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后娘与萌崽崽 第109章

作者:乔微安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李玉凤已经把猪大肠的一端用水草扎紧, 猪血加上盐水遇到冷空气很容易凝固,这时候的动作一定要快,用李玉凤平时灌油用的漏斗插到猪大肠的另外一端, 快速把猪血灌进去,然后封口, 再用草绳每隔十来厘米分段扎好, 静置十来分钟就可以下锅去煮了。

  煮到整个血肠鼓起来就可以捞出锅降温,夏天可以直接放到冷水里降温,冬天可以不放。

  这时候再调一个酱汁, 起油锅把紫苏和韭菜放下去翻炒两下倒一小碗水下去, 水开加入盐糖和一点点酱油调味, 最后用生粉水勾上一个薄薄的芡汁就完成了。

  血肠吃一段剪一段,切血肠的刀一定要足够的锋利, 手起刀落切成半厘米左右的薄片,最后淋上酱汁,一道地地道道农家杀猪时才能吃到的血肠就完成了。

  今天的屠宰任务很重, 苏振华临近中午又回来了一趟,说中午也在酒堂搭个伙,不回来吃饭了, 下午还得分猪肉。

  苏笑笑给他切了一盘血肠,让他带过去给大家伙都尝尝。

  苏笑笑做了挺多的, 苏振华就直接端走。

  今天早餐吃猪红和红薯, 李玉凤煮的那一大锅粥还没有吃呢, 中午得先把它消灭掉。

  苏振中和梁红梅中午到的家,这次也是拎着大包小包回来,夫妻俩见到龙凤胎也是稀罕得不得了,抱着就不舍得撒手。

  “上会见还是一点点大的小豆丁呢,现在都这么大这么漂亮了呢,瞧我们家小闺女漂亮得哟。”梁红梅抱着扎了两个小髻子的小汤圆真的稀罕到不行,没办法,苏家人都馋闺女,到了他们这一代只有小汤圆这么一个小闺女,都疼到心坎里了。

  苏笑笑说:“大哥大嫂回来得正好,正准备吃饭呢。”

  李玉凤养了不少豆芽菜,苏笑笑用煮过血肠的汤烫了半盘垫在底下当青菜,上面铺上半盆切好片的血肠,淋上酱汁放到小碳炉上煨着吃。

  中午全家人就在厨房围着小碳炉吃了饱饱一顿。

  今天的洗邋遢的任务很重,除了最小四个崽崽去午睡,其他人继续洗洗刷刷,全家人齐心合力又干了一个下午才把屋子里里外外洗个干干净净。

  这时候苏卫民和苏振华托着满满一大盘猪肉回来。

  李玉凤看了倒吸一口凉气:“今年分这么多肉?”

  苏卫民乐呵呵点了点头:“托杨老师的福,今年咱生产队算是风风光光过了个大肥年,咱们队的猪肉又肥又好,可把隔壁二队的社员都羡慕坏了。”

  苏笑笑见苏卫民还托着一大盘猪血回来,筐里还有一副猪大肠,十分诧异:“爹,你怎么还拿这么多猪红和大肠?”

  苏卫民有点不好意思说:“闺女啊,大家都说你做的血肠好吃,我就都带了回来,到时候给他们一人送个两三段,爹挑过来帮忙的社员都是家庭比较困难的,一年都难得吃上几回肉。

  像树根家里只有一个八十岁的奶奶,他说他奶奶几十年没吃过血肠,中午的时候还问我能不能自己那份不吃带回去给他奶奶尝尝,我们那么多人一人也就尝个一两块,那孩子早餐猪杂粥里的几块猪杂都偷偷留给奶奶吃,我看着不忍心,就说让他吃了,等下午把大肠和猪血拿回来给让你全做了,到时候给他们一人送一点过去,闺女,这量太多,你一个人做的话很累,你不用动手,指挥振中和振华动手做,你看这样行不行?”

  苏卫民就是这样一个大队长,脾气最大的时候就是苏笑笑出嫁前村民戳脊梁骨指指点点那两年,凡是背后说闺女闲话的,他见到一个骂一个,闺女嫁人过得好之后,他整个人又恢复平和,他身上有着劳动人民最朴实无华的优良品质,善良勤劳公平先人后己等等。

  苏笑笑说:“这个不难做,大哥二哥帮我把猪大肠洗干净,猪红过滤后,我来调料就行。”

  苏卫民喜出望外,搓了搓手说:“那敢情好啊,对了,这些肉也腊起来一些,到时候你们带回部队吃。”

  苏笑笑叹了口气:“爹,我和韩城都有工资有肉票,孩子们都能自己赚口粮,家里吃口肉才不容易,你不用总想着我们。”

  苏卫民乐呵呵道:“你和韩城留了那么多钱在家里,你娘听你的话,每个礼拜都会去县里买肉吃,你大哥大嫂也会割肉回来,这两年偷摸着卖肉的人也多了起来,很多都不要票,家里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自己养的猪特别香。”

  老苏家的生活不能跟城里比,但是在村里的确是过得不错,伙食好了以后家里三个孩子的确是同龄人里长得最好的,又都是知足的人,对于这样的日子他们还是很满足的。

  苏笑笑知道再过几年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想了想对苏振华说:“二哥其实可以跟杨老师去学下养猪技术,多一门技术多一条出路,说不定以后用得上,爹,如果可以的话今年跟公社申请再多养几头猪,任务完成得好说不定还可以办一个大型点的养猪场增加公社的副业收入,让全公社的社员家家户户有肉吃。”

  苏笑笑想的是目前的状况是计划经济的政策下,城里人手里有钱但是没有票,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很多人其实攒着不少钱,市场经济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的购买欲会随着市场开放一下子爆发出来,对物质的需要呈现出井喷的状态,别的不说,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

  她娘倒是可以开个裁缝店卖成衣,以后有机会开个制衣厂。

  所谓民以食为天,大哥大嫂在食品加工厂待了这么多年攒下了不少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守旧的国企走下神坛,自己开个食品厂也不是不可能。

  二哥二嫂可以在村里搞养个殖场,苏家村离县城很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光是运输成本就能省下不少,除了卖鲜肉还可以作为大哥工厂的上游,供货给大哥的工厂。

  当然,这些都只是苏笑笑自己构建的蓝图,能不能这样做,愿不愿这样做一切都是未知,但这是的确是一条非常理想的产业链,如果可以实现的话,带着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都不是梦,还是那句话,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手艺总归是多一条出路。

  苏卫民倒吸一口凉气,在他看来让自己生产队的社员过年人人有肉吃,过上个大肥年就已经很满足,开养猪场那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哪里还敢托大让全公社的社员都吃上肉?

  “闺女,你这个想法有点大了啊。”

  苏笑笑笑着说:“爹,我也就那么顺口一说,养猪的事我哪里懂?但是你干了这么多年生产队队长,老书记是不是快退休了?他不是跟你谈过以后让你顶替他的位置么?你以前考虑的是生产队的事,以后可能要考虑的是全公社的事了,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反正二哥多学门技术也没有坏处。”

  苏笑笑也是点到即止,但是她这番确实在苏卫民和苏振华的心理都埋下了一颗希望种子,连从不爱思考问题的苏振华都想了想是不是有这个可能。

  苏振中就非常同意苏笑笑的说法:“爹,笑笑的是对的,现在实践证明了杨老师的养猪方法可行,而且养得很好,是可以让振华跟着他学习,开年后也的确可以向公社多申请猪苗,加上振华一个去养猪场学经验,以后说不定真的有大用处。”

  到底是读过书嗅觉敏锐的通透人,虽然说不上来,但多少也能感受到一点时代的变化。

  见大儿子也这么说,苏卫民点了点头:“这些都等过年后再说吧,今天咱们的主要任务是灌血肠,晒腊肉。”

  苏笑笑看到还有一副粉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爹,咱们再灌一些腊肠吧,味道调好了比腊肉好吃。”

  苏卫民对闺女一向是有求必应,这种小要求哪里会能不满足她,乐呵呵地大手一挥:“好,今天咱家灌血肠,晒腊肉,晒腊肠。”

  全家人都是行动派,说干就干。

  留下足够过年吃的肉,剩下的全部拿来晒腊肠腊肉。

  家里人手多,苏笑笑只要负责调味就好,除了灌血肠,苏笑笑还打算灌一点肉肠留着大年三十吃。

  人多力量就是大,没一会的功夫就把家里所有的肉和下水都处理好了。

  血肠出锅放凉后,苏卫民和苏振华给今天参与杀猪的社员家里一人送去三节,杨南怀那里也送了三节,家里剩下的也就不多了,不过这东西吃多了也是容易腻,吃个两三顿也可以了。

  转眼便是年二九,又到了一年一度家家户户开油锅的日子,今年的年二九不仅仅是开油锅的日子,也是一年一度开鱼塘的日子。

  这种盛况家里的崽崽自然都不会错过,往年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去看的,但这两年家里的崽崽见风长,三个大哥哥都已经是一米四五左右的个,跟村里一些矮小的老奶奶差不多高,他们带着弟弟妹妹去也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暖冬的清晨太阳高高挂,阳光晒在身上也是格外的舒服,今年家里还添了三条小尾巴,吃过早饭之后三个大崽崽一人背一个小崽崽,小豆包背上姥姥给他新做的大公鸡书包,一串朝气勃勃的孩子高高兴兴踩着朝阳去鱼塘看放鱼,这阵仗不可谓不壮观。

第142章

  小肉包着实是沉, 又不安分,总爱动来动去,怎么说都不听, 几个哥哥只好放他到地上走一会, 又轮流背一会足足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慢慢悠悠来到了鱼塘。

  今年风调雨顺,前来看开鱼塘的人更是人山人海,看见老苏家这一串孩子真是羡慕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三个小崽崽第一次见这么多人, 长得又实在是可爱得紧,热情胆大的社员总忍不住逗逗他们, 幸亏他们不怎么怕生, 几个哥哥又护得紧,说说话逗逗笑可以,动手动脚碰弟弟妹妹可不行。

  当成片的鱼群从鱼塘一跃而起的那个瞬间, 辛勤劳作了一整年的劳动人民脸上全是丰收的喜悦, 饭团和豆包虽然都见过, 但那一年毕竟天冷没有这次壮观,再看一次依旧觉得震撼, 这些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劳动人民的脸也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如果所有地方都能像苏家村这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该有多好。

  今年又是大丰收的一年,社员们排队分鱼, 家家户户又多分几斤,有鱼有肉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大肥年啊。

  苏卫民拎着苏笑笑最喜欢的大胖头鱼上来,小肉包初生牛犊不怕虎, 看了眼伸出小肉手去抓胖头鱼的脑袋,他一抓, 胖头鱼动来动去用尾巴打水, 水直接往他脸上溅, 小家伙被溅了一脸水还不肯松手,一个劲地说:“鱼鱼,滑滑,麻麻做,好茨~~”

  虽然小家伙的口齿还不怎么清晰,但那馋嘴的表情足以让看热闹的社员们乐得哈哈大笑。

  苏卫民赶紧把小肉墩抱起来才免得他弄湿衣服。

  苏家村过年的传统习俗其实十年如一日,和往年并无二致,家家户户尽可能拿出家里最好的食材做一桌年夜饭犒劳辛苦了一整年的家人,崽崽们洗白白换新衣,饭桌上要留下半条鱼压年象征年年有余,饭后结伴去河边放烟花炮竹,长辈们往崽崽们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家家户户都记得抢零点的首响炮,大年初一崽崽们都要早起给长辈们磕头讨利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喝早茶吃油炸等等等等,年复一年都是这样的流程。

  苏笑笑带回来的布不够多,仅仅够给每个崽崽做一件小衣或者小短裤,但大年三十换新衣,也总算是每个崽崽都穿上了“新衣服”,虽然是穿在里面,但是崽崽们也足够开心。

  暖冬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崽崽们,上一次回来是冷冬,他们经常被关在院子里出不去,这一次不一样了,太阳公公很给面子,每天早早起来工作,过年这几天大宝小宝每天带着饭团小豆包把村子里好玩的地方都几乎玩了一遍。

  大年初四的早上,韩城带着小柱子回来了,全家高兴得像是又过了一次大年。

  韩城带回来的东西真不少,大酱肘子和大烤鸭给各带了两只回来,京八件和首都的特色小吃装了满满的一大袋,还有老爷子和张鸿途夫妻给孩子们的红包,可把家里的崽崽们都乐坏了。

  李玉凤一年多没见柱子,给他发了个红包,抱着孩子揉了揉他的脑袋,比着他的个头感慨:“姥姥第一次见你才到我腰这个位置呢,你马上都要比姥姥还高了。”家里的孩子真是见风长,一个比一个高。

  柱子抱着许久未见的姥姥说:“姥姥,饭团才长得快,我比他大一岁,他都要跟我一样高了。”

  李玉凤笑着说:“大宝比还你大一岁呢,你不也跟大宝差不多高了?”

  “大宝还是比我高的。”小柱子想的却是,饭团长得最快,居然跟比他大两岁的大宝差不多高。

  全家人给小柱子发过大红包,大宝小宝上去就是一个大熊抱,五个大崽崽手拉手把三个小崽崽围在中间一起转圈圈,整个院子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儿孙满堂还个个聪明乖巧的李玉凤和苏卫民更是笑得是见牙不见眼,别说苏家村,他们大概整个公社都找不到比他更幸福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

  苏笑笑看着韩城带回来的东西忍不住问他:“今年发双份肘子和烤鸭?怎么不留给雅丽和柱子爷爷他们吃?”

  韩城多日不见妻子,人多又不好抱她,只柔着声回答:“发的那些年三十已经吃了,这些是老爷子重新叫人去买让我带回来的。”

  “他老人家还好吗?”苏笑笑问。

  韩城点头:“都挺好,身体很硬朗,就是柱子这么早跟我回来他老人家有些不开心。”

  苏笑笑可以想象那个画面,笑了下。

  “柱子改了个大名,修远,张修远。”韩城说。

  苏笑笑默念了下,点点头:“好听,很符合柱子的性格,咱们是明天回去吗?”这名字是真的很符合小柱子的气质。

  韩城点点头:“是的,年初六得上班。”

  苏笑笑蹙眉:“柱子回来住一晚就要走,爹和娘肯定不舍得,要不你先回去,我带孩子们多住几天,到时候坐火车回去。”

  “不行!”韩城语气强硬,摇头说,“你没经历过春运不知道有多挤,小肉包和小汤圆还小,我不放心。”

  苏笑笑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上辈子年年从新闻上看南来北往密密麻麻的春运大军,想想还是算了吧。

  小汤圆抱完心心念念的柱子哥哥,也很想爸爸,“咚咚咚”跑过来抱爸爸的大长腿:“粑粑喔~~”

  韩城弯腰抱起宝贝闺女用自己的额头蹭了蹭她的额头:“闺女,想爸爸了吗?”

  小汤圆扬起小梨涡点点头:“想喔~~”

  韩城亲亲她的脸蛋:“乖,爸爸也想你。”

  小肉包就不一样了,对食物的感知大概是每个吃货的天赋,苏笑笑刚把烤鸭捡出来,小肉包直线奔向烤鸭,对着鸭头张嘴一咬——

  太硬了咬不动,松开嘴接着咬第二口。

  苏笑笑捏捏小肉墩的脸:“松开嘴巴,鸭子还是冷的,要弄热才能吃,不然会肚子痛。”

  小肉包松开嘴,口水还滴在上面:“麻麻,香香喔~~”苏笑笑叹气,她虽然喜欢捣鼓吃食,可也没那么馋呀,小饭团饭量大喜欢吃东西,可他也不是馋嘴,怎么就生了小肉包这么个小吃货呢。

  “是香香,但是还没到吃饭时间呢,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好不好呀?”

  小肉包吧唧嘴眼巴巴盯着烤鸭,但他是个听妈妈话的好孩子,还是点了点头:“好~~”

  中午吃烤鸭,晚上吃酱肘子,苏笑笑都是按照最传统最地道的方法去加工。

  中午的烤鸭配自制的春饼小葱甜面酱,这个季节没有黄瓜,就搭配着生菜一起吃解腻。

  晚上的酱肘子重新蒸热一下,用中午特意多做的春饼卷着稍微焯下水的豆芽韭菜一起吃。

  别说苏振中和苏振华夫妻,就连活了大半辈子的苏卫民都还是第一次知道居然还有这样的方法吃烤鸭和肘子,也是托了女婿和柱子的福啊。

  欢聚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李玉凤知道韩城明天要赶回去上班,下午的时候又带着孩子们去自留地挖了一大担红薯,孩子们带着柱子在自留地打红薯窝,她先把红薯挑回来,要直接放进车尾箱。

  韩城看着满满两筐又大又新鲜的红薯都皱眉了:“娘这也太多了,留着家里吃,要不了这么多。”

  李玉凤摇摇头:“不多不多,饭团喜欢吃新鲜红薯,他自己一顿就能吃两个,小肉包也喜欢吃,家里孩子多,一天煮十个八个,半个月都吃完了。”

  韩城只好眼睁睁看着李玉凤用红薯填了半个车尾箱。

  红薯放完了,李玉凤又说:“韩城你先别关车门,我把其他东西东西一并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