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爸爸,你女儿从农村来找你了 第150章

作者:叶叉叉 标签: 现代言情

  听到可以面基,聂沧澜不免有些激动,“听说价格不低,几千块一只幼崽呢。”

  “自己家边牧生的,不是钱不钱的事儿,再说了,你送我的山地车我就很喜欢,可不是一条牛腿可比的。牛,我家里很多,山地车在我们那边可不容易买到。”

  聂沧澜想了好一会儿,最终拒绝了,“还是算了,我住在京城,边牧在我家就得圈养,不能跑不能跳的,没有自由。”

  阿都沁之前听聂沧澜提过,他的双腿无法行走。

  听到这话,宽慰的拍拍他的肩膀,“那以后你来我家玩,我带你看看我家的草原。”

  “好啊,说好了的。”

  “当然。”

  **

  新的一个月,世界首款加载全息系统的手机和电脑,正式发布。

  一时间,全国各大专卖店,早早就排起了长队。

  各地消费者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新款手机的宣传广告,早就蠢蠢欲动了。

  再加上价格和国外机差不多,自然舍得。

  曲翎也想买,可惜她得存钱。

  虽说可以和家里人要钱,到底是不太好意思。

  她的手机现在还很流畅,虽说用了两年了,因为用的仔细,还很新。

  “翎儿,快来看,我买的新手机。”

  刚走进教室,曲翎便被一位女同学叫住了。

  她几步跑上前,道:“快展示一下,我最近手头紧张,今年是买不上了。”

  女同学打开手机,指纹解锁,道:“昨天去买的,你是不知道,店里都排起长队了,以前看到这种场面,还是买外国机的时候。”

  “先看个电影。”她调出影视APP,播放界面有投影模式。

  按下后,一张超大屏幕出现在眼前。

  教室里还有其他的男同学,见状也都好奇的凑了过来。

  “这屏幕,看电影也太过瘾了吧。”

  “除了看电影还有别的什么功能?”

  “还有手机管家。”女同学进入设置功能,找到小管家,里面有很多的皮肤选项,甚至还可以DIY,“我选的是小飞象章鱼。”

  女同学继续道:“它还会吐泡泡呢,智能级别很高,几乎可以无障碍的和你聊天。虚拟屏幕可以缩小,同时还具有触摸功能。”

  众人听得蠢蠢欲动。

  “最重要的一点,这款手机还有太阳能充电模式,这对户外爱好者特别友好。”

  “暑假我不回家了,去打工。”有同学做了决定,“存钱换手机,多少钱?”

  “我这款不到八千,七千八,有plus版的,九千二。”女同学道:“暑期努努力,平时再利用空余赚点,还是不难的。”

  “当然了……”女同学道:“其他的功能还有很多,办公功能就很强大。”

  “尤其是防丢失功能。”女同学太喜欢这个功能了,“一旦丢失,并被外人触发,这款手机会自动定位并报警,哪怕是处于关机状态。”

第195章 情分

  “爸、妈。”

  于晓红穿着一身简单的淡蓝色连衣裙,一路小跑来到学校门口,看到不远处站着父母。

  于大强看到女儿,笑容就止不住了。

  等女儿来到面前,夫妻俩上下打量着女儿,满意极了。

  “白了,也瘦了不少。”

  于晓红亲昵的挽着父母的手臂,笑道:“以前我那是胖,现在体重正合适。”

  至于白了,主要是天天呆在实验室,极少外出。

  当然,相貌还是那么普普通通。

  “你们俩怎么想到来看我。”于晓红很开心能见到父母。

  去年春节回家,父母那边工作忙,假期太少,一来一回算下来只能在家里住两晚,干脆也就没回去。

  算下来,她和父母有一年半没见面了。

  不过他们平日里会经常通电话。

  李淑琴此时笑的合不拢嘴,“那边的活儿干完了,我和你爸换了个老板,这两年会留在京城这边。”

  于大强是泥瓦匠,李淑琴则跟着于大强一块,在工地上做饭。

  夫妻俩就是这么天南海北的忙碌着,供应家里三个孩子读书,以及两家父母的养老。

  现在五十出头,已经比同龄人更显苍老。

  不过夫妻俩从不觉得累,家里三个孩子全部都是大学生,说出去那也是腰杆挺直,他们再苦再累都愿意。

  “走,我先带你们去吃饭。”于晓红拉着父母去了学校附近的饭馆。

  坐下后,于晓红点了四道菜。

  “多了。”李淑琴忙不迭的道:“你在外边花钱多,省着点。”

  “没事儿,我们学校附近的饭馆经济实惠,米饭免费,花不了几个钱。”于晓红还专门给他们点了一道红烧肉,“我们每月都有工资和补贴,我平时花不到什么钱,吃饭都是免费的,存了不少呢。”

  夫妻俩也没再说什么,女儿的一片孝心,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在学校咋样,累不累?”李淑琴关切问道。

  “不累,怎么都比不上您和爸辛苦。对了,你们工地离着这边远吗?”

  “不咋近,来时我们坐的地铁,转了个站,便宜是真便宜。”夫妻俩过来一趟总共花了十块钱。

  于晓红给他们倒上水,“休息日我去工地看你们。”

  “你别折腾,工地上乱糟糟的,平时去了我们也没空说话。”李淑琴赶忙阻止。

  也是不想让女儿看到他们干活时的样子。

  夫妻俩没文化,从小到大就没上过一天学。

  那时候穷啊,老家还处在大山深处,出村的唯一的一条路,更是曲折泥泞,距离最近的小学,单程就得俩小时。

  村子里不富裕,每年的收入少到可怜,哪里还有闲钱供你读书。

  后来,夫妻俩来到大城市打工,看到那些穿着光鲜亮丽的人,坐在干净的办公室上班,拿的工资还比他们高很多,俩人的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可他们的人生已经毁了,却不能让儿女也走他们的老路子。

  三个孩子能成为大学生,于晓红这个大女儿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

  下边俩孩子,则是于晓红教导出来的。

  如今,于晓红在国家科学院工作,在夫妻心里,这就是吃国家饭的铁饭碗。

  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很不错的公司,虽然现在工资还不是很高,起码是做办公室的,体面。

  小女儿还在读大学,如今他们俩只需要供养小女儿就行。

  等到小女儿毕业后,他们再干几年,给自己存点养老钱。

  儿子以后结婚,买房肯定得帮衬些,这些年也存下了一笔钱。

  饭菜端上来,分量一般,但是味道却很好。

  现如今,工地的饭菜也不差,通常是荤素搭配,顿顿有肉。

  不过,这顿饭却让夫妻俩吃的特别满足,可能是女儿在身边的缘故。

  用过午饭,于晓红带着父母在周边闲逛。

  大学附近的物价都不算高,于晓红给父母分别买了两套衣服,花了不到六百块钱。

  “我们有衣裳穿,不用买。”

  “收着嘛。”于晓红低声道:“去年回去,给奶奶钱,她没要,说是让我存着。我现在存了三万块钱呢。”

  “导师每月给我们三千块的工资,另外还有补助金,我每月的补助金差不多就够了,其他的都存下来了。”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分房政策了,但是国科院却有职工宿舍,前提是你得入职才行。

  于晓红如今只是聂扶摇手里的研究生,可没有这待遇。

  但是清北的学生寝室却可以一直住着,每年的租金很低,一千块左右。

  这点钱,在京城够干什么的。

  稍微铺张点,去趟超市,差不多也就花完了。

  就算她最终没有入职国科院,起码还能在清北当老师。

  房子这块,于晓红从没有担心过。

  情况允许的话,她还能帮衬一下弟弟妹妹。

  于大强道:“这些钱你自己存着吧,现在就剩下你小妹读书了,花不到你的。”

  作为泥瓦工,于大强的工资可不低,在家上市老瓦工呢,每天的基本收入都在350,干满一个月的话,轻松上万。

  媳妇在工地做饭,每月差不多三千五。

  去掉没活儿的时候,夫妻俩一年差不多能赚十万块钱。

  然后再减去杂七杂八的花费,一年怎样也能存下七八万。

  儿子在南方的一线城市上班,全款房是压根没敢想,只是首付款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他们也不可能委屈全家去帮衬这个儿子,帮多少算多少。

  将来他们肯定不会去掺和儿子的小家的。

  于晓红知道父母现在正为小弟的房子打拼,安慰道:“别太累了,到时候我也帮一把,奶奶那边有我三万块钱,她说帮我存着,不动。等小弟结婚,我帮衬十万块钱,再多就无能为力了。”

上一篇:春日陷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