身后的楚青崖白衣麻鞋,戴着孝帽。

  朔风卷起落叶,扫荡着长街巷陌,过往的行人纷纷避让。出了北门半里,在官道上不期撞见另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举着清道旗。

  “姐夫,让他们先过吗?”阿芷抹着眼泪问。

  那六驾的金顶朱舆却在路口停下了,一个黄衣小童得了主人口信,来到队伍前,示意侍卫和手持仪仗的宫装侍女靠边停下。

  楚青崖顶着寒风走到车前,躬身长揖施礼:“臣家中新丧,不想冲撞了大长公主凤驾,拙荆重病在身,未能出来见驾,望殿下恕罪。”

  那小童道:“殿下问,是阁老家中的谁登仙了?”

  “是臣的岳母。”

  小童传了话,又走回来,也弯腰回礼:“殿下说,阁老和夫人节哀。现世人避让来世人,是理所应当的,请您先过。”

  “殿下慈悲,臣等拜谢了。”

  他带着一队人行拜礼,而后回到阿芷身边,示意众人继续前行。

  “这个殿下真好。”阿芷喃喃道。

  马车里的江蓠掀开帘子看了一眼,不知走的什么运,对面朱舆恰好也推开了琉璃窗,露了半张雪白端庄的脸容出来,一双深眸注视着她,微微颔首,似在和她打招呼。

  江蓠也不能下车还礼,正不知如何是好,却见那双眼露出一丝柔和笑意来,紧接着便关上了窗。

  她松了口气。

  安阳大长公主的车队走远了,宝相山近在眼前,江蓠回忆起那日和母亲来此上香的光景,鼻尖酸涩,捶着胸口压下眼泪。

  墓选在山脚一处潭边,家丁架起高高的柴堆,把棺材里的尸身抬上去。

  两个丫鬟把江蓠从车上扶下来,楚青崖携过她的手,见她悲不能抑要往柴堆上扑,一把揽住了,低低道:“夫人节哀。”

  火光燃起,烟气熏天。江蓠挣脱他,蹲下身抱住阿芷,姐妹俩望着母亲的遗容放声大哭,闻者皆哀恸不已。

  楚青崖默默地站在一旁,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肩头搭上一只手,却是柳夫人走了过来。

  “第一次给人送葬吧?”

  楚青崖点头。

  柳夫人叹道:“你是个有福气的,你哥哥走时你太小,什么都不懂,长到这么大一直没历过家里人生老病死。阿蓠命苦,小时候没了父亲,如今母亲又没了,你同她说话要注意些,别伤了她。她的心性比寻常姑娘要强得多,不这样,也养不了家,刚才她那么一推,你别往心里去。”

  “我明白。”他低下头,心里还是有些埋怨,“我只是想……”

  柳夫人拉着他的手,“回到京城,有什么麻烦事,就写信跟家里说,爹娘都会帮你。”

  “嗯。”楚青崖应了一声,鼻音软软的。

  柳夫人放下心,又去火堆前宽慰江家两个姑娘。

  楚青崖昂首望着飘摇直上的黑烟,忽然迷茫起来,如果将来有一天,他的父母去世了,他还能这么冷静地送殡么?

  他希望永远不要有那天,只是稍稍一想,都难过至极,可这世间亘古的规律,不会为任何一个人改动。

  丧礼结束,十月的天气越发冷。

  江蓠在床上又躺了五天,烧是早退了,只是咳得厉害,吃饭也尝不出味道。到能下地了,去京城的行装也打点整齐,她带着阿芷坐上宽敞的大车,楚青崖坐另一辆,在车里设了书案。

  走的那日,府门口的仆从排成长队,楚少棠和柳夫人与他们挥别,楚丹璧和卢翊更是送到了城门处。

  “若是缺什么,就跟我们说。要是三郎对你不好,只管一封信送来,我接你回家住。”楚丹璧搂着江蓠轻声细语,“你的身子还需好生调养,不要为小事动气,在外头照顾好自己,知不知道?”

  江蓠抱着她不撒手,“姐姐,你也要小心身子。”

  阿芷也抱着一篮子玩具,依依不舍地拽着卢翊的衣角。

  出了城,旷野的风徘徊在山林里,一行大雁朝南飞去,云层里传来渺远悠鸣。

上一篇:不做皇帝白月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