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第65章
俞有钱让俞有粮看着往码头运送材料。
俞有钱拿重礼去赵村请木匠赵德山,石匠赵德营,还有他们各自带的两个徒弟,这都是赵芳元给他物色建后院的人手。
“酒席八月初五办,谁掌勺?”赵芳元悄悄问俞有钱。
“爹娘说,您是我们家的贵客,要坐上席。你看着给介绍一个掌厨,到时候让我小舅子也来帮忙看着。
我们家的凉拌洋芋丝很好吃,还有俞荷鼓捣的辣椒酱和酱油也差不多了,到时候小舅子学会,您给介绍个大主顾。
味道你不用担心,不好,我们也不好意思拿出来坑亲戚。”
女婿这话说得有点水平,像是有高人指点过。
“行。都听你们年轻人的!”赵芳元拍拍女婿的肩膀,让他赶紧追匠人。
木匠石匠都是事先说好的,所以今天就能上工,不过赵德山赵德营知道先修码头的铺面,是来到俞家才知道。
“有钱兄弟,我们要先看地方,再按照地方大小设计房子。”赵德山喝着糖茶,拘谨的说。
“我哥根据码头别家的铺面,画了草图,你们看看。地方也不大,修三间门脸带个木质结构的二楼。”
二人看了图,拿着图到码头看了地方,师徒六个人比划着怎么打地基,怎么做椽做柱子。
单独的三个门面,各加一个二楼,其实比修三间房再隔断承重要好,修建也更容易。
俞老头出面请俞存地给看了个黄道吉日,初八,小吃店正式动工。
村里来了十来个帮忙的,别村来了七八个打工的,两天地基挖好,石匠赵德营就地取材,用黄土糯米糊糊一块块砌石头往上做地基,又建议用黄土打墙比土砖结实。
跟着看热闹的俞荷偷偷给俞有钱使眼色,赶紧答应。
“好,都听您的。”
赵德营听不惯这个您,不过做事更用心。
赵德山先根据尺寸做四扇大门,二楼的门面要做木头的采光,还要考虑江边冷,材料要经久耐用。
打地基用了五天,一米五高的地基中空不填土做地下室,也是俞荷的主意。
打墙的三副套板杵子上位,地上背土的背土打墙的打墙,三米高的九面墙眼见的打起来,要架梁和横木,柱子打在墙体里,还要搭二楼的木结构才休息了两天。
二楼的木结构在家里早就开始做,现在做好运到码头安装好,俞老头作为一家之主上梁撒糖,村里人都来趁热闹。
上梁仪式完成,木结构支好,雨水多房顶要盖中间高两面低,好走水,侧面的两堵墙再往高打了两米五,就着手架椽做房笆盖瓦片。
盖瓦的这天全村男丁每户一个都来帮忙,用竹条编房笆的前面编,搬瓦片的后面跟着搬的搬,房子上盖的盖,长长的三个梯子,高的惊人。
俞荷几个孩子只有看热闹的份儿。
马三面带着三个儿媳妇加上村里几个帮忙婶子婆婆十几个人临时搭建的厨房里做饭,今天差不多屋顶就能盖好。
剩下的就是安装门窗,最后等土墙干了,粉刷一遍,外墙上糊一层保护的黄泥,这些活都急不来。
送走全部帮忙的人,俞有钱和成武就在码头看房,其他人坐着牛车往家走。
“俞荷,你这是不准备去读书了吗?”赵娟抱着熟睡的孩子,笑问 。小家伙自从小吃店开工到现在快二十天没去过赵村。
“我现在是秀才的女儿。有我阿爹教我读书呢!”俞荷骄傲的说。
马三面马上接了一句,“看把你能的,你爹是你爹,你是你,你爹读书多懂得多,还能分给你啊!可不能偷懒。”
“阿奶,我自己自学呢!你放心。”读书自然要读,钱也不能不赚,拿在自己手里的才安稳。
没两天就八月,村里的稻谷都收了,俞有钱先斩后奏做主请人花了三天时间把十亩地的水稻都收了回来。
等俞有地回来,天天催着俞有地赶紧拿着秀才文书去办免地税。
今年稻田里施了三次肥,加上风调雨顺,一亩地能收五百斤稻谷,免税的话,晒干能有四千多斤。
头天接到县太爷的请帖,第二天俞有地打扮一新,换上新的长衫布鞋,租了孙富贵的车,去县里参加秀才宴。
今年考上的十八人,平时多多少少都认识,县令一身苍蓝色官服,态度亲和的点了名,认了人,和第一二名明显很熟,喝着茶,聊着天,俞有地规矩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他们说话。
看着他们喝酒,吃菜,开始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俞有地佯装醉酒趴在桌子上装睡,午时三刻宴会结束。
俞有地整理衣袍,问了办地税的地方,顺便把家里的十五亩和俞荷的一亩地挂在自己名下,办好文书。
又来找闻司农打听新种子。
闻济笑着恭喜俞有地得了功名,是否进县学读书。俞有地说自己在赵村教书,暂时没有进学的想法。
“今年种的番麦洋芋棉花辣椒产量怎么样?”
“产量都还行。花椒结果了,我的小女儿高兴的很,让我谢谢你。”俞有地想起俞荷说今年的胡辣汤总算有点名副其实的意思,脸上就带出几分笑。
“你们把孩子宝贝的很。”闻济笑着说,要新品种等
腊月底正月去了。
“到时候,有劳你给带个话!”
“没问题。”闻济愉快的答应道,爱种地的秀才有意思,爱种地的小娘子就稀奇了。
——
“妹儿,你的棉花开了,你看是不是?”俞梅一直关注着地里的棉花,从打岔,开花,到除草,全城参与,听阿奶说棉花可以防线织布几乎每天都要去地里看看。
“哇偶,真的开了!”俞荷接过姐姐手里的雪白花絮,“走,快去看看,要是开的多就要马上采,下雨的话花絮会发霉的。”
姐妹俩拿着自己的小背篓往棉花田里冲,俞荷种了六行,其余的种子在家里的地里种呢!
“哇,能收好多呢!”俞荷小心翼翼的抓花絮,花苞都是刺,扎手。
俞梅已经被棉花刺扎了手。
“姐,我们先别摘了,回去做个手套,再来!”俞荷看着咬指头的俞梅,想想就很疼。
小姐妹回来剪掉旧衣服开始做五指头手套,马三面好奇得不得了,怎么俞荷都开始做针线了,看她的大针让李二娘来帮忙。
“阿娘,做五个指头的手套。”俞荷给她娘比大小,李二娘一看就会。
先裁剪了一副出来,缝好一个翻过面儿给俞荷试试大小合适,再一个个接着缝好。
李二娘做好这双,把俞梅的剪好让她自己缝,跟在俞荷后面来帮忙摘花。
“阿娘,你以前见过棉花吗?”俞荷好奇的问。
“没见过。买过。一斤棉花要200文。”她爹娘每年都要买新棉花做被子,换下来的才给她们姐妹用。
“这么贵的?”
“本地没有。都是从北方贩来的,自然贵。”李二娘欣喜看着手里的白花絮,迫切的想要纺一卷线织成布看看。
“阿娘,等我明年多种点。我们都做棉被。” 俞荷知道自己的钱改花到哪里了。
“不着急。家里也种了。等收了分一分,先给你们四个一人做一身棉衣。给你爹做一件棉袍。” 李二娘都打算好的。
俞梅很快带着手套赶来,娘仨一起摘棉花。还有些棉桃没开,得分几次摘。
马三面拿了背篓帮俞荷摘红辣椒,家里房檐下都是红辣椒串,地里换剩一半没红的青辣椒。
“俞荷,你这番麦也收的了。”
“等初五过了就收。”俞荷对初代玉米报了太大的希望,结出来的玉米穗大的只有成人巴掌大,五颜六色的米粒,俞荷打算植株全干,才收,去当把玩的古玩玉米卖!
“阿奶,挖一背篓花生水煮花生算一个干碟,再凉拌一个土豆丝,炸果子和丸子都四个干碟。
大姑父那里定猪肠炒辣椒一个,猪肝一个菜,大菜就做烤鸭和烧鸡,红烧肉,这已经五道菜了,再做一个酸菜鱼,两个青菜,一共十二道,待客完全够了!”
马三面一笑,个精细鬼,“行。我听你安排。初三晚上大厨定菜单,初四咱上街采购。照你这么一说还省钱呢。”
晚上,马三面出钱,俞有钱去王大爷家拉了一百只鸭子,又村里买了一百只大公鸡。
初三晚上俞有钱的小舅子赵成陪着别村请来的牛大厨按照主家的要求,定下了十二道菜,分别是:红烧豆腐,辣炒土豆丝,凉拌面皮,凉拌荞粉,红烧排骨,红烧肉,辣椒炒肉,红烧肥肠,烧鸡,烤鸭,蒸假肉,最后一道羊肉汤。
四个干碟不算菜。
初四派家具,早上村里帮忙的婶子们就来帮忙,在宋家蒸好杂粮馒头。
马三面和李二娘唐大丫在自家做荞粉和面皮。
俞有钱带着成武后院杀鸡杀鸭,忙了一天。
下午,俞有粮背着半扇猪肉回来,俞有花带着孩子们来帮忙。
牛大厨也开始备菜,做假肉、丸子和果子。
初五正客,赵芳元带着赵村的二十几户人先到,接着是唐家,王有才一家,族长村里的亲房几乎每家都来了一个吃酒席,帮忙的另算人数,还有周边村里的人。
俞家热闹了一天。
第66章
“办酒席,真累。”马三面一边高兴,一边和老伴儿抱怨道。
“心里高兴不?”俞老头老神在在拉拉被子,族长什时候像今天这样开怀畅饮过。
“高兴!我盼了十来年,能不高兴嘛。我们俞荷真是我们家的小福星。她要做生意摆摊,她爹才愿意下苦,读书。”
这点不可否认,俞老头赞成老伴儿的话。
“现在好了,码头的铺子一开,她能折腾一阵。旁边地里的番麦棉花一收,又能折腾一阵儿,这一年就过了。明年七岁,越长越大会越来越懂事。”
小家伙算盘珠子打的啪啪响,码头的铺面三房一家一间,合起来叫俞记小吃店,但分开经营,盈亏自负。
多好的主意。
张氏回味着今天吃到的烧鸡烤鸭,确实很好吃,味道浓香,烧鸡入味,烤鸭脆甜。
简单的辣椒炒肉和炒豆腐好像都比自家做的香,带着一种特有的鲜香。
“码头的店什么时候开?”
“什么是什么时候?”俞耿装了旱烟正抽的烟雾缭绕。
“我说俞家的小吃店什么时候开?”张氏不高兴的拉这个脸。
“不知道。要等房子干一段时间吧。后院还没修呢,听说他们没钱了。”
“那肯定就会开店。”张氏笃定的说,等小吃店开门,她要买一个整鸡吃。
今天坐席的人都想着,等码头上的小吃店开门,去买烧鸡和烤鸭。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