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56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不久,隋炀帝南下江都,令屈突通镇守长安。长安,此时天下义军四起,隋朝早已名存实亡,守着长安,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守住。而这个时候,李渊已然在太原起兵,炀帝之孙代王杨侑见李渊也反了,当即派兵前去镇压,既宋老生率精兵二万驻守霍邑,只派屈突通驻守河东,以宋老生遥相响应。】

  【可惜宋老生败了,同时,李渊的大军已然过了黄河,屈突通手下的桑显和于饮马泉,永丰仓更为义军所攻克,此时的屈突通得知消息自是惊诧不矣,得知李渊攻打长安的消息,屈突通当下命鹰郎将尧君素镇守河东,他则率部自开关出蓝田回救长安。没想到到了潼关附近,被李渊部下的刘文静大军阻止,以至于屈突通大军受阻,相持了月余依然无法赶回长安。】

  【急于进军的屈突通不得不另寻他法,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桑显和率军攻破二栅,唯刘文静一栅久攻不下,桑显和率军并不气馁,一再出战,李渊大军死数千人,刘文静更被流矢所中,致使李渊大军士气大减,败相即露。】

  【这种情况下,按理来说应当一股作气,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刘文静部才是,可桑显和却因军士疲惫,下令停止进攻,不仅如此,更命将士就地开饭。这不是给了刘文静可乘之机吗?刘文静派兵重起营栅,这个时候又有游军数百骑自南山击隋军身后,前后夹击,简直就是大破敌军的好机会。三栅之兵呐喊而出,一股作气进攻桑显和部,桑显和部全军覆没,仅桑显和一人逃脱。只都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虽言不虚。】

  杨坚的脸色已然铁青,本以为桑显和占了先利,可以大破刘文静部,不想竟然还是让刘文静捉住了机会,逆转局势,真

  真是气煞人也!

  秦始皇摇头道:优劣尽显,怪不得大唐能得江山。

  刘邦一个仗打得不怎么样的人,就不对桑显和的打法评价了,不过换成他去打,他肯定不会这样输。

  【此战后,屈突通的处境愈加窘迫,有人劝屈突通降唐算了,屈突通哭道:“我蒙受国家厚因,侍奉二主,陛下对我的恩宠照顾非常优厚,拿着人家的俸禄而在困难时背叛,逃避国难,岂有这样的道理。我只能以死报国了。”】

  如果说之前确实都对屈突通不会用人心存不少想法的人,听到屈突通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这要以死报国,都不禁生出敬意。

  忠君报国者,谁能单单只看他的指挥不利呢?况且,大隋大势已去,非他一人可以扭转,直到现在他都依然不放弃,对大隋来说已然是尽忠了。

  杨坚的心得以稍缓,好在屈突通还有这一份忠贞。

  就是屈突通也暗松一口气,他相信自己不会轻易背叛大隋,但自己却成了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是听着都提起了心,也怕自己受人胁迫,做出对不起大隋的事来。

  【屈突通每每摸着自己的脖子道:“应当为国家挨一刀。”忠义之士,人皆敬之,已经攻下长安的李渊也不例外,派出屈突通家僮前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却当即将家僮杀死。听闻长安已失,屈突通命桑显和镇守潼关,他率主力准备前往洛阳投奔炀帝之孙越王杨侗。】

  【怎么说屈突通这个人呢,桑显和明摆着不是李渊大军的对手,败过一回的人,再把僮关交到他手里,那不等于双手与李渊他们奉上。等他一走,桑显和连打都不打,直接将潼关献与刘文静,请求归附。】

  屈突通!!!忍不住的骂娘,这什么玩意要,有那么坑人的?

  【刘文静得了潼关,得知屈突通带着主力奔洛阳去,那可怎么行呢,这不是给自家留下后患,必须拦着人,最好能让人归附才行。当即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桑显和追击屈突通。好在他们终于在稠桑追上了屈突通。屈突通一看他们来了,赶紧结阵自守,这架式是要跟他们再干上一回。】

  【那不行,打仗虽然他们不怕,如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自是再好不过。窦琮立刻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说,不料屈突通当即破口大骂道:“以前我们是父子,现在是仇敌了。”随即让身边的人用

  弓箭射向屈突寿,这一操作也是让人始料未及。却也可见屈突通的决心,誓死不降。】

  终于是让杨坚得到了一丝安慰,他所信任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屈突通为大隋做到这个地步,足矣。

  【行,看这情况是劝不住屈突通了,追随屈突通的将士们难道就真愿意随屈突通死战到底?桑显和立刻冲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一众将士听闻都扔下了手中的兵器,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以一己之力无力回天只得下马向扬州方向再三跪拜号哭道:“极臣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天地神祇,实所监察。”】

  大势已去,屈突通又能如何,杨坚此时也没有半分责怪屈突通之心,要怪,就该怪他那不争气的儿子,但凡不是他那不争气的儿子把大好的天下搅得天翻地覆,天/怒人怨,岂有大隋之亡。

  杨坚不由捏紧了拳头,恨不得把杨广杀了。可一想到五个儿子已经死了四个,就剩下杨广一人,这时候果真该杀了杨广了吗?

  可不杀,想到杨广的作为,杨坚如鲠在喉。他的儿子,他的儿子,纵然都没有多少本事,那都是他的儿子,却这样死了,死在别人的算计和杨广的狠辣里。每每思及,杨坚真想把整个天下的世族全都杀了,杀个精光!杨广这个儿子也该杀,该杀!

第121章 又一谏臣

  也是陷入癫狂内的杨坚突然感受到独孤皇后握住他的手,让他心中的杀意得以稍退,也让他可以清醒过来。杨坚回头望向独孤皇后,独孤皇后道:“我们的孙儿还在,他们没有了父亲,还有我们。”

  这样的一句话,让杨坚惊醒,是啊,他是没有了儿子不假,可他还有孙子。杀戮,毁灭,不是不可以,起到了震慑之意,也是让人知道,他愿意和他们讲道理的时候,最好他们都讲道理。

  反之,若是他们越了度,他可以杀一回人,也可以杀第二回 。如果彼此都不讲道义,杨坚可以更快解决他们。毕竟,虽是杨广起的头,但是这些人敢搅和,明摆着要亡大隋,如此,他还须顾忌什么?

  【屈突通被擒送长安,李渊一见便问: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此言所指,屈突通岂不明白,哭道:“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实在是愧对代王。”现如今长安都叫李渊攻下了,代王杨侑也成了李渊的阶下囚,屈突通知道接下来的李渊会做什么。此时,他提起代王,也是希望李渊不管将来要走到哪一步,都不能忘记善待于代王,否则他们这些忠隋之臣绝不会善罢甘休。】

  【李渊也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自知他的言外之意,直夸他是大隋的忠臣,并下令将他释放,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不久,李渊称帝,建国为唐。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于六月攻唐泾州,威胁关中,屈突通从平薛举,大获全胜。当时珍宝堆积如山,诸将都争相夺取,屈突通却秋毫不犯。李渊听闻此事后对屈突通赞许道:“你清正奉国,着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特赐金银六百两,彩物一千段。】

  【见财而不心动,难得可贵,自当赏之,李渊总得让大唐上下知道,他大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上行下效,润物无声,不得不说,李渊这心计和远见,也算是帝王中的佼佼者。可惜,他生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儿子,以至于光芒万丈地将他几乎掩盖。这该说幸是不幸?】

  李渊!!!幸与不幸,一言难尽。

  刘邦却是嗤笑一声,如果李世民没有逼位成功,李渊一定以为幸,可这逼位成功就是扎在李渊心上的刺,叫李渊至死都不可能释怀。

  秦始皇眉宇立现光芒,真想跟李渊换儿子,他这些个儿子全给李渊都行,他就要一个李世民!在秦始皇看来李渊纯属身在福中不知福。

  杨坚其实也在想,哪怕李渊是他的儿子,其实大隋未必不能传下去,可惜

  【武德二年,王世充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出兵夺取大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屈突通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从李世民讨王世充。可这个时候屈突通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也就是在王世充手下,李渊总不能不管人儿子生死,因此特意问起屈突通此事:东征的事,如今想委托给你,但是你的两儿子怎么办?”】

  【屈突通何许人也,当初为大隋尽忠时,对劝他归降的儿子那是二话不说的直接让人放箭射杀,如今既已归唐,自当忠心耿耿,两个儿子在洛阳,在王世充手下又怎么样,屈突通回答说:“此行愿意为前驱。两个儿子如果因此而死,那是他们的命,臣不会以私情妨碍公义。】

  【李渊当然满意于这样的回答,感叹道:“烈士为保全节操而死,我是见到了。”李世民带领兵马围困洛阳,这一战,窦建德来援王世充,李世民一战擒双王已经细说了,屈突通奉命与齐王李元吉围守洛阳,王世充投降,屈突通论功第一,不久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

  【几年后,朝廷召屈突通回朝拜为刑部尚书,屈突通以不通法律条文为由,再三辞谢,后转为工部尚书。人贵自知,没那金刚钻,不揽那瓷器活,必须予于肯定。】

  这话说得在理,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相当惹人嫌的,再说了,朝堂又不是过家家,自知做不好的

  事赶紧提出来,别浪费朝廷的俸禄和人力,确实是挺好。

  【武德九年,都知道的了,玄武门之变,对,屈突通也是支持李世民的人。为李渊默默点了根蜡烛。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担心洛阳发生动/乱,派屈突通驰赴洛阳,以检校行台仆射之职镇守洛阳。贞观元年,行台制度被废,屈突通为洛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加左光禄大夫。贞观二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李世民痛惜良久,赐予尚书右仆射,谥忠。这也是对屈突通的最大肯定。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屈突通位列其中,位于第十二名。贞观二十三年,屈突通与房玄龄配列太/宗庙廷。永徽五年,高宗重新追赠屈突通为司空。】

  【以前朝旧臣的身份归降,那之前可是一直以歼灭李渊大军为目标的人,怕是连屈突通自己都绝没有想到自己归唐后能得到如此礼遇厚待。追谥为忠,配享太庙,这可

  都是最高的荣誉。更别说李世民对他的两个儿子也极是不错,屈突寿袭其爵位,李世民多年后至洛阳,想起屈突通的忠节之事,拜屈突诠为果毅都尉,并赐予粮食布帛表示抚恤。屈突诠后官到瀛州刺史。】

  贞观年间如今还活着的屈突通听到这里,激动的与李世民跪下了,老泪纵横的道:“谢陛下。”

  “老将军何必行此大礼。老将军忠节义气,谁人不敬,朕只是给了老将军应得的肯定。”李世民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值不得屈突通行此大礼,吩咐一旁的人道:“快扶老将军起来。

  一声老将军唤来,何尝不是对屈突通最大的肯定。

  屈突通又不是没有见识的人,他哪里会不明白自己是有多幸运才能遇上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可惜,他没能为李世民做得更多。

  杨坚听到这里,已然不知如何反应,屈突通忠吗?自然是忠的,他也配得上李世民追谥的忠,可惜,终是他大隋没有这样的福分。

  【既然讲了屈突通,就不得不讲讲另一个同样也是由大隋归降大唐的人,骨鲠大儒,直言不隐的宋国公萧璃。这一位虽然也是一个敢于进谏的人,但怎么说呢,他和魏徵还是有所区别的,且听我道来。】

  萧璃的名字出来,如果说之前杨坚和独孤皇后都以为或许他们听错了,如今算是真真切切的听清了。

  怎么会。是的,独孤皇后脱口而出的话同样也是杨坚心中的震惊,他怎么想都觉得不应该,别的人或许可能叛隋,萧璃万万不该。

  不,没有什么不应该了,一但为君不仁,天下人心自易,如屈突通,不是也被逼得不得不降于唐吗?

  “也好,我们听听看,他到底做了多少的荒唐事,以至于众叛亲离。”杨坚忍下心中的怒意说出这一句,他所指的他是何人,独孤皇后自明了。

  【萧瑀,字时文,南兰陵人,本为梁明帝萧岿第七子,西梁灭后,随姐姐萧氏进入长安。对了,萧氏是隋炀帝的皇后,也就是说萧璃本来生在帝王之家,后来国亡了,姐姐也被选为王妃,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的皇亲贵族。】

  萧瑀??他怎么听着这话觉得分外刺耳呢?

  【他的出生是传奇,他这一生也是传奇,只是在大唐,在李世民手下,他是六起六落,即六次拜相,六次被罢相,

  甚至削去爵位,被贬出京。】

  ???这回人人都惊奇不矣,不禁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听错了,六次拜相,六次被罢相,这还能活

  着?

  不不不,不能这么说是吧,在别人手里这一位或许早死了,这不是碰上了李世民。

  【前面说魏徵善谏,谏得二凤每每见着他都头痛无比,连要杀魏徵的话都说出来了,那也没怎么贬魏徵是吧,怎么对萧璃这一位却是六起六罢呢?要说我们二凤虽然是个脾气急的人,可是身边的人都挺靠谱的,不会纵容他肆意行事,能被贬了六次的萧璃,到底都是怎么做到的?】

  好了,天幕,别再绕弯子了,你倒是赶紧说吧!

  【萧瑀这个人,对,没错,他也是个敢于犯上直谏的臣子不错,可他最大的问题在他严厉刻板。咱们魏徵谏归谏,人家不是死脑子,人家会变通,大概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导致他们的行事风格也各有不同。魏徵当过道士,那是潇洒随心也自在的人,萧璃却是自幼好佛,难免一根筋。】

  说到宗教,把这归到他们的性情上确定合适?

  【只是随口一说,大家听着只当一乐。话说萧璃第一次罢相,嗯,怎么说呢?作为一个皇亲贵族,他在隋朝时是皇后的亲弟弟,归了唐,他娶的是隋文帝皇后的侄女,而李渊的母亲与独孤皇后是姐妹,因而与李渊也是有亲的。而当初李渊起兵,萧璃也是以郡归国,作为皇帝的小舅子,举郡而归附,更多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他听不进劝,最后更是连小舅子都容不下,将萧璃贬为河池郡守。换句话来说,萧璃是无论在身份上来说,还是归降的功劳来说,都是有的,因此李渊授他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而且,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相斗之时,萧瑀是明摆着支持李世民上位的,这样的一个人,在李世民在位期间这么屡起屡罢相,好几回纯属也是他自找的。】

第122章 六起六罢

  自找两个字丢出来,好些人都张大了嘴,能让沈悠说也这话出是极不容易。

  而杨坚的注意力更在于,李渊起兵之后萧瑀既率郡归附,一切都是因为杨广听不进劝,连小舅子都容不下,不由握紧了拳头,恨不得现在就把他杀了!

  陛下,我们听听,再听听。独孤皇后知道杨坚的愤怒,一个两个的,他曾经信任器重的人,竟然都背叛了他,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让杨坚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杨坚这一回是杀了不少人,但却没有杀萧瑀,无非是觉得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孩子,杀了可惜了,如今听着天幕说他归了大唐,杨广,杨广到底是怎么做到这等地步的?

  【李世民继位后,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可是呢,针对天下的情况,萧瑀竟然劝太/宗分封以保长治久安。分封,想想这是有多久没有听到分封这两个字?初听到分封以保长治久安,想必李世民也愣了。】

  李世民点头,没错,一点都没有说错,他当时都怀疑自己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分封,这天下是分封能治的?确定不是在给大唐埋雷吗?

  李世民万万不能做下这等事,天下刚刚稍安,他断不能让天下的安宁毁于他一人之手。

  秦始皇当即拧紧了眉头,分封制,他都不用分封了,周天下为什么会在最后名存实亡,春秋战国都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因为分封制?分封制的危害,后世人没有看清楚明白吗?竟然还有蠢货提出再行分封?

  一时间秦始皇对萧瑀这个人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时为了说服李世民,萧璃是这么说了,举的真是好例子呢。”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盘古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馀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萧瑀这一番话说到根子上了?秦之亡到底是怎么亡的?果真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汉建时,对,刘邦用的是分封制,可是后来那些分封的诸侯是何下场了?刘邦斩白马而盟,非有功者不得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又是怎么一回事?再到文景二帝,他们没有想过撤藩?更别说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了。汉得以存国四百余年,哪一个皇帝在分封的事情上不是秉持一样的态度,不遗余力的解决藩王问题,不就是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分封的弊端?推

  行分封,稍有不慎,国家分裂。地方壮大,中央控制不住,所谓安边境的国策,极有可能先成为摧毁政权的存在。】

  【至于魏晋之时,那就更不用说了,魏且不论,毕竟被人摘了桃子,他们也挺冤的。西晋因何而亡,难道不是因为八王之乱?一个爱好学习的皇族子弟,他果真不明白这里头的道理?可他提出分封制度,图的究竟是什么?这就挺耐人寻味的。】

  此时此刻被沈悠论起这些王朝的兴亡,具体到帝王的政策,尤其点出萧璃因何如此提议,萧璃额头渗出一层层的冷汗,他,他……

  一干被提及的皇帝们,秦始皇拧紧眉头,二代而亡什么的,真是每听一回就让人不爽到极致。但他不实分封之制,谁要是敢说他做得不对,行啊,可劲的分封去,且看他们的王朝能长久到什么地步。

  刘邦听着斩白马而盟的内容,眼睛都亮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但凡要是其他异姓王还在,他能说出这话?敢说出这话?看来,他成功解决了所有异姓王!哎哟,这可是刘邦自听天幕以来得来的最好的消息。

  至于汉文帝汉景帝一干人,嗯,他们干什么了?削藩怎么了,谁不想来着?汉武帝刘彻就兴奋了,推恩令,推恩令。推恩令果真可行是吧。

  【有点私心,咱们二凤也不是那不能容的人,不至于为了那么点事跟他计较,架不住,这上了朝,当朝议事,萧瑀和另一位宰相陈叔达意见不合,在朝堂上愤怒的争论,太/宗几次都制作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这时候二凤可是才登基不久,有树威震慑大臣之意,见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怒不可遏,推倒御案,拂袖而去,随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陈叔达身居相位,然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并罢免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

  这个,这个事,好像李世民做得不太地道吧,哪有像他这样行事的?

  【好,这就是萧瑀第一回 被罢相。萧瑀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为大唐筹划多年,殊多建树,最后竟然落得一个被罢官回家的下场。心高气傲的他越想越气,越想越觉得委屈,悲伤不矣,竟然大病不起。李世民一番操作,他能不知道是自己过激,听说萧璃给气病了,想他们都是为大唐江山社稷而争执,当即传下圣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陈叔达后为礼部尚书。】

  【对待臣子,二凤那真是不赖的,纵然有树威之心,也不会把人往死里整,而且还会努力给臣子找补回来

  ,怎么着也不会寒了天下人的心。萧璃岂不懂,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太/宗也好言相劝,并将女儿许配给萧瑀之子萧锐。皇帝和大臣成了儿女亲家,那何尝不是一桩美谈。随着尚书右仆射封伦病故,萧璃被罢左仆射之位后,此位也一直空着。至此,尚书省二仆射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宗诏任萧瑀恢复尚书左仆射之职,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

  嗯,怎么说呢,官贬得快,复得也快。

  【可是呢,同样在这一年,贞观元年十一月末,复出后五个月,萧瑀再度被罢相。无非是因为他过于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相者,调和阴阳,为君分忧,为国物才,稳朝堂,抚民心。岂可只看他人之短?李世民不过是让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帮衬着他些,权任稍分,萧璃便满是不乐意,这是一个宰相该有的气度?当然,萧璃这回被罢相最主要的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唐俭走后即有人告萧瑀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查明情况后,

  萧瑀第三次出任宰相。】

  萧璃脸上青一阵紫一阵,动了动唇想解释,又说不出话来。

  【贞观三年,李靖奉命出征突厥,擒颉利,杀颉利之妻隋朝的义成公主,萧后感念义成公主的恩情,悲痛不止,萧瑀为此上奏弹劾李靖。咱们就说,李靖杀隋朝的这位义成公主,站在大唐臣子的立场有错吗?这位义成公主自和亲突厥以来,事事以大隋为重,当年杨广在雁门关被困,多亏这位公主来信提醒,否则杨广必是要交代在突厥手里了。】

  【可自隋亡以来,义成公主无时不思复隋,为此屡屡让突厥犯唐之境,搅得边境不得安宁。李靖既为边境安宁而征突厥,岂有不杀义成公主的道理。萧璃只念亲姐的悲痛,不思多年来因义成公主之故,有多少人丧命于突厥刀下?为相者,不知以何为重,这是一个宰相该做的事?他这一弹劾,马上有人进言他弹劾李靖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任命萧瑀为太子太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议朝

  政,这就是萧瑀第三次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