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06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饭后,看大家各自回家,蔡颖跟着鲁盼儿回去,因为搬家,她把小豆儿托给丰收和丰美带着,要接女儿回去。

  鲁盼儿便悄悄塞给蔡颖五十元钱,“搬家总有一些花销,你先用着。”

  “不用,我自己还剩点儿钱,而且我爸妈和大哥、二哥也给我凑了五十元。”

  蔡颖坚决推了回来,“我和小豆儿不用买粮食,花销有限。

  除了织毛衣,我还有挣钱的办法呢。”

  织毛衣的活儿多半都在年前,那两三个月是蔡颖挣钱的主要时间。

  过了春节,几乎就没有人再织毛衣了,她就拆棉线手套。

  变压器厂、毛巾厂这些国营企业都会给工人们发劳保用品,其中有一项就是棉线手套。

  工人们在劳动时省着些用,一年能节约出几副。

  若是一家人都在国营企业工作,余出来的手套就很不少了——将这些手套拆开织成毛衣毛裤,虽然不大好看,但经济实用。

  许多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不过拆手套,把线头接起来,最后再织成毛活儿特别费时间,总会有人懒得做,于是蔡颖就接了过来。

  当然,穿这种绵线毛衣毛裤的人家都不富裕,所以手工费极低,忙上四五天,也不过一两块钱。

  鲁盼儿从不做这样的活儿,她现在也很少织毛衣,觉得纯粹用手工做事太慢,“不如你跟我学裁缝吧,用机器干活儿又轻松又快,挣钱也多。”

  “我知道你们都在帮我,尤其是你,教我学织毛衣,又给我介绍毛活儿。”

  蔡颖就说:

  “不过,我还是不学了。”

  “不是我不想听你的,而是学不会,真怕像吴强他妈那样把一块好好的布裁成碎布。

  就算我能勉强学会做衣服,也不能像你一眼就看出那些新式样的衣服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做出一样的来——真的,我没你那么聪明,我只会做些简单的活儿。”

  “织毛衣就很适合我,我不怕辛苦,一点一点地用心织,现在找我织毛活儿的人越来越多了。”

  “年前两三个月我挣了差不多二百块钱,其余的时候每个月也能有十块八块的,足够我和小豆儿用的了。”

  “现在我们买了房子,有吃有住,我特别满足了。”

  “别担心我,鲁盼儿,我和小豆儿过得挺好的。”

  仔细想想,蔡颖说的并不错,她确实更适合织毛衣,而且,一年能挣三百元钱,已经与国营企业的普通工人相差不多,娘俩儿又有红旗九队邮来的口粮,过日子还是足够的,如今又买了房子,鲁盼儿便笑,“那我就放心了。”

  “自从你到北京来,我觉得我比过去顺利多了。”

  “与我哪有什么关系?

  那是因为你自己努力。”

  “不对,从你把房产局的活儿让给我之后,一切就好了起来。”

  走在一旁的杨瑾笑着指着周围,“你们注意到了吗?

  北京变化非常快,到处都在迅速发展。”

  “七八年初我回来上学的时候,北京与我离开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甚至还破败了一些。

  但是才两年时间,现在到处都在盖房子;新饭店,新商店多了起来;学校也开设了新学科;我们系申请了许多新科研课题……”

  鲁盼儿就笑,“无怪我一直觉得北京的机会多,果然就是多呀。”

  “所以连我也能挣到钱了。”

  蔡颖开心地说:

  “希望这机会一直多下去,生活也就更容易了。”

  不只他们身在北京感觉到了,就是别的地方的人也感觉到了。

  突然有一天,小郭背着一个大包来了,“听说北京文物局开了收购点儿,请了老师傅收货,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东西,给的价也不低,我就来试试。”

  都是老熟人,杨瑾和鲁盼儿最后离襄平县时还去找过小郭,拜托他帮忙照看丰收丰美,此时热情地接过他的大包,“拿这么多东西怎么不先写信?

  我们可以去车站接你。”

  “小心点儿,这里面都是瓷器。”

  小郭轻轻地将大包放在地上才说:

  “我是临时起意才来的,没来得及写信”杨瑾见他一脸疲惫,“先歇一会儿吧。”

  “先看看我带来的东西,”小郭虽然累,却不肯歇着,弯腰打开大包,解开包在外面的一张旧毯子,然后一层又是一层,“我弄了一件儿大青花瓷罐,偏有人说不值什么,我不服气,就上了火车直奔北京来了,又想着你也能帮我看看。”

  “先前在襄平县的时候闲着很喜欢看,这两年一直在上学,接触倒少了——不过北京我还是很熟的,一打听就能找到文物局的收购点儿。”

  杨瑾说着接一过件件的瓷器,“这个小碗是民国的,这个盘子应该是乾隆年间官窑的……

  嗯,这个罐子,是有点怪,我也说不大好,一会儿我们查查书吧。”

  鲁盼儿端了茶进来,就见两人正把一个腌菜坛子大小的瓷罐颠来倒去地瞧着,知道他们已经沉迷了进去,赶紧出门买肉,回来做了一桌子菜,再招呼两人,“小郭坐了一夜火车,一定饿了,赶紧吃饭吧。”

  杨瑾就随口答:

  “小郭,你先吃,我再看看这个罐子,有些奇怪呢。”

  鲁盼儿就笑,“来客人了,你这样多不礼貌。”

  “没关系的,让杨瑾看吧,这东西是挺奇怪的,我这次来最主要的也是因为它。”

  小郭说着坐到桌旁拿起筷子,“你们家的饭菜一向好吃——我今早在火车上只吃两个烧饼,正饿了呢!”

  说着不客气地埋头大吃起来。

第170章 二十块钱

  杨瑾和小郭带着大包袱去文物局的收购点儿, 到了晚饭时分才回来, 却将来时的大包又拿了回来。

  打开包袱, 正是他们刚才一直在看的罐子,还有两三样小东西。

  鲁盼儿便问:

  “怎么?

  文物局不收?”

  “这几样是民国的,文物局不收, 倒是没赔多少钱。

  可这个罐子真是让我裁了!”

  小郭顿足叹息,“足足花了二十块钱!

  结果他们说是假的, 恨得我差点儿就在那里砸了!

  二十块钱呀!”

  鲁盼儿仔细看看, “这个云龙纹盖罐还挺好看的呢。”

  “你知道这是云龙纹盖罐?

  还满懂行的。”

  “我哪里懂什么, 不过听他说的多了,记住了些——这罐子幸亏没砸,砸了太可惜了。”

  “他也不让我砸, 就连民国的不许, 都带了回来。”

  小郭指着杨瑾。

  “好端端的器物,就算不值钱,为什么非要损坏了, 民国的也是老一辈传来的——不过, 这个罐子我总觉得不假,留下来再查查资料。”

  杨瑾爱惜地将罐子放在桌上, 对鲁盼儿说:

  “我的钱花光了,你拿二十元给小郭。”

  小郭连连摆手, “算了, 文物局的人都说是假的了, 怎么能要你二十块钱!”

  鲁盼儿赶紧拿了钱, “既然我们要留下,钱还是要给的。”

  硬是塞了过去。

  小郭接了钱,笑嘻嘻地看着鲁盼儿问:

  “二十块钱呢,你不生气呀?”

  普通腌咸菜的陶罐,几毛钱就能买了,这种细瓷的,也不过一两元钱。

  不过鲁盼儿确实不生气,“杨瑾就是喜欢这些东西,就随他吧,”她又指了指屋子笑,“你看我们家,除了几个大活人,差不多都是文物。”

  许多东西小郭都认得,“这个青铜鼎,有人给十八元钱,他怎么不也卖;还有这个瓶儿,我也知道,他花十块钱买的……”

  然后他又告诉鲁盼儿,“今天杨瑾买了二十几枚古钱,还花了十六块钱买了一对儿玉呢。”

  那边杨瑾安置好大瓷罐,便从口袋里拿出两块刻了许多花纹的玉环,只是玉环并不完整,中间缺了一个小口,“这个就是玉玦,古代的人用来表示决断的意思……”

  鲁盼儿就想了起来,“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就用玉玦向项羽示意赶紧杀掉刘邦的吧?”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杨瑾举起手中的玉玦,“就是这样的。”

  “真是有趣儿。”

  鲁盼儿笑着接过玉玦把玩,“这是什么时代的。”

  “看雕刻的手法应该比鸿门宴早,是商周时代的——那个时代的玉玦制作精细,多半有美丽的花纹。”

  “哇,这些你都能知道!”

  小郭就叹了一声,“杨瑾,要不是你上了大学,真想劝你跟我一起倒腾文物,挣钱可真容易,今天你看到的,我一下子卖了五百多块钱,而到乡下收货才花了不到一百,再除外火车票、吃饭什么的,纯挣三百多!”

  鲁盼儿也很奇怪,“小郭,你不用上班吗?”

  “我请病假呢。”

  小郭倒是不瞒他们,“上班一个月才挣三十块钱,开个病假条出来半个月,把一年的工资都挣出来了。”

  挣钱是挺重要,但是小郭欺骗单位似乎也不对,不过这都不是鲁盼儿应该管的,她笑着张罗,“赶紧吃饭吧,一会儿菜凉了。”

  小郭就住在了家里,正好丰收丰美已经开学了,鲁盼儿便安排他住在西屋,“需要什么都别客气,当成自己家一样。”

  “北京住宿特别紧张,价钱还贵,有你们在这儿我可省了不少!”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