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卿隐
唯恐错失重要信息,她强忍困意将眼皮撑开条缝,伸指戳了下旁边面向殿门的鹿衡玉。
“你……细听着些啊。”
鹿衡玉脸贴着殿门,睡得人事不知,偏还能抽空应了陈今昭一声,“你也谨听,万莫漏下关键……”
听到应声,陈今昭顿时心安了。打了个呵欠,泪眼模糊的给了他一句,“放心。”
于是,睡梦中的鹿衡玉同样心安了。
陈今昭再次睁眼时,人已经躺在了自家衾被之中。
绣山茶栀子花图样的锦被里烘着融融暖意,外头暮色天光,暴雨不知何时已歇,几缕残阳透过雕花窗棂间漏进屋里。
短暂反应过后,她猛地起身!
她,她何时回来、又是如何回来的?
等一家子听见动静,都进了屋围上来嘘寒问暖时,她赶忙询问相关细节。听闻她与鹿衡玉是被宫中车马拉到了宫门口,之后又被各自的常随扶上各家车马拉回家中时,陈今昭方长松了口气。且据长庚所说,当时不止他们二人,其他朝臣亦是乘了宫中车马至宫门,再被各家随从或扶或抬至各府车上。
还好,还好,
万幸,万幸。
知晓没有节外生枝,陈今昭就安了心。
至于她是如何从宣治殿到的殿前的宫廷马车上,她这会还只当是她那话搭子的功劳,就没多在意。直至一日后与鹿衡玉一对账,方惊闻原来当日她竟也没逃过被拎走的命运!
据那鹿衡玉事后回忆,那位膀大腰圆的虎将拎她如拎鸡仔,三步并作两步跨下九级白玉阶,将她甩进了殿前停靠的马车上。
当然,鹿衡玉同样也没躲过这茬。
听说那位虎将左手提她,右手拎他,悬空拖拽着他俩前行,场面堪称狼狈。唯一让人心有安慰的是,那公孙桓到底存了些良心,提前让人在殿前备好了马车,多少给连带她在内的朝臣们留了一些体面,好歹没让那些粗鲁的军汉们,将他们给一路提溜到宫门口。
言归正传,此刻裹紧被子倚靠床头的陈今昭,彻底放松了连日紧绷的身心,边眯眸惬意舀着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吃着,边支耳细听着陈母转述黄门传达来的诏令。
“……罢朝一日,宣你们这些朝臣后日再入宫哭灵,三日后再先后送先皇及太子殿下棺椁入皇陵。”陈母怕她冷,忙用铁钩将火盆往床头方向又勾近了些,絮叨了声,“明个哪也不许去,好生在家养着,今个本就遭了番大罪,后几日指定又是番奔波劬劳,不养好身子,如何捱得住?”
陈今昭无有不应。
“娘,家里的一应事务可准备齐整?”
“自是当然。雨稍停一些,我与幺娘就赶紧去布坊扯了块白布,又去纸马铺子买足了香烛纸钱、白纸灯笼、挽联等一应用物。一切都采买齐全了,你放心便是。”
陈今昭点头,兀自捧着热碗沉思了一会。短短停灵三日就下葬,本朝先帝与储君的丧仪,怕是亘古未有之仓促与草率。朝中名公钜卿们铁定不满,不过最终能通过决议,想来在与那兖王一方的博弈中落了下风。
再者,皇都动乱数月,国朝秩序亟待恢复。人心动而思变,正值国无主君朝纲动荡之际,一旦国朝再遭遇个天灾人祸,难保不会有群雄趁此时机揭竿而起,到时再各方响应,那便要天下大乱了。
所以,早些办了国丧,早些让新帝灵前继位,继而早些恢复国朝秩序、稳定朝纲,也何尝不是件好事。
思及新帝继位这事,陈今昭就不由努力回忆了番,可惜当时殿中她耳畔的犹似裹了棉絮,入她耳的朝议声无不稀稀落落,似有“立贤“与“立长“的争议声,不间断的在她混沌意识中载沉载浮。
思索无果,她索性就不再去想,经过了八王之乱,如今宫里尚存的只有唯二两个小殿下,无论哪个登基,也不过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陈母直待她回了神,方几分期许的看着她问了句:“今昭,这朝局是不是就要稳当了?”
围坐床边的稚鱼与幺娘也都不由屏息,静待着答案。
今日的陈今昭当真是吓坏了一家人,她生死不知的被人抬下来的场景,至今想起她们都心有余悸。
面对一家人期期艾艾的目光,陈今昭给了她们明确的答复:“既然连发丧的日子都定好了,那朝局自是要稳当了。待办完国丧,新皇登基,咱们的日子就会恢复如初,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
“好,好,稳当就好啊。”陈母颤抖着嘴唇连声重复道。
稚鱼幺娘她们闻言也皆如释重负的大松口气,偏过脸拿帕子擦擦湿润微红的眼角。这些时日一家子头顶都仿佛悬了把将落未落的铡刀,死亡的浓重阴影笼罩头顶,让她们寝食不安,宛如金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就心惊胆丧。经历了动荡,方知平安二字的宝贵。
陈今昭拉过她们,转而说起了京中的一些趣事。
不多时,室内就传出了欢声笑语。
窗外,夕阳余晖斜照大地。
最后一缕金红自雕花窗棂斜切而入,光斑在时间中游走,细碎的金屑跳跃游弋,穿梭在室内说说笑笑的一家人中。
雨过天晴,一切都过去了。!
第7章
五月初,满朝文武经历了史上无比荒诞的送灵仪式。
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个斜眼歪嘴、口滴涎液的皇子,他被左右宫人搀架着前行,时而躁动不安的嚎叫扭动,时而胡乱挥舞着手里白幡发脾气打人,过不多时开始啊啊的哭,稍顷又咯咯的笑。
皇都长街之上,怪诞的刺耳尖闹声不绝于耳,与本该庄严肃穆的国丧奠仪格格不入,简直荒诞滑稽,令人啼笑皆非!
与之相比,国丧的仓促简陋、大行皇帝与先储君的棺椁同日入陵、甚至周首辅与兖王因哀毁过甚未预此间丧仪等,反倒都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后披麻戴孝的文武群臣寂若死灰,不少人面色青白,闭眼抚胸急喘粗气。更有扶棺的国朝重臣直接气急攻心厥过去,被宫中禁卫无声拖走。
此间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府,本就命若悬丝的周首辅惊闻此闹剧,当即就出气多进气少,差点随先帝与先储君而去。
那皇三子,先帝都不承认的存在,姬寅礼却将其从冷宫放出、更还以皇长子身份参与国朝丧典,当真是其心可诛啊!
直至棺椁入陵,地宫封闭,阖朝百官哭丧毕启程归来时,大半朝臣仍浑噩不止。自皇三子被公孙桓带到人前那刻,他们就似灵魂出窍,知情的还好,勉强记起这位生来不详的禁忌在,不知情的骤然直面那涎溢襟袍的皇三子,霎时如遭雷击!
无他,这位皇三子年岁居长于皇五子、皇六子。
而当日宣治殿内朝中各派系为‘立长’‘立贤’争个昏天地暗,最终在无嫡立长的正统大义面前,‘立长’压过了‘立贤’。他们满心以为的‘立长’是两位稚龄殿下的居长者,如何料到会凭空出现个,皇三子?
便是从前知晓这位殿下存在的人,怕在当时也没记起这位。一个被先皇及宗室忽略十多载的傻皇子,一个被禁中秘其消息的存在,要他们一时半会如何记得起来?
立长,立长!若当真立了涎垂龙衮的新君,那满朝臣工便要清誉尽丧,他日青史铁笔,庸臣之名必贻后世!这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可若不立……国朝大事岂当儿戏?既是立长,自是无关贤愚,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当日宣治殿内,他们这些臣工已经联署了劝进表彰、百官誓书,三公九卿朱砂署押,存于兰台秘府为凭。
换言之,皇三子践祚之议已成定局,再无更易之机。
兖王未令其在柩前即刻登基,已算是给足群臣反应时间。
国丧之后,便是要准备新君继位大典。
较之仓促如儿戏般的国丧典仪,新君登基大典则被上头给予了足足一月的准备时间。
饶是时间相对充裕,各部衙门依旧忙得脚不沾地,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新君继位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翰林院,不仅要恭撰传位诏书,还要制登基仪注、修告忌天地祝文、编纂嗣统宝训、朱笔点勘金匮玉册丹陛文移等。
就连陈今昭与鹿衡玉这等边缘人物都被派上了用场,与其他编修一道备太庙谒祖典册。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今昭忙得昏天地暗,日日披星戴月而归,直累得她下值归家后连饭都顾不上吃几口,恨不能倒头就睡。
不过虽是忙累,可较之获派登基大典实录之职、须秉笔直书新君德音的同僚,她的这点累当即就不算什么了。没见她的那位同僚短短几日时间嘴上就起了燎泡,人也消瘦了许多,整日愁眉苦脸如丧考妣,让人看着都觉可怜。
这期间,朝中发生了件大事——病中的周首辅用了封驳之权,上书驳斥了立皇三子为帝的提议。此事很快就传遍了朝野,各部衙门对此反应不一,在一定范围引发了喧哗。
当日,兖王就以朱批给了批复,仅两句——
以幼凌长,不符伦常之道;
首辅废长立幼,恐有摄幼主而总万机之嫌。
仅此二句,周府沉寂下来,也让观望事态发展的那些两朝老臣们几多叹息。
昔年他们以伦常压了文帝废长立幼之念时,何曾想到今日会被兖王反以伦常二字回敬。伦常二字重重压下,周首辅还能再如何驳斥,总不能自打嘴巴,昭告天下昔年进言皆是他一国辅臣的莠言乱政。
再有诸多不甘,如今也只能接受现实。
得到批复的周首辅其心绪如何起伏众人不知,只知当夜太医院的半数太医都进了周府,兖王还命人送过去两车上好药材。
京中诸多府邸灯火彻夜通明,直至翌日得知周府并未挂白,朝臣们才长松了一口气。周首辅德高望重,深受百官信服,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新皇登基大典能顺利进行,不再节外生枝。京中动乱太久,谁都渴望早日恢复安稳的生活。
六月初五,天朗气清,是钦天监卜算的黄道吉日。
卯初时分,鸿胪寺官引王公百官于宣治殿前依品级列班,数千人垂首静候。吉时将至,三声静鞭响彻云霄,丹陛大乐奏《庆平之章》。
“开——“伴随赞礼官高宣,宫门前持戟武士整齐划一推开庄严巍峨的朱红殿门,重重宫门次第洞开,晨曦的第一缕金辉刺破云层,普照在自宣治殿前延伸而出的蟠龙御道上。
王公百官抬目远迎,就见御道尽头,两道人影沿着次第排开的五色仪仗,踩着蟠龙毯于编钟的清越声中缓步走来。
左侧那人身量极高,牵着旁边新君的手,雍容雅步,襟度恢廓,玄色织金五爪团龙蟒袍衣摆随步幅漾开纹路。
对于众人或直白或隐晦的打量,他不以为忤反而回以温煦平和的目光,雍容雅量,自有一番恢弘气度。
与其王仪天成的气度相比,七旒冕冠垂珠后的那天骨遒美,似镶金雕玉般华贵的面相,倒成了最不足道的边角。
王公百官几乎难以相信,此人便是杀名满皇都的兖王。
自打兖王入京,就如猛禽过境,虎兕出没,行事作风灭绝人性,比之八王更为凶残狠辣!皇朝诸公对他深恶痛绝,私下更是骂其为酆都恶鬼,元恶大憝。
尤其在对方一日杀三公、又疑似鸩杀太子后,诸公对兖王的印象更是差到极致,自发将其面目与穷凶极恶的悍匪勾连。众人都信相由心生,兖王那般凶性之人,其本人即便不是面目可憎,也必是杀伐毕露、桀骜凶残的面相。
可今日目睹真容,对方却与想象中的模样大相径庭!
抛开其他勿论,就那般浑然天成的恢弘气度,雍容华骨,自带一股人主之风,倒也难怪那公孙桓对其如此推崇,三句话不离一个吾主。
满朝诸公内心翻江倒海,望着由远及近的人,目光复杂。
陈今昭在诸公抬目远迎之际,亦随之朝着御道上方位望了眼。她瞧过去的时候,恰逢那兖王朝她对面的方向微侧脸以目示意,对方右侧下颌处的寸许刀痕就恰被她瞧个真切。
但见那刀痕极深,自其右下颌斜劈至下,没入深红绣银龙的领口。入眼能见的寸许疤痕甚是狰狞,宛如恶龙盘踞。
她没敢再细瞧,仓促一眼过去,就忙移了目光。
数百披甲悍将在新君与兖王身后、于两臂远处亦步亦趋的跟随,军容整肃,兵戈森然,肃杀之气扑面而来,无声震慑着在场诸人。
御道上的人由远及近,待快近前时,诸公无不垂手垂目,凝神屏息。陈今昭亦是如此,直待那勾勒金蟒纹的黑靴打她眼底经过、走远,方敢小心轻呼口气。
接下来的登基流程皆按规制进行。当然鉴于新君情况特殊,祭天礼与告庙仪式已在寅初时刻由礼官代为完成。
即便如此,新君登基仪式依旧繁琐,鸿胪寺官宣《即位诏》后,授传国玉玺于新君。
“兴——”
“拜——”
“山——呼——”
随着赞礼官的宣声,亲王宗室三跪九叩,文武百官依品级朝拜。
兖王携新君站在九层高台上,一同接受朝贺。期间,新君几次不耐烦的拽着额前九旒冕垂珠,扭动身体几欲烦躁出声怪叫,每每此时,兖王就会垂眸无声看他一眼,只这一眼就能让那新君缩了脖子,霎时老实。
随后就是颁布恩诏,赦免非十恶罪犯,减免赋税徭役。同时宣布改元康平,铸印新历颁行全国,各州府誊黄宣示。
大典至最后,便是册封赏赐。黄门手捧圣旨面向殿前王公百官,高声宣读新君颁下的封赏圣旨。
圣旨共有两道,
一道是追封圣旨,追封兖王生母元妃为太皇太后,迁棺椁入乾陵与文帝同葬。礼部拟尊号孝圣慈懿昭德庄敬太皇太后,足足八字谥号。
上一篇:娘娘又疯又娇,暴君为她折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