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青长白
景和宫离武英殿有一段路,朱熙听说这消息后,浴着午后明媚阳光,由人推着轮椅慢悠悠朝着武英殿晃了过去。
武英殿今日安静得诡异。朱熙到时,恢弘殿门紧闭,刘涧安手持拂尘面色担忧地守在门外,门口的侍卫也远远退至了庭中,好似殿中有官员在密谋要事。
铁木做的轮子“咕噜”滚过光滑的转面,发出引人注目的声响,刘涧安瞧见朱熙的身影后,仿佛瞧见了救命稻草,三步并作两步快步至他跟前,焦急道:“殿下,您可算来了。”
朱熙瞧着心情不错,对着刘涧安的苦命脸竟然还微笑着装作不知情地问了一句:“怎么了?刘公公怎么这般惶急。”
刘涧安叹息着摇了摇头,正要开口,又看了眼朱熙身后推他来的侍卫。
朱熙瞥了眼身后,侍卫退后几步,刘涧安这才压低声音对朱熙道:“方才北镇抚司的卫大人来过一趟,不知禀报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儿,惹得皇上龙颜震怒。半个时辰前,皇上怒气冲冲将六殿下叫来武英殿,若是骂罚也该有些声,可眼下您听,殿里却一点儿声都没有,可急死奴婢了。”
刘涧安见朱熙迎光的眼不适地眯着,偏了偏身子替他挡住光,继续道:“皇上未传,奴婢也不敢贸然进去,您来了,总算有个人能进去瞧瞧是怎么回事。”
刘涧安敢在崇安帝震怒之时求朱熙进殿,只因他知道在几位皇子中,崇安帝最器重二殿下。朱熙面若其母,在几位皇子中生得最为出众,但却也最令人扼腕。
朱铭手握大军,笼络朝臣,前些时候理了几天国政,更是几乎夜夜宿在武英殿,可谓是为了皇位殚精竭虑。
但有个说法却是:若二皇子双腿无恙,哪怕仅仅能小步而行,东宫之位也定然不会空置至今。
朱熙想了想,道:“既如此,劳公公替我通报吧。”
“诶,好。”刘涧安松了口气,忙去扣响殿门,小心翼翼地对着门缝道:“皇上……”
他这才唤了一声,里面便立马传来了一道压抑着火气的嗓音:“朕说过未得传唤不得打扰,刘涧安,你活腻歪了吗?”
刘涧安抬手对着自己的脸狠狠扇了两巴掌:“奴婢该死!皇上赎罪!”
老太监皮糙肉厚,这几巴掌打得重,却不见印。他打完,扭头看了一眼还在庭院太阳底下安静等着的朱熙,斟酌着道:“皇上,二殿下来了,已在院里等了好一会儿了。”
殿中安静了片刻,久到刘涧安误以为崇安帝未听见他的声音,殿中又传出了声音:“让他进来。”
殿内,跪在冰冷石砖上的朱铭听出崇安帝缓和的语气,沉着脸握紧了拳头。
刘涧安将朱熙推进门,很快又目不斜视地退出去关上了门。朱熙仿佛没看见地上跪着的朱铭,望着龙椅中的崇安帝唤了声:“父皇。”
崇安帝还没开口,跪在地上的朱铭倒率先应了话:“二哥当真是消息灵通,半年不出景和宫的人,偏偏今日上了武英殿。”
朱熙偏头笑着睨向他:“听说六弟惹父皇生气,做二哥的自该来说几句情。”
朱铭跪了半个时辰膝盖不软,嘴更是硬,冷笑了一声:“是来说情还是来看我的笑话,只有二哥自己心里清楚。”
“够了!”崇安帝低斥了一声,压抑着怒气盯着殿中跪得笔直的朱铭:“我再问你一遍,卫凛所言当年有关李云起一事是否属实?”
朱铭望着眼前冷硬的金砖,心里几乎想把卫凛宰成肉碎,然而脸上却面不改色:“无论父皇问多少遍,儿臣还是一样的回答,儿臣没做过。”
朱铭不可能承认迫害李云起一事,当时大明内忧外患,李云起领命抵御北元,若朱铭承认自己残害将领以谋兵权,崇安帝或会直接杀了他也说不定。
然而崇安帝似并不相信自己这亲儿子说的话,他猛地站起来,挥袖将卫凛呈报的文书扫到了朱铭面前:“没有?那难不成是锦衣卫在污蔑你!”
朱铭转头看向轮椅上垂着眼默不作声的朱熙,冷声道:“儿臣也想知道,究竟是谁费尽心机编造此等重罪来陷害儿臣,挑拨我与您的君臣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这四个字似乎引起了崇安帝心中几分柔弱的父子情,他望着朱铭喉间那道在战场上为替他挡箭而落下的疤痕,沉默良久,缓缓道:“在事情未查出个水落石出前,你就待在钟粹宫,不许踏出一步,不许任何人探视。”
钟粹宫乃太子之宫殿,朱铭梦中都想入住钟粹宫,然而当他真正有机会去到那里,却成了他的软禁之所。帝王眼下,这几乎斩断了他与外界的所有联系。
崇安帝居高临下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既像一名痛心的父亲,又仿佛一位无情的君王:“凡有违令者,斩。”
朱铭不敢在这节骨眼上再忤逆崇安帝,他挪动跪得僵麻的双腿踉跄着站起来,心有不甘地应下:“儿臣、遵旨。”
第0090章 (90)入狱颜
朱熙今日来武英殿好似当真是为了朱铭求情,他望着朱铭离开的背影,对崇安帝道:“前不久父皇不在宫中,六弟夙兴夜寐处理国事,算得上大功一件,不如功过相抵,何苦将其软禁钟粹宫。”
“大功?”崇安帝冷哼一声,怒道:“你未阅他这几个月批阅的奏疏,以前跟着他打仗的那几个老阴贼趁此提出加粮换甲,他大笔一挥批得毫不犹豫,然而礼部要钱为不久后的傩戏准备,他却是一拖再拖迟迟不允。若非户部那边压着没拿钱,我回宫怕是国库都搬空了。”
朱熙听得想笑,脸上却不显,只道:“六弟在军中多年,深知将士艰辛,自会多体谅他们几分,也算不得什么差错。”
崇安帝连连摇头:“国事哪容得一错再错,我已给过他机会,只是人各有长,他或是猛将,但绝非仁君,政事之能更是远不及你。”
崇安帝说着,看向了朱熙蟒袍下的双腿:“我此去寺中,听方丈说北方有位擅长疗骨治腿疾的名医,我已派人去请了,熙儿,你且再试试。”
朱熙道:“多谢父皇,只是这腿如何儿臣知道,不必再费心思了。”
崇安帝坚持道:“试试吧,总无坏处。”
朱熙只好应下:“是。”
崇安帝坐回龙椅中,目光虚望向空荡荡的砖面,突然忆起旧事来。他缓缓对朱熙道:“你记不记得,你六弟幼时顽劣,打碎了我宫中一只白釉僧帽壶,因害怕被我责罚,谎称乃宫女所为。”
崇安帝不会平白无故提起陈年往事,朱熙微微抬眸看了眼桌案后神色不明的崇安帝,谨慎回了句:“儿臣依稀记得。”
崇安帝抬手指向方才朱铭所跪之处:“他自小气傲心硬,当初便是像方才一般挺直了肩背跪在地上,无论我怎么问,他都矢口否认,将过错全推到宫女身上,不肯承认半字。”
明明朱铭做错了事,可崇安帝提起此事时语气中却并无责备之意,反倒像平常人家的父亲,对自己最为年幼也最顽皮的儿子有一种难以自持的怜爱。
“可他那时年纪多小啊,小小一个人还不及我剑高,总会露出马脚。他嘴硬如铁,但打碎僧帽壶的右手却一直藏在背后,还以为自己瞒得很好。知子莫若父,这么多年过去,每次他在我面前说谎,都会不自觉将右手背在身后,从来没有变过。”
言已至此,朱熙已明白崇安帝想说什么,他垂下了眼,没应声,等着崇安帝一如既往对朱铭的宽恕。
崇安帝兄弟诸多,幼时未得几分父爱,是以格外重父子之情。这情不止惋惜才能卓越却双腿残疾的朱熙,也疼他一错再错却战功累累的幼子朱铭。
崇安帝低头看向阶下坐在轮椅中不声不响的朱熙,好似认真地询问道:“朕刚才没注意,你六弟说他没有做过的时候,他的手是背在了身后,还是放在了身前?”
帝王未看清的东西,为臣为子又怎么能看清,朱熙安静了一瞬,又勾起唇角笑了笑,对着眼前心软的帝王道:“儿臣也没注意。”
崇安帝点了点头,缓缓闭上了眼:“好,朕今日乏了,你也回去休息吧。”
朱熙低眉望着自己衣袍下这辈子也再难行的双腿,心里一时又想起了那个冰冷的冬天,他拱手道:“父皇保重龙体,儿臣告退。”
在景和宫久候的徐文远远见朱熙回宫,忙上前从侍卫手里接过轮椅,他推着朱熙行至无人处,问道:“殿下,如何了?”
朱熙回来的路上不知从哪薅了一把狗尾草,长指灵活地捻着几片细长的叶子,正专心致志地编蛐蛐,他漫不经心地回着徐文的话:“如以前一样,大题小作。正因父皇如此,六弟才会如此无法无天。”
徐文叹息着摇了摇头:“皇上太重情。”
朱熙将编好的蛐蛐随手放在沿路的花丛中,道:“重情也无妨,既然父皇下不了手,那就逼得他狠心。”
徐文皱眉:“皇上乃至尊,这天下谁能逼得了他。”
他说罢似乎又得出了答案,低头望向朱熙沉静的眉眼:“殿下说的莫不是……”
朱熙平静地接过他的话:“天下悠悠众口。”
崇安帝下令命卫凛拿李鹤鸣入狱,但实际李鹤鸣本身并无差错,遭难不过与六皇子有关。崇安帝不愿此事声张惹人生疑,下令悄声行事,是以卫凛特意等入夜才动手。
这一个下午加半个深夜,足够李鹤鸣得到消息,往日下值便往家赶的人当夜宿在了北镇抚司衙门。
李鹤鸣在衙门里有休息之处,卫凛领着十数名锦衣卫推开他的房门时,见夜半三更,灯烛幽微,李鹤鸣却衣着整齐地端坐在椅子里品茶,显然是在等着人来。
在自己的地盘抓自己的上级,那场面怎么都有些怪异,卫凛率先踏入房门,他看了眼李鹤鸣放在桌上的绣春刀,抬手示意手下的人将干净的囚衣递给李鹤鸣,而后闲聊似的问了句:“李大人今日怎么没回去?”
李鹤鸣对这套流程再熟悉不过,他站起来,一边脱帽一边平静道:“李某有家室,不像卫大人一把年纪仍是孤家寡人,自然是怕妻子见了此番场面伤心落泪。”
卫凛笑了笑:“李大人都要落狱了,这嘴也还是不饶人。”
卫凛与李鹤鸣本身并无仇怨,甚至不如说因为六皇子之故有种同病相怜之感,他对付李鹤鸣,只是因为有许多事他只有坐在李鹤鸣的位置上才能接触到,是以眼下卫凛并不为难他,叫人去了外面等。
李鹤鸣换好单薄的囚衣从房中出来,配合地伸出了手。手持镣铐的锦衣卫走上前,见李鹤鸣如此,反倒皱着眉心生不忍,在给李鹤鸣的手脚戴上镣铐前,他低声道了句:“镇抚使,得罪。”
卫凛听见了,但并没有说什么,他看了眼镣铐加身的李鹤鸣,收回视线:“走吧。”
第0091章 (91)告病颜
秦湄安入宫,李鹤鸣遭难,林靖倒成了最为焦急之人,既挂念自己深处皇宫身怀六甲的妻子,也担忧因夫君落狱而茫然失措的小妹。
朝廷中暂时并无几人知晓李鹤鸣狱之事,林靖也是第三日下朝后才从杨今明口中得知李鹤鸣下了狱。李鹤鸣入的是锦衣卫的诏狱,由卫凛亲审,说白了不过锦衣卫自查,是以崇安帝下令命大理寺无权无势也无依仗的新晋评事杨今明旁听。
杨府当初落难是卫凛带人抄的家,卫凛手上沾染了杨家不知多少人的血,在崇安帝看来,两人不至于同谋。
除此外,杨今明师承秦正,秦正乃秦湄安祖父,李鹤鸣与秦湄安乃是姻亲。崇安帝知北镇抚司刑罚严苛,有这层半斤不远的关系在,也有让杨今明监察卫凛用刑之度的意思,别叫李鹤鸣在酷刑下枉死寒狱。
刀剑趁手,若不慎折了,再造一把可就难了。
杨今明并非忘恩负义之徒,当初李鹤鸣对杨家施以援手,这份大恩他谨记于心,是以得知李鹤鸣入狱的消息后,他才转头将此事告诉了林靖。
林郑清这两日以身体不适之由告病家中,未上早朝,林靖下朝后匆匆赶至家里,寻了一圈,最后见自己病体未愈的父亲正精神矍铄地背着手在书房里作画。
神色安然,仪态端正,哪有染病之貌。
林靖顾不得思索林郑清为何装病告假,他关上书房的门,快步上前,压低声音焦急道:“爹,李鹤鸣前日夜里落狱的事您知道吗?”
林郑清没应这话,他执笔在画纸上勾勒出远山轮廓,道:“你小声些,别叫你娘知道了,令她操心。”
林靖见他不慌不忙,显然早已知晓,他万分不解:“您何时知道的?为何未同我说?”
林郑清这些年提拔的门生遍布朝野,受之恩惠者更是数不胜数,虽不至于结党营私,但此等知会一声便可送份人情的小事少不了有人争着做。
林郑清放下手中毛笔,细看了看未作完的画,又换了笔架上另一只兼毫浸满浓墨,这才慢悠悠回了林靖的话:“前日下午。”
林靖急得顾不得尊卑,直接从林郑清手里夺过毛笔:“爹,先别画了!我如今一头雾水,先与我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林靖一路骑马狂奔回家,此时额间满是热汗,林郑清掏出巾帕给他,摇头道:“性子太急不是好事,你如今尚不及女婿沉稳。”
“他稳,他都稳到牢里去了!”林靖想起林钰往日在他面前一口一个夫君称呼李鹤鸣,拧眉道:“若李二当真出了事,您且看小妹伤心成什么样吧!”
林靖胡乱擦了两把额上的汗,随手又把巾帕扔在了桌案上,画纸上未干的墨被糊得模糊昏花,惹得林郑清直摇头。
他拾起被汗与墨弄脏的巾帕颇为嫌弃地递给林靖:“洗干净了再还我。”
林靖接过来塞在腰间,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鹤鸣下狱下得突然,之前一点风声都没传出来。我原以为当真是阿姐想湄安才宣她进宫相伴,如今出了这事,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以往林靖问起朝堂之事,林郑清对他向来是毫无隐瞒,今日却并未过多解释,只道:“你妻子不会有事,你且放宽心。”
但李鹤鸣会如何,林郑清却并未提及。是以林靖又忙问:“那李鹤鸣呢?”
林郑清微微摇头,也不知是在说李鹤鸣此番凶险还是表明他也不知。他道:“去看看你小妹吧,她一个人怕是吓坏了。”
他这一说,林靖倒是灵台一清,忽然明白了过来。李鹤鸣前日夜里入狱,若有什么事,林钰定然会回家中向他与父亲求助,如今她不声不响,想来是李鹤鸣提前交代过什么。
林靖半刻不多待,扭头便走:“那我去了,父亲。”
正巧,王月英来书房叫林郑清用饭,见林靖冲出书房,敷衍地扔下一句“母亲”便火急火燎大步往外走,奇怪道:“午饭已备好,他这急匆匆地上哪儿去?”
林郑清面不改色地撒着谎:“他说家中饭菜吃腻了,要去钰儿那儿常常新味儿。”
王月英浅笑着埋怨:“他一年只那点儿俸禄,怎么好意思嫌弃家中吃食。”
林郑清听得这话看向王月英,若有所思道:“那我的俸禄呢?总比靖儿多上几两碎银。”
王月英嗔道:“你那几两银钱每年给你做茶喝都不够,更别说你想起来了总要吃些名贵药补,若非田产地铺丰厚,这一府的人都没得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