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25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罐头特别好吃,但也特别贵,鲁家先前也不过买上一回半回的,大家都记忆犹新,“真是又软又糯又甜呢!”

  陈建国拿着一盘子麻叶来了,“刚炸好的,你们尝尝。”又说:“刚刚有人看见一个陌生的男人进了你家,我妈担心,让我过来问问。”

  鲁盼儿就一笑,“过路的人,讨碗热水喝。”说着拿小碗盛了两块黄桃罐头递过去,“你昨天晚上才回来吧?”

  陈建国接过碗吃了,“嗯,过年前打家具的人多,昨天下午师傅才收了工,其余的就要等过了年再做了。”

  毕竟是同学,见了面就觉得亲切,鲁盼儿也把建国与跃进一样看待,实心实意愿意他好。

第42章 动了手脚

  年三十的晚上, 鲁盼儿就开始和面,剁肉馅, 这顿饺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所以要她亲自动手。

  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 她叫了跃进,“你去知青点儿请杨老师过来,那边只有他一个人,总不能让他孤单单的——要是杨老师推辞, 你拉也要把他拉过来。”

  没一会儿,杨老师跟着跃进来了,见鲁盼儿已经把面和馅都摆在炕桌上, 就笑着说:“我去洗洗手, 跟你们一起包饺子。”

  鲁盼儿就没见过杨老师包饺子, 因此一面擀皮一面瞧着, 见他果然包出了饺子, 就笑着说:“没想到杨老师包的饺子是躺饺子呢。”

  杨瑾从没听过这种说法, “什么是躺饺子?”

  鲁盼儿就指着杨老师刚放在盖帘上的那个饺子说:“看, 这个饺子曰不是微微有点向后仰?这就是躺饺子,包这样饺子的人有福气。”

  杨瑾就笑了, 指着丰美包的饺子说:“那这样直直立起来的饺子叫什么?”

  “这个是坐饺子, ”鲁盼儿就说:“将来要当官的。”

  先前家里并不用丰美包饺子的, 所以她也是才学会, 第一次听到,很是开心, “将来我真能当官吗?”

  杨瑾笑着说:“我看一定能。丰美,你想当什么官呢?”

  “嗯,我想当公社副书记。”

  “挺好的,”杨老师知道孩子心里还想着父亲呢,就赶紧点点头,“要想当官得要先学好文化才行,你假期看书了吗?”

  丰美就得意地说:“前几天,我们在家里读了下学期的课本呢。”

  现在的学校与杨瑾小时候不一样,学习并不是学生们最主要的任务,课后和假期更是不需要留作业,所以放假能看看书本就很难得了。杨瑾就表扬丰美,“真是好学生。”

  然后他就又问:“你知道为什么今天叫过年吗?还有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丰美不知道,摇了摇头,“为什么呀?”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会吃人的野兽,名字就叫‘年’,每到三十的晚上就出来吃人……”其实不只丰美不知道,就是鲁盼儿也第一次听到这个传说,有了杨老师娓娓动听的故事,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就到了半夜,新的一年就要来了。鲁盼儿就叫跃进,“你去放鞭炮吧。”

  按红旗九队的风俗,每年过年都要买几挂鞭炮,三十晚上、初一、初五早上都要放过鞭炮才能吃饺子,按杨老师的故事,大家是要把年吓跑了呢。

  正说着,外面早有急性子的人家已经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响了起来,鲁跃进赶紧拿了一挂鞭炮出了屋,丰收也跳下炕,“我跟哥一起放鞭炮。”说着又去灶里捡了根正烧了一半的木柴。

  “我也去!”丰美也忍不住去看热闹了。

  屋子里只剩下鲁盼儿和杨老师,她便笑着问:“要么我们也出去瞧瞧?”

  “我们还是留下煮饺子吧,等他们回来就可以吃了。”

  “也好。”鲁盼儿去了厨房,才烧了水,就听鞭炮响了起来,便向端着饺子的杨老师说: “鞭炮声越响,日子就会过得越好……”才说了一半儿,那响声越发密集起来,简直震耳欲聋,便赶紧停下捂住耳朵。

  杨瑾也捂住耳朵,又向她点点头,他也知道这个说法呢。

  鞭炮响了半晌才停,跃进随即带着双胞胎回来了,“我们煮饺子吧。”

  “已经煮上了。”鲁盼儿说着,又在炕桌上摆了捣好的蒜泥、酱油、醋,看着火候将饺子捞出来,“大家吃吧,看看今年谁能吃到硬币?”

  过年包饺子的时候,是要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放在一个饺子里面,凑巧吃到的人,就意味着明年的运气会非常好。

  杨瑾拿了一个碗,先替鲁盼儿盛了几个饺子,“你一直忙着,也该歇一会儿了,赶紧坐下吃饺子吧。”

  鲁盼儿接过碗坐下,挟起一个饺子咬下去,“呀!硬币就在这儿!”

  大家就都笑了,“你明年的运气一定会特别好!”

  鲁盼儿特别开心,“以前我总吃不到硬币,这一次吃到了,看来好运气真地要来了。”

  杨老师就郑重地对大家说:“过去的一年已经结束了,现在又是新一年,鲁盼儿运气好,一家人的运气也都会一起好,你们一定要努力呀!”

  鲁盼儿先前只当凑巧,现在就觉得未免太巧了,那碗饺子可杨老师挟给自己的呢。

  可是,杨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她居然一点儿也没有发现。

  转过头看杨老师,就见他正笑着说:“这饺子可真好吃呀!”仿佛什么事都没有。

  鲁盼儿一笑,越发觉得一定是杨老师动的手脚。

  饺子吃好了,杨老师就从衣袋里拿出四张崭新的一元钱,每人分了一张,“这是给你们的压岁钱。”

  丰收、丰美和跃进都不接,一齐看向鲁盼儿。鲁盼儿就点了点头,“杨老师给你的,你们就收了吧。”可是她把自己的那张却退回去,“杨老师,我现在也是民办老师了呢,就不收压岁钱了。”

  杨老师就放到她的手里,“你也是老师的学生,拿着吧,钱不多,就是一份祝福。”然后他就起身走了,“你们把门关好,早点睡吧,明天一早还要拜年呢。”

  鲁盼儿送到门口,回来依言关了门。

  跃进几个就把手里的钱递过来,“姐,给你。”

  过去,大家得了压岁钱都是要交给爸妈的,因为爸妈也要给别人家的孩子钱还礼,但是杨老师的又不一样,鲁盼儿想了想就说:“你们自己留着吧,喜欢什么都可以买。”说着又拿出三张五角钱,也是崭新的票子,每人一张,“收好,别弄丢了。”

  虽然杨老师说钱不多,其实五角钱的压岁已经是很大的数目了,过去爸妈都是给每人五角的,鲁盼儿本意不想让弟弟妹妹觉得家里日子变得困难,才依旧准备了一样的压岁钱,现在每人竟有了一元五角钱。跃进还好些,丰收和丰美从没有过这么多的钱,就都惊叹了一声,“这能买多少好东西呀!”

  丰美刚刚还打哈欠呢,现在把眼睛睁得圆圆的,“我得好好想想要买什么。”

  鲁盼儿就拍拍她,“快点儿洗脸洗脚睡觉,做梦再想买什么也来得及。”

  大年初一,红旗九队的习俗是要相互拜年的。

  鲁盼儿一早带着弟弟妹妹们去了队里各家拜年,只除了后奶家。既然已经决定再不来往,她索性彻底断了关系。

  各家也都有回拜,你来我往热热闹闹的,又有公社的秧歌队到了九队,从每人家的门前走过,又在队部里绕了几圈,有扮取经唐僧的,有扮孙猴子的,有扮猪八戒的,非常有趣,全队人都出来看。

  待秧歌队走了,丰收和丰美这些孩子们舍不得热闹,又尾随着去八队继续看,鲁盼儿就回家做糖葫芦。

  原来昨天就想做的,结果罗书记和舅舅先后来了,就没做上,现在有了空闲,她拿出山楂洗干净,对半切开去了籽,再用竹签子穿好摆在平整的方盘子里,做了满满一盘后,用小火将白糖熬得冒出许多小泡泡时直接倒在山楂串上,盖了一块屉布放在外面,没一会儿就冻成了糖葫芦。

  鲁盼儿拿起一根,咬下一颗裹了糖的大山楂,又酸又甜真是好吃,便招呼跃进,“你怎么还不吃呢?”

  “女生才吃零食呢——再说我也不爱吃酸的。”

  跃进是不爱吃的酸的,可是,“一年才做一次,总要尝一根吧。”

  “不尝。”

  鲁盼儿只得把糖葫芦收了起来,却又想到,“过几天再买一斤糖,你开学时我多做点儿糖葫芦,你替我送给许琴。”

  许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放假前还托跃进捎来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盼儿被保尔的坚强感动,也明白许琴鼓励自己的心意。

  这时候没事,她又把书拿出来翻翻——因为已经看过许多遍,很多段落她都差不多背下来了,但还是喜欢看。

  跃进见状也打开书包拿出书本学习,又说:“姐,别带了,多麻烦呀,再说许琴不爱吃零食。”

  “你哪里知道?许琴最爱吃零食了。”鲁盼儿就说:“现在你调到了一班,没见她课间总吃东西吗?”

  “没有,她在教室从来没吃过东西。”

  许琴有一边吃零食一边看书的习惯,特别是晚自习前,从坐下开始一直到自习的铃声响了才会停嘴。鲁盼儿一笑,“男生就是粗心,你一定没注意。”

  “她就在我前桌,我再粗心也能看到。”跃进不服气。

  “也许现在她发现在教室吃零食影响不好,在家里吃完了再来上自习的吧。”

  刚开学时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矛盾最深的时候,很多农村学生看不惯许琴在教室吃零食,还有人背后说了些不好听的话。

  不过,鲁盼儿及时制止了他们。其实,她也不喜欢许琴在教室吃零食,但当班长总要公平,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不允许别人做。

  吃零食不是好习惯,但许琴从来不在上课或者晚自习时吃零食,也不会影响别的同学。大家有意见,很大一部分都是嫉妒,因为班里只有许琴才有条件经常买零食吃。

  没想到跃进又否定了,“也不是——她现在跟我们在学生食堂吃饭,还搬到了学生宿舍住,肯定没吃零食。”

  鲁盼儿简直不敢相信,许琴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哪里能吃得惯学生食堂那样差的饭菜呢?那次到自己家里,不论吃住她其实都是不习惯的,只是努力不表现出来而已。她想了想,“许琴是个特别负责的人,她应该为了团结学生,努力与大家打成一片。”

  “对,她特别关心同学,谁有困难都用心帮助……”

  正说着丰收和丰美回来了,“秧歌可真好看,我们还买了桔瓣糖——姐,哥,你们尝尝。”

  桔瓣糖是农家手工做的,桔红色的糖颜色和形状都与一瓣瓣的桔子特别像,看起来比水果糖要粗糙得多,也没有包装纸,不过便宜,一分钱五块,味道也很甜。鲁盼儿拿起一块含在嘴里,拿出了糖葫芦,“每人先吃一串,晚上我们烧鱼。”

  丰美就笑着拿起糖葫芦,“过年的时候,好吃的可真多!”

  吃了糖葫芦,双胞胎有样学样,也坐在炕桌前看书,姐姐和哥哥都爱学习,学习也都好,他们也不能差呢。

第43章 大包大揽

  初二早上, 鲁盼儿就打开了缝纫机——年前赶着给大家做新衣服,倒没空儿扎抹布, 现在正要把活儿做出来。

  布都是跃进整理过的,鲁盼儿又做熟了, 没一会儿就扎好了一大叠。

  “一进院儿就听到缝纫机声了,”陈婶笑着走了进来,“还没到破五呢,你怎么就动起针线了?”

  红旗九队这边儿有一个风俗, 就是在初五之前大家只休息和玩乐,不能做活儿。男人不干农活儿,女人也不做针线, 直到初五才能恢复正常。

  “我们家不讲究那些的, ”鲁盼儿就说:“家里的旧布碎布太多了, 我就想在开学前都做完。”开学之后, 虽然也能继续做, 但时间就会少很多, 而且, 鲁盼儿思忖着,那时又会有人做新衣服了。

  “那也不能一直干活儿, 总要歇几天呀。”陈婶儿就拉鲁盼儿, “明天初三回娘家, 还要去看看建国的师傅, 我想去供销社买点东西。不如我们一起去逛逛?”

  因为做衣服,家里的年货都是让跃进买的, 鲁盼儿一直没出门,不由得有些动心,可是一转头看到那些旧布,还是摇摇头,“婶儿带建国他们去吧,要是人多,就用我家的自行车。”

  “是要借台自行车,不过可以向别人家借,”陈婶儿说:“我是想带你出去散散心。”

  “我不去了——倒是请婶儿帮我带一斤白糖。”

  陈婶儿见状,知道劝不动鲁盼儿,便借了鲁家的自行车走了。

  正月里没有做新衣服的,鲁盼儿专心做抹布,将年前攒下的旧布碎布都用光了。做好的抹布,打成了四个大大的包袱,她向陈婶儿借了自行车,与跃进两人把抹布送到了化工厂,换了一百多块钱。

  还自行车的时候,她顺便告诉陈婶儿,“我在化工厂听到一个消息,正月十五那天襄平县要举办灯会。”

  “现在又让办灯会了呀,”陈婶儿就说:“你还小,不知道过去的事。以前襄平县年年正月十五都要办灯会的,各乡——那时候不叫公社,都叫乡,都比着扎好看新奇灯笼,敲锣打鼓地到县城里□□,后来破四旧停了。”

  “陈婶儿,你一定看过灯会——灯会很好看吧?”

  “我是听你陈叔说的,”陈婶摇了摇头,“我没去过县城。”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