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37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感谢就不用了,”这位老战友显然是不在意罗书记的调侃,“不过,要是谁敢动你一根毫毛,我就把他抓到武装部问一问,他是打过日本鬼子还是参加过抗美援朝?身上是不是还有弹片没拿出来?”

  “算了,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不提就不提。我弄了一只羊,人家都说三伏天喝羊汤最好,就到你家来炖羊汤了!”

  罗书记就笑,“老赵,你问也不问,就在我家做上羊汤了?”

  鲁盼儿便从窗户向外面一看,原来这一小会儿工夫,老赵带来的人已经在厢房前架起了一个大铁锅,有人将一桶水倒进了锅里,又有人锅下面架了柴起了火,还有几个人切羊肉,看来羊汤没多久就会好了——这时她才醒悟过来,自己该走了。

  于是鲁盼儿就悄悄推了跃进和丰收丰美,带着他们一起出门,可才退到屋门口,那位老赵又大声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呀?”

  “朋友家的孩子,听说我出了事过来看看。”

  “嗯,都是有良心的孩子!”老赵就说:“留下一起喝羊汤吧,三伏天喝羊汤最补了,能排毒呢!”

  鲁盼儿笑着摇了摇头,“家里还有事,我就先走了。”

  “见者有份,给小姑娘割一只羊腿!”

  “不了,不了,我可不能要!”

  老赵也不再说什么,只是一摆头,鲁盼儿的车筐里就多了一只大羊腿,想推也推不掉,罗书记就说:“老赵跟我是老战友,你们就拿着吧。”

  鲁盼儿只得带着羊腿出了门,就见一群孩子围着停在门口的吉普车玩儿,周围好几户家人都探头探脑地看过来,万红英妈妈的脸一闪而过……她突然间明白,老赵在罗书记家炖羊汤,不只

  是为罗书记补一补,也是给红旗公社的人看呢。

  于是她彻底放下心,与弟弟妹妹们骑着自行车回了家。

  羊腿是难得的好东西,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鲁盼儿回到家里也炖了一锅羊肉汤。既然老赵说三伏天喝羊汤排毒,那么家里也排一排毒吧。

  学校开学,杨老师也从工地回来了。鲁盼儿特别留了一块羊肉,用盐腌了起来,此时拿出来加了小葱爆炒,香气十足。而丰收和丰美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赵的传奇故事,使得这羊肉更别有一番滋味。

  “我也听说有人想开除罗书记的党籍,可是不管他们怎么上蹿下跳,都没成功。”

  鲁盼儿点点头,又把自己教双胞胎和陈家孩子学英语的事都告诉了杨老师,“我就想杨老师说的真对,当时我还说不可能教学生呢,没想到现在就已经用上了。”

  “也许你以后也能用在别的方面。”

  “杨老师是说遇到外国人或者出国旅游?”鲁盼儿还是觉得不可能,但是这一次她不再坚决反对,只是把书和词典都拿出来,“我得好好学了呢,免得误人子弟。”

  读书的时间是过得最快的,杨瑾走前犹豫了一下,还是告诉了鲁盼儿,“最近上面又有所变动,形势不太好。”

  “不好又能怎么样?”鲁盼儿不以为然,“吴队长再为难我也不过是干农活呗,插秧我都干过了,别的更不怕!”

  “我就知道没有什么能难得住你。”杨瑾就笑了。

第62章 碎了一地

  继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从工地回来之后,紧接着章丽雯也回了红旗九队, 她公开宣扬, “万书记家的亲戚觉得广播室的活儿又好又轻松, 就想办法把我顶下来了——现在工地广播室发个通知都笑死个人, 一口东北土话, 大碴子味儿十足。”

  大家听了虽然同情她, 但也不大高兴。毕竟九队的社员们也都说东北话呀,谁也不愿意被人嘲笑土气。

  章丽雯才不在意, 她在广播室工作了两个多月, 每天按十分计算替工的钱,今年的口粮没问题了,在她看来就很好了。所以接下来,她对队里的劳动更是随心所欲, 想干就干, 不想干就歇着,却找鲁盼儿又做了两套秋装。

  吴队长批评她,她也毫不客气地反驳,“你们照顾自家的亲戚, 还不许我照顾自己?我就是不想参加劳动怎么样?有本事你把我送回北京去!”

  最后吴队长也只能不了了之。

  九队的社员们也有样学样, 装病、撒谎,或者什么借口也不找堂而皇之地从工地回家,现在工地上不干活儿的记高工分, 干活儿的心里不平衡,也不愿意出力了。

  九队修水利的人少了, 吴队长也被批评了,他每天在工地和生产队之间跑,抓逃避劳动的社员。大约心思都在这上面,连队里的农活儿都忽视了。

  好在,大家都知道地里的粮食最重要,小春婶儿发现水田耽误了灌水,赶紧把村里的人都喊了去,大家急忙补救——此后小春婶儿天天盯着,田里锄草、追肥再没有落下。

  这天晚上,杨老师说好来读书的,却没有过来。鲁盼儿信步去了学校,才进校门,就听到丽雯姐的声音,“过几天我就调到公社广播室了。”

  杨老师就说:“真是好消息——你很合适在广播室工作。”

  “然后我再想办法调到县广播电台,”章丽雯显然早计划好了,“然后再向省广播电台活动,当然最后的目标还是北京。”

  “要是想进县广播电台,你还得加强一下普通话。”

  “普通话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系!”章丽雯就问:“杨瑾,你就不想办法活动活动?”

  “我成分不好,还是不活动了。”

  “成分不好也不是绝对不行。我们过去在九队什么也不知道——这次去工地广播室才长了见识,现在最流行的是‘走后门’。只要走后门,什么事都能办好!”

  “你知道吗?顶替我到广播室的那个人就走了后门,他虽然是万书记的亲戚,但也给万书记送了二斤香油。”

  “我写信告诉了爸爸,他也说现在都到处都在走后门,让我问问万书记需要什么。我开始还不好意思,没想到万书记一点儿也不客气地点了上海牌手表,答应收了手表就调我去广播室——我爸已经答应弄到手表就送来,然后再用同样的办法联系县广播电台。”

  “噢。”

  “你其实也有能力办的!我爸说你父亲过去桃李满天下,有许多人都当上了领导干部,随便找个人说句话就行了。”

  “我孤身一人,在哪里都一样。”

  “这个鬼地方你还没待够?”章丽雯猛然间生气了,“你想像蔡颖一辈子留在这里?你去看看她现在的样子,还有半点儿像是北京来的知青吗?”

  “当实我就反对她嫁到农村,可是她就是不信——现在被小姑子推得差一点流产,丈夫理也不理,公婆还说她不对,没人的时候她就向我哭,可是再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每天她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大着肚子下田,晚上回家烧火做饭伺候一大家子;出门没有公交车,没有地铁;想买一卷手纸都要去十几里之外;想下一顿馆子、看场电影那是做梦……”

  “不只知青与农村人结婚,就是知青和知青结婚,也一样要变成农村户口,再也回不了北京!”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北京,把户口调回北京!”

  “原来我以为你清高,现在看就是糊涂!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离开农村,只有你还老老实实地上课!小心你将来也与蔡颖落得同样的命运!”

  还在丽雯姐说红旗九队是鬼地方时,鲁盼儿就恨不得冲进去反驳,可是她还是很快冷静了。虽然自己觉得红旗九队很好,但是这里的确没有商店,没有电影院,没有饭店,没有楼房,没有汽车,甚至连供销社也没有……

  丽雯姐抱怨过好多次。

  她一直很不适应红旗九队的生活。

  在襄平读了几个月的书,鲁盼儿明白她说的并没有错。

  杨老师也与丽雯姐一样来自北京,他也一定很习惯去书店买书,到饭店吃饭,住在楼房里的日子吧。

  他的确不应该一直留在红旗九队,他应该去更好的地方。

  想到杨老师会走,鲁盼儿的心立即碎了一地,痛得无法呼吸。

  但是,北京那么好,自己不能反对杨老师回去。

  鲁盼儿便转身悄悄走了。

  回到家里,她打开书就呆呆地坐着。

  丰美推她,“姐,姐,你怎么了?杨老师叫你两声了!”

  鲁盼儿抬起头,原来杨老师来了。

  尽管鲁盼儿想与平时一样,但是不论是英文还是汉字,都在她眼前跳啊跳,仿佛是一群蝌蚪,根本分辨不出是什么。

  对面丰收和丰美吵着争论小人书里的故事,她也恍若未闻。

  杨瑾就知道有问题了。

  他笑着接过小人书,“是这样的……”调节了双胞胎的纠纷,然后向鲁盼儿说:“今天就到这里了吧,我先回去了,你要是有空儿就送送我。”

  鲁盼儿木然地跟着杨老师出门了,初秋的夜晚,风很凉,吹得她一下子清醒了。

  黑暗中,杨老师放慢了脚步走在自己身边,他从来不像九队的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时自顾自地往前走,而是会照顾身边的人。鲁盼儿侧过头,就看到他挺拔的身姿,屋子里的灯光落在他身上,在地上留下一个修长的影子。

  杨老师这么好,他属于更美好的北京。

  “鲁盼儿,你听到我和丽雯说话了?”自己的学生自己了解,鲁盼儿虽然懂事能干,却一直是个单纯的姑娘,今天如此失态,杨瑾就有了猜测。

  “杨老师,你应该想办法离开九队调回北京。”本来鲁盼儿不知道如何开口,现在却很顺利地说了出来,而且,还成功地把自己的情绪藏了起来,她不会让杨老师知道自己不想他离开红旗九队。

  既然劝杨老师走,就让他高高兴兴,毫无牵挂地走。

  “你想我离开吗?”

  当然不想,但鲁盼儿努力用轻松的语调说:“我希望杨老师到更好的地方生活。”可是,她还是高估了自己,到了音尾怎么也控制不住带了些哽咽。

  杨瑾轻轻拍了拍鲁盼儿的肩头,“别哭,眼下我不会走的。”

  可是鲁盼儿却终于忍不住哭了,“可是你早晚要走的,对吧?”

第63章 来日方长

  杨瑾的手留在了鲁盼儿的肩头, “将来, 我的确可能会离开——但是, 你放心, 我不会不负责任地离开这里。”

  杨老师哪里有什么责任要负?

  鲁盼儿不解, 当年杨老师孤身一人来到红旗九队, 将来走的时候什么拖累也没有, 一定会像那些离开红旗九队的知青们一样, 一去再不复返了。

  可是,杨老师的话还是让她的心灵受到了安慰, 她也更能勇敢地面对杨老师要走的现实了, “是因为你不愿意‘走后门’吧?”

  杨瑾是很瞧不起‘走后门’,用金钱和财物去交接自己的前程,他宁愿一辈子留在红旗九队也不会去做, “还是你了解我。”

  鲁盼儿的心又好受了一些, 丽雯姐就不懂杨老师怎么也不会去讨好万书记,给他送礼品,可自己却明白。

  “当初我之所以来红旗九队, 是我父亲觉得形势不好,在病重地时候将我托付给他的学生, 请他借着知青下乡的机会将我安排在最偏僻的乡村。果然,我在红旗九队躲过了所有的风波。”

  “这几年里,我从一个少年长大成人, 思想成熟了,体魄强壮了。最近, 就连我父亲的学生都受到了涉及,我还在九队里平平安安。”

  “现在形势晦暗不明,父亲的学生建议我继续留在红旗九队,等到形势真正好转再考虑回北京。”

  “那什么时候形势能真正好转呢?”

  “也许还要很久很久,也许很快。”

  鲁盼儿就纠结起来,她既希望形势很快就好转,可又觉得如果不好转,杨老师就可以一直留在九队了。

  杨瑾猜到了她的心思,就笑了,“不管怎么样,我对九队,对九队的社员、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变的。”

  杨老师对自己的感情永远都不会变!

  鲁盼儿开心极了!

  “这回放心了吧?”

  “放心了。”鲁盼儿就有点儿后悔,“今晚的时间都浪费了,我一个单词也没背下来。”

  “来日方长,我们不急。”杨老师就说:“在这么美好的乡村夜晚,散步也是很好的事。”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