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万岁 第58章

作者:舟不归 标签: 豪门世家 婚恋 甜文 古代言情

  谢贤说:“便是要重审,也理应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司会审。”

  李乙则喝道:“既要说法,岂是忘了八议?大理寺与刑部皆无权审理管辖此案。”

  法律之下,八类人犯法必须由皇帝裁决,其中便包括驸马。

  在三人辩论争执不下的时候,闭口不言的王宣温和说道:“陛下素来最尊先人,此案是文帝亲自下了定论的,今日陛下又怎么能够逆文帝而为,岂非不孝。”

  天子之前行事最喜欢拿先人说事,那他就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李璋眯着眼没说话,郁夷王氏素来如此,倒是家风了。

  他瞥了眼离殿门最近的舍人。

  舍人立马领悟,悄声退出殿,走到负手立于殿阶的男子身旁:“陛下被吵得头疼了,还请林廷尉给个能治头疼的办法。”

  “只留下郑仆射,与他说一说七大王的事。”林业绥俯视着巍峨宫殿,来往之人皆如蝼蚁般,落在他眸中成了黑点。

  贤淑妃也急忙赶来这里,贪心之人是什么都留不住的。

  他怜悯笑道:“陛下要怜惜七大王竟然有这样的舅父。”

  舍人进殿。

  半刻后,谢贤、王宣与太子都退了出来,看见站在殿外的林业绥,表情各不同。

  殿内,郑彧径直跪下,陈情道:“臣并非是要包庇郑戎,只是治国以儒以法,今日之事,于儒于法都不容,要是强行如此,日后万事都不再循法,国家各官署如同虚设,陛下要如何治国,我与谢司徒、王侍中又要如何掌天下政事?”

  李璋面无表情的瞧着这个人,心里想的是若将一柄剑从脊骨插入,可会被这脊骨所阻,嘴上说的是软语:“罢了,旧人已逝,何必再执着。郑仆射说得也极对,我乃天子,拥有万民,应当想治国之道。”

  郑彧松下口气。

  李璋却又说出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回去吧,要下雨了。”

  郑彧不知所以,只好起身,往外走。

  听着脚步声,李璋笑出声来,一时难以分辨是笑还是哭:“真是可惜了,七大王一直都行的贤王之事,百姓多有爱戴,竟然有这样的舅父,日后万民要怎么再信他?等我百年之际,又要如何放心。”

  郑彧滞住脚步。

  廖天之上,白云缓缓聚集,转瞬就变为黑,乌云翻滚,直压大地,恍若要摧毁天地之间的所有。

  谢宝因只觉得心里赌闷,轻轻拍着胸口。

  兰台宫的消息接连传来,都是不好的,天子要太子去陪哀献皇后、太子流了血、谢贤三人都进宫。

  猝然之间,瓢泼大雨毫无预兆地砸在屋脊草木之上,又沿着殿檐低落,瞬间连成一片雨幕。

  溅在地上,四处砸开。

  玉藻赶紧扶着女子起身,退到殿内躲雨。

  被御侍扶起的羊元君在入殿后,就一直捂面不语,旦她还一直持着端庄,不让人听见哭声。

  这是暑雨。

  黄门侍郎陈侯入了殿,很快又出来了。

  诏来中书省之人,便是要草拟诏令,不管是何结果,都成定局。

  王宣与太子各自也都走了。

  谢贤蓦然开口,语气稀松平常,含着的是百年世族的底气和不屑,参杂了些缅怀故友在其中:“你父亲从前也跟你一样,一腔热血就以为能够烫死盘踞几百年的巨龙。”

  “岳翁说错了,你所了解的只是我父亲。”林业绥从内侍手中接过罗伞,望着眼前雨幕,笑然,“他的确高风亮节,济世为民,我所为,不过一点蝇头小利。”

  男子撑伞,步入雨中,缓步走下殿阶,身骨如松柏,却又更似青竹。

  上了车舆,林业绥命驭夫直去崇业坊。

  日入时分,玄都观里的多数善信便已尽数离开。

  男子迎着顺石阶而下的雨水,执着竹木伞柄的手,青筋微显,似雪中青松。

  乾道看着大雨还有善信前来,在心中直道“太乙救苦天尊”为他祈福,又想着一定要比平时更尽百倍心,而后走上前:“善信冒雨前来,不知所求为何??”

  男子收起伞,只道:“来接我妻子。”

  额角有血的李乙护着紫色襦裙的女子从道观后面走出来,女子心疼的拿丝帕要去帮忙捂伤口。

  不愿让妻子伤心的李乙接过,捂着伤口,瞧见男子,开口道谢:“多谢林廷尉。”

  林业绥淡然回之:“殿下愿相助与我,我自不能让殿下陷入困境。”

  李乙笑了声:“此事,倒说不得是谁相助谁。”

  两人并没什么话可说,且都有所挂念。

  闲聊几句后,互相点头致意,便各自走开。

  乾道从谈话中,知道男子身份后,也立马引他前去神殿。

  谢宝因仔细打量着这座神像,忽然玉藻喊着“有人来了”。

  她立在殿中,神像前面,回身去看,看到的是他执着罗伞,朝她的方向走来。

  晚暮时分,郑彧从长生殿出来。

  他归家后,只跟族中兄侄说了四个字。

  “挂孝发丧。”

  【?作者有话说】

  [1]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皓齿内鲜:出自曹植的《洛神赋》。

  [2] 《逸周书》曰: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

第57章 故意乞怜

  说完挂孝报丧四字。

  郑彧闭口无言, 背手转身离家。

  因豢养外室,郑戎在被脛杖五十后,便被内侍抬出了宫。

  天子下令, 不准乘车舆、轿辇等物, 只赐下块一人长宽的木板,也不准往上垫任何任何东西。

  于是郑戎只能躺在这硬邦邦的上面,趁着雨停的时候,由家里跟随来的奴仆抬着穿过人来人往的主街道,为了脸面, 还是用手挡住相貌。

  能好好活下来,这点脸又能算什么。

  日入时分, 终于归家,只是刚走进巷道里面,就看见家里已经是白幡挂起,奠灯高悬, 丧乐漫天。

  疼到迷糊的郑戎半睁着眼,眉头深深皱起,望着家里的奴仆进进出出的, 家里谁死了?他的父母早就先后离世, 那些儿女死了,也不值得如此大的排场。

  卢氏?

  可她身子骨向来硬朗, 十几年来都没有生过什么病,怎么突然就没了, 想到这里, 郑戎只觉得是天子急诏自己, 在卢氏知晓后, 以为事情败露, 先行自杀了。

  毕竟为他殉情这种事情,卢氏是绝对不会做的。

  嗓子咳出血腥气后,趴在板子上的郑戎说:“快归家。”

  一路上,奴仆都顾及着家中阿郎腿上的碎骨伤,不敢走快,现在看到这种情况,阿郎又发话了,他们赶紧进去。

  刚到门口,郑戎先抬头问道:“夫人没了?”

  穿着丧服的奴仆看见阿郎的小腿骨处血肉模糊,直接跪下,不敢说半句话。

  郑戎也只当是这些奴仆默认了,摇头叹出口气,露出些难得的真情,毕竟相处这么多年,又一直管着他,哪里会没有感情的。

  得到答案,他让奴仆先抬自己去灵堂看看,去往灵堂的路上,心里也在想着等下该命人去堂兄家里一趟。

  两个奴仆抬着人路过西堂的时候,只要视线稍稍偏斜,耳朵再厉害一些,就能看到堂上的妇人跽坐着,家中的仆妇也在里面,还能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棺椁”、“不敢欺瞒夫人”的话。

  郑戎心里都是别的算计,更是不会注意到这些。

  等他们来到灵堂,没看见棺椁,也没看过奴仆在这里,只有白幡和灵位,上面竟然是他的名讳!

  郑戎直接吐出口血,手握着拳,使劲捶向身下木板,哐哐直响,又听他怒声大喊:“我人还没死呢!你们这些贱奴!把你们夫人喊来见我!”

  听到这声骂,坐在堂上的卢氏矜重的举起手臂,用宽袖挡在眼前,另一只手端起漆碗,十分安闲的饮汤,等那个人骂累,她才扶凭几起身,出去看。

  要不是小腿受了杖,郑戎恨不得起来掐死这个人:“你要干什么,这是咒我去死,还是想要弑夫。”

  卢氏想起自己送回家中的东西,不慌不忙的笑起来:“你怎么忘了,前年你亲自写下和离书给我,现在你我都不是夫妻,怎么连弑夫的话都说出来了。”

  郑戎在前年跟一个民妇纠缠,被她发现后,果断处理了,他气不过,写下和离书,后面被堂兄郑彧知道,痛骂他一顿,然后又亲自去卢家求她回来。

  那时候虽然又回到郑氏,但是她也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脾性,暗中把藏下来的和离书送回家中,让母亲收着。

  背后被人给插一刀,郑戎被气得两眼翻白:“等我好了,一定不让你好过!”

  卢氏笑了笑,用余光瞥向一侧。

  郑彧背手站在庭院里,他看到这个族弟就头疼,命郑戎跟着自己去西堂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郑戎瞪了眼卢氏,换了身衣裳,让奴仆扶着自己去。

  到了堂上,才发现郑氏其他族兄弟以及族叔伯也在。

  郑彧跽坐在西面,看见他来,直接开口:“我以及遣家中奴仆出去报丧。”

  这话的意思是...郑戎睁开双眼,不可置信的看着堂兄,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出句完整的话来:“兄长这是要我死?”

  “端阳那夜,我就跟你说过,要是牵涉到七大王,哪怕要你死,我也绝不会手软。”心里还在为这件事烦心的郑彧听到郑戎竟然敢反问自己,不悦道,“你忘了?”

  郑戎以为自己能出宫,是因为和二十年前一样,被三族救了。

  毕竟只要三族出面,天子怎么敢违背。

  他听着家里的丧乐,悲从心来,最后一次挣扎:“我跟兄长从小长大,就算不是同母同父,也应该有手足情,难道连救都不愿救?”

  怎么还来怪上他了。

  郑彧将面前几案上的东西,全部拂落在地,一通乱响后,是更加冷厉的训诫:“要不是为了救下你这个愚人,我何至于跟陛下生出嫌隙来,还差点让七大王也失去了圣心!当年因为你逆臣贼子的行径,士族和皇权之间也差点失去平衡,但你竟然还敢去触犯律法。”

  “简直是不可救药[1]。”郑彧冷眼看去,原先还有的痛惜,已是半点都瞧不到,“今天也该由你来回报郑氏了。”

  郑氏族伯也叹气,像是疼爱幼者般的劝道:“死了就不用再受苦。”

  劝死之言,如山倒般的袭来,郑戎直直栽倒在地上,伏地大哭着,他变成现在这样,这些人又有哪个是能袖手旁观的!

上一篇:匪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