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万岁 第144章

作者:舟不归 标签: 豪门世家 婚恋 甜文 古代言情

  本来跪在地上的也侍婢拿着帚与案站起,朝堂上的二人恭敬道:“两位夫人请入席。”

  王氏先走去入席,下意识看向北面妇人的时候,有所不悦,只是顾及此行大事,所以怒气始终隐忍着不发。

  揖礼乃相见之礼,此人不揖,是在羞辱她们乃卑下之人。

  而她们在外就先遣人进来相问,但此时才设席,令她们站在堂上如。

  谢宝因看出妇人心中的愤愤之情,从容绕到案后跽坐,而后才发觉对面还跪坐着林妙意与陆六郎夫妻二人。

  她情绪淡淡的看着。

  比起从前相见时,林妙意已然癯瘠[2]改貌,身体衰弱到不能起,手掌用力攀附住身侧的漆几才能支持。

  堂上无人后,崔夫人也缓缓开口询问:“两位夫人突然前来要与我见面是有何大事。”

  王氏内心有怒,率先讥刺妇人:“我与谢夫人坐于家中,忽闻在国都内竟有人寡廉鲜耻,还欲羞辱我博陵林氏,所以前来见闻。”

  崔夫人哦了声,虚假的笑笑:“原来夫人是为遣返一事而来。”

  而王氏也再也难以容忍:“妙意三次妊娠,一再不能善终,以致身体中虚,而她为何如此,难道不是陆氏苛虐,我们还未因此诘问,你先遣返,此举简直就是师出无名,吴郡陆氏枉有清誉。”

  崔夫人只是戏谑出声:“王夫人坐于家中都能知道我今日要遣返新妇,居然还不知道为何?”

  王氏在几案下的手缓缓蜷缩握着:“购简帛的财资是博陵林氏给她的,与你陆氏毫无关系。”

  崔夫人冷笑:“三千钱,吴郡陆氏有。即使她用,我也不会责怪。”

  王氏瞬间高声道:“既是如此,崔夫人又在怒什么?”

  崔夫人不愿再与妇人毫无意义的争辩,她今日必然要达到目的,见谢宝因如此安静,心生计谋:“谢夫人是博陵林氏女主,既然已经为此事而来,那不如直接在堂上解决,避免以后有人在外损害陆氏声誉。”

  谢宝因不动声色的将视线收回,看向尊位,不疾不徐曰:“昔年夫人与我君姑欲以姻亲让高平郗氏与吴郡陆氏共享博陵林氏的利益权势,崔夫人、陆夫人与我君姑对此事皆佐助促成,而在七月,她妊娠又因未满三月而终止,此时才九月,崔夫人就忽然决意要遣返,我不解,博陵林氏也绝不会就如此接受这样的羞辱。”

  崔夫人闻之惊愕抬头,共享博陵林氏的利益权势一言,更是令她心中愤懑,她以为谢宝因言语会柔和,处事至少会周全,为两族以后往来多留退路,但此时女子的态度也已经不言而喻。

  她也不再隐蔽所想:“谢夫人博学,在渭城谢氏的时候就已经是天下士族皆欲娶之的女郎,那你理应知道女有四德,‘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3]’,而后再是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延续氏族,但林女郎做到了哪一件事?她既非贤才善女,身为家中正室夫人,不能辅助六郎的仕宦,不以良言使其好学,反助其乐而大淫。在四月六郎已经几欲致仕,倘若没有我劝阻,吴郡陆氏在国都连微小权势都难以拥有,且成昏两载有余,她还未能有所孕育。谢夫人既已如此辱我吴郡陆氏,那博陵林氏的利益权势,我们也不敢再共享,请二位夫人将其带回博陵林氏好好教导。”

  谢宝因望向在对面的郎君:“六郎也决意要遣返你的夫人?”

  陆六郎摇头。

  自长嫂出声询问,林妙意就下意识向右侧望去,黯淡的眼中渐渐有了期待。

  王氏趁势讥笑道:“原来是崔夫人一意孤行而已。”

  谢宝因笑而不言。

  他居然连开口出声都不敢。

  只是摇头,又有何用。

  独自抚育子女又寡居数载的崔夫人听见妇人的话,呵怒而言:“王夫人也慎言,天子以孝治天下,我既是他阿娘,那他就理应顺从于我,终日事亲。而且六郎的阿翁从他产下之日起就始终都在外郡任职,吴郡陆氏的子弟也皆只知擅书法,无一人能留在国都。为吴郡陆氏,我尽力抚育他,从韶华至今,从未享受过士族。随后他阿翁又客死于野,我独自前去治丧,扶灵柩回到国都,之后再为他聘妻,我对吴郡陆氏、对他皆是问心无愧。然今日,吴郡陆氏已不能繁衍生息,他也欲解冠致仕,丝毫不顾家族权势。他们夫妻是无谓,因为天下士族只会斥我身为正室,未能教导好族中子弟。”

  “滔滔怒骂只会向我汹涌而来。”

  “请问王夫人,我还是一意孤行吗?”

  如此拳拳服膺之言,同为正室夫人的王氏内疚低头,无话可说。

  士族最重家学,子弟在外皆被天下所审视,其言行都与氏族相关,而承担抚育之责的父母更是如此。

  谢宝因眉心微蹙,手心覆在小腹,似是身体不适,她轻轻叹息一声:“崔夫人,我想与六郎单独交谈,在这之后,倘若崔夫人要遣返之意依然不减,我也不会再干涉。”

  崔夫人眨眼赞同。

  谢宝因对其颔首示意过后,左手离开腹部,撑案缓缓起身。

  陆六郎也随后离开。

  来至中庭。

  陆六郎朝站立在此的女子,正立行礼:“谢夫人。”

  垂髾被秋风吹起,谢宝因神色淡下:“崔夫人昔年如此急切要与博陵林氏联姻,六郎不会不知道她所看上的是妙意她长兄在朝中的权势,而你们既已成昏,她长兄对你也并非未曾扶携,但你为何不愿升迁。”

  去岁,天子在御史台别置治书执法、治书侍御史,掌奏劾官吏。

  林业绥有意要给他此职,他却婉言相拒。

  陆六郎想起自己曾拒绝林仆射的善意,为此内疚:“治礼郎一职,我已经很满足,何况我并无治政才能,而治书执法要监督天下官吏,我不敢担此职。”

  谢宝因轻笑,与他直视:“你虽然知足,但是崔夫人不知足。”

  陆六郎低头躲避女子的视线:“我曾与阿娘说过,但阿娘总是盛怒。”

  闻言,谢宝因唇边的笑意消散,而是渐渐凝出一层薄冰:“所以你就默认了崔夫人自己所想的一切。”

  妇人要遣返林妙意的决心过于坚定,不顾家族利益,也不顾吴郡陆氏能从博陵林氏处获得更多权势,因为她的原则已经被触碰。

  而他再也不愿承受阿娘的呵斥,所以选择默认,从不为妻辩解。

  林妙意怀孕而不能顺利产子,或许也是被崔夫人怨恨,时时用言语折辱,而她又极易伤情,常常自苦。

  陆六郎见女子有愠怒,迅速揖礼,弯折了脊骨:“此事是我的过错,我不曾想到阿娘会做到今日之地步,但我对妙意是真心的。”

  谢宝因抬头高望,喃喃自言:“真心..其实真心又如何呢?”

  她哑然失笑:“你的真心让她一再失去自己的孩子;你的真心是让她蒙受被遣返的耻辱;你的真心就是将她推到崔夫人身前去承受无端震怒;你有真心又如何呢?你有真心而无保护她的能力,你觉得如此真心是值得你宣扬于口的吗?”

  “在天下士族中,有夫人无数,六郎尽可去相问她们需不需要夫君的爱与真心,或许比起这些,她们要的是尊重与相敬如冰。”

  陆六郎虽然行为懦弱,但他内心对妻子亦也爱慕,以致声音变急:“我以后会好好爱护妙意,还望夫人能..”

  谢宝因缓声出口打断:“崔夫人在堂上所言字字锥心,没有任何能够指责之处,你也见到王夫人都闻之缄口。我若出言相斥,而今日之事以后在士族中相传,博陵林氏又要如何?行至如今,我已无言以对,之后如何,皆在六郎你一人。若你都不能在崔夫人面前留下自己的夫人,那我会将其带回长乐巷。自后博陵林氏会保护她。”

  她或许能不顾一切的以权势来逼迫崔夫人,但在离开以后,林妙意又将会独自面对所有一切。

  陆六郎沉默。

  交谈完,谢宝因转身徐步回到堂上,重新席坐。

  少顷,陆六郎进来,他望了眼西面,然后跪于堂中央,面朝北:“阿娘,我..我不想让妙意返回长乐巷。”

  崔夫人反讥:“你不想又如何?”

  陆六郎忽然语塞,很久才言:“我想解冠不是因为妙意,而是我无心权势,林仆射也曾要扶携我,我拒绝了而已。”

  崔夫人呵怒:“你阿翁不在家,为将你养育长大,自少时起,我就对你耳提面命,时时教诲你身为吴郡陆氏的子弟该如何做,你也很孝顺,从不会触犯我,而你今日就因为她来违背父母之命,你说你无心权势,那为何从前不说?你的不孝,皆是从她而起,居然开始对我妄言。”

  养育之恩使得陆六郎再次缄默。

  谢宝因笑然。

  这场母子的战役,最后还是崔夫人赢了。

  林妙意见况,跪在席上流涕饮泣。

  事情已经成为定局,再也不能改变,崔夫人循着哭声望向东面:“她的身体是因吴郡陆氏而中虚,待她身体康复,我会遣人以华盖车驾送回长乐巷。”

  王氏直接拒绝:“不必,身体关乎终生,我们今日就接回长乐巷,再去请宫中医师来诊治,避免久疾成病。”

  堂上,林妙意与陆六郎徘徊留念。

  在王氏那里受挫的崔夫人命奴僕去分开二人。

  谢宝因右手愤然拍在案上:“博陵林氏的女郎,你们敢?”

  奴僕半途而至,战栗伏地。

  崔夫人也恍然失言。

  谢宝因将随侍林妙意的媵婢唤到堂上,命令道:“先扶女郎去门外登车,叔母也先一同出去。”

  王氏对崔夫人实在难以放心,忧心摇头:“你要有事,我如何与从安交代,何况你还怀孕。”

  谢宝因笑着安抚:“我有事想与崔夫人单独谈。”

  妇人最终离开。

  待堂上众人退去。

  崔夫人看着岿然不动的女子,警备道:“谢夫人还有何事。”

  谢宝因抬眼望去:“昔年博陵林氏送予族中女郎的资财,我会遣人驱车前来运回,还望崔夫人能予以方便。”

  崔夫人颔首:“吴郡陆氏虽然不如林氏有权势,但也不会贪新妇的资财,即使谢夫人不说,我也会遣人送之。”

  谢宝因莞尔而笑:“有缘即合,无缘即离,事情已经如此,那就最好善始善终,崔夫人要明白,倘若在士族之间,因为此事而损害林氏声誉,我能让你家六郎孤苦一生,吴郡陆氏也只能无奈迁离国都。”

  博陵林氏的女郎忽然被夫家遣返,将会流言于行,而林妙意刚失子,其中恶言多会流向陆氏,崔夫人欲将人留下,待身体康复再遣返长乐巷也是此意。

  往后若有人相问,妇人只会护亲子。

  但谢宝因此言,彻底断绝可能,崔夫人当然知道这位出身渭城谢氏的谢夫人在国都与士族的往来比她更深。

  当下也只能笑着应好。

  在崇仁坊内的昭德观中,一身玄色皂裾的男子背手立在崔巍正殿之前,垂眸远看百阶之下的大匠在铸锻以孝昭皇帝为貌的造像。

  天子追尊昭德太子为孝昭皇帝以来,不仅亲书碑文,立于陵前,又重新修葺仁陵,为其在陵中立寝殿,如此还不够,再命工匠在国都建宫观神祠。

  他今日是遵从帝命前来监督工事。

  本应在家中燕居的裴敬搏闻讯而来,斟酌损益后,仍决定开口:“听闻陛下昨日已命宗室王孙前往西北隋郡。”

  天子的身体日渐衰退,国都风云变幻,休养生息多年的北突厥也果然出现异动,虽然命王桓领兵防备,以便随时作战,但在九月朔日又将宗室以将军之名遣去,从旁佐助。

  此举是欲让宗室凌越在士族之上。

  见士族被天子再而三的抑制,精识时机的裴敬搏变得急切。

  林业绥摩挲着指腹,笑然:“也要宗室中用。”

  昔日,帝王为防出现前朝那样的宗室夺权以致天下大乱,所以自立国以来,始终都警戒于宗室,而后重用士族,宗室地位一再衰退,然历经数朝,士族迅速扎根,经营权势,已经盘踞天下与朝堂,在其干预之下,李氏宗室更难以接触国政与军事。

  须臾之所学不如终日而思。

  况“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4],而天下士族众多,天子欲在驾崩之前,让宗室成为太子即位后的支持,不过徒劳无功。

  他死前能托孤的只有士族。

  太子以后的根基也只能是士族。

  裴敬搏虽不比族弟裴爽为天下生民而想,但想及宗室督军的惨重,喟叹一声:“但陛下如此迫切要剪除士族,不顾一国存亡,命宗室代帝监督,又给予便利之权,倘若擅自干预征虏将军下发的军令,西北将要出事。”

  林业绥沉吟不语,黑眸睁合间尽是冷漠,天子对士族的忌讳很深,他不能出手干预此事,唯一能做的只是未来让损害降到最低。

  当下最值得注意的也是七大王,太过积极的举荐宗室,不知是为谄媚天子,还是在为以后而谋。

上一篇:匪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