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命 第50章

作者:南岛樱桃 标签: 爽文 种田 古代言情

  得亏这是京城,在这里他无亲无戚无朋无友,相熟的就这么几个人,聊过各自就散了。散去之前卫成问郭举人是不是着急返乡?如果不着急,能否再等几日。

  “我还准备参加朝廷为二榜进士准备的复试,看能不能直接考出个官身。郭兄若不着急,等我几日,要是没考上我跟你一道返乡,考上了估摸就得拜托你替我带个信回去。”

  郭举人真不着急走,他也想看看乡下读书人能一飞冲天到什么地步,就爽快应了,心里已经在琢磨回去要怎么跟原先的同窗吹嘘。

  说书的都不敢这么编,去年这会儿他还是个穷秀才,眼下金榜题名得了进士出身。

  

  ☆、061

  拿到进士出身之后, 卫成就跟姜蜜嘀咕来着,说他想着最好能被派出去做地方官, 二榜进士要捞个知县当当不难。

  姜蜜愣了一下,问:“相公你不想留在京城?我听冯家娘子说考上进士最好的出路是馆选进翰林院,能进去就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一定是大好的前程。”

  卫成叹口气, 说不是想不想的问题。

  就说天下读书人哪有不想进翰林院的?可是,复选不是那么透明的事情, 取进去的绝大多数恐怕都是有门路的,哪怕为了堵住贫寒学子的嘴, 挑出一两个出身寒微的做幌,哪有那么巧就选中他?

  选中概率小还不是最要紧。

  主要,卫家底子太薄,走到这一步家里几乎不能给他任何帮助,要在京城落脚谈何容易?京城这边的院子不是说买就买得起,总不能往后都借住在冯家院子?

  卫成想着要是被外派出去当知县,他可以住衙门后头,这就省了买院子的钱。

  又一想当知县真的不错, 一方父母官在地方上话语权足够, 方便他施展抱负。

  卫成越想越美,他心里几乎认定自己要去当县官了,看他这样姜蜜有句话没说出来——

  天下事说不好的,有时你觉得最没可能的事情偏偏就是会发生。就比如你打死郭举人他都想不到一同赴京赶考的同窗能考上二榜进士,可卫成就是考上了。

  后来的馆选也是, 卫成心里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无论看问题的深度广度或者各方面积累其实都比不上那些士族出身的学子,他想法一直很务实,没做过白日梦,结果却被通知说选上了。

  翰林院庶常,也被称作庶吉士,主要是从二榜进士中选择年轻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担任,属天子近臣。

  得知自己被选上,卫成第一反应是去回忆自己到底写了篇什么文章?是怎么被上面看中的?

  就听见有人提醒他该跪下谢恩。

  卫成赶紧跪下来谢皇上恩典。

  重新站起来之后,他露出了复杂的表情,又激动兴奋,又有些犯愁。一同被选上的其他人都在狂喜,就他有点悲喜交加的意思,就有翰林学士纳闷,问他怎么还不想待在翰林院吗?

  卫成躬身拱手解释说非也。

  “天下读书人哪有不仰慕憧憬翰林院的?学生一来没想到自己能有这般幸运,二来的确有些犯愁。原本没想过能在京城安家,我家境贫寒,怕安不起这个家。”

  二榜进士卫成,翰林学士有些印象,他的确是大老远上京赶考的贫寒学子,难怪会为这个犯愁。

  理解之余,疑惑也有:“你中举后竟没发家?”

  卫成说他中举后的确有许多富商豪绅上门道贺,他领了情,没收礼。

  翰林学士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见过被取中之后狂喜数日,没见过愁成这样的。更不幸的是庶常虽好,却丁点油水都没有,连俸禄也并不高。蹲这职位上从来只有倒贴,没有发财。

  卫成活到今天受的考验太多了,他很快想开,心道回去跟冯梁谈谈看能不能多在他家借住几天,再抽空去打听看有没有急着脱手格外便宜的小破院子,不讲究体面,能住人就行。

  他这么想,就不再忧虑,跟翰林学士问了个上任时间,正如他之前预想的,朝廷留给他们安家的时间不多,选上庶常跟着就要到岗做事去。

  这事,也好理解。

  对学子们来说中二榜进士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都想体体面面回去一趟,那场面想着就风光。可对朝廷来说不就是选了批进士?你在翰林院谋到职位还不赶紧的做事情去要休假回乡,要你干嘛?不如换别人上。

  翰林院那边没给卫成回老家的时间,只给了他几天安置。

  卫成记好日子回去同姜蜜商量,准备听听媳妇儿的意见,再决定家书怎么写,后面怎么走。结果他刚回去,翰林院那边去给皇上复命,倒是没拿文章给皇上看,就说了一下选中几人,分别是谁。

  提到卫成时,有人笑了一下。

  皇帝注意到了,问他笑什么?

  那人就说还是第一次见到有选上庶常结果愁眉苦脸的,问他在愁什么?说家底太薄,赴京赶考都差不多把积蓄花光,他没钱在京城安家。

  乾元帝听着也笑了一场,跟着就吩咐太监总管,让使个人,给他送点银子。皇帝还煞有其事点点头,说:“不到而立能中进士,并且还选进了翰林院,他既然有这才学,没钱安家朕给他安家。”

  太监总管请示皇上送多少合适?

  乾元帝比了个手势,他就躬身退下安排去了。

  住在冯家院子的卫成稀里糊涂迎来宫里太监,人还是大张旗鼓来的,喊着说皇上听闻卫庶常家中清贫特来资助。看有人围观,这太监又说让天下学子放心,皇上怜惜人才。

  卫成领着姜蜜跪谢皇恩,这时候他有些明白为什么好运能降到自个儿头上。皇上为什么点他做二榜进士?又为什么选他进翰林院?还使人送银两给他?

  这就很像古书里讲的千金买骨的故事。

  还不止卫成自己这么想,众大臣听说此事也想到这儿,他们想到皇帝兴许是想为自己炒个爱惜良才的名声,借资助卫成告诉天下读书人,只要你有本事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皇上会替你解决。

  乾元帝是在造势啊,他拿了五百两出来,买了个绝好的名声。这事传开之后,还没来得及返乡的读书人都在称颂他,等这些人回到老家,那帝王的美誉不就传遍全国?

  之前还有人想过皇上是不是挺赏识卫成?

  这么一搞,没人那么想了。

  都嘀咕说皇上不容易,还能在应殿试的学子当中挑出个穷得叮当响的布下这么个局。

  大臣们当然不敢明说,全在心里嘀咕,第一次听说发家靠穷。

  能中二榜进士、选进翰林院、白得五百两银子……为啥?

  因为他最穷,合适被资助。

  后来太监总管同皇上嘀咕这事,很为皇上抱不平,皇上明明是爱惜良才,是真心实意想帮助卫庶常,却被人抹黑至斯。乾元皇帝一点儿不气,反而还挺高兴,说:“朕要的就是这结果,一箭三雕。”

  他的确在读书人那边造了势,同时又解了卫成的燃眉之急,并且误导朝臣让他们打消了对卫成的关注。

  想明白之后,太监总管心下骇然。

  卫成得了五百两银子,本来困扰他的问题就统统不是问题,五百两对大富之家来说很少,实在很少,要在京城置办一个小院子,将爹娘和砚台全接过来却绰绰有余。他才问过冯梁,冯梁说不讲究的话,有一二百两就能安置,卫成同姜蜜商量了一下,想着他们留三百两安家,请郭兄帮忙带二百两回乡。

  这二百两做两用,一是举家上京的开销,二是想让爹在老家置办十亩良田,他们原先就有五亩,加上新置的十亩,这十五亩田划做三份,给大哥二哥以及大叔公耕种。

  卫成心知十几亩田不多,他也给不了更多。

  事实上,提出分二百两带回老家他都担心蜜娘不高兴,幸好蜜娘愿意支持。

  姜蜜知道的,只要原先发达过哪怕后来没落了的家族都有学田,学田的产出就是用来补贴家族中的读书人,家里读书人多了,才会有更多人中秀才中举,家族才能兴得起来。

  卫家称不上家族,除了大哥二哥,村里同他们亲近的只有大叔公一家。十五亩地三分给他们种,每家每年能多收一两千斤稻谷,吃肯定吃不完,多的卖掉攒下钱能买文房四宝也能买地。

  这种事姜蜜很支持的,她明白男人那种心情,自己走出来了想帮帮兄弟,可能做的其实不多,他得了皇上资助想省出一些送回老家,心里还怕兄弟看了嫌少。

  卫成郑重的写下了一封长长的家书,写好之后修改几处,又誊抄一遍,才和银票一起封好交给同窗郭举人。

  郭举人收拾行李联络商队动身返乡之前,卫成都没想好要怎么答谢他,心想给钱并不合适,最后他们约定三年后郭举人再应会试,卫成做东请他吃酒。

  事实上也是卫成自己一厢情愿觉得麻烦人家了。

  郭举人不嫌麻烦。

  在京城停留这段时间他涨了不少见识,也从卫成口中明白了殿试和翰林院馆选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怎么个过程……他还跟二榜进士翰林院庶常联络了感情,这趟收获很多。

  郭举人走的时候意气风发,他都想好回去要怎么吹嘘,已等不及想看卫成老家那边乡里乡亲的反应,还想看看原先府学同窗的反应。

  读书人都听过那两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用在卫成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如今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并且当真在皇上跟前挂了名,皇上听说他手中拮据没法在京城安置还命太监上门来给他送钱!多少不要紧,皇上来送钱就是体面!

  

  ☆、062

  郭举人五月离京, 一路上如何艰辛暂且不论,他回到熟悉的宿州城已经是六月中旬, 这时候府学刚好放了秋收假,让乡野出身的学子归家务农,就有学子结伴去集市上买东西带回家, 郭举人下马车就撞见他们, 互相都是一愣。

  “郭兄!”

  “是郭兄啊!”

  “听闻你岁首赴京应考,怎么一去半载?”

  “郭兄中举之后我们就没好好聊过, 今儿碰了头,该吃杯酒。”

  几人说着真要找地方吃酒去, 郭举人还想推脱,说他稍作休整还得去租个马车上松阳县。

  “那也不急在一时半刻,咱们先去吃酒,吃好了你好生休息一晚,明儿个再走不行?从府城去松阳县也要好几天。”

  “我记得郭兄是澧县人,出身松阳县的不是卫兄?”

  提到卫成,旧时同窗心里一热,都满是期待看向郭举人, 郭举人点点头, 称他正是受卫庶常所托上其老家送信。

  “卫……庶常?翰林院庶常??卫兄他馆选进翰林院了???”

  同窗几人差点跳起来,说话声也陡然拔高。

  皇榜放出来之后,就有快马从京城出发将喜报发往全国。松阳学子卫成中了二榜进士,这边自然也有人来。报喜的根本没等馆选就出发了,一路快马加鞭, 早已经把消息带到宿州发到松阳县。府学学子全听说了,本届新应试的有三人,加上往届还有四人,乾元九年赴京赶考的举人当中有七个是宿州府学出身。其中六人会试折了,唯独卫成,会试一百九十八,殿试二甲第八,总榜十一,是皇上钦点的二榜进士,正经进士出身。

  这消息一传回来就像水溅进油锅,啪一下,就炸开了。

  刚听说那会儿还有人当是玩笑,跟着笑了一通之后发现是认真的,就懵了。

  卫成啊,松阳乡间出身的卫成啊,跟他们一起读过将近两年书,他在府学时的确总拿一甲,可宿州府学的学子放到全国去比算得了什么?怎么他初应会试就中了,应殿试又中了,两回排名相差还那么大!等于说从一百九十八直接跳到十一……发回来的喜报真没错误?这种事有可能吗?

  真有人去确认。

  官差听完笑死,反问说皇榜这么写的,能有错?

  皇榜最上面一行是排名,中间是人名,底下备注有籍贯,出自本省宿州府松阳县的卫成有几个?不是他还能是谁?

  旧时同窗这才接受了他中进士这个事情。

  哪怕接受了,想想都还觉得不可思议,进士啊,那可是进士,三年一届科举,皇上只会赐下一百左右的正经进士出身,另有差不多二百同进士。分摊到全国,一个地方能出几个进士?宿州这边好多年没出过了,没想到这届出了个排名如此之高的,人还十分年轻,不过二十出头。

  有人说皇上仿佛也很年轻,会提拔年轻学子不奇怪。

  又一想,全国上下那么多年轻学子,就他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了……占本事,也占运势。

  自己身边出了个进士老爷这种事,想想都觉得匪夷所思。

上一篇:他定有过人之处

下一篇: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