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一心只想搞事业 第122章

作者:奶酪月亮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厂里所有工人都能分到房子!

  听到这一消息时,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像纺织厂这样头阵子还在闹倒闭,如今又成了麦田服装厂分厂的厂子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钱来建家属院给工人的。

  尤其是县里其他几个厂的领导和工人们在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更是全都笑得前仰后伏,怀疑纺织厂的人是受刺激了,竟然异想天开到如此地步!

  连县里最有钱的机械厂都没办法保证给厂里全体职工提供住宿,一个濒临倒闭,还得靠成为分厂才能得以喘息的纺织厂竟然说他们要建家属院,还是全体工人都能分到房子的那种?他们也真不怕吹牛皮吹到天上去!简直让人听了以后都能笑掉大牙!

  当然了,虽说大部分的人都不咋相信这个消息,甚至还有不少其他厂的工人跟着一起幸灾乐祸,但这其中,也不是没有怀疑、好奇的人。

  “赵姐,我记得你二妹子和妹夫两口子都在纺织厂上班,他们就没透出啥消息来?这纺织厂是不是真要盖房给厂所有人工人?我看最近这事儿传得挺邪乎的,多少得有点一句,总不能是空穴来风吧?”说这话的人,是在皮鞋厂上班的工人,被她问的人是蔡东方的大姨子,赵迎春。

  问这话的人本来是想通过赵迎春探听探听关于纺织厂建房的事情,因为头阵子有个媒人想给她说个在纺织厂上班的对象,她当时因为听说纺织厂要倒闭了,连见都没见就直接拒绝了,如今这听说纺织厂要建房了,她心里多少有些后悔,生怕这消息是真的,自己错过了这么好的相亲对象,又想着这消息要真是真的话,自己还能不能再联系联系那媒人,看看还能不能再给安排个见面。

  这人心里存着事,着急想知道自己能不能从赵迎春这得来消息,说话间也就忽略了赵迎春在听到她提起她家二妹子和二妹夫时就板起来的脸。

  蔡东方的爱人叫赵秋菊,没出门子的时候,搁家里排行老二,上边就赵迎春这一个大姐,下边则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赵迎春和赵秋菊岁数差距不大,从小就不对付,尤其是在各自结婚嫁人以后,赵迎春一开始嫉妒赵秋菊嫁给了蔡东方这个大学生,后来在蔡东方因分配老师的原因而备受冷落、排挤时,她又没少在赵秋菊面前说风凉话,导致姐俩的关系彻底决裂。

  这些年也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她上哪儿知道纺织厂建房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去?但不管知不知道,赵迎春都是宁可咬碎了银牙,也盼着这消息是假的!

  她和她对象在皮鞋厂工作了这么多年,也都没能得到厂里的分房资格,至今还都跟公公婆婆还有小叔子一家挤在一起住呢,凭啥她赵秋菊能跟着蔡东方享福住新房?!

  这样想着,赵迎春手里的活计没停,没好带气地对还等着自己答话的同事甩了一句:“你要是想知道消息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直接去问纺织厂的人呗,问我干啥!反正我没听说过这事!就算是建房,也分不了我一间,跟我有啥关系!”

  说完,赵迎春也没理会同事因自己的话而显得格外难堪的表情,宛如泄愤一般,继续轧着手里的皮子。

  在愈演愈烈的传闻中,这样的对话几乎填满了花阳县老百姓因没有太多娱乐而显得十分枯燥的生活。

  所有人都在好奇、关注着纺织厂的事情,有事没事都会装作不经意地绕路去纺织厂和它旁边那片荒地附近走一圈,看看里面有没有新的变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为传闻究竟是真是假而等待得越发焦急的时候,纺织厂的悄无声息则成了人们笃定传闻是假的,是纺织厂自说自话行为的铁证。

  嘲讽的声音就又一次席卷而来。

  然而,大伙儿这样幸灾乐祸的态度并没能持续太久。

  因为,纺织厂真的在他们厂旁边的地上开始动工了。

  整个花阳县就这么大,有点风吹草动就能传遍整个县城,传给所有人知道。

  在一辆辆卡车拉着一批又一批的,来自麦秆公社的工人、打地基用的红砖和建筑工具,来到花阳县,全都停驻在纺织厂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怀疑。而当这群人真的开始动工,嘿呦嘿呦地打起了地基,且面积不小,一看就真的是要正儿八经的动工的时候——

  所有人,都震惊了。

  …………

  在纺织厂这边以十分符合当下季节的情绪,春风得意的忙活着打地基、盖房子的建筑工作时,县里另外几个厂子的厂领导们可是有些坐不住了。

  以机械厂的谢厂长为组织者,皮鞋厂的皮厂长、毛巾厂的金厂长、食品厂的史厂长、烟草厂的曹厂长为参与人员,全都不用说就自发地凑在一起,准备开个私下会,说说关于纺织厂,主要是纺织厂头阵子说要盖家属院,最近也真开始动工的事情!

  要说这几位厂长,肯定是烟草厂最有钱,机械厂规模最大,食品厂最受欢迎,皮鞋厂和毛巾厂则资格最老。

  在这其中,参与进来,又没能完全参与,只是纯粹作为这次会议主题内容的纺织厂比起这几个厂子,就的确是略差点,这也是为啥其他厂子领导都多少有些排斥纺织厂的原因,更是大伙儿在得知纺织厂建房消息后,越发坐不住的原因——

  盈利如烟草厂,规模如机械厂,受欢迎如食品厂,老牌资历毛巾厂和皮鞋厂,也都没有纺织厂这跟坐了火箭似的发展速度,头一阵子还说要倒闭,结果才过了个年就要建房,这上哪儿说理去啊!

  这感觉,就好比期末考试,一直成绩领先的三好学生,突然被班里说着就要被劝退的倒数第一给逆袭了一样,换谁能接受?

  这样愤愤不平的情绪,促使了这几位厂长凑在一起开会,打算好好研究、商讨关于纺织厂问题的行动。

  而开会地点,就被安排在了下班后的机械厂会议室。

  咋说也是开小会,还是得低调点,机械厂地方大,从后门进来直接就能到会议室,再加上工人们也都下班离开了,只有厂长们在,说起话来,也是既方便又自在。

  ……

  会议室里。

  向来脾气火爆的烟草厂曹厂长一拍桌子,语气里充满了愤懑与不解道:“纺织厂哪来的钱建房?他们要是有这钱的话,还至于干不下去要倒闭,最后迫不得已让下边公社的厂子给吞并了?!可要说他们没钱,那这声势浩大都开始打地基的钱又是哪儿来的?”

  “有没有可能是那个麦田服装厂出钱给他们盖的房子?”毛巾厂的金厂长说道,“咋说纺织厂也是县里的老厂子了,就算是成了那个公社厂子的分厂,工人和领导们心里也肯定都不服气,尤其是那个麦田服装厂的厂长还是个女同志,想要轻易收服王立业他们那人群也是真的不容易,估计是想拿钱安抚?”

  “老金你这说法也太天真了吧?换你是那个麦田服装厂的厂长,你会拿自己厂里的钱给一群不服从你管教的工人们盖房?别说给盖房了,要我就给他们都开除了,重新招新工人!”食品厂的史厂长没忍住地翻了个白眼,话糙理不糙地说着在场所有人都认同的大实话。

  这时候,皮鞋厂的皮厂长看向了一直没说话的机械厂谢厂长,问道:“老谢啊,我可听说这位麦田服装厂的厂长不光是个年纪极轻的女同志,还是你们厂里头一个六级技术工人的闺女?”

  一听这话,其他几个厂长也都不说话了,全都目光炯炯地看向谢厂长,眼神里都透着类似“你有这关系竟然不跟我们说,是不是想吃独食,单独跟那女厂长联系,问清楚他们拿啥盖的房”的意思。

  突然就被扣了一顶“知情不报”帽子的谢厂长:“……”

  面对众人越发不善的目光,谢厂长连忙说道:“不是,老皮,你打哪儿知道的这消息?我这个当厂长的都不知道,你怎么就知道了!”

  “你之前都不知道这事儿?”皮厂长同样差异,“那位麦田服装厂的苏厂长最近可是总会在下班的时候跟你们厂那位苏师傅一起回家,我都看见好几回了!真真的!”

  谢厂长一脸无语:“在你说这话之前,我都不知道那女厂长是姓苏,更没见过她长啥样,我上哪儿知道去!”

  其他几位厂长:“……”

  好吧,他们也不知道。

  谢厂长又问:“老皮,我们都不知道,你是咋知道的?”

  看着众人将刚还看向谢厂长的怀疑目光又转而看向自己,皮厂长知道自己这是误会了谢厂长,平白无故弄出了个乌龙事件不说,还把自己给整成“嫌疑人”了。

  他连忙解释道:“我们厂的皮鞋在县商场也有专门的柜台,我过年的时候跟着媳妇孩子去商店买年货,想着说顺路去皮鞋柜台瞅瞅,结果麦田服装厂的柜台就在我们柜台旁边,正巧那天那位苏厂长也和家里人在商店里,我一开始不认识她,只觉得这小姑娘长得挺漂亮的,我儿子瞅了好几眼,我嫌他这样有点丢人现眼,就说了他几句,结果就听见服装柜台的负责人管那小姑娘喊了一声,苏厂长……”

  说到这,皮厂长又看向谢厂长:“我之所以知道那是你们厂的工人,也是当时跟着苏厂长一起买年货的中年男人穿着的棉衣里头,透着的是你们厂的工服,我托人打听了一下,才确定这人是你们厂一个叫苏刚山的六级工。我以为老谢你早就知道……”

  “行了行了!”皮厂长话没说完,就被曹厂长给打断了,他一脸不耐烦道,“咱们今儿聚在一块不是为说张家长李家短的,说的是纺织厂盖房的事情!说来说去,到底人纺织厂盖房的钱哪来的?你们谁能说清楚这个?!”

  “……”

  行吧,谁都不知道,也谁都说不明白。

  沉默了片刻后,史厂长猛地拍了下大腿,说道:“既然咱们都不知道,又都不好意思去找纺织厂问,那咱们不如去找县长或是书记?都是一个县里的兄弟厂,咋能光看着纺织厂吃肉,咱们连点汤都喝不上呢!”

  众人一听这话,也反应过来了。

  是啊,有困难找领导啊!

  他们这私下里瞎叭叭管啥用,得让领导去找纺织厂施压,让纺织厂把他们能有钱建房的原因说出来,把具体的过程、计划都分享出来,让他们也能跟着一起获利才行啊!

  虽然他们幸灾乐祸,看热闹不嫌事大,私下里开小会,背地里看纺织厂的笑话,但他们还是纺织厂的兄弟厂!要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

  想到这里,众人脸上都浮现出了几分迫切的神情,彼此的目光互相对望,并有所领悟后,几个人就都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而就在这几位厂长怀揣着想要借助县政府向纺织厂施压,以此来为自己的厂子谋福利想法而越发坐不住的时候,已经彻底俘获了纺织厂全体上下工人们的尊重与忠诚的苏曼,则在整理好了手头的工作后,悠然地带着两份计划书,准备出发去县里了。

第131章

  苏曼带着两份计划书去县里找县长和书记,自然不可能是只为了一件事,这厂子建房的计划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属于邀功,好能借此引出她已经筹谋许久的,真正的计划——

  “……关于全县生产、种植改造和企业、工厂发展,一条龙计划?”欧县长和汪书记两个人在昨天就已经得知苏曼今天要来做汇报的事情,出于对厂子建房计划的好奇,他们是特意将今天上午的工作都挪到了下午,空出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给苏曼做汇报。

  可,说好的建房计划呢?

  还有这个啥一条龙计划,又是什么?

  欧县长和汪书记对视了一眼,看着对方都茫然的目光,便也都没不懂装懂,直接看向坐在对面的苏曼,问:“小苏同志啊,你昨天在电话里和我们说了今天要过来做汇报,但你也说了,是要汇报关于纺织厂建房的事情,可,建房的计划呢?这个一条龙计划又是什么?”

  “建房的计划在这里。”苏曼将自己放在桌上的另一本计划书往前推了推,“这本计划书是我熬了好几个通宵写出来的,可以说是手把手教程,只要通读一遍,就能知道该怎么将纺织厂建房的方案照搬到县里的其他厂长身上,简单易读,十分好懂。”

  苏曼的意思也很好懂,就是这计划书只要不是傻子,不是不识字的人看了,就都不用她再解释、解读什么,就都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她浪费时间特意说明。

  欧县长和汪书记听明白了她话里的意思,便想着把桌上的计划书拿过来看看里面具体的内容,确定一下它是否如苏曼所说得那么简单、易操作,好能尽快推广出去,争取能在今年实现全县工厂的建房计划。

  然而,欧县长的手慢了,计划书让汪书记先一步拿起来了不说,他伸出去的手也跟着摸了个空,多少是有些尴尬,只能当做是个假动作一样,伸出去又抬起来,再摸了摸脑袋以后,跟苏曼推心置腹起来。

  “小苏同志,你拿这份计划书交给我们的意思,是不是代表你不介意其他厂子复刻纺织厂的建房计划,也不介意县里以此做宣传?你真的愿意把你想出来的主意分享给大伙儿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县里也绝不会占便宜,你有啥想法或是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也都会尽量满足你的!”

  这倒不是欧县长以己度人,也不是他小看了苏曼,觉得她唯利是图,主要是像这样的计划,换做县里任何一个厂的厂领导都一定是会藏着掖着不让其他人学去,以此保证自己厂的利益。

  但苏曼不是别人啊。

  欧县长自觉在和苏曼这几次的接触中,对她的为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她是个真正想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也知道她是一个极有抱负和野心的人。

  他这么问的原因,主要是苏曼已经把第二份计划书都拿出来了,此次前来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为的就是让他们同意第二份计划书呗。

  不如主动问一下,给即将能够造福县里更多工人的,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功臣苏曼一个台阶,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果然,欧县长这边话音刚落,苏曼就十分上道地紧跟上来,说道:“这种能够造福工人,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帮助咱花阳县发展的事情我怎么能藏着掖着呢!之前没说也是担心计划不够完善,担心出纰漏,所以就拿纺织厂作为试点,把每个步骤都琢磨清楚以后,地基也都已经打好了,确定没问题了,我这才敢把计划书拿过来给您和汪书记。至于奖励,我觉得大伙儿能靠我这份计划书,都住上楼房,就算是奖励了!”

  说到这里,苏曼停顿了一下,嘿嘿笑了两声道:“当然了,领导给的奖励要是不接受,也是对领导的一种否定。所以,您看我这一条龙计划书……”

  “小苏同志你呀!”欧县长了然地给了苏曼一个促狭的目光,道,“行了行了,既然你这么看重这份一条龙计划书,那就先放在我们这,先把建房的事情确凿好了以后,我保证会和汪书记认真看,也保证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这样你觉得可以吗?”

  “可以可以!”苏曼笑着,又问道,“那我这个月底等您和汪书记消息?”

  欧县长:“……”

  啥叫顺杆爬?这就叫!

  …………

  说话间,汪书记已经将苏曼带来的建房计划……好吧,用建房实操指南来形容它会更合适的计划书给看完了。

  很详细、很具体、很有实际操作型;

  很简单、很易懂、很让人一目了然。

  只十来分钟的时间,汪书记就把全部内容从头看到尾,这让他不光对推广各厂建房这件事情有了一定的把握,还对苏曼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这篇建房实操指南中,无论是字里行间透露的学识、见识和文笔,还是流露在具体步骤中的野心、远见和细节,都足够能让汪书记意识到,作为撰写者的苏曼的高能力、高水平才华,和她虽有私心却也不能否认半分的,对想要改变、提高花阳县生活水准的坚定决心。

  这让一直以来都扎根在花阳县,心里也同样期盼这个地方能够越变越好的汪书记彻底放下了对苏曼之前手段的抵触与防备,升起了不少对她的欣赏。

  “小苏同志,关于你拿来的另一个计划书,我和老欧肯定会认真阅读,好好研究的,这一点你大可以放心!只是弦子当务之急的,是关于县里各厂建房的事情。”汪书记开口加入了对话,“像是这里,你写了一条贷款盖房,可钱都是工人出的,咋又成了贷款,需要还贷呢?”

  “您是问我写在纺织厂集资盖房案例后的另外方案吧?”

  “对,头面写的的确是关于纺织厂全体工人集资购房。”

  汪书记能理解这两种集资方法的意思,但却不明白苏曼为啥会在已经有了纺织厂这样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案以外,又写出了这样略显不稳妥的贷款方式。

  这年头的人大多还是求稳,像抵押贷款这样的形式,也几乎都是得等到再过几年改革开放以后,才能够有所普及地面向大众,被更多人所得知,但真的有勇气尝试的人,仍是占少数。

  更多的人在缺钱的时候,还是更愿意先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借钱,或是向单位申请预发工资这样更加稳妥,也不用利息的方式。

  汪书记的发问,主要是担心苏曼在计划书提出的贷款盖房会让厂子、工人背上负债,怕各大厂子一心只想着建家属院而贸然去贷款,最后反而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听完汪书记对贷款所持的疑虑态度后,苏曼道:“我在计划书中所提到的贷款盖房,并不是让厂子去找银行或是合作社进行贷款,而是让工人向厂子贷款。”

  汪书记更加不解:“这,工人们怎么跟厂子贷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