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 第660章

作者:暮予 标签: 幻想空间 爽文 轻松 现代言情

  进门就是跑道, 还有一块平面区域, 那边摆放着热身器械。

  可以在这里做体能训练,花滑的也可以在这边做陆地训练。

  桑莹一看见旁边隔断玻璃后的冰面, 就笑了:“又跟短道的挨着呐?”

  祁寻春看向她:“对,又跟短道的挨着呢。”

  在首体就是,最初一块冰两个项目用,后来分开了挤出了一个小场馆给花滑,算是彼此有了不同的冰面。

  制冰师也不用那么累了。

  现在来到了首钢园区,又给排在了一起,彼此紧挨着,要不是隔断墙上面的玻璃阻隔,扯着嗓子聊天都无阻碍。

  如果不是各自训练需要空间,这个隔断不存在也挺好玩的。

  入门这边其实还有一块高大的展板,上面的一部分是荣誉墙,丛澜是最显眼的那个。

  甚至旁边还摆着一个她的超大一比一立牌。

  一群人见到这么好玩的东西,立刻就跑了过去。

  丛澜:“……”

  别去拍了,真人就在这里,你们去那边拍什么啊!!!

  去年整修的车间,然后改建和补充设备器械,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差不多完工。

  张简方这边本来说是六月份就可以进驻,但他不太放心这个装修的甲醛等。

  刚巧七月也要去夏训,寻思了一下,运动员们的东西陆续送过来,但是人就按在包下来的商冰那边凑合训练了半个月,之后就直接打包去云南基地了。

  丛澜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首钢改建后的样子。

  在场馆里逛了逛,崭新的冰面和训练馆,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跟搬新家了一样!”沐修竹在一边说着。

  是啊,就跟搬新家了一样。

  首钢虽然只是一个让运动员们暂时过渡的地方,但这里也不是只为了这么一个冬奥周期,后续还想安排成为对外开放的冰上基地,不论是承接赛事还是让群众来这边玩耍、锻炼都好,到时候也能延伸他们想做的体育、文化、科技的三合一发展。

  张简方早先去开会的时候就知道这边要改建了,他暗戳戳塞了经费过来,以前的老旧场馆是在破基础上翻新打补丁,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换全新的地盘了,当然怎么好怎么来!

  丛澜蹲下去摸了摸冰面:“好漂亮啊。”

  非常漂亮,光洁如玉,一片银盘的闪亮模样。

  祁寻春:“可不是漂亮吗?新技术,二氧化碳制冰,连带着隔壁的几块冰,全是这个技术。”

  丛澜抬头,诧异:“诶?”

  她随身携带的神奇小空间里,最初就是这个技术,后来随着时间的变化,里面也经过了数次的更新。

  丛澜不太了解具体的科技,但看上面的系统日志,冰面是越来越好的,主要体现为她在里面已经快要六种四周全了。

  现实里她还不行。

  “什么是二氧化碳制冰?”

  “有什么区别吗?”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问着。

  祁寻春:“这个啊,我给你们找个专业的过来。”

  她左右看了看,让制冰师团队的人来给孩子们讲解。

  现在大部分冰场用的都是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冰剂技术,或者就是氨制冷剂技术,弊端除了污染环境以外,其实也有着冰面制作困难、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等。

  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二氧化碳制冰机,这么多年来不断发展,国外的这个技术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只不过在运用上存在问题。

  ISU不用,是因为他们不行。

  张简方用,是因为前几年他就通过天津大学的该技术研究团队,联合企业进行了校企+体育部门的合作,针对花滑场地进行专门的研究配置,去年就有了很大的进展。

  他很想在首体改这个东西,就是一直没有机会。

  得知首钢这边要搞新场地,张简方第一个举手同意。

  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不只是可以用在冰面场地上,其他领域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这个就不在张简方感兴趣的范围了。

  “节能40%,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制冰师笑着说道,“冰面控温误差可以在0.5℃。”

  丛澜鼓掌:“漂亮!”

  其余人:“哇塞!!!”

  花滑赛场的冰面厚度与温度,ISU是有技术标准的。国内举办的赛事里,制冰技术团队早期都是邀请国外的人,现在陆续换成了国内的公司团队,COC这些年的冰面也做得极为漂亮。

  但很多人都会忽略,冰面的均匀,也是有标准的。有的赛场边缘冰面软,有的冰面温度参差不齐,这些对运动员都是有影响的。

  一整个冰面的温度差,ISU的规定是1.5℃,但新技术下可以保证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差只有这个标准的三分之一。

  而且还可以确保每个角落的硬度是均匀一致的。

  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与隔壁滑雪的人工造雪技术是一样,一直都被国外垄断。

  天津大学算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热泵技术的,校企合作也是他们习惯了的章程,针对花样滑冰做研究,不算难,难的是落地。

  技术可以,应用存在问题。

  制冰师开始给大家讲述为什么这个技术很难,三分设计七分施工,关键还是要看怎么落在实处,整个制冰系统的铺设调试以及后续的运用,都有着层出不穷的问题。

  制冰师:“速滑就用不了这个,他们的冰面太大了,暂时我们没办法做。”

  但未来肯定可以,冬奥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现在已经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研究课题,也有专项资金支持,相关从业者必然会望风而动。

  “哇,好神奇!”

  “那是不是说我们训练就更方便啦?”

  “好强哦!”

  丛澜:“会很舒服的。”

  好些人扭头看她。

  “师姐说了那肯定是真的!”

  “哦耶!我今天要加练一个小时!”

  “我两个小时!”

  “我承包这块冰了!”

  “去你的!冰是我的!”

  六练的存在是为了让运动员有最后的机会适应当前的冰面,因为随着时间、空气、观众、已出场参赛者的不断影响,这块冰与OP时已经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块冰了。

  冰刀不接触冰面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面积上的冰是怎样的。

  因为冰面质量不佳,跳空、摔倒、打滑,更是常见。

  丛澜吃过这样的亏。

  新技术之下的冰面,至少能减少一部分影响,保障运动员的基础设备需求。

  隔壁短道他们,这次是真的沾了花滑的光。

  这样的冰面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场馆环境就不用提了,灯光照明、温度湿度、除尘等等,都是最合适的。

  就连WINGS的设备也不用总是搬来搬去,这次直接就分了个地方给它。

  这里确实是新家,一个张简方终于能够满足的、想要的,新的训练场地。

  ·

  八月份,国内新申办的B级赛正式在北京举行。

  张简方说,既然都办了,那当然是Jr和Sr一起啊!

  他还特意安排在了八月份,比Jr赛事都靠前,是8月3日进行第一场比赛。

  赛程比较的长而紧凑,两个年龄组的报名人数都比较多。

  四个项目全满,男单是Jr28人Sr22人,女单则是Jr36人Sr28人,双人是Jr19组Sr13组,冰舞是Jr13组Sr11组。

  “看看,我们的花滑发展是多么良好!”张简方美滋滋地。

  B级赛说白了,只要冰协代替报名,交钱就能去。

  而且它的场次是非常多的,总能挑到一个竞争性不那么大的B级赛。

  不过随之而来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单项目参赛运动员的国籍不满四个,ISU不承认它的成绩和积分有效性。

  所以四个项目都凑满国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倒是没什么问题,虽然照旧是B级赛的规矩不包食宿费用自理,但亚洲举办的赛事不多,日本韩国的一些运动员都来了,还有俄罗斯的,每个项目也有奥地利、德国等的运动员过来,算下来每个项目的积分都有了保证。

  其中,来自中国的运动员加起来可以占四分之一的人数。

  毕竟B级赛不管国籍人数,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是一个刷分、增长大赛经验的好去处。

  出国费事费钱,国内赛也就是跑个北京,加上运动员家长教练团队的花销,算下来也远远比不上出国的一半。

  况且,出自省队的运动员团队,冰协到时候还给报销。

  张简方就差把“自家比赛快来”这六个大字写他脑门儿上了。

  比赛的title有点俗,中国杯给GP了,这场B级赛就简单地叫做了夏日杯,China Summer Trophy。

  导致丛澜她们老觉得,这个比赛没那么正式——谁家暑假不放假,来比赛啊?

  你名字都快要叫做“暑假”了!

  国家队一线成员没有参赛,都是二三队和国青队的人去的。

  也不能一个比赛里全都是来自China,名额还是规定了的,加上参赛的门槛虽然低但也不是没有,最后才维持了这么个水准。

  最多人次的应该是Jr女单,三十多人里,有12个都是中国运动员。

  丁教练新收的三个人里,郝静柏今年12岁,冼初然是13岁,景筱曼14岁,后面这俩是够参赛年纪的。

  冼初然高兴地直蹦跶:“啊啊啊我也可以比国际赛了!!!”

  去年景筱曼去比赛,她只能在国内蹲着等人,让她非常难受。

上一篇:可爱多一点

下一篇:刑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