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28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踩着点来吃肉夹馍和买烧鸡的人,大多数买了十二文正门贴的对联,又买了寓意好的普通对联其他房门上贴。

  “你们这字写的好。就是没有粮仓上贴的对联。”李掌柜笑着说。

  俞有钱心道,村里谁家有粮仓,牲口圈贴个对联都很了不起了。

  “明年改进,今年没有了。多谢惠顾。”俞有钱把烧鸡绑好给他。成文也卷好他买的对联,用麻线扎好递给了他。

  五个穿着灰色棉袍,样貌出色的小童,看着很是起眼,大家伙开始打趣俞有钱。

  “你这侄儿有一个能成,就改换门庭了!”

  “你叫成文,你是成义,我儿子也在赵秀才私塾读书,我见过你们几面。”挺着大肚腩的李员外笑着和俞有钱说:“你们家孩子真出息,我家那个太内向。”

  看着摆出来的对联,说:“这字不像是孩子写的!”

  没想到这买烧鸡回回要大很大方的李员外,还是个识货的主,俞有钱赶忙道:“是我大哥写的,他读书二十几年了,孩子们的字还不能卖钱。”俞有钱不知不觉黑了俞有地一把。

  李员外想着只怕是个四五十岁的酸儒,字倒是刚劲有力,想着开年雇做账房,还是算了吧。

  “那你们忙,生意兴隆!”

  “您慢走!”不是,刚刚说话都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了。

  又有熟人买烧鸡,俞有钱也来不及细想,忙开了。

  这一个早市,对联卖出去五十副左右,还有二百二十副左右,再就是送亲戚朋友。

  成文按照阿爹的嘱咐,开张后就把三副对联送给了顾大安。一副正门,一副

  厨房,一副六畜兴旺的贴猪圈,还有两幅窗花和两幅手写的天爷和灶爷。

  “谢谢你们。我今年又不用买对联了。”顾大安笑着手下,对成文说。

  “自家有,不用买。”马三面笑着接话,“你大哥昨天写了一天。老三再买红纸他就要发飙。”

  “写字是很累人。”顾大安心有戚戚。

  连生却一脸渴望,俞有花干脆让他去帮忙卖对联,她看着肉夹馍的摊子。

  “大安,有花,开年你们就自己做肉夹馍生意,等我回去问问俞荷给你们一个调料包。”马三面指指陪客人说话的俞荷,笑道:“你们到时候给她一个好价。小丫头有一亩地要请人种,需要钱。”

  “前儿家里突然买地,原来是俞荷买的啊。”俞有花不敢相信。

  “买地的钱,是她做胡辣汤赚的,烧鸡和肉夹馍她和老三五五分。买地是为了给我和她娘顿顿吃白面,我和你爹让她自己种。两百多的肥料都是她自己出的。我们也不管她种什么。”说起小孙女马三面开始滔滔不绝,可这些话也不会让俞荷听到一句。

  “你们接了肉夹馍生意,有钱明年还要卖烧鸡烤鸭胡辣汤忙得很。你大哥读书,你二哥两口子和我们种地,老三就,随他去!”

  马三面说这么多,主要是让顾大安心里有个底,大女婿人好,他们能帮的就帮帮,父母过世就这点不好,两口子再能干没人帮衬,女儿要看孩子做饭,家外就忙了大女婿一个人,时间长了难免一时半会儿的有个磕磕绊绊。

  “阿娘为我们考虑,我都知道的。”顾大安笑着说,

  “我们听阿娘的。”

  “阿娘!”俞有花看丈夫一眼,和马三面撒娇。

  “卖对联了,买一送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声突兀的吆喝,打断了三个人说话。原来是成城学着俞有钱开始吆喝了。

  “成城开朗了一些。”俞有花笑着说。

  “好着呢!等明年后院起了房子就给他分房间。”马三面笑盈盈的看着小孙子。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龙龙觉得好玩也跟吆喝起来。

  整条街,好像都是孩子们脆生生的叫卖声。

  晌午时分,马三面俞老头害怕带累女婿,带着大家回家吃午饭。

  陆陆续续又卖出去十来副对联,洒金卖出去四十多副,成本差不多赚回来了。

第36章

  晚饭前,俞有钱说明天放几副对联让连生兄弟卖,他带大家去李山镇赶集。

  “三叔,明天早上什么时辰出门?”成文兴冲冲问道。

  “下雪路滑,天亮了再去,四十里地,路上走一两个时辰,大概午时能到。”俞有钱自信的说,他跟着姐夫去李山镇村里收猪,他们的田多,猪喂的壮实,肯定有人愿意买对联。

  这样想着,后院的鸡又养不住了,杀十只背着一起去卖。成文成武几个帮忙已经很熟练。

  俞荷一听也想去。

  俞荷要去,龙龙也要去,除了俞梅,家里六个孩子都去。

  马三面纵容他们,大清早起来给烙了十几张油饼

  带上,牛气水袋灌满两壶开水,盯着老三换了皮袄。

  成文几个里面穿着厚厚的新棉袄,外套也穿的厚,俞荷带着帽子围巾外面套着她爹的旧棉袄,裹成了球。

  “大哥,爹娘,我们下午就回来了。”俞有钱架上牛车,把要卖的烧鸡背篓搬上车,还有一缸送到镇上的卤肉和送的豆腐片洋芋片。

  “路上慢点。一定要赶黑回来。”

  “记住了。”俞有钱动动鞭子,牛慢悠悠往白水镇走,成文四个大孩子嫌牛车慢,先走了。

  “我们来背书吧!”成城提议道,“小妹都能默写《三字经》了,我们当哥哥的不能比她差吧!”

  是这个道理。

  成文起头,四个人一起背,背着背着学老师开始吟唱,听到的人觉得这经念的真好听。

  四个人到了镇上,头上冒汗,身上微微汗出,成文见大姑父已经背了一背篓馒头在摊位上等了。

  “大姑父,三叔和俞荷马上就到。三叔带我们去李山镇赶集。让连生和连鱼也一起去吧。”成文和大姑父打招呼。

  “不了。天气太冷了。”顾大安笑着说,“你们去玩,烧鸡和对联我帮你们卖。昨天还有人打听说今天你们还卖不卖呢!”

  “等你三叔来,我和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便宜一点。”

  顾大安生好火,叫成文几个家里去吃早饭,成文说他们吃过了。

  “大姑父,你回去吃,我们看着摊子。”

  “那好。”顾大安放心的回去了。

  不会儿俞有钱三个坐着牛车就到了西街,成文四个车上帮忙搬东西。

  来了几个买肉夹馍的食客,看今天有烧鸡对联,卖出去一个烧鸡,三副五文钱的对联,送出去三副窗花。

  顾大安带着一家五口人回来,俞有钱给他三只烧鸡和一沓对联。

  “这些都按你说的价卖,剩下的我们拿到李山镇去卖。”

  地上的雪没有化冻,顾大安见他们兴致勃勃也就没说扫兴话。

  “早去早回。我们等你们回来。”

  俞有钱驾车头也不回的走了,刚开始成文四个带着龙龙一边走一边玩,俞荷俞有钱坐车,后面太阳出来,地上的雪开始化了,越来越冷,成文几个也坐车了。

  四十多里地,走了两个时辰,终于看见一个繁华的街道,午间时分,李山镇的集市正热闹。

  “俞荷,看来非常时候要用非常手段了,再过一个时辰怕是要散集。”

  俞有钱说着话,车上跳下来就大声喊道:“卖对联了,几十年的老秀才亲手写的对联,一副五文,三副十二文,可以合买,另外有好看的窗花一副两文两副三文!”

  “还有白水镇有名的俞记烧鸡,不论大小一只119文,只有五只,卖完为止!”

  俞有钱边叫卖边找停车的位置,大集上人来人往,越热闹处生意自然越好。

  李山镇由一条街道组成,沿着官道两边是店铺,店外路边都是普通村民摆的小摊。

  有卖山楂糖葫芦的老人,卖白菜青菜萝卜蒜苗的婶子,也有卖猪肉鸡鸭,各种白布袋子装的麦子黄豆小米,有个大汉在卖灰扑扑的陈米,一斤只要六文钱,今年的新米要价八文比麦子便宜两三文。

  “成武哥,你有钱吗?你买成陈米,我们回去做热面皮,等你通过阿奶的考核,可以置办个卖热面皮的小摊和三叔一起出摊。”俞荷抓一把陈米就舍不得放。

  “有呢。我带了钱。”成武把自己的小荷包打开给俞荷看,“有三百文。”

  “这样,我出一半你出一半,我和你合伙。”俞荷担心成武一个人出摊压力太大。

  “阿叔,我们买五十斤陈米,您看都过年了,你给便宜一点。”

  “不能便宜,这都是好粮食。”

  双方一阵讲价,最后讲到五十斤一共便宜五文,俞荷去粮食店买了个十文的布口袋,一勺一勺让大汉给他们装了五十斤,果然袋子口和中间的粮食一样饱满。

  “阿叔,以后卖陈米,到白水镇西街找顾大安肉摊打听我们。”

  “行。”

  生意还没开张,见成武扛着一大袋粮食回来,俞有钱脑袋嗡嗡作响。

  “买的啥?”

  “三叔,做吃食的陈米。”

  有人来问烧鸡,看重一个大公鸡,还想讲价,俞有钱不愿意。

  “白水镇我卖120文,一分不少,今天陪着孩子来赶集图热闹。118文你拿一只。”

  张大山不仅买了烧鸡,还买了一副对联,一副窗花,小摊摊总算开张。

  成文几个去逛,找到专门卖对联写对联的摊子,那些几十副对联过去一起摆摊。

  “五文钱一副,和买三副算十二文!”这洪亮的一嗓子,把边上摆摊的老秀才们吓了一跳。

  这些个小子,哪里来的,不讲文德!

  几个图便宜看了半天的老者背着手走过来,等他们把模板对联摆好,几个人挑挑拣拣买了六副,又买了六副窗花。

  喜得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成文乐开了花,“大家努努力,

  争取回去的时候能卖完。”

  “三副十二文,可以合买!”成城斯斯文文跟着大家叫卖,第一次喊出去,接下来更灵活大方。

  有不识字想买的,五个人都先给读一遍,寓意好的卖的更快。

  抢了旁边李桥好几回生意,气的老先生搁下笔来看他们的对联。

  “肤浅,媚俗!”什么万物复苏大地春,万事如意心事成,太俗气,没半分文采。

  “新春添福又添寿,佳年旺丁又旺财,横批人旺财旺,老先生,要不要来一副,这副对联是今天卖的最快。”成城给李桥介绍到脸上了。

  李桥横鼻子竖瞪眼,成城压根不认识人,把两副对联都拿在手上让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