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那就明天开始种。”
俞荷把种辣椒的方法告诉顾嬷嬷,再由顾嬷嬷一步步指挥着大家起勾,重施底肥,盖土,浇水,埋种,再撒一层薄土。
“这是金疙瘩吧,这样仔细。”大旺娘揉着腰,很想撂挑子不干。
可大旺媳妇不干,他们五个人,两个孩子小,再不赶紧挣钱,冬天喝西北风吗?
“大旺,来领工钱。”一天结束,顾嬷嬷把六十文递给高高大大的大旺。
从十五开始,前后花了八九天,辣椒终于种好,山里的野菜,地边地野菜开始长了,女人们挖野菜,宋大河几个男人每天看地,挖坑背石头,山顶上准备修一个蓄水池。
俞荷请来城里打井的老把头,学着箍井的技术做了一个圆口蓄水池。
宋大河几个又开始背水往水池里倒,又过了十天,也不见漏,成了。
连忙盖上顶盖。
四月初十,张全知一行人灰头土脸的回来,去的时候人背马驮,最好不过一个简易的架子车。
回来不仅换了马车,还拉了一车车垒的高高的粮食。
“小东家,幸不辱命。回来的路上耽搁了时间,我们先回去给大家算粮食。回头再算账。”张全知悄悄的给俞荷比了个三。
三倍的利。
“辛苦了!”
顾嬷嬷杜婆子丹慧小谭朝云朝念给大家倒茶,马帮有人不知道两家渊源。
等分了粮食,拿到丰厚的报酬,才知道俞荷是他们的小东家。
“张叔,我们什么时候还去,南边的商贩要到了。”杜泽端不准备回家。
“要听小东家的,你这段时间住我家,帮忙养马,我让东家给你发工钱。”
“谢谢张叔。”
张全知拿着账本来找俞荷,进门就说:“小东家,不负所望。三倍的利。一共三千两,您数一数。”
“好。”俞荷叫来顾嬷嬷一起看账本。
张全知喝着茶,说起路上的见闻。
“刚开始达州作坊的那个掌柜,不愿意跟我们合作,我缠了他几天,什么法子都使了,最后才同意。”
“我们拉的货太多,他又有固定的合作人。不知道怎么的后来买粮食买马车就很顺,可能是托了他的福吧。”
“玉佩呢?怎么没见。”
“衣服里藏着呢!”
“哦。”
俞荷默默的记下各种进价,路上损耗的各种原因,工钱等。
“张叔,利润我们五五开,怎么样?没有你也没有这些钱,你劳苦功高,一路辛苦了。”
“不不不,按照前头说好的来。一年十八两工钱,干活每天有五十文的辛苦费,和大家一样发。”
俞荷给了他二百一十八两,“再推辞,话就说不过去了。”
张全知只得拿着。
“我得赶紧回去了,不然家里没法交代。”
“多谢,张叔。”俞荷送他出门,驴车留下,两匹马让他带回去。
张全知拿着钱去城里大肆采购了一番,驮着三百多斤粮食和货,赶天黑到家。
“爹,快来看,我给你买什么了?”老远的张全知就喊张老爹。
老爹屋里纹丝不动,把妻子孩子兄弟弟媳都叫来了。
跟着去的四个娃一人拿到二十两银子,他又拿了多少钱呢?
“爹,我买了二百斤白面,给你和阿娘擀长面条吃,剩下的布啊什么的大家一起分分。”
大家看着他显孝心。
“仁和,快把给你大伯娘买的香色布先给她。”张全知大嗓门的喊道。
张老爹慢吞吞才正屋里出来。
货收的贵,货款给的及时,粮食一斤便宜一文的换,张全知这个马帮在靖边县一战成名。
当地一家王麻子粮店的东家找上门要和张全知合作运粮。
第124章
“小东家觉得怎么样?”张全知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运粮比其他东西要投入的多,防雨油布就要一笔钱。
“这生意能做,我有门路。”俞荷听了张全知的话,刚好大哥小哥过了县试,她可以回家一趟,找陆锡安谈谈以后南北运粮的生意。
“去达州,路上能带什么货?”马帮肯定要跟着去达州接货,不如带点东西去卖。
“可以收一批小羊羔,小马驹,奶疙瘩,去卖。”张全知绞尽脑汁想了半天,说。
现在青黄不接,边地羊羔子便宜,卖到达州一只少说能赚一二百文。
“活的好带吗?”牛羊肉这里不缺,可以和辣椒一起做熟了卖辣椒肉丝。
“不好带。”
“那就多叫点人,回来的时候换着看车。”
两个人商量好,俞荷给顾嬷嬷交待看家,看着地里的辣椒苗。
因为上了肥料,地里野菜长得好,有附近的村民去地里采野菜。宋大河安排人白天黑夜的守着,叫桂英带着几个主妇们自己拔野菜,晒菜干。
天天苦苦菜,吃的人头痛,再有人来就看着她们拔,顺便也拔辣椒地里的草。
到顾嬷嬷让宋大河锄地,还有人来地边捡野菜。
除草后宋大河把晒干的草铺在沟边,防止地里再长草。
喜梅送给俞荷一盆苦苦菜酸菜,“小东家,酸菜很好吃的,我们这里夏天炎热,就靠这酸菜解暑呢!”
“谢谢喜梅嫂子。劳烦你收五千斤羊粪,我给辣椒壮苗。”
“好。三天给你办妥了。”
喜梅去张罗买羊粪,俞荷给顾嬷嬷说麦子收了地里栽辣椒的事。
“羊粪是底肥,翻地栽辣椒的事就交给家里了。我这一趟一来一回,只怕要到七八月才会回来。需不需要我去牙行买个壮丁看门。”
“买两个大力气的婆子。”顾嬷嬷笑着说,“女人的力气不比男人小。”
“那嬷嬷自己看着买。”
驴车留在家里,俞荷和小谭坐马车。
他们走的时候,顾嬷嬷买回来两个婆子,一个叫王六娘,一
个叫胡菊花,三十几岁,个子高,饿的一副皮包骨,安排住在门口进来的倒座房里。
两个人签的是死契,一进门顾嬷嬷就给两人立刻规矩,介绍了杜婆子一家四口是主家的远房亲戚,只是暂住。
张全知走了周边的几个县,买到两千五百只羊羔子,用粮食换到一千多斤红枣,两百匹小马驹,三十头小牛。
“小东家,五月中旬达州的麦子就黄了,我可以带人去做短工。”张全知笑着说。
“我和你们一起去当麦客。”俞荷坐在马车的车辕上看着前面踩起一路尘土的马队。
这几天为了这些活物,他们想尽了办法。赶着不走,拉着只叫唤,一路上还要吃喝,一百五十个人都忙不过来。
这次跟着出来有多一半的人只要求能管三餐,把家里的口粮留给老人和孩子。
到达州五月初十,麦子开镰,八百里平川养育出达州人的豪爽热情,割麦,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一路走过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找到骡马市,把这次的货都顺利卖出去,除过一路吃喝花费,就一千斤红枣还赚点钱,收来三四文卖三十五文一斤,全卖给了顾家药店。
“以后有这样品相的大枣,都送过来。还是这价。”王掌柜笑着说,旁边两个老大夫跟着点头。
俞荷发现药材很有赚头。
坐上船回白水镇的时候,小谭回来说,张全知真的带人去割麦了。
“小姐,我去问了,张全知一早带了一半人出门了,说是去赶场,一天大概二十五文工钱。”
“不管了,我们走吧。”
路上俞荷又改了主意,坐船直奔安城,准备谈妥生意再回家。
两个人乔装打扮成少年,小谭去递拜帖,不会儿陆锡安从外面回来,带着俞荷坐船到江上去谈。
“我听说,俞荷妹妹在北地,这次回来,是有什么事吗?”进了门,陆锡安请俞荷坐,等柳丽娘上茶,开口道。
“陆大哥,我给咱们发现一条财路,大米在北地很受富户的欢迎,我想跟你买一万斤,送到延州。走水路,我有马帮可以在达州接应。”
俞荷开门见山,这次回来发现陆锡安气势更盛。
“看来妹妹在北地发了财。我这心里就踏实了,别说一万斤,妹妹要十万斤,我也得替妹妹筹措好了。”
这口气,她喜欢。
“妹妹,这粮食几天要?”
“三天。”
“一万斤太少,就先运三万斤吧。我们在达州有仓库,一趟拉不完给你先放着。其他杂粮也得配上,老百姓哪里吃的起精米,碎米也得准备些。”
“多谢陆大哥。”这周全让俞荷有点不知所措。想想得多少钱更是心惊。
“不用谢。等八九月,好存放的果蔬下来,到时候也给妹妹带一点。”
陆锡安看俞荷一脸震惊,心里一笑,总算做了件出乎俞荷妹妹预料的事。
这小姑娘沉稳,有心机的很。
卢陆锡安自觉说完了正事。
“今年八月,大哥要成婚,不知道妹妹有没有时间来安城一趟。”
陆锡安接着告诉她,他的正妻是王知县的嫡次女,南方各地的水路打通一半,王知县把仙江县的盐茶税收存在他开的永泰钱庄。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