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说实话,萧璃几回罢相,落在人的耳朵里,这第三次是真正自找的。当宰相当得分不轻私情和国家孰轻孰重,确定他有资格当这宰相?难为李世民能容得这一位在朝堂上蹦达!
【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中风,于贞观九年五月去世。李渊的丧
事办完之后,起任萧璃“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璃第四次拜相。可惜,萧璃出任宰相一年以后,因急躁、偏狭再次被罢相,并且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这是第四次罢相。】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璃、李世動等审理此案。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以萧瑀、李世動为左右仆射,这是萧璃第五次拜相。可是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萧璃与同僚多有不合,关系紧张,并且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恨,因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弃他。可是,最终还是于贞观二十年,第五次被罢相,也第六次再拜相。】
【然而怎么说呢,萧璃是真够坑自己的。李世民征高句丽,以房玄龄总揽大权镇守长安,萧璃诬奏房玄龄结党谋反,被太/宗斥责。萧璃就不乐意了,扬言要出家,偏偏放出了话他又不出家,食言而肥,也把二凤气得不轻,当即下令夺其爵,贬为商州刺史,这是萧璃第六次罢相。】
……一干听众已经不知道该做何反应了,萧璃好生任性啊!亏得这是二凤,否则他坟上都长草了。
第123章 驸马英雄
与之相比都听了好几回李世民儿子谋反一事,都显得不是事了。
贞观一朝的臣子们才刚等到李世民登基,百废待兴,结果突然听到萧璃起起落落的一生,实在让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才好。
哪怕是正主萧瑀此时也已经不知如何反应,他,他觉得自己挺好的,架不住被天幕那么一论道来,他这脸上一阵阵的发烫!
【哎,完全可以感受二凤的无奈。贬完萧璃后不久,二凤又再次召他回京,毕竟萧璃年纪不小了,一怒之下的二凤气归气,总是要顾念老臣的。等萧璃回长安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复封宋国公。只是此时的萧璃已经七十多岁了,加之姐姐萧皇后也病逝,这对萧璃的打击是巨大的,哪怕李世民亲自召见于他,也不能抹去他心中的悲伤。萧璃于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讲了萧璃的六次罢相,感觉好像萧瑀都没有立下什么功,大家肯定纳闷了,这样的人怎么也能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还排第九?萧瑀之功,多在武德年间,李渊知道萧璃擅长民政,就让其主政户部,成了唐朝高级文官团体中的一员。】
【李唐消灭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和其他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在朝中的萧璃打理后勤、整顿吏治、招降纳叛,辅佐李渊将新生的政权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莫大的功劳。新生的政权,各种关系错根盘结,想要理清理顺,甚至将这新的朝廷稳定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因如此,李渊才会对萧璃委以重任。】
【刚开始时李世民也是想重用萧瑀的,可架不住这一位实在是让人想用都不知道怎么用。谏臣于社稷有功者,如魏徵李世民是用到了极致,再难听的话李世民能没有从魏徵嘴里听到?可魏徵有像萧璃那样吗?作为一个臣子,有缺点没什么问题,用人当用之长,又不是要用之短。但萧璃这性格的缺陷实在让人不能忽视。他还从始至终半点要改的意思都没有。二凤能让他六次为相,这也是了不起了,换了别人,恨不得一辈子永不相见了。】
李世民……其实他也挺想和这位永不相见,但最终还是不落忍。
本事,萧璃是有的,架不住他那性格也让人恨得牙痒痒。
【萧璃此人是矛盾的。他是眼里不容沙子的人,却多念私情,时常以私忘公,又不能容人。但他不贪财也不好利。他为隋臣时,田宅无数,后来这些被李渊全都分赐给了
功臣,萧瑀归唐之后,李渊将田宅如数归还给他,萧瑀全部分给了宗族,只给自己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
【李世民对他也是十分复杂的,既想用这样的人才,可每每都被他气得跳脚,罚完了人又有些后悔,最终又把人召回来。如是反复,真是痛苦不矣。萧璃病逝,李世民让太子李治为之举哀,遣使吊祭,毕竟那个时候的李世民身体也是挺不好了。太常寺送上为萧璃选的谥号为“肃”,李世民道:“易名之典,必考其行。萧璃性多猜贰,此谥失于不直,更宜振实。”因而改谥为贞褊公。册赠司空、荆州都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实在话,像萧璃这样的人能寿终安寝,真是多亏他遇上的是李世民,否则,九族都没了。】
【毕竟就连魏徵这样的人也就萧璃的行为拍了一记李世民的马屁,肯定李世民的胸襟,也让李世民心里念着当贯彻到底是吧。魏徵曾道:“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持节,明主怒之以劲。昔闻其言,今睹其实,萧瑀不遇明圣,必及于难。”】
确实,将心比心的想想,他们要是李世民,果真能让萧璃活到最后,这还死后给以追封,更上了凌烟阁的二十功臣。也就是他运气好!
啊,运气好,多让人羡慕!【讲完了萧瑀,咱们继续来讲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国公柴绍,也就是平阳昭公主的驸马。平阳昭公主放在女性专题上讲,在这里就不细论了。《旧唐书》中关于柴绍的记载,柴绍在前,平阳昭公主在后。所谓男尊女卑,是从每个细节里都透出来了。当然,并不否认柴绍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
【柴绍,字嗣原,晋州临汾人。隋朝时期名将钜鹿郡公柴慎之子。任侠仗义,矫捷勇武。初仕隋朝,起家左千牛备身,保护元德太子,也就是隋炀帝杨广之子杨昭。娶当时是唐国公的李渊之三女为妻。李渊在太原起义,那是麻利的让女儿女婿赶往太原,以免落入长安一干忠于大隋的人之手。】
杨坚听着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个个原本都是他大隋的臣民,可最终他们却一道灭大隋,柴家,虽为世族,但离那五姓七望差得太远,远得杨坚都不想理会。不过都是些小角色,他但凡没想把全天下的人都给杀了,就不可能把沈悠点到名的这些人全部都杀了。
他既然选择放过了李渊,让李渊自己去想办法活下来,这些人,如今并没有任何异样,他也不会动手。反过来,但凡心存异心者,欲自寻
死路,他不必手下留情。
【自参与晋阳起兵以来,柴绍被授为大都督府长史之职,兼领马军总管。随李渊大军攻取霍邑,沿汾水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攻下临汾,平定绛郡,柴绍是每战都当先登城破阵,因功又授右禄大夫。】
【其实在他奔于晋阳之前,在路上碰上了想要落草的李建成,是柴绍打消李建成落草为寇的念头,与李建成、李元吉三人一路加急赶往太原,果然在雀鼠谷,不出柴绍所料,李渊已经高举义旗,于五月十五日宣告起兵,这一年是隋大业十三年。论审时度势,柴绍必须是有的。】
【不过,大军一路直奔长安,隋军也不可能全无反应,在李渊大军进至龙门时,隋将屈突通派桑显和率数千名士卒乘夜龙击王长谐等军阻击,王长谐等初战不利。孙华率精兵更是渡河以援助王长谐,他们的目标是要在这儿灭了李渊大军。柴绍当即与史大奈率轻骑兵从侧后袭击桑显和军,大败桑显和军,将其逼退回了河东。】
【十一月初九,李渊大军攻克长安,拥代王杨侑即位,柴绍进右光禄大夫,封临汾县公。武德元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柴绍拜左翊大将军。不久,柴绍随秦王李世民参加统一战争,平薛举父子,破宋金刚,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洛阳、虎牢之战,屡立战功,因此封为霍国公,赐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武德六年四月,吐谷浑侵扰芳州,唐芳州刺史房当树逃奔松州,二十一日,吐谷浑进扰洮、岷二州。五月初五,柴绍奉命率兵救援。十五日,吐谷浑侵扰犯河州,唐河州刺史卢士良将其击败。六月,柴绍军进至岷州。二十九日,柴绍与吐谷浑作乱,不料被吐谷浑围困于一处山谷中。吐谷浑军居高临下射击柴绍军,箭如雨下,形势危急,唐军将士皆失色,独上柴绍临危不乱,安然而坐,且让人弹奏琵琶,使二美貌女子翩翩起舞。】
???大军被困,这都陷入死局了,还让人起舞,这柴绍想干吗?
倒是那些个擅长领军打仗的人瞬间悟了,这,这是美人计。
不出他们所料地,沈悠已经继续开讲:【仗打到你死我活的局面了,不不不,是柴绍他们大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柴绍竟然还有心情让人弹曲跳舞?到底是谁疯了?】
【想不明白的吐谷浑大军不由放下弓矢相聚观瞧,所谓好奇心害死猫,果然不假。柴绍要的就是他们这份好奇,观他们阵容不整,乘
其无备,暗遣精骑绕到吐谷浑军背后,突然袭击。不用说,大败吐谷浑大军,斩首五百余皴。八月,吐谷浑归附唐朝。此役,柴绍在被围的情况下还能临危不乱,一招美人计,那是为自己寻得了突破口,趁机遣精骑绕后,攻其不备,反败为胜,打得实在漂亮。】
确实挺不错,于危急关头更能观其智勇应对之策,柴绍在那样危急万分的情况下都能找到最有利的法子反败为胜,确实是个好苗子。
秦始皇点完了头,又意识到这可是唐高祖的女婿,儿女能干就算了,连女婿都是一员大将,妒!!!
【武德六年,平阳昭公主也是逝于这一年。柴绍与平阳昭公主,两人是少年夫妻,初初关于他们夫妻的记载,都是源于李渊太原起兵,召他们两人速回太原,柴绍舍不下妻子,踟蹰不定,可见那个时候他们夫妻的感情极是不错。我想,像平阳昭公主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柴绍既有识人之明,也会懂得欣赏平阳昭公主的对吧。】
第124章 救火队员
提到平阳昭公主,气氛有些低落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在史书上想要记载下所谓的夫妻之情,要么是情深得世人皆知,要么就是两看两相厌到无法忽视。
【除了他们的开篇记载了他们的夫妻相处模式,不管是柴绍传或者平阳昭公主传,对他们夫妻关系都没有过多的记载。不过,他们二人育二子,在平阳公主去世后,柴绍并未再取妻,终此一生,他的妻也仅是平阳公主一人而已。对,在刀片里找糖吃说的就是我们,我愿意忽略柴绍可能纳妾养婢,毕竟那个时候平阳公主都已经不在了,让一个古代环境中的男人守身如玉,那才是最大的可笑。】
【再说了,一个能领军打仗,志在天下的奇女子,我想,她也不会为了一个男人而活?作为一个妻子,她自小接受的教育也告诉她,她的丈夫也不会只属于她一个人,在她身后,这个男人记得她多少,也可能不会是平阳公主所在意的对吧?】
不管是哪个时期的平阳公主都点头,再点头。男人,不过就那样的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死都死了,他爱续弦不续弦和她还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平阳公主一生最大遗憾,大抵还是放弃了兵权,如男人所愿的退回了内宅。原本不该是这样的对吧。她的人生,既然已经走出去了,就不应该再缩回来,更不应该抑郁而活。
至于面对敢逼李渊退位的平阳公主的柴绍,听到沈悠提起论起他对平阳公主的情义有或者无时,柴绍连忙道:“你我夫妻多年,我的心意你不会不懂。”
平阳公主理所当然的道:那我的心意你可懂?
柴绍一僵,平阳公主道:这么多年我怎么过的日子,你不是不懂。
一如沈悠说的那样,已经尝过自由的人,再把人关回笼子里,她这些年过得有多苦,她心里有数。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说她放弃军权,回到内宅相夫教子是理所当然的,连同她自己在内,也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一个女子要走的路,就是这个样子,是她错了,是她不该奢望不该拥有的那一切。
如果不是天幕出现,如果不是天幕肯定的告诉天下的女子,没有所谓的理所当然,那都是男人套在她们女子身上的枷锁,平阳公主未必有这份勇气再站出来。
一直都是这样不是吗?柴绍知道这是狡辩,可除了这
一句,他也没有别的话能够解释。
所以我并未怪你不是吗?连平阳公主自己都觉得所谓的理所当然已经是理所当然,又怎么会去责怪别人?她从来怪的都是自己。从前接受了所谓的理所当然,却依然咽不下这口气,明明心里依然不甘,却没有站出来抗争的勇气。她的所有怨与恨,都是她一手造就的。
以后,我想为自己活,也为天下的女子而活。平阳公主一字一句的告诉柴绍,不忘补上一句道:“如果你接受不了这样的我,我们可以和离。孩子你要可以留下,不想要我可以带走。”
和离二字平阳公主不是第一回 和柴绍提出,柴绍的脸都青了,“我会因为你不愿意再留在内院而跟你和离吗?在你心里,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半分气度胸襟的人?
平阳公主目光闪闪,道:你确定你能扛得住天下非议?
柴绍昂头示意的指了天幕道:“你看看那儿。现在谁还敢大声说女人就该理所当然的居于男人之下?就不应该抛头露面?
确实,被欺压惯的女子们,整个环境,全天下的人都告诉她们,她们就该三从四德,以夫为天,这一辈子,她们只能为男人而活。
可当有人告诉她们,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只是男人定下的规矩,她们可以说不,可以拒绝的。如果一个女人无法反抗,那就两个,三个,甚至十个,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几十万个。只要她们女人能够团结在一起,和男人们说不,她们就可以改变她们所处的环境,消除那些不公平的欺压。
平阳公主愉悦的笑了,“是啊,上天示警,若不敬于天,谁又敢说什么自古男在上,女在下,男为尊,女为卑呢?
柴绍嘴角抽抽,他要怎么接话?接不上。
武德六年,他并不希望眼前鲜活的妻子就那样的离去,如果让她自由自在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可以活得长一些,更长一些,和他白头到老,他觉得这样很好!
【平阳公主香消玉殒,柴绍的人生却没有结束。自武德七年三月起,突厥不断入侵唐边,八月十二日,秦王李世民在五陇板击退突厥军。为配合李世民,柴绍于二十三日在杜阳谷击败突厥军。武德八年,突厥又多次南下攻扰唐边,突厥侵扰鄯州,柴绍奉命前去救援。武德九年正月,柴绍率军攻打
胡人,六月,玄武门之变,都知道了结果了。柴绍拜右卫大将军。】
【柴绍一直在前线抵御突厥的侵扰,说是救火队都不为过。七月初三,柴绍在秦州打败突厥,斩杀突厥特勒一名及将士一千多余及,凯旋而归。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大封功臣,柴绍实封一千二百户。果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瞅准了时机,趁唐高祖李渊身边无人才动的手。”】
李世民??天幕,你这才知道吗?
谁谋反不得瞅准了机会?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可不是一句虚言。李渊!!!否则你以为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得了手?沈悠:说得好像跟李世民来硬的你能斗得过似的。李渊……
【之前说过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们都是按灭国论的,嗯,柴绍参与灭了哪个国?梁国还记得吧。之前讲李世民在突厥内乱时,进军梁国,夺回朔方。这梁国,那是大业十三年起,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据朔方郡起兵反隋,后称帝,国号就是梁。大唐建国后,梁师都依附突厥,经常引突厥南下侵扰,唐军虽然屡败于梁师者军,但因其受突厥保护,未能将其歼灭,故而对梁师都,大唐的武将都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瞅的就是一个机会把人灭了。】
【终于,李世民瞅准了机会。突厥内乱,自顾不暇,哪能管得上梁师都,李世民从来都是一个擅长把握机会的人,他手下的人也一样。一边李世民派人用书信劝梁师都归附,一看对方不从是吧,行,软不行就来硬的。李世民让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伺机出动,刘旻得令那必须得严格执行。反间计了解一下,内部瓦解从来都是最好攻克的法子。】
【君臣不和,这国还能强盛都有鬼了。梁国之内降唐者接踵而至,梁师都名将李正宝本来打算捉着梁师都投唐的,没想到事没成,那没关系,他人降唐,大唐必须也是高兴的。这样一来,梁师都还敢信人吗?他不信,那就更让众臣不安了。恶性循环之下,这梁国能不每况愈下?】
确实是恶性循环,但要说解,也不是不能解的对吧!
秦始皇眼中闪过一道冷光,最后又确定了一定,这要是个有本事的,能败得那么惨吗?正是因为这梁师都无能,也就注定他的结局。
【好,局都已经开好,贞观二年,唐太/宗即命柴绍和殿中少临薛万均率军攻打梁师都,同时又遣刘旻等进屯朔方东城进逼。这种时候,梁师都必须得找
突厥救援,突厥也是不容易,自家都乱成一团了,还能派兵救援梁师都,毕竟是战略要地,卡着不归唐,对他们突厥百利而无一害。大军不能来,小股兵马支援还是可以的。】
【突厥来援就来呗,谁还怕他们不成?大队兵马,此时的大唐都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了,更何况不过是小股的突厥兵马罢了。突厥兵至城下,唐将刘兰城偃旗息鼓,按兵不动,看起来像是怕了,不敢打对吧!直到黄昏,黑夜降临,梁师都一看对方没有战意,只好退兵,就在这时候,刘兰成大举进攻,大败其军。】
【突厥再忙与内乱,这种时候也反应过来大唐不趁乱出兵突厥,而是要攻下朔方,明摆着是要先收回这战略要地,将来再慢慢收拾突厥。突厥援兵驰救朔方,大唐能不防着他们这一招?柴绍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其遭遇,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随后乘胜包围朔方城。这一回突厥算是看出来,他们要是再敢派兵前去救援,下场都只有一个,有去无回!】
【诚然朔方是很重要,可是再重要也不能一直不断白白的搭上突厥将士的命。再说,突厥内部人心各异,再派出兵来送死,只会让颉利再一次失人心,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再次引发内乱。颉利哪能再让此时的突厥再生事?失去最强力的外援,朔方的结局昭然若揭。】
第125章 引人非议的功臣
提起朔方,大唐不少人都觉得扬眉吐气了。梁师都仗势欺人,真以为大唐就没有奈何他的时候了?
哼,怎么着了最后?
【随着城中粮尽,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堂弟梁洛仁杀梁师都,举城而降。朔方归唐,为大唐日后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柴绍也被论功行赏,转左卫大将军,又为华州刺史。】
【贞观三年,突厥进犯,李世民诏令各路军马反击突厥,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与其他四路总管皆受李靖将军节度,,于贞观四年正月出征,终于灭东/突厥,大唐得以扬眉吐气。但凡能够参与此战的将士们,必无一不为之而觉无上荣幸。】
那是自然,对于贞观一朝的人来说,灭掉最强大的敌人,从今往后,大唐的耻辱得以清洗,他们所有大唐的都可以最头挺胸的告诉天下人,辱我大唐,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贞观七年,柴绍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为谯国公。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绍去世,赐荆州大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七年,太/宗命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柴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四名。】
李世民听着自家的姐夫,最终和姐姐一般早早离他而去,这心里依然不是滋味。逼李渊退位的平阳公主侧头问:“世民竟然没有让你陪葬昭陵。”
可不是,李世民对身边的那些重臣可是个个都希望他们能够一直伴着自己,生荣死哀,他在,大唐在,这些功臣都随他一直受香火。
柴绍和李世民之间关系不差,他仗打得也不差,竟然没有陪葬昭陵。柴绍瞪圆了眼睛道:“我与公主自当生同床,死共寝。”平阳公主一顿,淡淡的道:“你这又是何必。”
是啊,她都入了黄土了,葬哪儿都没有记载,嗯,死了十几年柴绍再来打扰好吗?柴绍亏得不知平阳公主想法,否则怕是…
【平阳公主与谯国公柴绍,他们既是少年夫妻,不难从一开始的史书记载中看出,他们的感情不错。夫妻两人也曾一道上过战场,为攻克长安而努力。若是他们夫妻能继续一道征战沙场,为大唐而战,必能再谱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可惜,在我们记忆中最包容,最开放的大唐,为何却让人感觉容不下一个能组织义军,能为大唐开局的平阳昭公主?从长安之战后,六年的悄无声息,平阳昭公主在那
六年里是怎么样过的,最终英年早逝。历史为我们留下太多未解之谜,没有详细的记载,也为我们留白许多,每个人对平阳昭公主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吧。但我更多是惋惜。惋惜于她绽放得比烟花还要短暂。谯国公柴绍,又是一个生荣死哀的代表,大唐真的不曾辜负于微时追随他们的柴绍,想必柴绍也从来不后悔当初千里奔太原。】
别管是哪一个柴绍都肯定点头,那是自然,从来,他都没有后悔过那样的选择。无论是李渊或者是李世民,都不曾负于他!
如今听完沈悠说起他的结局,他就更觉得无悔了。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