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佩 第129章

作者:顾青姿 标签: 天作之合 正剧 古代言情

  耗时几个月的南北之战,东路的功劳其实并不显著,西路军的帅臣吴阶不辜负官家的破格提拔的赏识,这次大败辽军。而且还能支援东路军,可谓是风头无两。

  到时候论功行赏,吴阶是头一份。

  所以吕顺对吴阶有牢骚,而对吴阶的亲外甥赵诚,也十分很客气。

  赵诚对整个河北的状况粗略了解了一些,只知道这边不好管,河北各族杂居,辽人、金人、锡族、蒙兀人、契丹人混居,文化风俗和南面其实已经大不同。

  他不懂兵事,不参与管,对军中的事情向来不碰。

  所以和吕顺闲谈后,就要去忙自己的了。

  来年春天都要来了,他不知道自己盛夏的时候能不能回家。

  杜从宜正月十五收到了他的信,因为收到信的时候,北方大捷也一并传入汴京城。

  城内的气氛空前高涨,和一整个冬天完全不同。

  听说二月二,到时候东华门外会有庆典。

  听说到时候官家和娘娘会出席。

  每天都能听到一些新闻。

  杜从宜收到信终于放心了,放心人没事,也放心战事结束,总之她和赵诚能太平过完这一生。

  究竟放心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

  陈氏因为回了趟娘家,带回来很多礼物,特意给杜从宜来送,来的多了,她也习惯了,攒了一肚子八卦和杜从宜说:“我昨日回娘家,居然听到了咱们府里的闲话。”

  杜从宜好笑,问:“咱们府里能有什么闲话?”

  陈氏凑她耳边:“二房的事,说来也好笑,你说六弟妹整日在家,闭门不出,但六弟住在安平郡主府上,竟然一直不回来,而且安平郡主的夫君是工部的人,去年入秋就南下,至今未归……”

  杜从宜见鬼了似的,看着她。

  这么野的八卦,这是哪个大聪明传出来的。

  “这也太……”

  陈氏嘿嘿笑:“我都不敢听,你是不知道,京中传成什么样子了。”

  杜从宜细细琢磨,赵辉只比赵诚小几个月,翻年二十一岁,安平郡主说是丈母娘,可她年纪大不过三十五,还真别说,未必没有可能……

  杜从宜笑她:“你回娘家,整日就听这些?”

  陈氏上来就撕她:“你胡说什么!我听来的!我都没敢说话,再说了,这不是给你说了吗?你回娘家,我就不信你们不闲聊?”

  杜从宜只管笑:“也聊,我大姐姐说,城中哪一家的店好吃,我二姐说哪家的铺子首饰和衣料好看,我三姐只管谁家生了儿子。”

  陈氏听的就要冲她来,她一边躲一边说:“不过我听着没趣,还是你讲的事情,对我的胃口……”

  陈氏和她闹成一块。

  不小心看到了她桌上的信,陈氏一看这可不得了。

  “哟,五弟不得了。”

  杜从宜并不介意,赵诚在书信表达方面十分克制,除了在卧室里两个人私下没脸没皮,而且他是个能动手,不动嘴的人。

  所以陈氏看了信,总觉得怪异。

  “哪有他这样写信的,没脸没皮。”

  杜从宜:“北方苦寒,他又受了伤,难免有些娇气。”

  陈氏:“你可真是,你们两个性格是真真的一模一样。”

  杜从宜问:“大哥难道不心疼你?”

  陈氏脸一红:“真是越说越没规矩了!我是你大嫂,这也是你能编排的!”

  杜从宜笑着问:“小二嫂问你,你不也回答的好好的吗?”

  陈氏才笑起来:“你别说,她性格单纯的很,说话也敞亮,只是出身有些低,要是能和二弟和和美美地过,也好。”

  杜从宜:“出身无所谓,二哥喜欢就好,等今年孩子生了,就好了。”

  “那你呢?你什么时候生孩子?”,陈氏突然问她。

  杜从宜一下被问住了,按照赵诚的意思,这辈子他们不可能有孩子的。

  她倒也不反对,犹豫了片刻问:“‘谁知道呢?”

  陈氏以为她难过,赶紧说:“我懂,不用着急,孩子该来的时候就来了。”

  杜从宜心说,一辈子不来也好,我都不知道怎么教,太自由就完了,不自由的话我心里不落忍。

  陈氏又感慨:“北方终于胜了,这都几个月了,家里人真是大气不敢出,二弟和五弟在外,父亲和你大哥,乃至祖父,都日日不见人。诶!我听明镜堂那边,说,祖父有些抱恙,夫君昨日去看了,但*7.7.z.l是没让见人。”

  杜从宜觉得这个府里的人都很有意思,老王爷独自住在自己的院子里,和老夫人常年不见。

  这个老的都很有脾气。

  陈氏说老王爷有些抱恙,杜从宜也没放在心上,正月都快出去了,杜从宜才开始重新拾起学业,开始研习新的画法。

  结果正月最后一天,家里还在商量到时候出门去看二月二夜晚,汴京城的舞龙会。结果晚上明镜堂就说,老爷子不大好,立刻发信给北方。然后一面打发人去通知宫中,让赵恒赵诚兄弟两回来。

  杜从宜大晚上被叫醒来,也不能去明镜堂,只好枯坐在房间里,和来安闲聊。

  来安陪着她,一边在做针线,一边说:“好好的,你说北方都大胜了,你说二哥和五哥回来,那都是加官晋爵的,尤其五哥被削的爵位说不准会加回来了,好好地当口,可不能出事。”

  杜从宜听的好笑,来安眼里,老王爷可不能死,要不然影响赵诚升职加薪。

  也对,孰近孰远还是能分得清的。

  杜从宜听着这个意思,是召回所有儿孙,到时候赵诚回来一趟也好,走了这么久了,该回家看看了。

  要是从前她肯定不会这样,但是后来不同,她对赵诚依赖心很大。

  可能正常的婚姻就是这样,心安得享受对方带来的便捷和好处。

  父母没有给她好的榜样,但是她遇到一个还不错的伴侣。

  端王府当晚很多人一夜没睡。

  赵士义听到北方大捷的消息后,就彻夜没睡。连着喝了两日酒,妾室们也不敢劝说,也不懂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要说他高兴,他喝到最后,泪涕涟涟。要不说不高兴,他一直重复,河北收回来了,收回来了啊……

  大约是酒后吹了风,大约是喜悦过度,大约是大喜大悲情绪起伏太大了。

  总之,他年纪大了,最后严重到人都不能起身了。

  太医守了两日,依旧不见好,端王府里气氛立刻又低迷了,连刘氏这个整日呆在家里逗弄孙子的庶媳,都连着两日到处奔走求药,毕竟老王爷过世,王府可能就要面临分家。

  她的小儿子还在外读书,前程没着落,他们二房根基不稳,什么都没有。

  赵宗荣难得大发了一通脾气,甚至要严惩明镜堂里的妾室,一时间府里人心惶惶。

  还是老夫人起身去了明镜堂,见愤怒的儿子,反而冷冷问:“她们有什么错?你都管不住你父亲喝酒,她们就能管得住了吗?你问问谁敢忤逆他的意思?何故如此迁怒她们?”

  赵宗荣局促低头:“母亲教训的是。”

  老夫人看着被押在一边跪着的两个妾室,深深叹气:“起来吧。”

  对老王爷她早已经没有爱恨,看着床上的人,还是有些无奈。

  去年冬季,府里都在翻修,当时儿孙问他,要不要修明镜堂,他发脾气不准动,一辈子都在较劲。

  一辈子不知道在和谁较劲,明明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老夫人将人打发出去,坐在床前看着丈夫,低声说:“你务必要给我好好活着,要不然两个孙子的前程就被你耽搁了,老三没有白死,老三的儿子出息了,我知道你恨先帝,你觉得是先帝执意起那场战事,害了老三。老三是你的心尖尖,可你们父子争执早就有了,最后老三死在河北,那是命,是你把他教的太好了。老三没了我也心疼,那也是我带大的孩子。你我走到陌路,是因为你太看轻了我,我从来没有薄待过你的子女。我不屑和孩子计较,但是对你,也厌烦了……”

  赵诚收到端王府的信比赵恒要晚几日,因为他人在沧州,而赵恒随军驻守在真定府,收到信就快马往回赶了。

  这次北征的功劳,他已经榜上有名了。

  等赵诚收到消息,已经二月初九了,崔元用给他找了军中要了良马,吕顺给他打发了一些补给,他日夜不歇,直奔汴京城。

  等回家已经是二月十四了,但是进了门,管事最申伯见他回来就哭得老泪纵横,他吓了一跳,以为人没了。

  结果申伯领着人一边走一边说:“王爷这几日能坐起身了,好些了……”

  赵诚整个人灰头土脸,浑身造的不像样子了,他自己也不在意,跟着申伯只管去明镜堂,门房的人已经去给院子里报信去了。

第130章 当孙子

  赵诚进了明镜堂,院子里十分萧瑟,其他地方已经开始有了绿意,城外麦田一片翠绿,但明镜堂里竟然还是一片灰白,他站在门口,心里叹气,老喷子可别有什么意外。

  等他进门,屋子里灰蒙蒙的,这是他第一次进老喷子的卧室。

  虽然给他当孙子这么久,但其实两人并不熟悉,他之前极少来听训,也不如赵敬孝顺,平日里能躲就躲。

  老喷子这个人也挺有意思。孙子们都怕他,赵诚却能听出来他其实很疼爱孩子们,就是性格优点问题,心不坏。

  没想到看着气势挺足的一个人,病了躺在床上也是小小一团。

  住的地方,竟然富贵又腐朽。

  屋子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偏偏就透着破败。

  他一进门,老喷子看见人,突然面色激动喊了声:“幼平?”

  旁边的妾室吓了一跳,赶紧扶着他轻声说:“这是五郎。”

  他才回神,炯炯有神看着赵诚,刚才的神色立刻退下去了,又冷淡说:“哦,你回来了。”

  嘿,怎么还两幅面孔呢。

  赵诚上前坐在床前,也不在乎规矩,问:“您好些了吗?”

  他伸手握了握赵士义的手,春天还没来,温度还冷,屋子里也算不上暖和。老头的手也冷冰冰的,看着没什么生气。

  老喷子突然就来了力气:“混账!”

  赵诚被他骂得喷一脸口水,闹心死了。

  苦笑:“我奔波千里,刚进门,就来看您,您说何至于这么骂人。别骂了,我们聊一聊,怎么好好的就病了呢?”

  旁边的妾室尴尬地不敢抬头。老喷子听得闭上眼睛都不看他了。

  赵诚哄他:“这个温度不行,明日我送您两张虎皮,再砌个炉子,屋子里有些冷了,看着没什么生机。年纪大了,不能不服老,您别不信……”

  他只管自说自话也不在乎他听不听,反正出门这么久,乍见了家人,多少还是有点话痨和欣喜的。

上一篇:误落尘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