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烟萝
但一天下来营业额最高的却是新星百货那家店,因为这家分店面积最大,能接待的家庭数量最多。
而根据总店经验,通常来说,孩子在儿童乐园玩的时间越长,家长购买童装玩具的概率也越大。
至于和百货公司合开的那家店,在三家分店中虽然什么数据都是倒数,但成绩也不差,一天下来接待家庭数量也有五百多,日营业额更是上了五位数。
考虑到这家店免房租,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
这时候国庆节和劳动节一样,都是放两天假,所以开业第二天,三家分店客流和营业额几乎持平。
到第三天假期结束,三家分店客流都有所下降,不过其中徐汇区和闸北区两家店都只是微降,因为开业活动还有,营业额也降得不多。
位于国营百货的那家分店,客流下降幅度要大一些,但这一天日均接待量也有四百多,营业额有八千多。
三天开业活动结束,客流进一步下降,但就算是工作日,徐汇和闸北两家分店日均接待量也有四五百。
只有第三家差一些,降到了两百出头,和宝贝星球总店刚开业那会差不多。
但考虑到宝贝星球刚开业那会是独苗,而现在宝贝星球加起来有四家店,难免分流,客流能差不多已经很好了。
叶薇觉得,第三家分店能有现在的客流,估计还是宝贝星球的名气起了作用。
随着宝贝星球生意日渐稳定,沪市今年的股票认购证又有新消息,市里决定在十月十四到十七号,发售第二批认购证。
消息传开后,骂声一片。
如果说八月沪市要发行九三年认购证的消息传出时,大家心里还满是对一夜暴富的期待,那么在抽签结果出来后,大家心中的幻想可以说彻底破灭了。
虽然算下来,八月那次认购证,中一次签也可以买六百股,就算股票上市后每股只涨一块钱,中一次签也能赚六百。
但要知道那次的中签率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买一百份认购证,都不见得能中一次签。
而一百份认购证的售价是三千,就算中了一次签,也就能买六百多股。现在股市不景气,面值一元的股票上市后能赚六七块都算不错的,更多的只能赚一两块。
所以就算花上三千买一百份认购证,且中了一次签,最后是赚是亏也不好说。
要是花了钱还没中,那更完蛋,三千块直接打水漂。
至于那些只买一二十或者一两份认购证的,除非运气逆天,否则投入的钱到最后也是打水漂。
所以购买沪市八月发售那批认购证的,几乎没有赢家。
吃一次亏就够了,现在时间才过去多久,沪市又要发售认购证,这是当他们都傻子呢?
不买,这次他们绝对不买!
大家嘴上嚷得厉害,发售期结束,销量见报,大家傻眼了。
这次销量不仅比上次高,还足足翻了一倍多,是上次销量的两倍不止。
这些人……脑子都瓦特了吧?
有人在心里嘀咕,但也有人觉得这次销量这么高,不会是因为有什么内部消息传出,但自己不知道吧?
只有一个人这么想的时候,形势没什么变化。
但这么想的人多了,慢慢就传出了流言,说沪市为了避免上次中签率过低的情况,这次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数量会比上次多,中签率也会大大增加。
流言传开后,那些上次亏了钱,这次没买认购证的人心思活动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几亿的认购证销量,参与抽签的公司得增加到上百家,这中签率才能勉强算得上高吧?
可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可能增加到上百家吗?
当然不可能。
虽然内地的公司都可以在沪交所上市,但上市不是公司说想就可以的。
首先,上市公司必须是股份制,所以国营企业想上市,必须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其次,就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效益不好,或者规模太小,也是很难通过审核的。
深市发展早,符合条件二的私营企业可能会多一些,但在内地,大多是私营企业规模并不大,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而国营企业中符合条件一的又不多,想要上市,需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像信德电器,光进行股份制改造就忙活了几个月,如果要上市,准备资料再提交审核,一套流程下来又是几个月。
所以国营企业想要上市,准备期少说一年半载。
而上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筹集到更多资金,但如果上市后股票表现不好,可能反而拖累公司发展。
去年股市红火,也才上市了五十多家公司,今年股市这么不景气,准备上市的公司数量增加到上百家的可能性不大。
再说了,听相关部门的意思,今年总共只发售两批认购证。
如果今年有上百家公司准备上市,八月那一次抽签,参与的公司就不可能只有十二家。
常理来说,就算这次参与抽签的公司数量会多一些,能翻一倍就不错了。十二翻一倍也才二十四家公司,发行股票数量也一样,翻一倍也才四亿多,勉强跟认购证销量打平。
上次发行股票数量比认购证销量高几千万呢,中签率也离百分之一相差甚远,这次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两个数据打平,这中签率还能涨?
因此,虽然传出了流言,但认购证的价格并没有涨起来。
认购证的讨论度倒是很高,不少人又开始怀念去年发行的认购证,而机械厂大院里那些低价卖了认购证的,则对李菊萍以及投机者们开启了新一轮的日常辱骂。
就在这时候,《沪市晚报》的广告板块,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刚看到这则寻人启事的标题时,《沪市晚报》的很多读者心里都冒出了一个“?”,想这不是广告板块吗?怎么改登寻人启事了?
顺着寻人启事标题往下看,他们明白了。
这确实是一则寻人启事,但又不是一则单纯的寻人启事。
这则寻人启事中寻找的人,是一九九二年二月到三月,于沪交所附近自由市场、机械厂家属院门口等地方,向杨、王两兄弟售卖过股票认购证的人。
而他们寻人的目的,是去年他们因为收购认购证赚到第一桶金后,下海经商赚了一笔钱,后来又机缘巧合接手了一处楼盘。
发达以后,他们想起往事心中十分感激,所以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回馈曾经卖过认购证给他们的客户。
即,去年卖给认购证给他们的人如有意向,可以携带身份资料,前往沪东XX路XX小区售楼部申请贷款买房,他们曾经卖出的认购证,可以按照每份五千的价格抵扣首付款。
落款,沪市明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所以说,这既是一则寻人启事,也是一则广告宣传。
甚至,宣传的含量更高,所以这则寻人启事被印在广告版面,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这一期的《沪市晚报》上市后,这则寻人启事也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度。
有人认为低价收认购证这件事做得挺不地道,这两个姓杨姓王的人倒是发了财,但那些低价卖他们认购证的人就惨了。
本来干了这种亏心事应该低调点,他们倒好,被他们坑了的人没有找他们算账,他们倒是上报纸寻人了。
寻人启事上说得好听,是想回馈曾经卖过认购证给他们客户,可你要是真想回馈对方,直接给现金多好,非要拐弯抹角搞什么抵扣首付款。
这不就是坑了人一次不够,想忽悠这些人买他们手里不好卖的房子,再坑他们一大笔钱吗?
黑心,太黑心了!
但也有人觉得,如果明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这两个人,不是真心想要回馈曾经卖认购证给他们的顾客,而只是打着蹭最近认购证热度的主意,想要买房,完全没必要按照每份认购证五千的价格给人抵扣首付款。
虽然有种说法是去年沪市发行的认购证,平均单份获利在五千左右。但实际上,除非特别会炒股,又或者卖认购证刚好卡在了涨价阶段,否则大多数人单份认购证盈利其实不到五千。
如果明浩房地产的人只想要名声,完全可以把抵扣价格定低一点,每份认购证抵扣两千五,甚至再低一点抵扣两千块,大家都不会觉得少。
抵扣五千,相当于认购证在他们手里转了一圈,他们一分不赚,又把钱还给卖认购证的那些人了。
甚至可能还要倒贴钱。
就算是亲生的兄弟姐妹,也做不到这程度啊!
什么?你说抵扣首付款和现金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现在沪市房价连年上涨,实在没钱,借钱把房子买到手,再转手卖出去,抵扣首付款不就能变成现金了?
说不定还能额外赚一笔房价上涨的钱。
何况去年守在各国营厂门口低价收购认购证的,不止明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这两个人,如果他们不是真心回馈客户,完全可以像其他投机者一样,赚到钱直接销声匿迹,这样一分钱不用出就算了,还不用挨骂,岂不更好?
人能站出来,还愿意给赔偿,知足吧!
因为持有两种意见的人,谁都难以说服对方,所以才一个晚上,这件事的讨论度就爆了。
……
叶薇是隔天吃早饭的时候,听旁边桌有人议论,才知道的这件事。
只是隔壁桌的人说得语焉不详,内容还有些颠三倒四,她越听越迷糊,只隐约听出和最新一期的《沪市晚报》有关。
于是吃完生煎包,出去后叶薇到对面报亭买了份昨天的《沪市晚报》,但直到她走到车前,也没有翻到相关内容。
虽然她现在已经很适应开车,同样的路,刚拿到车时她至少要开五四五十分钟,现在三十多分钟就能到。
但省出来的时间被她用来睡懒觉了,所以翻到两页没有看到想知道的信息,她就把报纸放到了一边。
直到轿车驶入校门口的停车位,叶薇才挎上背包,再拿上新买的报纸,边翻阅边往教室去。
直到走进教室,叶薇才终于找到想看的信息。
她是真没有想到,这则信息居然会藏在广告版,所以前面每次翻到广告,都是两页一起翻过去的。
她没有继续看报纸,抬头环视教室一圈,走到郭玉兰身边的空位坐下,简单打个招呼,才打开报纸看起来。
郭玉兰没见叶薇带报纸来过学校,看到疑惑地瞟了眼,见到顶角的报纸名字,她惊讶问:“这是《沪市晚报》?你听说……哦你正在看啊。”
叶薇分神问:“你也知道这件事?”
“当然知道,昨天晚上我们厂就传遍了,”郭玉兰一脸遗憾道,“可惜我们厂效益好,去年没有用认购证抵奖金。”
要是其他场合,郭玉兰说出这话肯定会被翻白眼。
厂子效益好还不好啊?
但话题扯上认购证,她这么说就很正常了。
钢厂效益再好,职工工资也不过三五百,上一年半挣的也不一定有一张认购证的收益高。
不过这会,认购证也不算是话题重点。
郭玉兰感慨一句便说:“一张认购证抵五千块首付,那些一次卖了好几份认购证的,买房岂不是一分钱首付都不用出。”
这话可不是夸张。
虽然国家明显要大力发展沪东,按照弹幕说的,未来沪东的房价也不便宜,但现在沪东仍在开发初期,就算是陆家嘴那一块,房价也比沪西的中心区房价便宜不少。
像上报纸的这明浩房地产开发的这个小区,位置在陆家嘴范围内,能看到正在修建的电视塔,但房价每平只要两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