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如月 第3章

作者:叹西茶 标签: 都市情缘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闻月一般接的翻译稿多是偏向文学类,其次就是影视翻译,那次是见室友着急,才接下了任骁委托的活儿。她花了一个礼拜,把文献翻译成了中文,传给了任骁,他千感谢万感谢,之后还特地请了她和室友吃饭。

  那顿饭后,闻月经常收到任骁发来的信息,她不是没被人追过,当下就知道他对自己有好感。但她对他并没有什么感觉,他实在太热情了,她常常招架不住,就和以前一样,只礼貌回应,并没有给他希望。

  闻月对任骁的感情转变发生在大三下的期末,那时她正在撰写专业论文,需要用到一部已经绝版的英文专着,她问了老师,又去了各大图书馆搜寻,都没能借到这本书,无奈之下,只好发了条朋友圈求助。

  闻月本来不抱什么希望,所以当任骁拿着绝版书来找她时,她非常惊讶。他看到了她的朋友圈,就发动自己的全部人脉来帮她找这本书,还在各种网站上发帖,重金求借这本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还真被他藉着了。

  书本是青城一个收藏家借出的,任骁知道闻月急用,特地飞了趟青城,亲自把书本借了回来,第一时间送到了她面前。那一刻,看着风尘仆仆的任骁,闻月向来平静的心,突然就泛起了涟漪。

  父亲会为了母亲,不辞辛苦地去往全国各地收集琴谱,而任骁也会为了她想要的一本书,不远千里地奔赴青城,光是这一点,就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心动是一瞬间的事,那本专着是感情生发的一个催化剂。在那之后,闻月答应了任骁的追求,成了他的女朋友,交往至今。

  任骁阳光开朗,闻月含蓄内敛,他们两个一动一静,交往起来倒没觉得不合适。任骁是极会哄人开心的,就和开心果一样,和他在一起后,闻月的生活多了不少乐趣。父亲去世的那段日子,如果不是任骁,她想自己可能撑不过来。

  他们交往了一年多,虽然目前异地,但感情并没有减淡。闻月很满意她和任骁现在的状态,虽然比不上父母的琴瑟和鸣,但她已经很知足了。

  ……

  孟雅君的补习时间定在一三五晚上,闻月次周周一坐车去了青水湾,面试那回踩了点,她这回就没再走错别墅。

第一节课,闻月先摸了下孟雅君的底,发现她的外语能力很好,要说不足,也仅是写作水平稍有欠缺,但对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陈枫之前说过,青水湾很少招英语家教,因为住在那里的小孩基本上都在国际学校读书,外语水平差不到哪儿去,有的甚至比大学生还好,她由此感慨外语专业的没落。

  任何专业加上外语出色就是王炸,但外语专业本身是个坑,孜孜矻矻地学个三四年,指不定都比不上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又拿什么和人竞争?

  闻月的父亲是中学的英语教师,她受他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英语。当初报专业,她也听很多人说过,外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大好,小语种可能还吃香一些,英语就完全没有竞争力,更别说她还要学翻译。

  以后都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哪里还用得着人力?

  但闻月喜欢,她的父母便完全尊重她的意愿,让她学自己想学的,不必顾虑其它。过去二十几年,她有父母的护爱,凡事都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的,但现在父亲离世,母亲患病,她也不得不暂且放下理想,回归现实。

  因为是第一节课,闻月多辅导了孟雅君半个小时,九点过半,她才下课。

  从青水湾到青大只有一路公交车直达,闻月来之前查过了,最后一班车九点发车,她估摸着赶不及了,就拿出手机,提前叫车。

  别墅区僻远,好不容易有车接了单,司机打来电话说车停在了马路边上,是一辆打着双闪的黑色轿车,她应了好,加快脚步往外走。

  从别墅区大门的大门出来,闻月果然在路边看到了一辆打着双闪的车,她没有犹豫,走过去,直接打开了后座的车门,上了车。

  纪则临正好结束一通工作电话,冷不丁车上上来了一个人,他警惕心起,立刻抬头往后视镜里看,没想到这位不速之客是闻月。

  “师傅——”闻月刚想说自己的手机尾号,抬眼看清“司机”是谁后,吃了一惊,“纪先生!”

  纪则临该庆幸她喊的不是“纪师傅”,他一手搭着方向盘,略微回过头来:“闻小姐,又见面了。”

  闻月大窘,见到纪则临的第一秒她就知道自己上错车了,他即使不是“三叉戟”的执掌人,也不至于出来开网约车。

  “对不起啊纪先生,我上错车了。”

  闻月慌忙致歉,纪则临看她窘迫懊恼的模样,想起了上回她进错别墅时的场景,那时她的反应和现在如出一辙。

  “没关系,又是个巧合。”纪则临极轻地笑了下,说:“看来我和闻小姐还算有缘。”

  闻月仔细分辨了下,纪则临这话听上去不像是刺探也没有讽刺意味,似乎只是个玩笑,没有恶意。她不知道接什么好,只能客气一笑,一手搭上车把手,再次歉然道:“纪先生,打扰了。”

  说完她迅速推开车门下了车。

  纪则临见她匆匆忙忙的,好像他是洪水猛兽,不由轻呵一声。

  看着是娴静稳当的人,却好像不太机灵,脸皮还很薄。

  闻月下车后左右看了看,才看到停在纪则临这辆车后头十米远的一辆打着双闪的黑色轿车。她这次不敢马虎,认真对了车牌才敢上车。

  司机师傅眼看着闻月从前边的车上下来,一琢磨,立刻明白了:“姑娘,你是上错车了吧?”

  闻月有些不好意思:“嗯。”

  “那可是劳斯莱斯啊,我都不敢靠近了停车,怕一不小心蹭到了,把家底都赔进去。”师傅啧啧感慨着,话里话外似乎在笑话闻月没有见识,那样的名车都敢当网约车坐上去。

  夜色黑,闻月刚才也没注意打量,仅凭着车身的颜色和双闪就上了车,结果闹了个乌龙,偏偏对像又是纪则临。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在他面前丢脸了,再有一回,他怕是又要怀疑她心怀不轨,别出心裁地制造一次又一次的“巧合”了。

  闻月轻叹一口气,想着之后再来青水湾,还是要谨慎小心一点,不能再这么马虎了。

  ……

  闻月没在北方生活过,一开始来到青城,还很不习惯。不过大学校园尽管地隔南北,但上课下课是大差不差的,一个月的时间,她也渐渐开始适应了。

  闻月的导师陈晓楠是国内知名的译者、学者,翻译过很多著作,她在青大任教二十余年,教导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今年,陈晓楠带了两个新生,除了闻月,还有一个叫周兆龙的男生。他们之上,包括博士在内,还有五个师姐,两个师兄。

  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不同,主要靠自觉,导师给书目,学生花时间去阅读,师生之间鲜少在课堂上见面,多是私下找时间交流。

  陈晓楠每周都会抽时间和学生面谈,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另就是关心学生的生活。她虽然是个治学严谨的老师,但不是个不近人情的长辈,相反,对待几个学生,她总是和善友好的。

  周五,陈晓楠照例找了几个学生来开组会,聊了聊近况。组会临结束前,她询问他们明天有没有空,愿不愿意跟她一起去看望下她的老师。老师的老师,自然是个更有份量的人物。

  闻月的眼睛霎时亮了。

  陈晓楠师承翻译名家王瑾珍,在笔译界里,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尤其是翻译专业的学生,学的都是她编著的教材。她的译作十分出名,就算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多看过她的作品。

  闻月仰慕王瑾珍已久,她选择来青大读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王瑾珍。她是青大的教授,但现在年事已高,退休后就不再带学生了。

  闻月之前问过李帆有没有见过王瑾珍,师姐说还没有机会,王瑾珍现在不任教,都不来学校了。开学初,陈晓楠倒是提过以后有机会会带他们去见见王瑾珍,但一直没有成行,今天还是她第一次确定说带学生去看望老人家。

  小会结束,几个人道别了陈晓楠,一起离开了小教室,约着去食堂吃饭。虽然不是同一级生,但因为是同一个导师,他们之间有着同门的情谊,就亲近些。

  饭桌上,他们聊起了明天去看望王瑾珍的事,言语间都有些兴奋。

  一个硕博连读的师姐说自己倒是见过王瑾珍几回,她退休后偶尔还会回校开开讲座,就是这两年大概是身体不好,不怎么露面了。

  “王老师真的很有气质,看着就是文学造诣极高的知识分子。”博士生师姐说。

  “我之前看过老师的采访,那谈吐,真是一般人学不来的。”李帆说完,忽看向闻月和周兆龙,问:“你们听说过王老师要我们导儿给她外孙介绍对象的事吗?”

  她才问完,桌上除了闻月和周兆龙,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

  闻月和周兆龙摇摇头。

  李帆兴致勃勃地说:“这是我们师门的笑谈,我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师兄师姐讲给我听的,现在我再和你们讲讲。”

  “几年前,王老师的外孙从国外留学归来,老师就操心上了他的终身大事,我们导儿又是她的得意门生,就被‘委以重任’了。”

  “当时几个单身的师姐都去见过王老师的外孙,但是人家没那个想法,还开玩笑问其中一位师姐,和他相亲能拿几个学分?”李帆说到这儿忍不住哈哈大笑,“拿学分,亏他想得出来。”

  几个师姐师兄也笑,周兆龙说:“王老师虽然是学术大拿,但是在爱给晚辈牵红线这点上倒是和我奶奶一样。”

  “在家人面前,她也只是普通老太太啊。”李帆饶有兴趣地接着说:“听说王老师的那个外孙长得特别帅,几个师姐本来是听导儿的话去吃顿饭敷衍了事的,但最后都对他印象不错,否则也不会拿这事儿出来讲。”

  说完,李帆感慨一句:“也不知道明天能不能见到这位传闻中的帅哥,好看看到底值几个学分。”

  几人心领神会地笑开了,闻月也合群地微微一笑。

  不过她倒是不好奇这个笑谈中的男主人公,反而期待能早点见到王瑾珍。

第4章 Chapter 4

  隔天午后,闻月稍微打扮了下,因为要去看望王瑾珍,她的心情难掩激动。从中学开始,她就期望着有一天能见见这个偶像。

  陈晓楠说王瑾珍这几年身体不太好,搬到了郊外居住。郊区环境好,空气清新,适合养病,唯一比较不便的是离市区远。

  陈晓楠有一辆车,一个博士生师兄家住本地,开了一辆车过来,他们师门几人分坐两辆车,上午就出发前往郊外。

  汽车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开进了一片宽阔的草地,在看到这片地界上唯一的一栋建筑时,车上几人纷纷喟叹了一声。

  周兆龙看着车窗外那栋欧式宫廷风的建筑,张目结舌:“这是哪儿啊?”

  “落霞庄园。”李帆也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个庄园很有名的,我之前在网上看过照片,说是私人住宅不让参观。”

  闻月来青城不久,没听说过这个庄园,看着富丽典雅的建筑楼,她也有些惊叹,不由地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众小说里描写的英国庄园。

  “王老师住这儿?”李帆讷讷道:“金字塔顶端的译者……这么挣钱吗?”

  开车的博士师兄哂笑:“想多了,王老师的稿费虽然比普通译者高,但也没那么离谱,靠那点儿稿酬,怎么可能买下这样一座庄园。”

  李帆:“那是……”

  “导儿以前说过,这是她外孙买下来的,特地接了王老师过来住。”

  周兆龙追问:“王老师的外孙是做什么的啊,这么有钱?”

  “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毕竟这是王老师的家事,不好和导儿打听。”博士师兄顿了下,接着说:“但是之前听和他相亲过的师妹,就你们一个已经毕了业的研究生师姐无意中提过一嘴,说他姓‘纪’,在纪氏集团任职,具体什么职位,她也不知道。”

  在青城,“纪”这个姓氏实在特殊,且他又是在纪氏工作,那铁定和纪家多少攀点关系,能买下这么大一个庄园,可见财力雄厚,他的职位肯定不会低。

  “纪氏集团的高管我也只认识一个纪则临,王老师的外孙该不会是他吧?”李帆语气谑然,显然是在说笑。

  “纪则临?纪氏集团现任老大?”周兆龙问道。

  “是啊。”李帆接道:“之前新闻不是总报道他吗?说他年轻有为,回国才几年就把他二叔挤下了台,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

  “要真是纪则临,那能买下这个庄园也就不奇怪了。”周兆龙说。

  “那可不,现在青城谁还能比他有钱啊。”

  闻月从来不关注青城的企业新闻,今天还是她第一回听到纪则临的名字,莫名的,她想起了那位纪先生。之前去北苑8号别墅,那里的阿姨喊他“纪总”,她一直觉得他这么年轻,可能就是个部门总经理,但现在听了李帆和周兆龙的话,心里不由打了个突突。

  两辆车先后开到了堡楼门前,有侍者上前帮忙泊车。下车后,陈晓楠才向学生说明,之所以带他们来看望王瑾珍,是因为今天是她老人家七十岁的生日。她昨天没有明说,是担心他们知道了焦虑,跑去买什么贺寿的礼品,老太太一贯是最不喜欢这些虚礼的。

  王瑾珍教学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前来贺寿的不止陈晓楠师门几个,还有很多学生,及学生的学生。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几个学生跟着陈晓楠进入宴客厅,看到一众人时还是惊呆了。

  李帆挽着闻月的手,左右观望了下,压低声说:“王老师果然是德高望重,过生日来这么多人,天啊,好多大前辈在这儿,今天真是见世面了。”

  闻月的目光在宴客厅里扫视了圈,果然看到了很多翻译名家。这么多前辈齐聚一堂,实在是难得,由此可见王瑾珍的地位。

  王瑾珍的头发早已花白,但盘得齐整,她戴着副银丝眼镜,着一条黑色旗袍,肩臂处搭着一条暗红色的披肩,端坐在上首的沙发上,噙着得体的微笑面对着前来道贺的众人。岁月不败美人,她看上去仍十分优雅、端庄。

  陈晓楠走上前去,熟稔地喊了声“老师”,再朝几个学生招了下手,示意他们近前来。几个后辈恭恭敬敬地问了好,陈晓楠还特地介绍了闻月和周兆龙,说他们是新收的“徒弟”。

  王瑾珍很和蔼,轻声细语地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又问闻月和周兆龙是哪儿人,他们俩分别回答了。在得知闻月是江城人时,王瑾珍露出了个惊喜的表情,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曾在江城一个叫落云的小镇住过一年。

  闻月微微讶异:“我的家乡就是落云镇。”

  “是吗?那可是巧了。”王瑾珍看上去颇高兴,“落云镇是个很有诗意的地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住在那儿会让人心情愉悦,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诗集就是在那里译就的。”

  “当时我在镇上租了个房子住,房东夫妇经营一家豆腐坊,他们都是热心肠的人,平时很照顾我,知道我出国留过学,会说英语,就央请我教教他们儿子。”

  “几十年前,小镇的学校还没开设外语课,我领受了他们的好意,自然要有所回报,就答应了请求,翻译诗集之余,教他们的孩子学习英语。”

  “说起来,那时我还没去青大任教,那个孩子算是我的第一个学生。”

  闻月听到这儿,大为吃惊。她的爷爷奶奶在落云镇卖了一辈子的豆腐,赚了点儿小钱后就开了家豆腐坊。她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会选择学英语,他说小学的时候有个女作家住进了家里,是她启发了他对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