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5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门口传来三叔的大嗓门,俞荷又听见二婶附和的话,“大哥,这洋芋真是个好东西!”

  “一棵苗结好几个,不用灌溉,也不挑地。”赵娟也跟着说,她爹是村厨,可以介绍给遇事办酒席的乡邻。

  俞有地夫妻听着弟妹的恭维,眼睛看着院子,他们走的时候俞荷还在睡,别这一会儿功夫又跑出去了。

  “阿奶,阿爷,我醒来你们都不在。”俞荷给大家厨房桌子上凉好开水,才出来喊人。

  “我们挖洋芋去了。”唐大丫乐呵呵的笑着说,“中午饭吃了吗?你娘恨不得把你背上呢。我说最多就两刻钟回来了。”

  李二娘放下背篓,走过来手背贴贴女儿的额头,没发烧。

  “阿娘,我给大家倒好水了。”

  “阿娘,你做的洋芋控饭真好吃,一大碗我都吃完了。”

  “你能干。”李二娘笑着说,“走给你阿爷阿叔倒水洗手。”

  马三面跟着进了厨房,给大家倒水洗手,大中午的单走路浑身都是汗。

  “阿奶,洋芋地我们种秋黄豆吧。黄豆可以做豆腐,也可以生豆芽换钱。”等大家各自休息了,俞荷挨到马三面身边,接过她手里的蒲扇,一边给扇风,一边小声嘀咕。

  马三面飞一眼小孙女,见她立刻捂住自己的嘴巴,惊吓吓小模样想溜走。

  她是那老顽固吗?

  “那地是你爹娘挖的,你们自己看着办。”马三面给孙女甩脸子,硬硬的道。

  “谢谢阿奶。”原来阿奶还在跟阿爹记仇,面子上下不来台。嘿,她也才知道阿奶在田里种什么上这么固执。昨儿是她唐突冒昧啦。

  俞有地和李二娘屋里互相搓背,就见俞荷晃悠悠进来。

  “阿爹,洋芋地种秋黄豆,做豆腐。”

  “行啊,你明天早早起床,和我们一起去整地,点黄豆,还是直接撒种。”俞有地乐呵呵说,最后一句明显是问妻子。

  “点的慢,不费豆子。种起快,明早架上牛先耕一耕地,直接种。那地开年还种洋芋。”李二娘想起他们两个人开荒的辛苦,就格外的在意地里种什么。

  噢了!俞荷偷偷给自己比耶,她老鼻子不容易。

  挣钱买地的话也不能说了,爹娘手里压根儿没钱,钱都在阿奶手里呢,她老人家才是老俞家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好生让人羡慕。

  “你这表情是知道了什么秘密啊?”俞有地点点女儿的小鼻子,笑问。

  “阿奶才是一

  家之主。我想赚钱买地,种冬麦。阿爹有什么赚钱的好办法吗?”

  俞荷说完惊讶的捂住自己的嘴,真是没想到啊,才说不要说,嘴巴比脑子跑得快。

  “阿爹,唐家的豆腐是酸水和盐点的,好吃还没有豆腥味。阿爹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点豆腐的吗?二哥在唐家也太忙了。”俞荷破罐子破摔,说完了又有点不好意思,靠在阿爹手臂上,“我们自己会做豆腐的话,二哥就能留在家里。”

  俞有地傲娇的看着妻子。

  “你想让我做什么?”

  “你农书上找找看有没有点豆腐的法子!等豆腐做出来我可以架着牛车各村叫卖,换钱钱。”俞荷把自己藏在阿娘怀里。完了,暴露了,彻底暴露了。

  俞有地夫妻再问,俞荷都藏在阿娘怀里闭口不应,惹得两口子直笑。

  “俞荷,昨儿你不是问你阿奶要钱,要买鸡娃养鸡吗?”俞有地不逗孩子了,直问。

  “阿奶不给钱呐,我得想办法自己挣钱。”俞荷头埋在阿娘怀里,恶狠狠地说。

  “现在天气热,鸡娃子养不住,我给你买二十只小鸭子,你养到过年卖了换钱。”俞有地在妻子不赞同的目光下硬着头皮说。

  “真的!?”俞荷一下从阿娘怀里跳下地,“我知道王大爷养鸭子,肯定有小鸭,阿爹,我们现在就去买吧。”夜长梦多。

  “好。”俞有地笑了。

  俞荷可太开心了,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床上热的翻个儿的俞梅一听,也要跟着去,龙龙是俞荷的好搭档,自然一起。

  俞有地前面走,身后跟着背背篓的三个娃儿。

  “有地,这热的天,你带娃去干啥?”宋老太门槛边乘凉,笑问。

  “大娘,我们去王村转转。”

  宋老太还以为他要去问王地主收稻谷请短工的事呢。

  没多大功夫,见俞有地不见了,三个孩子各背着几只小鸭子嘎嘎的回来了。

  “俞荷,你们家要养鸭子?”宋老太忙问,今年门口的水位低,两边长满了茂盛的草,芦苇也比去年长得好,她本打算收了稻养几只鸭子。

  “宋阿奶,是的呢。”俞荷走路轻手轻脚,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的文静淑女样,深怕吓着背篓里的小鸭子。

  俞荷可不知道宋老太的心思,径直进了自家的院子,王大爷说得给小鸭子缓一缓,待明天再给水给食,俞荷一边走,一边迅速地找放鸭子的地方。

  马三面听到她们的对话,也知道老大疼孩子去给买鸭子了,屋里出来,道:“鸭子先养到后院的牛圈里,改天让你阿爷给做个鸭圈。”

  “鸭子得关好,不然到处拉屎。”

  “知道了阿奶。”俞荷笑眯眯看着老太太就差捂住自己的口鼻眼睛,装没看见。

  从这天起,肉眼可见的俞荷和龙龙把自己晒成了黑娃,两个人天天早起放鸭子,傍晚又将鸭子赶回后院关好,好在二十只鸭苗,养活了十八只,后面又买了两只。

  天气越来越热,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地里的水稻泛黄,收获的季节到了。

  村里的大人小孩齐上阵,下地割水稻,俞成文和俞成义放了十天的农忙假,俞家老两口再加上年轻的三个儿子媳妇八口人,再加上五个孩子,收稻的队伍很壮观。

  没两天,村里进了十几个陌生人,俞荷还去看,他们大都是青中年人,零星的一两个老者,人人拿着镰刀一个布口袋,说是从北面来赶场,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挣二十文,或者五斤稻谷。

  又有谣言,说王地主抠搜,只愿意给十六文钱,请的看上去就是没有力气的割稻人,一二百亩地不知道收到什么时候,他家地挂靠在县里一个举人名下,不需要交税,听得村里人又羡慕又嫉妒。

  俞荷很忙,跟着家里人天天下地,抱稻谷,捡稻穗,往地里送水,俞梅包揽了一日三餐,忙的时候,俞荷还要帮姐姐摘菜洗菜,烧火抱柴,喂鸭子鸡,饮牛添草料。

  水稻在地里就用摔稻机纯人工把稻子摔下来,谷子再挑回来院子里芦苇晒席上倒下晒干,稻谷不干没两天就会发芽,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谁也不敢马虎。

  要晒稻,俞荷和龙龙被留下在家看,稻谷要半个时辰翻一遍,一遍下来热的人眼睛都睁不开。

  八月初,最后算账一亩地能收400斤左右的湿稻谷,晒三天,大概能有三百斤,今年雨水好,十亩好田灌溉也好,俞家大概能收三千斤稻谷,三成交公粮,能剩两千斤。

  家里所有花销都要从田里出,看着收得多,也不够全家十几口人吃一年。

  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尝新米啦!”

  村里俞成才家的四个土砻黑天白夜的转,也不够全村八十几户人碾米,土砻打米只碎稻壳,下来的米粒粒完整,风扇车上风两次下来,米粒干干净净,颗颗分明,亮晶晶,胖嘟嘟,好看又好吃。

  舍不得钱的,就用石臼自己冲,虽然有碎米,但稻香味丝毫不减,只用水煮熟,一口口的甘甜软糯,没牙的老太太有口福了。

  俞荷拿着小扫把,看着院子晒着的仓房里整理出来的二百斤陈稻谷,不自禁的咽口水,想吃米皮,米线,米粉,米豆腐......两只手都有点数不过来了。

  这些米制吃食,最容易做的还是热米皮,水和洗干净的陈米一比一泡水5个小时,磨成米浆(适量的开水烫浆更劲道),上笼布蒸三分钟,趁热切成一指宽的宽面,浇上大料汁,辣椒油蒜汁,搅拌均匀,吃一口软糯香滑弹牙老少皆宜,那滋味吃一回得想半年。

  新米不行,做的热米皮没韧劲,一咬就断,黏答答的一点不好吃。

  俞有地夫妻就见小女儿对着陈稻流口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准是惦记着什么吃食呢!

  “改明儿给孩子们做点米糕。”收稻,晒稻,整地,栽种上红薯,种上过冬的萝卜白菜芥菜,一场农忙下来,俞有地又黑又瘦,一米七的个子,腰都有点佝偻,哪里还有一点读书人的样。

  “八月十五中秋节,你不说家里也要做。到时候好好给你们补一补。”

  李二娘笑着说,“俞荷的鸭子长得快,娘说明年多养点。没想到真让她给坚持下来了。”

第8章

  白天鸭子吃草,晚上喂一顿俞荷和龙龙过家家做的什么草螺蛳蚯蚓稻壳麸皮骨粉饲料。

  没想到歪打正着,鸭子不但没有吃病,长得还越来越重,家里的母鸡吃了饲料也能一天一个鸡蛋,婆婆现在把家里的鸡都交给俞荷和龙龙来养做了甩手掌柜。

  “我闺女,随我。”俞有地得意的笑着说。俞荷夸口说要存钱买地,家里大人都悄悄看着呢。

  “随你,随你。”李二娘笑着敷衍,心道俞荷身形长相随了婆婆,一双眼睛又大又圆,小小年纪一肚子的主意,性子只怕也是十成十随了婆婆的犟。

  丈夫面善心软,每逢考试必是焦躁失眠,眼花手抖,寝食不安,和他一起拜师的妹夫考上了秀才,他也心无旁骛乐呵呵恭喜人家这多年,想到春风得意的李三娘两口子,李二娘心情一下低落。

  “老大,老二,老三,这是三十斤新米,你们一家十斤,再用家里的米做什么吃食,你们自己看着办,商量好时间,换着去娘家上熟吧。”

  马三面和老头村里碾米回来,特意在俞成才家土砻碾了三十斤,给三个儿媳妇准备回娘家送亲家。

  村里一直都有新粮下来,出嫁女儿做好吃食送回娘家上熟的习俗。

  新嫁进来的几家新媳妇都已经去娘家了,从三十年前嫁进来马三面没回过娘家,一来远,二来娘家爹娘已经去世,但每年都记得催三个儿媳妇回去尽孝。

  “谢谢爹娘。”躲在屋里偷闲的唐大丫和赵娟欢天喜地出来,好话不要钱一样。

  俞荷看看太阳,是时候去河边把鸭子赶回来了,往三婶屋里喊一声,龙龙飞快的应着,及拉着草鞋很快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小背篓和小镰刀。

  “姐,走吧!”

  “阿娘,我们去赶鸭子,你记着收粮食。”俞荷少年老成的喊娘,肩膀上扛着五米长的竹竿,龙龙背着背篓走在她前面,两

  个人说着话一起去河边。

  “鸭饲料不多了,你舅家在赵坝村,你问问有没有各种不要的骨头,我们换回来作饲料。”俞荷一边给小堂弟派任务,心里也惦记着去县里舅舅家走亲戚。

  白水县离白水镇有一百多里地,她长这么大,还没去过。

  “邓爷爷,今天又上山采药了呀?”俞荷一看到邓三郎,小跑过来,热情的打招呼。

  “是啊,你们两个又赶鸭子上架呢!”邓三郎看见活蹦乱跳的俞荷,心下喜欢,连声音都带笑。

  “是啊是啊,等我的鸭子养好,送一只给您下酒。”

  “那好啊,等你做鸭肉,来找邓爷爷,我给你配几样中药,保证鸭肉做出来没有草腥味,只留馋哭人的肉香。”

  “邓爷爷医术高明,我相信你。”聊天目的达到,俞荷心满意足走了。

  邓三郎乐呵呵回去,把俞荷的话当玩笑给媳妇说,夫妻俩乐呵呵夸俞荷嘴甜,把她说要送鸭子的话没当回事。

  “俞荷这小丫头,有点学医的天赋在身,我教她的几十种常见草药,下回问,她不仅认识,连药效也能说个一二三,可惜是个女孩。”

  三郎难得用认真的口吻和她说话,邓珏邓三嫂子神色一顿,接着,笑道:“小丫头聪明着呢,能得你个老狐狸赏识,将来不会差。我们老了,且看着吧,再别沾惹别人的因果。”

  “嗯。我们两个老骨头能活着,实属不易。”邓三郎嘴角上扬,眼神中难得露出一分得意。

  俞荷和龙龙在老地方找到自家白胖的十八只鸭子,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忙着采长在水边,红杆杆开粉白色花的辣蓼花。

  “呸呸呸,姐,这个草真的比辣椒还辣。”龙龙又忍不住尝了尝味道。

  “那肯定。阿奶用这个草染布,阿爹说没有辣椒的古人用它做调料呢。碰上了,我们多采点,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