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佩 第119章

作者:顾青姿 标签: 天作之合 正剧 古代言情

  邹氏诧异问:“怎么这么急?”

  赵诚和她对视了一眼,轻描淡写说:“也不算着急,毕竟马上入冬,入冬后不好上路。”

  邹氏:“那你跟我来,我这边有些好皮毛,正好前些日子做了外袍,给你带一件。”

  赵诚跟着她出了门,就低声说:“北方已经开战了。”

  邹氏想了片刻:“我知道了,能带人,尽量多带些。你祖母很担心你。”

  赵诚好笑:“我又不像二哥那样,在战场上。放心吧。等我走后,工匠来老太太屋里,给她翻修一下,您照看着些吧。”

  邹氏很难解,他这种时候,担心的还是老太太屋里的事情。

  “我知道了。”

  晚间,赵宗荣让人来叫他,赵敬赵炎都在。

  等他回来已经晚了,杜从宜还在给他行李。见他回来,问:“找你什么事?”

  “没什么,让我去看看二哥。他到时候肯定要上战场的。”

  杜从宜手一顿,问:“你和我说实话,你真的不会上战场吗?你不能骗我。”

  赵诚:“不会。”

  赵宗荣反对他去北方,可能当年赵宗直就是这么去了,再没回来。今晚赵敬很叛逆,因为他也想去北方。

  只是他去了,家里总要有个长兄在,所以赵敬极力在赵宗荣面前为他说话。

  他甚至没开口。

  他现在考虑的不是北方的局面,而是赵策让他去看燕城,赵策已经有了迁都北方的决心。

  事情已经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了。

  他若是在北方定下,北方必然都是他的人,赵策怎么会放心的?

  他胡思乱想着,杜从宜问:“舅舅是不是也要去?”

  赵诚回神:“是,等四十万大军南下,他到时候会穿过北邙山北麓,穿太行,在平原上截断,大同方向的来兵。这一战不好打,如果有任何一方抵挡不住,就会很麻烦。”

  杜从宜:“所以,你只要过了黄河,再想回来就难了,对吗?”

  赵诚知道她害怕,安慰她:“我肯定没事,我千里迢迢来这里,不是来送命的。只要能活着,我肯定是想尽办法活着。”

  杜从宜警告盯着他:“你最好说到做到。要是让我知道,你不要命,你前脚死,我后脚就改嫁。”

  赵诚笑她都气糊涂了,抱着人乐不可支。

第119章 来呀

  第二日,中午,赵诚带着来复等十几名老卒出发,他在正院里拜别端王府的众人,杜从宜就很冷静,一直送他到黄河边上。

  北风猎猎,她的头发被吹的翻飞,这是她第二次上黄河的河堤。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她就要送亲人远征。

  世事无常。

  赵诚替她撩开头发,催说:“这里风大,小心吹的头疼,早些回去吧。”

  杜从宜不错眼地看他,倔强地不肯走,问:“赵诚,你就没有什么想和我说的吗?”

  赵诚看着她不说话。她眼睛明明都快哭出来了。

  可就是昂着脖子不肯低头,不肯和他先说舍不得。

  实在是可爱。

  他突然说:“杜从宜,我喜欢你,很喜欢。比你比我想的更喜欢,谢谢你能来到我身边。”

  她倔强的不肯让眼泪掉下来。

  他继续捧着她的脸说:“我三十来岁,一个来自乡下的穷小子,没什么本事,学了些谋生的手段,但混的一般。后来啊,因为命好,遇上了一只城里的白天鹅。我就想,我要保护她的羽毛,不要让她沾染到任何尘埃,这辈子都把她保护的天真不谙世事。我的白天鹅,她这辈子都要昂着头,不屑地看我,她不能低头。”

  杜从宜听的泪如雨下,瞪着他,确实脖子扬的高高的。

  他见人哭惨了,就笑起来,抱着人哄道:“早些回去吧,今年冬天没人给你暖被窝。我和麻二说了,东厢房翻修一下,冬天就住到东厢房去吧。”

  杜从宜哭着嘟囔:“要你管!”

  他无奈笑:“好了,我要出发了。不能哭了。快回去吧。”

  杜从宜目送他在码头上船,过了黄河,直到一行人在对岸,彻底看不见了她还是不舍得,惠安劝说:“姑娘,咱们该回去了。”

  她惆怅说:“他最后也没和我说实话。”

  女人看似脆弱,其实往往都是最后兜底的人。

  她太了解赵诚了,他很可能会去最前线的地方。

  惠安不懂杜从宜的伤心,在她眼里男儿建功立业走四方,是正常的。

  事实上这里的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

  “姑爷这是建功立业去了,等将来你就是诰命夫人,汴京城里可没人敢惹你了,你说你脾气不好,出身也不好,偏偏命好。”

  惠安絮絮叨叨的唠叨她。

  杜从宜也听的笑起来。

  “是,我命好。”

  她这次终于认同了惠安说的,她是真的命好。

  她回去之前顺路去了趟田庄,来复走后,来宝被召回来。等晚间回去,满载而归,麻二已经准备好工匠,等着她的图纸。

  她接下来一个月会非常忙。

  老夫人到底没辜负赵诚的心意,搬到了隔壁的萍园暂居,让杜从宜放开拳脚翻修。杜从宜和麻二在正院大兴土木,把老喷子都惊动了。

  老喷子听说是赵诚的主意,不屑道;“心思不用在正路!”

  倒也没有阻拦。

  赵宗荣也很不解,问邹氏:“他们这是闹什么?”

  邹氏只管应付:“敬哥儿也在那边,听说他们兄弟几个给母亲改造院子,说是母亲年纪大了受不得凉。”

  邹氏说完,赵宗荣就不说话了。

  邹氏也不在乎他说什么,只是为了堵住他的嘴。

  杜从宜其室没见过土炕和地龙,她能知道壁炉,但也只知道个大概,和麻二一说,麻二按照她说的和图纸,满城寻找工匠定做,那么大尺寸的壁炉,很少有工匠能一次成型做好。除非军中有关系。

  最后老夫人原来的卧房没动,留着春秋夏天住,东暖阁盘了个小小的火炕,地上开了地龙。

  前后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工匠人多,工期很紧。

  最后在屋子里装一个类似壁炉,有排烟孔,可以防止煤烟中毒。

  邬嬷嬷是陪着老夫人一起睡的,东暖阁旁边打了一组新的家具,邬嬷嬷领着人铺好炕,壁炉里添了柴火,把屋子里的温度烧起来,确实比之前要暖和很多,也不怕烟熏。

  老夫人搬回来那日,小辈们都过来看新改的屋子。

  大家好奇,四处参观,摸着地饭,真的是温热的。都觉得方便,而且壁炉也好用,陈氏坐在壁炉前,笑说:“要不说祖母疼你们,这主意一个又一个。”

  老夫人坐在罗汉床上,只管笑说:“若甫总操心这些。”

  邹氏问:“工匠还在不在?麻不麻烦?”

  杜从宜:“不麻烦,谁想翻修,直接店里找麻二,他都知道。”

  这个冬天,谁也不想挨冻,刘氏也坐在壁炉前笑说:“海哥儿才学会爬,装了壁炉,他也能屋子里走来走去,不怕其他的了。”

  小周氏抱着孩子放在老夫人身边,静静听着,也不说话。

  因为赵诚的主意,端王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装修风。

  赵诚在十日后,到达大名府,他一路北上,不断有消息传来,康渤至今都盯在最前面,赵恒都去了真定府,双方兵马每一次交锋,死伤都几乎达到三成。

  这个死伤率已经很高了,步兵对骑兵,还是没有优势。

  赵诚一路上都有些忧心忡忡。

  沿路南逃的人越来越多,先是拖家带口的人,看起来有些家资的人家。渐渐变成了流民,赵诚之前能预估到这个状况,可等真的看到饿殍遍野,还是不能接受。

  一路上他几乎闭口不言,他太了解活不下去的境地了。

  赵策给他的旨意已经到达了吕顺的桌案上。

  赵策直接给了吕顺旨意,让吕顺务必看护好赵诚的安全,然后才是磨练赵诚的性格,重点是让他负责后勤,和地方的宣抚,军粮筹措,协助地方内政。

  赵策想看看,赵诚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赵诚抵达大名府那日已经是晚上,大名府已经禁严。没想到吕顺直接派人来接他,而且直接到了吕顺的院子里。

  赵诚第一次见吕顺,他是汴京城派来的宣抚使,主将也要敬着他。所以他并不担心和吕顺有什么摩擦。

  吕顺这个人乍一看,犹如一头野兽,生的极为高大,他已经是一米八几的身高了,在吕顺身边看起来竟然还似文弱书生,可见吕顺有多雄壮。

  见了他,吕顺就呲着牙大笑;“吕某等小赵官人多日了。”

  赵诚听的牙碜。

  “大人客气。”

  双方首次交锋,都客客气气的。互相问候之后,就此歇息了。

  等他从吕顺院子里出来,来复就问:“怎么样?”

  赵诚摇头,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性格极为霸道。

  这厮不是个好鸟。

  他一走,吕顺就眯着眼和身边的亲随说;“怪不得郭奉对这小子赞不绝口,瞧着不错。”

  没有读书人的迂腐,不知兵就是不知兵,并不多管闲事。连一路上的见闻都不曾提起。亲随说城外流民很多,他从城外进来只字未提。

  汴京城里不知兵却有兵权的人多的是,武人最厌恶的就是乱弹琴的文人。

  赵诚第一次见面,就说的很清楚,我不知兵,也不是来督军的,我是奉命来协助吕将军的,一切以吕将军的命令为主。

  亲随;“但也看着不好说话。”

  吕顺:“你以为他是下马威?他是拜码头来了。他曾和韩彦私交不错,康渤就是他通过大宗正的手札送来的。赵恒是他推荐给郭奉的,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就轻视了他,他很不简单。”

上一篇:误落尘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