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225章

作者:大团团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 系统 BG同人

  分明是在说惩罚的话,为何他竟感觉到了黏腻之感?

  胤礽垂头丧气地低下头认命道:“儿臣知道了。”

  帝王未再留三人,而是分别敲打一番就放他们回去了。

  临别前,胤禛回头看了眼坐于御案前的汗阿玛,虽然他高大的身影在光下有些模糊,胤禛却看见了,汗阿玛在笑!

  胤禛疑惑起来:看到太子垂头丧气地吃瘪,汗阿玛心情反而好了?这是亲生的吗?

  胤祉忍不住安慰道:“太子二哥别伤心,汗阿玛已经不生气了,明日朝会就算没有汗阿玛帮您,还有索相帮您,臣弟也会帮您的。”

  胤礽含糊道:“孤没伤心。”

  “一千字检讨,又不是一千个板子。”

  胤祉一头雾水:“不伤心?”

  演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这是孤与汗阿玛之间的小趣味。”

  由于汗阿玛总喜欢看戏,并看自己吃瘪的恶趣味,胤礽也不是不会回敬几分。

  一来二去,就成了“互相伤害”。

  胤秅:不是很懂你们。

  “四弟弟今天表现挺好的,再也没有前几回见到汗阿玛那样紧张怕出错了,”胤礽拍了拍胤禛的肩,意味深长地劝道:“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咱们的汗阿玛,心里亲近着,又何必害怕回避呢?”

  是啊,汗阿玛在他们心里是特殊的,那个男人,是他们年少时濡慕敬仰的对象,是他们成年后畏惧、巴结的皇父。他是帝王,亦是他们的父亲,九子夺嫡闹到后来那般难看,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过是圈禁。

  汗阿玛最后的底线在于,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即使再恶劣,他都不会杀自己儿子。

  胤秅道:“臣弟知太子二哥意思。”

  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他不能再沉湎于过去,一直都等着太子来将他拉扯出去。

  六弟活了,额娘的身体还不能调理吗?总是给他添堵的十四都还没影呢!

  胤禛不是胆小之人,此前惧怕面见汗阿玛,是因幼时险些在汗阿玛跟前露了馅。

  而今有个太子在前头,他还怕什么?

  胤禛打算做一点什么,比如多关心关心佟皇贵妃的身心健康,找机会去与六弟联络联络感情。

  胤禛若有所思:不如回上书房与其他阿哥一起,给胤禩补课……

  他时间还是有许多的,晚上住阿哥所,还能监督胤禩背书。

  太子能从小与胤祉培养出这样深厚的感情,胤禛觉得,自己也可以将胤禩培养得听话又省心。

  胤禛相信老八的天分,毕竟他长大以后智慧谋略皆有,且善于笼络人心,朝臣之中会有大半人支持他,称呼他为贤王,可见他的手段与能耐。

  胤禛与太子回到毓庆宫,率先将外学如今的情况禀告,待公务忙完,他便回到了上书房,如同之前打算的那样,多关心关心胤禩如今的情况。

  为八阿哥授课的先生唉声叹气,沉痛地摇了摇头,为胤禛拿来了八阿哥的成绩清单。

  汉语、满语成绩,勉勉强强六十分,写字写得歪歪扭扭念及他年岁还小也情有可原。

  数术这门课的成绩就有些惨烈了,一片大红色,几个月下来没有一次是合格的。

  再有武课也是一片红,真正显示了什么叫做身娇体软,蹲马步的姿态像胤禛养的小京巴,憨头憨脑,稍稍一推就往后倒。

  下课后,胤禛回到阿哥所,拉来人一问,得知五阿哥,六阿哥与七阿哥都关心八阿哥的成绩,三人轮流在给胤禩讲课。

  胤禛心中一动,抬脚便去了胤禩的住处看情况。

  胤祚一瞧胤禛来了,炸毛大喊一声:“四哥来了,快跑!”

  其余阿哥一个激灵,抬头便瞧见面无表情的胤禛站在门口,顿时如鸟兽散去,徒留胤禩一人与胤禛大眼瞪小眼,害怕地瑟瑟发抖:六皇兄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关门放四哥咬他。

  四哥会吃人!

  察觉到胤秅的靠近,胤秚哇地一声哭了。

  门外,三个小脑袋从外头冒出来,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四哥把小八欺负哭了。”

  胤祚:“他那么凶,每次都板着脸,小八才不会喜欢他。除非他能像太子二哥那样温柔体贴有耐心。”想也知道不可能。

  胤禛额头跳了跳,今天也是想把亲弟塞回娘胎里的一天。

  他怒气蹭蹭地往上涨:“胤祚!”

  胤祚撒腿就跑,带起一片鸡飞狗跳,隔壁还传来了三哥养的鹅叫声,仿佛应和着在给胤祚壮胆。

  “我要找太子二哥告状。”

  想想老三对太子撒娇,任由太子摸摸头,再看看这倒霉弟弟胤祚,胤禛心力交瘁。

  同样是弟弟,怎么差距就那么大?

  位于毓庆宫的胤礽连打了两个喷嚏,拿来帕子抹了一把鼻子。

  完了一丢帕子,刷刷地将自己的悔过书写得花团锦簇,就等着明日朝会念出来了。

  次日朝会是帝王首次出巡后回来的大朝,几个月积累下来的许多事务都会在此时由下臣们请示皇上。其中也包括了对太子一再挑战文臣底线,大力发扬外学,另开恩科考取外学之人授予官职,又有玉器之事,成立外交部之事,如此盛况,可谓是群起而攻之。

  “有关玉器之利,臣有事启奏。”

  陈廷敬上前一步,恭敬说道:“太子殿下已将玉器之利具数上缴国库,因为玉器买卖与外洋关系巨大,且能靠玉器换来枪炮。臣以为,玉器之暴利已不适合由民间商贩进行交易。殿下此举,将私人买卖变为官府所控,此为大善。天下玉器商人,如今皆已在户部登记在册。也唯有将私商管理妥当,方能减少危害啊!”

  玉器小小一件就能代表巨大数额,与丝绸、茶叶不同,是可以用来与外洋人换武器,换大量金子的!

  如此重利不捏在国家手中,不放在皇上眼皮子底下看着,别说是皇上是否会心生忌惮,陈廷敬自己都要坐立难安了。

  此言一出,因玉器之利眼红而启奏弹劾的声音顿时轻了许多。

  面对“千夫所指”,太子符合起了陈廷敬的话:“陈大人说的不错,唯有令国库掌管这笔财富,才能将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更大。”

  “孤想办法为国库创收,做的并非是与民争利之事,玉器之利数额已经大到超越了寻常商贩能够负责的极限,一旦放任,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西方各国追捧我国玉之底蕴,不令人感到自豪吗?他们愿意以千两黄金,先进知识、先进技术来换取这些,对我国而来,是稳赚不赔。”

  “若是太子早说此事已交由国库,或许也不会引起那么多误会了,”康熙打圆场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不如一块在此告诉众位爱卿吧,也免得朕总是因为这些烦心。朕夹在太子与众位爱卿之间,甚是为难。”

  胤礽接受到康熙的暗示,当即将自己写的未来五年计划一一念出。

  “孤欲令大清重现汉唐时对世界的影响,并非空口说之。”

  “其一,需派遣使臣前往各国。需要建造足以出使各国的大船,商船,亦需沿途海军的护送。”

  “其二,需要使各地道路通畅。除去陆路以外,水路亦需治理。如此,大清南北往来方能更为密切,粮草及军需可以送得更远。其三……”

  每当太子说一项,群臣皆窃窃私语片刻,有赞同点头,亦有不赞同者皱眉。

  待胤礽将未来五年花钱计划一一念完,陈廷敬的脸色都绿了。

第235章

  陈廷敬:我早该知道的,我早该猜到的!

  太子哪里会真好心给国库送钱,送来的钱压根就不能捂热。

  做财政账本的时候,他只看到各个项目如同无底洞一样需要去填,国库之中的库银虚得很,一点都没有安全感。

  打仗要钱,养军队军需要钱,开辟道路要钱,造船也要钱。

  除此以外,还有发扬医学之财,研究所之财,建学校之财,朝臣们的俸禄,还有各地频发的自然灾难,每一回赈灾都需要庞大的钱粮去抵。

  “太子殿下,您所提之事,并非是有钱就能解决的,派遣使臣前往外洋,大清国没有使臣了解外洋规矩,”陈廷敬忍不住道。

  “所以孤才提出要成立外交部。”太子回答道:“无人了解,那便派人去了解,一直都关在一个地方,那岂不是井底之蛙,只能看见方寸天空?”

  陈廷敬不再反驳,甚至于他觉得太子殿下说的很在理。

  花钱如流水,让他一个看管国库的人感到心痛,这与太子殿下无关,是陈廷敬自己的责任心在作祟。

  胤礽:陈大人看待国库,就像是看护孩子的奶娘,看到孩子越来越瘦,就算不是自己的孩子,奶娘也会止不住得心疼。这样一想,孤就觉得陈大人与徐嬷嬷有些像,也就能理解他对孤的警惕了。

  【……】

  外交部尚书内定为纳兰性德,是因为他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内阁一致通过,只差汗阿玛下达圣旨,给他一个名分了。

  在胤礽的意料之中,外交部成立是朝中阻力最小的大事了。

  有两位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与索额图共同赞成的提议,其下党羽自是无人提出反对。而朝中但凡有人提出反对,亦有其党羽站出阐明外交部成立的必要性,纳兰性德走马上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外交部之中收纳新开恩科选拔上来的吏官。

  张士甄原为刑部尚书,遇上今年礼部尚书沙澄乞休,听皇上的意思,似乎有要将他调任去礼部的意思。

  作为崇尚读书,底蕴深厚的文臣,张士甄高声反对新开恩科的举行。

  “臣知太子殿下讲究实务,一句于礼不和不足以说服您放弃新开外学恩科的打算,但微臣站出来,身后是数以万计的学子,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等候科举,于千万人之中拼搏出一线可能,而今殿下一句‘外学将兴,不如开恩科为外交部招人’,此举是否太过轻率?亦有失公允!”

  太子回望张士甄,很赞同地说道:“张大人说的对。”

  张士甄还准备慷慨激昂继续说,骤然听见太子附和自己,顿时就卡了壳。

  群臣:???

  既然说的对,那你还干?!

  帝王轻咳一声,待群臣安静下来,等候他继续说话,谁知他竟不再说话,而是将表现的机会留给了太子。

  胤礽道:“科举时间还未到,现在开外学恩科招来人做官,对其他参加科举的文人不公平,对太学监生也不公平。”

  张士甄点了点头,问道:“太子殿下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就像是上回对纳兰性德承认错误一样,他们的储君虽然总是搞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下臣们忙活,在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上,一直态度良好。

  至少在汉臣们之间,太子还是得人心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君者应善于采纳谏言,太子显然具有明君之风。

  “并非如此,”胤礽摇了摇头:“孤所提及的召开外学新恩科,与科举实则并无关系。”

  “外交部初成立,需要大量懂得外洋文化、外洋语言的臣子注入,他们最好是能立即就上岗位干活的。通过这种方式上来的臣子,也并不需要去翰林院,或许这样的途径,会让您斥上一句于礼不和,枉顾先制,失了公允。”

  “可实际情况却是,大清需要在近些年派人乘船出去,此次外交部收上来的新官吏们,极有可能不会留在京城太久,会作为使者去出使各国,尤其是在贸易中为大清来带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西方各国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往年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时候,汗阿玛也会命大人们举荐贤能,这些贤能有些也并非科举出身,但确有其能力,足以担当重任。”

  “被汗阿玛称呼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就是科举失意,屡次不中,中年以后才通过被举‘卓异’渐渐高升,可他却成为了为汗阿玛治河的能臣。”

  “大人们担心此举会令一部分心术不正之人投机取巧,不再潜心寒窗苦读诗书,转而想要通过外学升官发财,”太子温声道:“您且想想,大清派遣去外头的使臣,那可是代表着国家颜面啊!能是收一些歪瓜裂枣来吗?”

  “特殊时期采用特殊办法,也许你们会以为,今年招来的外学人才皆是幸运儿,但他们可是要出洋的,并非留在国内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