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52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几个人动筷子谨慎,碟子里先下去的也是这道凉拌洋芋丝。

  “大家尝尝这个炸洋芋,绵软香甜,放了调料,味道也不差。”俞重笑着说,“这是我们一直卖的胡辣汤,今天加的菜少,味道也是一样的。”

  俞有钱端着一盘青椒炒鸡蛋和一盘炸洋芋丸子来上菜,俞耿站起来说:“有钱,让你娘别忙,这些都够吃了,我们这来看洋芋,怎么还吃上了。”

  “大伯,锅里都快做好了,我马上去说。”

  不会儿俞有钱又端来一碟腊肉炒木耳,接着端了一盆酸菜水煮鱼。

  俞耿几个坐不住了,连忙让他坐下吃,不好意思的连连说,让厨房再不要上菜了。

  俞重起身把位置让给盯着酒的俞有钱,来厨房说菜够了,就看见俞荷俞梅龙龙三个端着一个小碗正吃酸菜鱼。

  马三面笑着道:“幸亏你钓的鱼还剩下两条,不然我们家这次就要丢人了。”虽然人来的突然,但一桌菜连个荤腥不见,明儿天全村人都要知道了。

  “辛苦你们。”俞重小板凳上坐下,看两个儿媳妇不自在,又慢悠悠转了出去。

  成武三个在他们的房间说话,看书。

  俞重就去后院喂牛,给牛提了两桶水。

  回来听正屋都是俞有钱猜拳喝酒的声音,俞老头默默的去厨房陪老伴儿洗锅。

  “你想把洋芋卖给村里?”马三面小声的说。

  “卖给谁不是卖呢,要是大家种的好,都要感谢我们有地。”俞老头看了看门外,孩子们都回屋了,不在。

  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人!马三面点点头,要是今年有地考中,家里码头摆摊再不怕人。

  镇上摆摊惹眼,他们就继续在码头卖胡辣汤,一文一文的挣。

  “你准备卖多少钱一斤?”

  “对外30文,我们村20文一斤。”他也想好了,一斤20文村里要买都要考虑价钱,买回去势必会用心种。

  论起买种的钱这价算便宜,但论起米和白面的价格,一斤20文的洋芋大家伙儿都要考虑半天,一家买十斤二十斤顶天。

  “明天你记得和俞荷说一声,卖的钱都是她的。剩下的她自己做主。”马三面拿着盆倒洗脚水,俞老头让她先洗,自己去正屋陪客。

  刚好,桌上的酒喝完,菜也吃的差不多,俞耿几个起席要回去。

  “有地,你有眼光,真是出息,这洋芋买的好。我明天组织要买的人家来买。”俞耿笑拍着俞有地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你是我们村里最有出息的年轻人,大家以后都要靠你提携啊。”

  “大伯客气。这话我可不敢当。有兴哥在县里当掌柜,有望哥在镇上当官,还有冬青叔爷就更不用说了——”俞有地握住老人的手,将他送到大门口,又送到村中央,看着他们入了小路不见身影,才提灯往回走。

  俞有粮听客人都走了,和唐大丫屋里出来,俞有粮不喜欢说话,唐大丫怕自己说错了话。

  这会儿自在了些,一个去正屋帮忙收拾桌子板凳,一个去厨房帮忙洗碗。

第61章

  俞有才第二天早起就背着背篓来买洋芋。

  “有才,你哥说,得等洋芋晾干水分,你们买回去好储存,秤也公平些,走,我给你捡一点你回去先吃着。”俞老头一把抓住听了话要走的俞有才,给捡了十来斤中小个的洋芋。

  “你哥说做种不用大的,就用这种中小洋芋,一颗能切五六个种。”

  “二叔,这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自家种的,都是吃的东西么,你昨天还帮忙挖呢!”

  俞有才高兴的背着背篓回来,遇到几个挑水的妇人,每人给一两个,一下送出去十来个知道心疼了。

  张氏昨天听了一晚上,老头子说有地家的饭菜香,真想也跟着来吃一顿,到底怎么个香法!

  有钱码头卖胡辣汤,大家都说好吃,有人还传的神乎其技,说什么胡辣汤能治病,简直是鬼扯。

  要是一个粥汤能治病,天下要大夫要药铺干什么!

  还说什么海外来的新品种洋芋,给村里卖只要20文一斤,给外人30文一斤,一只大公鸡才值个30文,一称还有七八斤重的呢,算下来一斤鸡肉才几文!

  他们卖天价的烧鸡烤鸭也就罢了,总是哄的外人的钱,要真村里有人买洋芋,她都要去说说的!

  张氏正想着呢,就看见邻居俞有才过来了,他们两个是亲房,老人们住得近,到他们自然成了邻居。

  “大娘,要洋芋吗?二叔说谁想买得过几天,要晾干水分怕坏也怕压秤。”俞有才放下背篓给张氏看。

  圆溜溜土黄色的拳头大小不起眼的玩意儿,这就是洋芋?

  “怎么吃?”

  “擦成丝焯水凉拌,或者直接蒸了吃,也可以萝卜一样炸丸子。”

  张氏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说了半天,这就是个菜呀,我当是什么金疙瘩。”

  “真要一斤20文呢?”

  “是啊。一家最多买十斤,多了没有。”俞有才见她话风不对,笑着说:“大娘,我还有事,地里的稻谷快熟了我要去地里看鸭子。”

  “去吧。收稻谷才是正经。”张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忙笑着夸道:“我稀奇你稻田里养鸭子,现在看,鸭子长得不错。”

  “是啊,比普通养的要重个一两斤,不过现在稻谷快熟了,害怕它们糟蹋粮食,要人看着。”俞有才说完,大步往家走。

  一天之内,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妇人说起了悄悄话,背地里笑话马三面一个商户女,懂什么厨艺,年轻的时候做饭差点把房都点了。

  “现在儿子孙子手里才把人活起来,俞重小的时候一口一个婶子,我还给过饭呢!”俞在山的婆娘王氏,笑着说。她比张氏还要大一辈。

  “俞老大坏了良心,把生病的娘老子赶出去和俞重过,现在俞重生了三个儿子,他守着一个病秧子,这几年,要不是邓郎中,有金只怕——”俞有才的奶奶李金花不喜欢听王氏说话,就给了一次饭让人记你一辈子吗?

  张氏一笑,说:“好人有好报,做事讲良心,都是对的。我们家俞耿,忠厚老实本分了一辈子,就盼着村里家家户户都过得好。不饿肚子。”

  “是啊是啊,成新爷爷我们村里数一数二的好人,怜悯老人,疼爱小辈。”

  “大公无私,当之无愧的好族长!”

  “当年大伯婶娘就心地善良,愿意拿自家的粮食接济村里人,大恩大德,没齿难忘!”俞在山婆娘恨不得拉着张氏的手,夸到她脸上,话头一转又说:“不像有些人,才刚刚吃饱饭,就忘了前恩。”

  幸好马三面一般不到村里,不爱听闲话,也不爱说闲话,这话要是她听见,能把俞在山婆娘的嘴扇烂。

  俞家正忙着招待亲房,听到信的赵芳元大早就带着赵德海和赵忠善两个人来走亲戚。

  赵芳元一句不提考没考上的事,听他们寒暄,说起盖房请木匠,赵忠善连忙抢话:“俞先生,你什么时间回村里教书?”

  “大爷,我这趟出门太赶,得休息到初十左右,王秀才教学生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没有。就是学生娃都想你了。天天问我们你什么时候回村学。”赵忠善能说大人们都想俞有地回去了,他们再也不敢背地里嫌弃他。

  孩子们再这样混下去,记下的那点东西都要忘光了。

  王秀

  才人品私德也不行。

  “大爷,既然不是王秀才的问题,那就等我休息好了再回去吧。”

  俞有地用公筷给他夹了一盘子只有一个的鸡头,又夹了几块鸡肉和洋芋。

  介绍着这是他去年从县里司农衙门买来的洋芋,赵芳元尝了一个洋芋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东西。

  俞有地给三个人说这东西应该怎么种,家里种的多30文一斤往出卖,一世界的洋芋,绝口不提提前去村学顶班教书。

  “有地贤侄,我要五十斤。”等一餐结束,赵芳元笑着说。

  “俞先生,我要二十斤。”赵德海赶忙道,洋芋是真好吃,做种子一斤30文不贵。

  “那,给我也来十斤。”赵忠善也跟着说,洋芋鸡块是香,凉拌洋芋丝最好吃,他看重产量。

  俞老头马三面亲自带着三个人去挑选,过了秤,给三个人一人送了五斤最大的洋芋。

  “这是我们俞荷的地,洋芋也是她种的。”俞老头低声和赵芳元解释道。

  “老哥哥,我知道的,听有钱提过一嘴,说这一亩地是俞荷花钱买的,产出算她的。”

  走在回去的路上,赵忠善觉得自己不算无功而返,就让那些兔崽子再蹦达几天。

  下午俞荷就收到爷爷给的卖洋芋的二两四钱铜板,“阿爷,谁这么大方,一次买80斤?”

  “你赵家外公,赵家族长和德芸阿爷,来问你爹回去教书,你爹说初五就回去,还给他们介绍了洋芋,他们吃了一顿饭,就一人买了一点。我做主送了他们五斤大洋芋。”

  “谢谢阿爷。大洋芋留着家里吃,中等的做种,小的等冬天我卖洋芋热饭团。”

  “别惦记着家里,我们也地里也种,自家吃管够。”俞老头就知道孙女大气,想着家里。

  “那阿爷也别为难。洋芋卖不出去,我留着做吃食。”俞荷笑着说,“洋芋卖出去今天阿爹和阿爷阿奶出了大力,等初十放假,我请大家吃好吃的。”

  “肉买回来自己做。”俞有钱旁边插了一嘴,响快道:“镇上有什么好吃,还不如自家做的饭菜。”

  “这到底是从达州城回来的人,我们都觉得顾家的饭菜好吃又实惠。”做新衣裳的唐大丫打趣道。

  大家都在正屋,爷孙俩说的话都听着了。

  与俞家的一趟欢笑不一样,王有才这几天日夜愁的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俞有地回来了,他要回来继续教书!

  他才风光这两天,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让他把教书的事夺过去!

  赵村的人对他多好,怜惜他娘送饭辛苦,一家一天请他到家里去吃饭,又体恤他离家远,晚上不仅仅请他吃饭,还请他喝酒吃肉住。

  每次听他九死一生考上秀才,大家伙无不称赞,夸他勤学苦练,天赋异禀。

  每月三百文的束脩,他压根不看在眼里,他名下有二十亩的免税田,一亩地一年给他一两银子,他都能收到16两,娘和有丽能干,种四亩地家里的米多的吃不完。

  “有丽,我不想失去赵坝教书的活!”王有才抱着俞有丽伤心地哭。

  俞有丽心疼的,陪着他哭,俞有地已经回来四天,赵村的族老也放话,说他七月初五就回村学。

  “丽啊,我这心里难受!”

  ……

  王有才哭着哭着睡着了。

  俞有丽睡不着。

  这个月,王有才像变了个人,一月只回来了三天,每次都高高兴兴恨不得立刻回赵村,也不酗酒,也不找朋友作诗作画,也不会动不动就问她要银子。

  她不知道的是赵村的学童家长,苦王有才许久了,他们供着一两个学童,家家不富裕,经不起顿顿好饭好菜的送。

  七月初一,摆了一天摊子忙飞了,休息了一天,顾大安和俞有花背着十个大烧饼和一条大猪腿来娘家上熟。

  知道俞荷喜欢吃肥肠,两口子专门买了一副猪杂。

  “阿娘,阿爹也在家呢!”俞有花大门里进来,看见马三面扫院子,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