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医妃有点毒 第1517章

作者:我吃元宝 标签: 古代言情

  都是用钱包装出来的。

  没了钱,他连个屁都不是。

  袁庸连喷三口陈年老血,面色越发昏暗。

  人趴在地上,眼中的光芒逐渐消失,变得虚弱无比。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他反驳顾玖,“你什么都不懂,你仗着自己高高在上,就能随意评判他人。其实你就是仗势欺人。”

  顾玖浅浅一笑,点头说道:“对啊,本宫就是仗势欺人。本宫仗着皇帝的势,欺负你,你又能如何?”

  噗!

  又一口陈年老血喷出来。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袁庸受了大刺激,直接昏了过去。

  顾玖摇摇头,十分失望,“本来还以为他足够强,能被折腾一天。没想到内里还是个菜鸡,也就是仗着有钱风光了一把,就自以为天下无敌。”

  刘诏笑了起来,“你要是没过瘾,叫人把他弄醒,继续审问?”

  顾玖摇头,“算了!这人战斗力太弱,完全不过瘾。把他交给金吾卫,让金吾卫想办法撬开他的嘴,问出剩下的财宝藏在何处。”

  “行,都听你的。”

  刘诏挥挥手,宫人上前将昏迷不醒的袁庸拖了下去,就像是拖一条死狗。

  顾玖笑着说道:“周瑾临死前,估计也没想到亲儿子拿着财宝干起了造反的行当。他替袁庸打算好了一切,却没想到袁庸不走寻常路。”

  周瑾临死前,放弃了族人,放弃了家人,放弃了袍泽,放弃了海盗事业,可谓是放弃了一切。

  他唯一没放弃的人是袁庸,他最爱最爱的孩子。

  他处心积虑替袁庸扫清身份障碍,给他留下十辈子用不完的金银财宝,还将忠仆留在袁庸身边照顾。

  周瑾做到了一个慈父能做的一切。

  按照袁庸的生活轨迹,他一开始读的是山河书院。

  想来周瑾是希望他走一条平安喜乐的路,远离打打杀杀,远离海盗群体,当个官,做个富家翁比什么都好。

  却不料,袁庸不甘寂寞,拿着钱跑到草原上招兵买马干造反。

  若是周瑾在天有灵,不知会不会气得棺材板都盖不住。

  刘诏明显看不起周瑾,“这个袁庸,一看就缺乏管教。周瑾为了保护他,肯定不会见他,也就谈不上教养。袁庸干造反,就凭他那稀烂的本事,迟早都是死。不愧是周瑾的儿子,父子两人一样的愚不可及,蠢破天际。”

  顾玖抿唇一笑。

  宫人提着水桶,拿着抹布跪在地上清扫地面。

  被袁庸玷污的地面,当然要清洗干净。

  顾玖拉着刘诏的手,“袁庸这件事算是翻篇了。今年兵部大约有一万人退伍,其中有一半都是北方人。要不问问这些退伍兵,愿不愿意去草原上干一番事业?少府钱庄可以提供低息贷款,朝廷提供六品官身。”

  大草原开发计划,因为袁庸的出现,明显落后于海外开发。

  袁庸拉着人马,肆虐草原。

  保命要紧,没人会跑到草原圈地为王办牧场。

  别说六品官身,就算是五品官身也不去。

  以至于顾玖的草原计划差一点夭折。

  如今袁庸被抓,他的队伍死的死,伤的伤。没伤的全都做了俘虏。

  草原黑@恶势力被一扫而空。

  天也蓝了,水也清了。

  接下来就得加快速度进行草原开发,争取早日将草原真正意义上纳入大周的版图,早日在草原上建城设府。

  要钱给钱。

  唯独缺人。

  退伍兵是个极好的选择。

  顾玖的数次商业计划,都离不开退伍兵。

  这一次,与其指望世家子弟,不如还是将机会给退伍兵吧。

  刘诏没意见,“朕明日就召见兵部尚书,叫他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偌大的草原,不能空在那里,必须填满我们的人。一日填不满我们的人,草原一日得不到安宁。”

  草原太大了。

  大到刚将北荣赶走,转眼就出现一个袁庸。

  大周如果不着手开发草原,不出十年,草原上又会出现一个数万人的强势部落。

  二十年后,一个全新的北荣就会诞生在草原上。

  大周的西北部,将永无宁日。

  只有开发大草原,期待有一日将大草原真正纳入大周的版图,才能从根本上绝除后患。

  ------题外话------

  在医院熬了一夜,回到家已经是早上六点。

  实在是顶不住了,只能先睡觉,睡醒了才有力气码字。

  今天的更新前所未有的迟,请大家见谅。

第1072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西河县曹家庄。

  曹二郎在磨坊榨油,有些心不在焉。

  大哥大嫂前几年去了京城,偷偷买了房子,还找了活计。

  他们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殊不知,他早就知道他们在京城买了房子。

  一直瞒着,无非就是怕几个兄弟分了他们的房子。

  曹二郎吐了口唾沫,朝家里房子方向看了一眼。

  他不惦记大哥的房子,也不惦记大哥的钱。

  虽然没分家,但他心里头早就默认,谁挣的钱归谁。

  大哥大嫂有本事,当初在京城难民营的时候,大哥是最早找到活计的人。

  大嫂也凭本事进了难民安置办,还学会了识字。

  听说大嫂在京城国子监山脚下,帮人看房子。就是因为她识字,又勤快,东家才肯请她。

  大哥则是在国子监找了个活计。

  两口子在京城勉强扎下了根,还将孩子接到京城读着免费学堂。

  曹二郎有些羡慕。

  但他有自知之明,他没大哥曹大郎那么灵活的脑子。

  他生性木讷,不擅钻营。

  小时候读过几天书,略微认识几个字,勉强算是个优点。

  再有就是他做事踏实,能吃苦。

  只是最近一两年,看着大哥大嫂一家日子蒸蒸日上,侄儿侄女也能在京城读书,心头难免起了心思。

  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能读书。

  说什么女孩子不需要读书,那都是老皇历。

  大嫂就是靠着识字的本事,才能在京城拿着比缝补刺绣更高的收入。

  只是爹娘还都是老思想。

  舍不得拿钱给给孩子们读书,尤其是给女孩读书。

  曹二郎下面还有兄弟。

  他的孩子去读书,弟弟们的孩子肯定也会吵着去读书。

  负担就很重了。

  曹老爷同曹许氏,那么多孙子孙女,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去读书。

  每次说起让孩子们读书的事情,就找借口敷衍,一直拖着。

  于是乎,一年拖一年,家里明明有积蓄,孩子们却没机会读书。

  还是大哥大嫂有见地,早早去了京城,偷偷在国子监山脚下买了房,果断把孩子接到京城读书。

  真令人羡慕。

  曹二郎心不在焉的榨完油。

  油坊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油坊的收入都归公中。

  曹二郎在油坊榨油,没有一文钱的工钱。

  用曹老爷的话说,给家里干活,还要工钱,放屁!老子供你们吃喝,供你们娶媳妇养孩子,干点活难道不是应该吗?

  曹二郎在油坊干活,最多就是揩点油。积少成多,拿到集市上卖了换钱。

  就这样,两口子过得也是紧巴巴。

  忙完了,收拾收拾,先去河边洗刷干净,才启程回家。

  夏天天天洗澡,冬天三五天洗一回,都是在京城难民营养成的习惯。

  难民营对卫生要求极为严格,那么多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很容易传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