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166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俞荷觉得幽州也不太平,不过大周经过这些年的养精蓄锐,也不是好欺负的,尤其皇帝皇太子也是马上得天下。

  “张叔,你看着办。不过人安全第一,告诉兄弟们必要时保命要紧。”

  张全知就更加坚定了举家搬迁的想法。

  四月,水草丰茂的时候,左贤王命令大将土托带领八万骑兵进攻靖边,直逼延州府。

  周王慌忙之间,让以武功出名的庶长子赵平带兵三万出战,两军在靖边交战几次,赵平被对方大将土托挑下马,伤了右腿。

  早先皇帝就发旨合达州并州达州三州兵力,由杨恒山亲自挂帅出击,双方在靖边、定边打了三个月,僵持不下,各有损伤。

  延州一直打仗,也影响并州幽州,各地物价粮价飞涨,陆锡安抓住机会借陆家粮食店,向北地抛售米粮,张全知涨价卖天价砖茶。

  皇帝征用邓家的五十艘大船向北地运送粮草辎重,彻底动了迁都北方守国门的决心。

  八月杨恒山将土托的军队赶进草原,得皇帝恩准,双方在靖边签订了停战互市盟约。

  大军从延州兵分三路,周王带兵留守,杨恒山回达州,圣上三子晋王赵智回并州属地。

  这一战,虽然大周险胜,但兵士损失严重。

  俞荷在春天大家都不看好茶市观望的情况下,由俞有钱龙龙常松几十个人,收了万县及附近几个大县的茶碎做成砖茶,存了五十万斤茶叶,陆续由张全知卖出去。

  九月俞荷带着赵槿的信和年礼跟着张全知再次踏上延州这块土地。

  带着年礼低调的进了周王府,俞荷见了打扮素净的王妃娘娘。

  “俞荷,来,我们娘俩说说话。”邓欢拉着俞荷的手,笑着轻声说。

  “这府里都是些疯子。你走路记得看着点啊。”她都不出院子。

  “阿娘,我知道的。”俞荷轻声回道。

  邓欢听她这一声阿娘,果然高兴不已,要给她看自己的珠宝首饰。

  “俞荷,你随便挑两件玩。以后都是留给你和鲲鹏的。”

  “谢谢阿娘。等明年春暖花开,我请阿娘到万县做客。”

  “好呀。我等着。”邓欢看着沉稳端丽的俞荷,心里得意自己当初的好眼光,这孩子果然和鲲鹏是一路人一条心。

  见了周王,奉上当做特产的永平火腿明前茶,将林辞等十二个会武功的女官当丫鬟留在王妃娘娘身边护卫,俞荷带着小谭踏上了北上的路。

  连一向性格张扬的王妃娘娘都开始小心,俞荷觉得这周王府还会出大乱子,已经想着怎么把王妃娘娘找借口带去象郡。

  ……

  开春三月,开国皇帝赵章下旨正式迁都幽州,并将幽州改名盛京,设立应天府,作为大周首都。

  将原来的盛京改名南京(虚构地名)。

  四月,皇帝太子带着宗室全部的文臣武将,一路坐官船北上,在应天府停驻,一起带来的还有朝廷的五十万边防大军。

  邓郎中邓三婶带着易方一家从北地迁到南京老宅居住,他们的长子跟着圣上去了盛京,也是为了躲周王二子赵庆。他们决定不在和周王府牵扯。

  年底,俞荷拉了两船香米和茶叶到南京给师父师娘送年礼,顺便做生意,看着有些萧条的街市,后悔没早点来。

  “小姐,你要是去年来,这河上都是彻夜通宵的花船,她们大都各有各的真本事,热闹得很。”薄老头摇着船感叹的说。

  “现在,她们都沿着运河北上了。热闹你们看不见了。”

  “阿叔,我们在盛京也有生意。能看上的。”俞荷笑着说。

  又问老人哪里的饭菜好吃,带着小谭直奔最繁华的小吃街。

  俞荷干脆带着货一路往北沿河抛售,也赚了不少钱,这样从万县坐船到南京,再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反而更节省成本。

  等将来有了大船,可以从蛇口出发一路经过南海到盛京停靠。

  “小姐,这时候,常瑞应该把郡王府的年礼送进宫里了吧。”

  “时间应该差不多。我们也回万县过年。小谭,传令下去,这次回去这两艘船都不带货,允许每个船工带一百五十斤货回去。”

  “是,小姐。我这就去传话。”

  这样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到万县已经腊月初十。

  马三面俞老头俞有钱一家,都在县衙后宅等着俞荷。

  顾大安和俞有花带着明辉去象郡看连生连鱼,准备在象郡过年。

  常十将船停靠在临舟码头,岸边等候多时的小商小贩一拥而上,邓家的船工每次回来都带点江南盛兴的私货,深得象郡百姓的喜欢,这次也不例外,好看的手帕,荷包,雪白的棉花便宜的布料等应有尽有。

  “小姐,这里好像更热闹了。”小谭看着路边的各种幌子,街上口音各异的叫卖声,笑着说。

  “是的。北地互市,会有更多的人来万县采购米粮茶叶生丝运去达州盛京。”

  “小姐,看来我们在盛京置产是对的。尤其是金银珠宝店,要不是有一个捣乱的万宝楼,我们珍宝阁,肯定能独

  占盛京。”

  万一那主家,是自家人呢?

  俞荷一笑,说:“两家打擂台,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不会一家独大,太扎眼,惹盛京贵人们生厌,就不好了。”

  “可他们的品类和我们的差不多,连张叔都说两家有些设计太像。”

  “巧合,纯属巧合。”

  她们到家了。

  小谭敲门,开门的是顾嬷嬷。

  接着马三面俞老头李二娘赵娟迎了出来。

  “哎呀,俞荷,你终于回来了,你娘正担心你呢!”赵娟笑着说。

  俞荷拍拍阿奶的脊背,笑着说:“路上让挑了一些货,耽误了点时间。”

  “阿奶阿爷你们能来万县过年,我阿爹阿娘可盼了一年多。”

  “坐船累着了吧,先洗漱吃饭,明天我们再好好说话。”马三面牵着俞荷的手,笑着说。

  顾嬷嬷李二娘赶紧去烧水,俞荷洗了澡,吃了一碗面就被大家推着回屋休息。

  “回来就好。”马三面回来和俞老头笑着说,“成文成城在盛京,我生怕俞荷也赶不回来过年。”

  第二天,俞荷跟着赵娟看了他们街上开的五间杂货店,又看了他们买来住人的大院子和仓库。

  “你三叔和龙龙带着人还在乡里收货,明天才回来。”赵娟牵着会走路的俞丹,笑着说。

  “挺好。让三叔别跑了,守在家里收。”

  “你知道的,他根本闲不住。还想做烤鸭呢被你阿奶给拦住了。”

  “也是。”

  回来,李二娘和顾嬷嬷准备了一桌子俞荷喜欢吃的菜,大家吃了个团圆饭。

  下午俞荷带着爷奶顾嬷嬷小谭回南镇,看她开的米粉作坊和藕塘,茶社。

  在藕塘旁边新建的凉亭里,俞荷还让宋老太和马三面俞老头说了一会儿家常。

  “时间过得好快,俞荷明年十八岁,该出嫁了吧!”

  俞知县家的二小姐和平南郡王议亲的事,在方圆成了一段佳话。

  这两年因为稻米和藕粉卖上好价,修建郡王府又挣了钱,村里人都等着喝两人的喜酒。

  “俞荷的婚事,有她爹娘操心呢!”马三面笑着说,“今年听说万县也有社火,我们一起看。要是有唱戏的就好了,我还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走几十里路,翻山越岭看社火,后来镇上又看戏。”

  马三面说是说,心里愁起俞荷的嫁妆,他们要陪嫁什么,才能在周王爷和王妃娘娘面前不显得小家子气。

  俞荷听到宋老太的话,把嫁妆的事记在心里。

  胡老头和孙子住在文昌茶社,看莲塘兼卖茶叶,看见俞荷回来,连忙过来说:“九条鱼养的好着呢!就是它们聪明的很,见人就水里冒头,要吃食,长了一倍还大。”

  说话间一只小胖子红鲤鱼,从干枯的荷叶下面游了过来。

  “小姐,这是长尾巴,它真的太胖了!”小谭嘴上嫌胖,手里的鱼食不断往水里丢。

  石头房住了一天,俞荷带着爷奶回县里。

  刚好俞有钱龙龙也回来了。

  俞荷张罗着做了一桌菜,大家一起吃饭,堂屋里烤火说话。

  大家说的正高兴的时候,俞荷进门就给马三面五千两,又给俞有地五千两。

  “俞荷,你这是提前给你准备的陪嫁钱吗?”赵娟笑着说。

  “是啊。不能让家里为难。”俞荷大方点头,话锋一转,开玩笑道:“不过,也要看小王爷的聘礼如何!”

  “好!看阿奶给你怎么陪嫁。”马三面笑着说,收起了银票。

  好孙女,会来事,知道不让家里为难。

  俞有地也将银票收好,大家又说起绣嫁衣的事,俞荷要亲自绣吗?

  “不用我自己绣。郡王成亲,内务府会事先准备礼服。”她问过了。

  “老夫人,小姐成婚还早呢!”小谭端着一盘炒花生进来。

  顾嬷嬷给大家泡了花茶,端了点心。

第164章

  俞荷和顾嬷嬷开始盘账,九艘船的收益一直都在她手里。

  “小姐,去年我们一共售出五十万斤茶叶,一斤赚二百文,一共有二十五万两,运到北方的稻谷有六十万斤,净利有六千两,加上珍宝阁的盈利八千两,算上米粉粮食店的收入,去年一年一共有三十二万三百百四十一两。”

  “今年你控制了茶叶的量,利润有十万两,粮食比去年多有,一百万斤得一万两,加上几家店的盈利一共有十二万三千两五百二十六两。”

  俞荷看着这账本,突然就想小王爷了。

  “两年净利,一共是四十四万三千八百六十余两。两京购置店铺土地共花费十万一千二百两,结余……”

  这些都是他给她的钱,凭她的本事,一年赚五万全家都要吓死。

  “船工的花费大概八万多两,这些钱,都是小王爷在垫付。”顾嬷嬷提醒道。

  “我会还给他。”

  顾嬷嬷一笑,说:“这是小王爷对你的情意,你就算给,他也不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