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81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要有权、要有钱,才能有名和利。

  好比他爸爸辛苦十年研究出来的论文,高兴地说可以升职加薪,不用贷款买房,却是最终,论文署上别人的名字,他爸爸,他们一家人都只能沉默。

  儿时记忆里,最深刻的痛苦挖出来,血淋淋的。他站在自家院子里,抬头看天。

  夜空蔚蓝,大地高远。

  他去看看几个孩子,去看看养的猫儿,还是睡不着。

  大明如今,太好,好的他好像做梦,生怕梦醒了,什么都没有了。

  大明匠人“精湛技艺,巧夺天工。”,更因为朝廷整顿,质量有保证,对比曾经那些国人最向往的阿玛尼、香奈儿啥的,在大明,也就中等人家的穿戴,还都是最好的师傅的手工定制款。

  大明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有土地,平均一家五亩地。大明人伺候土地勤奋,那地种的,反正章怀秀如今是天天吃绿色健康食物,吃得他都感觉要成仙。

  大明的城市,各大店铺里的手工业品,大明人不以为奇,却是惊艳所有外国人。丝绸缎子、金银铜铁器皿,样样都别致耐用,旅行用的各种粗使箱子,都是颜色精美性能独特。

  意大利传教士说,大明能够用船在广东和马六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大明人都矜持地点头——那都是民船,海边人自己下海打打鱼、玩一玩。大明战舰的风采,那才是大明人向往的。

  大明的官道又宽又直,整个国家的道路四通八达,是世界上最好的道路。

  大明的桥,那些在大明人眼里特不稀奇的石桥拱桥,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工程。

  大明的军队有整齐划一的战阵,熟练的操练动作,超过全世界的大军。

  大明人面对外国人不是鄙视,而是底气足足的矜持,发自内心的骄傲和大气,知书达理的范儿,开放、包容、强大。

  章怀秀也不由地露出一个矜持的笑儿。

  沥青道路修通,水泥房子、砖瓦房子、木头房子……随便盖,人人都是有吃有喝有住有穿有学堂……如果,如果,一样的经济发展,实打实地和美国一样的奥斯曼,并列第一大国,两亿的人口,地盘翻了一倍大……青山绿水、空气新鲜,这个国家如何不好?

  真真是天堂一般。

  再坚持“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人来到大明,也要心服口服。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任何人想象的,强大到令所有人心驰神往的大明王朝。

  大明人聪明,在任何事情上只用巧劲,不用蛮力。而且非常勤快。人群中的懒人受憎恶,被人嫌弃,人人上进,眼里有希望、有目标,灵魂充足安定自信的笑容……

  大明人都非常健康,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体质,匀称而且是漂亮。生活更是考究,尤其注重公共卫生,个人出门极其整洁,不止在房屋里,也在街上。

  即使是大海上,无人的深山里,大明人也从不乱扔垃圾,自己主动背下山。

  奥斯曼和西洋都有“大明热”,说大明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太高太大了,高山仰止。

  章怀秀回忆他刚来大明时候,见到的那个大明,那个时候,大明人天天担心,蒙古人打进来,为了边境安危,苦心积虑。

  如今这个,在所有人的眼里,叫人无比惊艳的明朝,该如何留住这辉煌,生生不息?

  皇上是要从文化下手,下一步,就是官本位制度?

  章怀秀心跳如雷,脸白的纸一般,身体要站不住。

  他不敢去想那个可能。华夏大地,有那个可能吗?

  他清楚地记得,大一的时候,一次班会讨论国人的素质,很多同学说国人在国外乱扔垃圾,也是给国外消费了,不能素质论。说国人在国外受欺负,外国人排华,他们也应该排外。

  他沉默,他的同桌也一言不发。他问,同桌说,我没有出过国。

  他当时就忍不住去想,网上那些激愤的网民,有几个出国玩过?

  有钱人需要的时候,振臂高呼喊“爱国”要穷人冲上去;需要的时候,喊资本无罪,“999”“007”也要努力,工作难得,公司雇佣你就是好的……

  穷人是什么?

  穷人要拼命攒首付款,拼命争取做一个房奴韭菜的机会,不需要,不应该去讨论国人的素质问题。

  他的上辈子家庭条件可以,还是被欺压;他这辈子做官,每天不敢放松。

  皇上太强大,皇上不知道。

  章怀秀太知道。

  赤luo裸的权、钱,有多诱惑人。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家,苦难的百姓……家天下的社会里,家庭出身几乎决定一个人的一切。而这片土地从汉唐到如今,‘部分人高贵’的官本位思想深入骨髓和灵魂……

  皇上能成功吗?

  大明的未来如何?

  章怀秀一夜未眠,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吃着茶叶提神。皇上一觉好睡,第二天五更天起来,打拳背书,穿衣用膳。

  十二月初一,大朝会,天还没亮,黑漆漆的,奉天殿大门口,九盏宫灯在前,天上还有星月,皇上头戴通天冠,一身正红色旧时龙袍,精神奕奕、行走的日月山河。所有早到的官员们,就感觉皇上一来,眼明心亮。

  谁说旧式衣服不好看的?谁说旧式衣服不够华丽的?自己长得不够好看,不够华丽,怪衣服?

  桂萼桂阁老想起孙儿闹着要穿汉唐拖地……顿时有了勇气:“皇上,如今大明人因为其他国家的服饰,要折腾大明的‘胡服’,说比宽袍大袖方便。臣试穿过,臣认为,大明的服饰礼仪,可以变一变。”

  夏言夏阁老也说:“皇上,塞外皮草属于蛮夷不可取,西洋大裙子也不可取。臣倒是觉得,改良的飞鱼服就很好,当然那裤子也挺好,作坊里的匠人们都说方便。”

  皇上露出一丝丝笑儿,为他们身为阁老,依旧看得见普通民众的诉求。

  “衣冠不是小事。朕记得,大明初期的衣服为盘领窄袖袍,其后大明慢慢富裕了,袍身与两袖逐渐宽大,纹绣越来越多,越来越奢华……

  上次尚衣监给朕做的龙袍,都是宽袍大袖。还有人上书说,官员们的官服,也应该是宽袍大袖。宽袍大袖那是休息的时候穿一穿,老百姓做活儿,要方便、要节约布料,大明如今还没有那么富裕。”

  皇上今儿的龙袍,领部右侧钉纽襻扣一对、大襟钉系带两对用以系结固定。

  前胸、后背、左肩与右肩处,饰有团龙纹样,金织、彩织、彩绣……两肩团龙之上加饰日、月、星、山川河流……十二章纹,日纹在左、月纹在右……

  臣工们注意到,龙袍的两袖还是收窄,估计皇上对于尚衣监理所当然的做派,生气了。

  臣工们一起琢磨,到底是几位阁老把握皇上的心思准,服气。

  严嵩严阁老立马跟上皇上的脚步。

  “皇上,大明恢复华夏衣冠,不是汉唐衣冠,衣服还是要实用为主。臣认为,那些喊着‘恢复汉唐衣冠’,要恢复宽袍大袖做制式服装的人,都是居心叵测。

  他们家境好,不需要做活儿,普通老百姓以往做活儿都是短打衣裤,如今有点余钱,都送孩子去读书了,哪敢多穿几尺布?”

  张璁张阁老说大实话。

  “皇上,臣也觉得做活儿的时候,穿短打、改良的飞鱼服、裤子……方便。那有些人家的裙子长的,走路都要专门有一个下人提着……臣就不明白,难到汉唐的老百姓种地打铁,也都是天天长裙拖地?还说什么不穿汉唐衣服,就不是汉人?……道德绑架,无耻之甚!”

  众人:“!!!”

  众人因为几位阁老的话,气,却又不敢反驳,尤其是出身好的官员们。

  皇上扫一眼,嘴角一勾,仿若天边的月牙儿,数不清的清风云淡、风华绝世。

  当年徐景珩要隐退幕后,不穿紧身束腰的飞鱼服,天天一身宽袍大袖。皇上记得他和徐景珩,有关于衣服演变的讨论,一看这势头发展的不对,立马改变风格。

  科举制度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朝廷用人,先看姓氏;世人出门,先看姓氏;世人过日子讨生活嫁娶等等等等,都先看姓氏。

  如今一些人鼓吹汉唐衣冠,无非就是迷惑那些没钱多买几尺布的人,都来看看汉唐多好,汉唐的制度多么合理,文化多好、衣服多么美丽……

  和当年鼓吹秦始皇一样,利用人的慕强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

  衣服就应该这样穿,我说了算;红酒茅台要这样喝,我说了算……我家境好,我是世家,我就应该是人上人,你要发财就要朝我靠拢讨好,你们穷人就是穷人,活该什么也不懂……

  世情如此,人之常情。可到底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在给底层人极力争取更多的公平。

  章怀秀想起他大学时候,因为没有穿汉服被人骂“不爱国”,自我怀疑,自卑,用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身汉服,因为不会买又被骂假牌子……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君臣一起说说笑笑,冬天里天黑的长,卯时六刻的时候,天还是没亮,奉天殿里燃起蜡烛,大朝会开始。

  勋贵外戚保持沉默,武将们高高挂起。上千臣工,默契地分成四派、加好多小派,一起抓住皇上,那是大小事儿都拿出来讨论。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耶稣会”这个传教团正式成立,请求在大明传教。

  大明的矿洞管制,矿税收取,矿难矿石浪费。

  争议不休,一个个大臣唾沫横飞,就差撸袖子打起来。

  皇上对他们打架的事情不在意,皇上不是小孩子,可龙椅还是一样的硬绷绷的啊。皇上还是要一个时辰就休息。

  等他们打完吵完,皇上休息回来,大约巳时,外头还是阴天,西北风呼呼地吹,看样子要有大雪。

  天儿冷,皇上年轻火力壮,穿的也不多。其他人,奉天殿里烧着暖炕,外头有厚厚的宫墙,里头有厚厚的门帘子,一起挡住风,不少人因为“活动量大且过于激动”,额头都冒汗。

  大殿前头绯色紫色的一片一片,后头青色绿色的一片一片。皇上端坐龙椅,淡淡地看一眼。

  群臣齐齐心里一个哆嗦。

  皇上这张俊脸长开了,不像少年时候还有婴儿肥,身上霸气外露,叫人不敢直视。如今的皇上,气息清透明亮,叫人忍不住想看,但又更明白——一不注意就被皇上牵着鼻子走,稀里糊涂的,就什么都答应……那真是一把辛酸泪。

  皇上不说话,大臣们也不说话。

  不到三个呼吸,文臣们又是先忍不住。

  老牌心学之首·国子监祭酒·湛若水,第一个站出来。

  “启奏皇上,孔圣人有言‘性相近,□□……性成于习……’当今文坛有言‘体认天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当先知道,开蒙重师。如来佛祖、天师道祖、孔圣人,都是万万民之师。

  清查大明的寺庙道观孔庙,臣认为,此举大善。若有保养不善,当修缮;若有需要,更当修缮。都应该仍做寺庙道观孔庙,以正信仰,教化世人。”

  新文化代表之一,气学掌门人,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立马也站出来。

  “启奏皇上,臣不明白,‘性相近,□□……性成于习……’难道是孩子们聚集在寺庙道观孔庙,就能养成好习性?那大明人不用读书,都去住寺庙道观孔庙。

  皇上,臣认为,‘惟先儒之言是信’就是函关之鸡的行为!”

  !!!

  函关之鸡!!!王廷相说话带讽刺,保守派臣子自然不满。

  湛祭酒气得胡子一抖一抖:“皇上,居移体养移气,这话不假,孟母三迁的故事世人都知道。人极其受环境的影响,尤其孩子小,几乎没有任何辨别力,自当在环境上潜移默化。

  皇上,臣认为,王御史之言纯属胡搅蛮超。”

  老牌理学大家·兵部尚书·唐顺之,据理力争:“启奏皇上,王御史此言叫臣诧异。王御史天天说‘近世学者,无精思体验之自得,一切务以诡随为事……还说,‘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

  皇上,臣认为,此言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人岂能没有信仰?人都要有敬畏之心,极端的唯物主义,必然造成道德沦丧,天下唯功利第一。皇上,人有感情有信仰,方为人,信仰必须有。”

  王廷相一方的人自然不服:“启奏皇上,臣等也认为,一些人其视先儒之言,皆万世不刊之定论。不惟遵守之笃,随声附和,改换面目,以为见道,其实不过是赖得思考。人都要思考,独立思考,明白自己,方是得道,而不是活成一个死板样本。”

  唐顺之一方的理学家们怒气冲冲:“人能活成一个样本已然不容易,你要人活成什么模样?没有天地父母,没有神明地府,人就活一个自己,自私自利,无法无天,这是哪门子的道?功利之极,无耻之尤!”

  王廷相气糊涂了,话儿脱口而出:“唯物主义就是‘功利之极,无耻之尤’?你这老古董,满口胡言。“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造化自有入无,自无为有,此气常在,未尝澌灭。

  程朱理学本质上和老庄学说一样唯心,世儒谓‘理能生气’,那是不是说,老子之道生天地矣?老子都没说这句话,孔圣人的弟子天天喊!”

  唐顺之梗着脖子就要动手。

  不防新出来的理学派高喊:“皇上,臣等不是崇拜古人,臣等认为,大宋后文化断代,大明当学习唐宋文化。而西洋文化乃是蛮夷,更不可取!大明的儒释道,乃是华夏文化精华,当继承,当发扬光大!”

  唐顺之气啊。

  其他人抓到苗头,立马开始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