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78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皇上眉眼弯弯地笑,皇上英明大度,生来骄傲。

  皇上信誓旦旦的小样儿:“徐景珩,朕一定办好。”

  “臣相信皇上。”徐景珩笑容舒展,弯腰从书桌底下的柜子里拿出来一个上书,“这是桂萼当年的上书《任民考》,皇上且看看。”

  皇上打开。

  “臣桂萼叩拜皇上,臣闻仁政必自经界始,今之经界存乎版图。自正统末,天下吏阴坏版图,诸色田土散漫参错,难以检讨……

  臣久任地方,熟知下情,看到业已推行的均徭法和十段册法的优缺点。均徭法中,户等划分标准不一致,户等一样,实际丁产相去甚远,承担同等的差役。

  十段册法,实施其法必须对各户丁粮作彻底清理,在此基础上均分十段,乃能奏效。然而此地十段和彼地十段,丁产很难一致,徭役的负担不均平……

  臣悉心研究历代赋役之法,认为大唐两税法最合适,各州县的田赋、徭役等等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臣桂萼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向皇上提出赋役改革意见,取消照黄册派定年份轮役的老办法,以一省之丁粮供一省之役——”

  下面是徐景珩的总结:

  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

  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推行各府州县……是为一条鞭法。”

  皇上瞪着这本上书,好似要瞪出来一朵花儿。

  皇上记得,桂萼在上奏取消皇庄的时候,说过弘治年间,户部尚书李敏上书,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包括山东、河南边区,采用每石一两的算法,以银折粮。免去夏秋两税之际的送粮辛苦,减少中间贪污机会……

  那个时候,皇上两三岁,还不识字,还不知道什么是皇庄;桂萼参奏张国舅,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内阁阁老们要保住桂萼作为新生力量……大家的关注都落在皇庄的土地改革方面,都没大注意。

  到后来,大明定下来黄金为金本位,银子为日常货币,礼部尚书毛澄再次提过边镇税银的事情,当时的户部尚书其他官员,都认为这是礼部尚书在找茬儿,几方争吵,就实行下来。

  毛澄自然是听指挥使的安排,才有胆子去管到户部。

  指挥使一直在准备,要推进这个上书,实现它!

  皇上抬头,大眼睛亮亮的,眼睛里两个徐景珩的小人影儿,温暖鼓励。

  皇上只感觉胸腔热热的,要他想说话,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大声喊:“徐景珩,朕一定实现‘一条鞭法’。徐景珩,你好好休养身体。”

  徐景珩人在家里做,也能顺势利导地,不着痕迹地引出来宗室们的一出出大戏,从庆成王到蜀王,到楚王、兴王……最终引出来这般土地改革,后来还有这样一个大雷。

  皇上小眉头微皱,更担心徐景珩无法安心休养。

  皇上一天十二小时,有六个小时盯着徐景珩衣食用药,干脆除了上朝之外,处理政务也在徐景珩的园子里。

  内阁、六部九卿大臣,都叫皇上的架势吓出来一身冷汗。

  一亩一亩地丈量湖广土地!谢阁老和蒋阁老心里连连叫苦,就觉得徐景珩谋算走杨阁老,果然后来阴谋阳谋一个接一个,太可恨,太可恨。

  蒋阁老想起最近因为沿海晒盐引发的明争暗斗,气得白胡子一抖一抖:“你说,你说,那徐景珩,是不是连老天爷的三天大雨,他都算计到了?!”

  谢阁老的笑容苦,苦的要哭出来:“我也怀疑。可我怀疑有用吗?你看我们皇上跟徐景珩学的,用一个杨慎去山西,就叫杨阁老安心呆在南海,拉开架势要退休养老。”

  蒋阁老气得头晕:“退休……退休……刘阁老眼看要退休,我和杨阁老也要退休……这个内阁,杨一清、王守仁……还有那严嵩、桂萼、张璁、夏言……都盯着。我还听说桂萼要和张璁联手?”

  谢阁老真要哭了,真心愁得慌也是真心忙不过来:“桂萼和张璁联手,是珠联璧合。还有一个夏言。严嵩擅长单打独斗。但这都是将来。目前来看,暂时还是要毛纪先上来。蒋阁老以为如何?”

  蒋阁老思考片刻,无奈答应,可他也有忧虑:“内阁按照规定,可以有三到七个名额。毛纪上来……费宏也当回来。”

  谢阁老同意,论手段,毛纪一个压不住严嵩桂萼张璁……的任何一个。两个人刚要给杨阁老写信,收到刘阁老送来的信件,刘阁老决定现在就退休致仕,也是推荐毛纪和费宏,并且提议,杨一清也从沿海回来,提前入阁。

  一封封书信,从大明内阁处理政务的文渊阁发出去,一个个奏请送到司礼监再送到皇上的手里。

  毛纪,目前担任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预机务,类似皇上的政事顾问六部给事中,毛纪作为内阁的接任人学习处理政务,没想到他要提前进入内阁。

  费宏,在先皇的时候被贬去南京礼部,先皇去世,杨阁老临时调用,现在还在南京,一直在等待机会。

  毛纪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和彭泽一样几次备好棺材直谏的人。费宏为官耿直刚硬,为人和善委婉,且善于提拔年轻人,也曾参与平定宁王之乱……都是历经三朝的老臣,都有威望能力。

  皇上都没有理由拒绝,也不打算拒绝。

  这样一来,再加上擅权变有军功的杨一清,刘阁老退下后,内阁就有六个人,正好等王守仁老师从河套回来,作为第七个,齐活。

  当然,毛纪入内阁,刑部就不能待了,刑部尚书的人选要再议。

  七月中旬的北京城,大明的朝堂上暗潮汹涌,都在盯着皇上和内阁的动作,到底湖广的土地改革到哪一步。皇上想他的王守仁老师,王守仁老师也想皇上。

  河套战场,王守仁老师面对达延汗的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汗,二十万铁骑压境送来的使者,沉默良久,只有一句话。

  “来使请告诉巴尔斯博罗特汗,王守仁和十万将士,为吾皇,为大明,誓死守住河套,一步不退!寸土不让!”

  河套的八百里加急送往北京。皇上态度坚决,调兵谴将,回信给巴尔斯博罗特汗——朕的大明一亿三千人全上战场,河套寸土不让。

  南海,杨阁老收到北京发来的一封封信件,长长地叹一口气,徐景珩啊徐景珩,原来你在这里等着,你咋不能耐地蹦跶上天那你?

  杨阁老不用问也知道,魏国公一定会在他回北京之前离开北京。

  “魏国公也是一个无赖。”杨阁老心里念叨着,气啊,气得心口疼。可杨阁老又无可奈何。无他,南海的各个摊子刚刚铺开,形势大好的关键时刻,杨阁老不能提前回京。

  邓继坤、常绍那几个年轻人收到北京的来信,一个个的特别乖巧,看得杨阁老更生气,气得饭也吃不下。

  杨阁老的信件发到北京,皇上只有忒无赖的一句话,湖广的土地改革乃是两位宗室亲王的心意,朕答应之。湖广之地乃未来种植红薯旺地,土地改革利国利民……最后备注,朕要和巴尔斯博罗特汗的二十万铁骑打架。

  巴尔斯博罗特汗气得暴跳如雷,却是按住二十万铁骑不敢轻举妄动。

  杨阁老收到皇上的来信,差点没吓晕过去。杨阁老也顾不得湖广了,二十万铁骑,万一河套没守住,宣府和大同失守,大明就要再来一次英宗时期的北京保卫战……皇上这是要捅破天!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05-01 23:52:06~2021-05-02 23:59: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胖竹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3章

  杨阁老紧急给北京回信。重点,打仗,能不打就不打。当然杨阁老也知道皇上的性子,要皇上忍气吞声那绝对不可能,杨阁老给徐景珩写信破口大骂——

  徐景珩你个无赖,有本事你去领兵,王守仁的十万大军,横着当人肉长城也挡不住二十万铁骑,你要北京保卫战重演吗啊!!!

  大雨灾刚过去,大明刚要收获一茬红薯垫垫肚子,你折腾土地改革就罢了,你还要打仗?你说,你说,你当初派王守仁去河套,是不是就是这个目的?!!

  你行啊徐景珩!好你一个一石二鸟,徐景珩我告诉你,你折腾起来的摊子,你给收住,皇上才五岁啊,你怎么那么狠心那你?!!!

  杨阁老的心里,皇上要这般土地改革,那就是和天下人为敌,自古以来这般改革的下场有哪个好的?商鞅五马分尸,范仲淹王安石都没有好下场,即使皇上是皇帝。

  更何况还有外敌压境。

  张璁、桂萼、夏言几个,都是皇上、内阁、锦衣卫……多方护着活着的,桂萼在宣府大同主持土地改革,光是刺杀经历不下三十次,脑袋别腰带上拿命拼。

  杨阁老不敢去想,徐景珩是不是要借着外敌压境,压迫文臣武将世家们顾不得反抗湖广土地改革,杨阁老不想去承认,徐景珩疯了。

  杨阁老的信件八百里加急发回北京。不知道,在信件来回的时间里,皇上又办了好几件大事。

  费宏回来北京城,进入内阁;毛纪升任内阁阁老,刑部尚书一职有六部九卿公选,颜颐寿接任……皇上要捅破天,但不是这个天。皇上从来没有觉得,他作为大明的“天”,或者“君”、“父”很难很难的样子。

  皇上找来西厂张永,只问他:“琼州府的盐都到哪里?”

  张永笑眯眯的:“回皇上,盐都运到京城通州仓库。”

  皇上小小的满意,转头,吩咐张佐。

  “给叶尔羌汗国国王、土鲁番首领满速儿都写信。告诉他们,如果两边不帮,朕封他们做忠顺王,盐巴交易增加一半。”

  顿了顿,又想起一个事儿:“江南的文嘉等人,都到叶尔羌汗国,告诉叶尔羌汗王,务必给朕照顾好朕的子民,文嘉等人安全无虞,朕另有重赏。”

  张佐麻利地领旨:“奴婢立即发信。皇上,两位汗王,忠顺王,给哪一个?”

  皇上迷糊:“加一个忠义王。”

  张佐脸上的笑容大大的,声音那个谄媚:“奴婢遵旨。”

  张佐下去吩咐秉笔太监写信,安排八百里加急寄出去。张永犹豫一下,另有事情禀告:“皇上,达延汗的四子再次来信催,要和大明联手,遏制巴尔斯博罗特汗。”

  皇上对北元的内部纷争本没有多大兴趣,皇上的性子天生霸道,又有徐景珩的教导,对那些分化拉拢打压等等手段的认识——一切都建立在打服后的威严上,否则就是给敌人喘息壮大的机会。

  皇上琢磨片刻:“暂时拖住。不要他们一起攻打大明。”

  “奴婢遵命。”

  大明这个时候的实力,不能横扫漠西、漠北、漠南。皇上的目的,是打一仗再互市,争取十年十年他好长大,大明也长大。

  怎么用现有的实力,要蒙古妥协,退兵,签订合约……

  琼州府的两吨官盐,有谁押送这些官盐去边境,达到合理利用?

  文武大臣都认为战事紧张,湖广的土地改革一定是不了了之……

  皇上琢磨着琢磨着,想起来湖广的宗室,尤其那个兴王——

  文臣不灵,之前因为湖广土地改革的事情闹腾,内阁六部都是死谏的架势,现在还闹脾气。

  武将不灵,武将都要打仗。而且武将押送,更是激起来文臣那根敏感脆弱的小神经。

  勋贵外戚,勋贵世家的子弟都跟去打仗,剩下的,要和文臣制衡。魏国公也要赶回去南京,稳住江南、整顿南京,保证这两年的粮草鱼米北上。

  剩下的可不就是宗室?要做事情好,现在事情来了,那就用。

  皇上特大方。当然,宗室们要是不想去,皇上也不担心。有魏国公亲自押送去边境也行,南京有魏国公世子看着,也没事儿。可既然宗室冒头了,那皇上就要说到做到,给予机会。

  英明·皇上接着吩咐:“有湖广的镇守太监,去通知兴王和楚王,朕要他们押送官盐去边境……”张永刚要答应,又听到一句:“嗯嗯,如果兴王有心,这个时候,应该给朕上书。”

  张永一个激灵:“皇上,你是说,兴王?”

  皇上学着徐景珩一副不动声色的模样儿:“兴王有心,这是一个好机会,去一趟边境,直接来北京谢恩,进入朝堂。”

  张永:“!!!”张永因为皇上可爱的小样儿瞪大眼睛,反应过来,不由地着急:“皇上,兴王是宗室……而且,兴王……”张永想说,兴王那当年,那可是预备的继承人……

  皇上看一眼张永,张永这话就说不下去。皇上也没问他:“张永莫要担心,兴王有反心,然兴王也是朕的子民。”张永更担心了有没有,皇上明知道兴王有反心,还要用,这心有多大!

  张永简直要哭出来,脑袋一转,就看到皇上一瞪眼:“不许去找徐景珩告状。”

  张永眼泪汪汪,然而皇上又跟着一句:“不许去打扰徐景珩。朕做得对,徐景珩知道,也会这么夸朕。”

  好不自恋的小模样。张永只会哭了。

  去年大明水师出发去南海,一直留心大明税务和盐业的徐景珩,做出相应的安排,东厂江斌在小琉球晒出来海盐,世人都知道。不知道的是,西厂张永也在琼州府晒出来好盐。

  大明的盐多了,恰好挨着一次大雨,大明最大的天津卫长芦盐场遭灾,大明严重缺盐,小琉球的盐就这么,顺势地,和那红薯秧苗儿一起,朝西南四省和边境运送,两淮盐商反应过来,只有干瞪眼。

  但是盐业的利益太大,饶是如此,争斗起来整个江南不安生,内阁天天哭诉要徐徐图之,不能硬来。皇上就从善如流地答应,剩下的琼州府盐,皇上一直没拿出来。

  这次,皇上的目的,全在他给巴尔斯博罗特汗的信里——要打,朕就打。要和谈,朕也答应,朕把盐铁鱼米都准备好,秋天红薯就收获一茬儿,人吃饱正好动一动……

  这也就是巴尔斯博罗特汗,守着二十万铁骑不敢动的原因。大明的实力摆在这里,拼人头,拼粮草,大明尽管不是稳赢,但大明不怕。大明五岁·皇帝·朱载垣,从来不怕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