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糖的七零小日子 第21章

作者:林芷筠 标签: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甜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现代言情

  ……

  榆槐村小学,四年级教室内,午后闷热的空气流动缓慢,学生们昏昏欲睡,自从苏会民调到公社去之后,又调来了一个数学老师,新老师姓章,五十来岁,按理说这个年纪的老师已经不会再进行调动,而且这个老师是从原林县的城关小学被调下来的。

  章老师咳了两声,他端起搪瓷缸水杯喝了一口水,给班级里的同学念了一道数学题,“生产队开垦了一块长240米、宽150米的荒地种植小麦,生产队社员王林第一天种植了600平方的小麦,第二天种植了450平方的小麦,第三天种植了200平方的小麦,王林在这三天里,一共种植了多少亩的小麦?”

  村里小学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加上正儿八经上课的时间也不多,学习水平很一般。

  有同学在底下咬着笔头,讨论是不是一共种植了一千五十平方。

  章老师扫了眼学生名单,叫了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那学生支吾了半天,最后回答出来说三天种了1050平方。

  “王铁牛,你起来回答。”

  王铁牛胸脯挺得笔直,脖颈涨得通红,“老师,王林第一天能种600平方的小麦,第二天却只能种450平方,甚至第三天只能种200平方!这明摆着是偷懒懈怠!懒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敌人,懒惰是破坏生产的蛀虫,他这样拖后腿,就是对集体主义的背叛!”

  “胡闹!”章老师狠狠的拍了下桌子,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浑圆,“这是数学课,不是批判会!以后我的课堂上只论对错,不论立场!”

  “行了,都坐下吧。”

  王铁牛抻了抻脖子,嬉皮笑脸的坐下来了。

  苏觉胜心里默默祈祷别抽到他的名字,但心里越不想发生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苏觉胜,你起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苏觉胜默默在心里算了半天,硬着头皮回答,“1.67亩。”

  前面抽查的学生回答的单位都是平方,苏觉胜这一说,很多同学才意识到章老师最后问的问题其实是多少亩。

  苏觉胜虽然回答错了,但态度还算端正,章老师推了推老花眼镜,面色缓和了不少,“坐下吧。”

  苏觉胜扫了眼旁边棠棠写在本子上的计算公式,抓起她的胳膊举手道,“老师,我妹妹会,我妹妹知道种了多少亩!”

  棠棠这突然被他拉起来,班级里的人目光都落在了她的脸上,“老师,王林第一天种了600平方的小麦,第二天种了450平方的小麦,第三天种了200平方的小麦,三天的种植总数加起来是1250平方,已知一亩地约等于666.67平方,将总面积1250平方除以666.67平方,约等于1.87亩。所以王林在三天内种植了1.87亩的小麦。”

  棠棠相对来说算术水平还不错,但其实她算这道题也挺吃力的。

  这里面最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一是开头荒地的长和宽,很容易就先误算整块地的面积,二就是单位换算,很容易就忽略更换答案的单位,还有平方和亩的进率稍不注意就会弄错。

  但棠棠确定自己算的是对的,她已经换了其他公式给验算过这个答案。

  章老师有些意外,但很快脸上就浮现了一抹欣慰的笑容,他带头鼓起掌来,“苏新棠同学算对了,大家给她鼓掌!”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苏觉胜卖力的给自己妹妹鼓掌,手掌都拍红了。

  棠棠红着脸在众人的掌声中坐下了。

  数学课下课后,苏觉胜嘿嘿笑了两声,激动道,“今天是周五了。”

  苏觉孝在公社中学上学,每到周五就给他们捎带在黑书摊上租来的小画书。

  棠棠往书包里塞课本,脸上也挂了难以抑制的笑容,“咱们干脆去村口等二哥吧。”

  棠棠也爱看小画书,但她喜欢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这种比较文艺言情的小画书,她三哥苏觉胜更喜欢看《武松打虎》、《七侠五义》、《梁山好汉劫法场》之类的,俩人经常看不到一块去。

  苏觉胜嫌弃棠棠看的小画书哭哭啼啼,儿女情长,没一点英雄气概,棠棠觉得苏觉胜看的书打打杀杀,粗鲁,一点也不细腻感人。

  不过苏觉孝水端得还算稳,每周各给棠棠和苏觉胜租一本,看完了他回校时再还回去,所以兄妹俩暂时还处于关系平缓、互不干涉的状态。

  瓦妮比苏觉孝大几个月,俩人都是红旗公社中学同一级的学生,本来苏会民每天都要去公社上班,苏觉孝可以坐他爹的自行车去学校,但堂姐瓦妮没办法住校,每个月五块钱的上灶费对这年头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苏觉孝干脆就住校了,让他爹每天去公社上班时捎带瓦妮。

  不过住校也有好处,从榆槐村到公社中学有十几里,住校省了每天早起上学的路程,学校大灶伙食也不差,而且学校为了防止住校的学生乱跑,每天晚上加设了两节自习课,会有老师坐班给他们讲不懂的知识点和题目。

  兄妹俩到村口时,等了十几分钟,就看到了苏觉孝的人影。

  苏觉胜和棠棠跑上前,“觉孝哥哥,我们可想死你了!”

  苏觉孝对他俩早已经见多不怪,“想我,我看是想你们俩的小画书吧。”

  32

第32章

  ◎谢谢你,我很喜欢◎

  往年降水量都不多,勉强能够粮食长成,今年的雨水量比前两年充足了不少,一场雨过后,菜地里的黄瓜像吸饱了水似的蹭蹭往上长,到五月底,那黄瓜已经长得非常翠绿饱满了。

  正好苏觉孝放假了,喻娟芳用剪子去菜地里剪了一篮子鲜嫩的黄瓜,用井水洗干净了,用菜刀拍过后加上蒜末,香醋和酱油,再撒上切碎的芫荽,这手拍黄瓜吃起来又脆又清爽。

  桌上还有昨天剩的米饭,搅散拌开之后,锅里先打入一颗鸡蛋,倒入黄瓜粒翻炒几下,最后再把搅开的米饭倒进锅里一块炒,炒到米饭粒粒金黄就可以出锅了,金黄的米饭中点缀着翠绿的黄瓜,看着就诱人。

  喻娟芳早上去村口的猪肉摊割了二两猪瘦肉,本来是想用来给几个孩子煮肉粥喝的,现在用来炒黄瓜正合适,猪瘦肉切成肉丝给腌了,黄瓜切成薄片,热锅之后滑入一小块猪油,肉丝在锅里滋滋作响,把肉丝给炒散开后加入黄瓜一块翻炒,又撒了一点盐和葱花调味,一道简单却又香气扑鼻的黄瓜炒肉丝就出锅了。

  黄瓜沾了肉味,多了几分醇厚的肉香,泛着一层亮晶晶的油光。

  最后是黄瓜鸡蛋汤,喻娟芳从橱柜里拿出一个鸡蛋,在锅沿轻轻一磕,蛋液在烧开的水里散开,又加进切好的黄瓜片,喻娟芳尝了尝味道,补了半勺盐,把满满当当的黄瓜鸡蛋汤给盛进一个大碗里。

  黄瓜炒饭、鸡蛋黄瓜汤、手拍黄瓜、黄瓜炒肉丝,整个吃饭的堂屋都弥漫着黄瓜的香气。

  天已经完全黑了,一圈圈的蜻蜓到处乱飞,看样子一场暴雨肯定免不了的了,棠棠摆好碗筷,一家五口就围坐在桌前准备吃饭了。

  果不其然,吃饭时,一场暴雨就哗啦啦的落了下来。

  苏会民想起来一件事,“上个月听觉生说他们学校文艺宣传队这个月要去下乡慰问表演,也不知道会不会到咱们公社来。”

  苏觉生没啥特长,不过胜在形象还算勉强看得过去,就被选入了学校文艺宣传队演男主角。

  “我咋听见有人在敲门嘞?”喻娟芳问。

  “好像是。”

  棠棠正要起来开门,苏觉孝先一步起来把门打开了。

  棠棠的位置离门口最近,“觉生哥哥,舒年哥?你们怎么回来了?”

  苏会民和喻娟芳听到棠棠的话,忙从凳子上起来,“快进屋里来,你俩这个时候回来,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咋全身都淋湿了?”

  “哥哥,你们等着我去多拿两副碗筷。”

  “棠棠,先用不着忙活,我们下乡慰问表演到隔壁公社,正好碰到了大暴雨,浑身上下都给淋湿了,就想着回来换身衣服。”苏觉生简短的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那你俩洗个热水澡换身衣服,吃完饭再走嘛,淋了雨赶紧吃点热乎的东西暖暖身子,免得给着凉了。”

  “来不及了,换完衣服就走嘞。”

  “那行,我用饭盒给你俩打包上,你俩拿着待会回去的时候吃。”喻娟芳听到这话,便取出两个干净的饭盒给打包了两份饭菜,顺便把自己前几天给烤的馍干,还有几颗杏子都给装进包袱里了。

  棠棠和苏觉胜他们也都忙活起来,该拿棉巾的拿棉巾,该拿衣服的拿衣服。

  “舒年哥,这是我大哥的一套衣服,洗过了干净的,那袜子是新做的,你快换上。”棠棠把一套干衣服递给他。

  “你等我下。”

  周舒年想起来什么,他回到院子里,再回来时手上多了一束粉花。

  翠绿的叶子簇着粉花,粉嫩的花瓣层层叠叠,这一束花里面有的已经花瓣舒展,露出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鼓鼓囊囊的花苞,颜色形状很粉艳漂亮,有股很清新淡雅的气息。

  “这是?”棠棠有些怔然。

  “这是海棠花,你不是说你没有见过海棠花吗,这下见到了。”说着,他把花塞进她手里,顺便拿起旁边被塑料包裹着树根的树苗,“这是海棠的树苗,你把它种在院子里或者门口,这样你年年都能看到海棠花了。”

  棠棠瞪大了眼睛,她当时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周舒年不仅记住了,还找来了海棠花和海棠花的树苗,心里说不感动是不可能的,她低头轻轻地嗅了嗅花香,“原来这就是海棠花啊,好香,真好看。”

  她抬眼看周舒年,眼睛亮晶晶的,“谢谢你,舒年哥哥,我很喜欢。”

  ……

  雨水打在屋檐上,*在地面滴落成了一个个小水坑,棠棠坐在窗前看着苏觉孝给她带回来的小画书,但心思早就不在书上了,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了,躲在乌云层里的太阳给冒出尖尖的一个头,棠棠迫不及待的穿上鞋子,拿了锄头和放在堂屋的树苗到院子里。

  周舒年挑的这棵树苗很好,根系和树冠都很完整,枝干通直,而且没有什么虫害的迹象。

  棠棠把种树的位置选在了鸡舍的旁边,这样一来等树长大了,能给鸡舍遮阴,而且鸡的粪便也能用来当树的养料。

  挖出一个大概半米深的树坑,她把树苗给种进那树坑里,再把挖出来的土给填回去,仔细压实,确定树苗能稳当当的站立起来。

  做完这一切,她用井水把手上的泥给洗干净了,看着已经种好的小树苗,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来。

  “小树啊小树,你可快点长大吧。”

  棠棠就这样一天天看着树苗一点一点的长大,当海棠树的枝叶开始长得茂盛,层层叠叠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连树影都比去年长大了一圈,也意味着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

  ……

  1969年12月,红旗公社中学,细蒙蒙的雨丝夹着片片的雪花不断往下降,棠棠抱着花布书包走进教室时,第一眼就看见前面空着的位置。

  又有学生退学了,这次退学的棠棠前边坐着的女生叫田雯雯,棠棠他们上一年级的时候,班级里差不多有二十个学生,每年都有陆陆续续有学生退学,现在教室里只剩下六个学生了。

  这其中六个学生分别是:棠棠、苏觉胜、孙想蓉、苏子田、陈满金、王大云。

  这年头读书看不见出路啊。

  现在文凭就是一张薄纸,招工和升学都不面向普通人,就连棠棠的大哥苏觉生,等三年高中毕业了,还是要回来家里务农。

  章老师抱着搪瓷水杯走了进来,看了眼空荡荡的教室,无奈的叹了口气,“把课本翻到第三十五页,上课吧。”

  “这是上次批改的作业本,其中有一本是田雯雯的,你们谁家离她近的,帮忙捎给她吧。”

  大概是教室太过空荡了,连说话时的回音都比往日要重一些。

  下午的时候,六年级的班主任姚老师进来,把座位重新调整了一下,把棠棠跟苏觉胜拆开了,让棠棠和孙想蓉当了同桌,苏觉胜和苏子田当了同桌。

  孙想蓉眼睛红红的,“棠棠,放学后你跟我一块去找田雯雯好吗?我舍不得她,她退学了,以后就没人跟我一块回家,跳皮筋,上厕所了。”

  孙想蓉跟田雯雯一直都是同桌,俩人感情很好,田雯雯说退学就退学了,她偷偷抹了好几回眼泪。

  “好,你别哭了,我放学跟你一块去找她。”

  放学后棠棠让苏觉胜先回家了,她和孙想蓉一块到了田家找田雯雯。

  田家的格局和村子里大部分人家的格局相似,塌墙烂院,墙根下的菜地种的几颗大白菜被雪给掩埋了,有条大黄狗在隔着门叫唤,棠棠在缺了角的院墙根下站着往里瞅,没看到田雯雯的人影。

  “你们找谁?”一个手里捧着苞谷的中年妇女狐疑的看着她们。

  “阿嫂,我们找田雯雯。”

  “噢。”那中年妇女点了点头,转头进屋去把田雯雯给叫出来了。

  田雯雯一眼就猜到了她俩的来意,“你们不用劝我了,我是不会回去继续念书的。”

  “为什么啊?”

  “我脑袋转不过弯,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就算再多读几年也没用,我娘说了,我与其再去学校浪费时间,不如在家帮着家里多干点活,跟她学好针黹,过几年在本村或邻村找个不错的后生嫁了,这样的生活就蛮好的了。”

  孙想蓉听到她的话,急得眼泪都往外冒出来了,“可是,可是城里工厂都要招有文化的女工,你现在辍学,以后想走出去就难了。”

  “广播说的都是城里人的事,你看咱们村子里有几个姑娘读完小学还继续往上念的?就算勉强念完了初中,还不是回来本村结婚生子了,又有哪个走出去了?”田雯雯嘴角咧起一抹苦涩的笑,“再说了,我弟明年就要上学了,家里口粮就那么多,我总不能让他跟着饿着肚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