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 第49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翰林院么,不就是随时看着书候着,看皇上什么时候需要伺候笔墨就上去露一下脸。皇上心情好那一天就是人人都想抢着去皇上面前露脸,可是皇上心情不好那一天就大家都恨不得缩到地洞里面去那种。

  季兴邦本就更加喜欢务实,不算太喜欢念书,所以翰林院的生活让他在了几个月就觉得索然无味,想要寻求一个外放的职位。

  于是季兴邦在家中与自己的妻子时晗雪商量这件事,看看怎么才能谋一个外放的位置。

  时晗雪皱眉说道:“夫君,翰林院是新科进士们人人都很想去的地方,大家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你在翰林院的年限不够恐怕会影响你日后升迁的。”

  季兴邦叹了口气说道:“可是我现在活得很痛苦啊,每天都闲的快要长毛了,一点儿正事干不了,心中很焦急的,还不如像曾阳夏那般去参加吏部的考核,做个县令大人呢,起码能管着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起码可以做一做一个县的青天大老爷啊。”

  时晗雪失笑到:“曾兄谋了一个辽东小县的缺,好些人说那是苦寒之地,不愿意去,曾兄家中这么多银钱还谋了那么偏远的一个小地方,好些人笑话他呢。”

  季兴邦感叹道:“别说是苦寒的辽东了,现在便是给我一个西南瘴气之地的偏远县令我也愿意去!”反正前世又不是没有去过,去了之后会发觉那些地方只是听起来比较可怕,其实也还好,更好的是可以自己做想做的事情,不会有现在浪费时间的感觉。

  时晗雪皱眉,既然季兴邦已经说出了这番话来,就说明他真的不适合翰林院的工作,于是她说道:“那我明日申请进宫去拜见皇后娘娘,对她说一说你的想法,问问皇后娘娘有没有什么高招吧。

  前些日子我听闻两件事,一件事是皇上同意魏王殿下出宫建府了,还会像给太子挑洗马等人一般给他挑选一个班底带出宫去建府,若是你想要跟着魏王,我可以帮你谋求一个职位,毕竟魏王是皇后娘娘亲生是四皇子,他很孝顺皇后娘娘的。

  第二件事便是皇后娘娘亲生的九皇子宁王到了启蒙的时候了,目前正在给他挑选一个教书的师傅,想让他开蒙,之后好好成长。你是状元之才,若是想要谋这个职位想来皇后娘娘也会应允的。好处就是你可以保留翰林院官员的身份直接去教九皇子。

  只不过魏王殿下现在比较有实权,现在隐隐有和太子分庭抗礼之势,而宁王太小了,日后估计和大宝无缘,就是一个享乐的皇子,若是跟了他你一辈子就算是闲散人员了,难以进入权力中枢。

  嗯,要不你还是不要在这些皇子身上下注,好好在翰林院工作几年,还是算是皇上的人吧。”

  季兴邦心中知晓四皇子魏王殿下与太子殿下虽然是一母同胞,可是日后和太子争起皇位来可一点儿都没有手软,二人斗得天昏地暗、两败俱伤,还是皇后娘娘更看重太子殿下帮了他一把,太子殿下才稳固住了位置登基了。

  所以魏王这条船一看就是快要漏水的,万万不能上。而九皇子宁王这条船还是很不错的。

  皇上和皇后虽然夫妻恩爱,但是膝下还是有十余个皇子,最后立住了的有七个,其中太子、四皇子魏王、九皇子宁王是皇后娘娘亲生的骨肉。

  日后皇上先驾崩了之后太子登基,皇后娘娘升了太后娘娘,都很有实权的,九皇子宁王虽然是个闲散王爷,但是日子还算过得很不错的,跟着他是个不错的选择。

  更何况日后若是让他出宫基本上是不可能像现在魏王这般在京城里建府,和太子分庭抗礼的,而是会让他离京就封。以九皇子的受宠程度,他的封地定然不会太差,到时候若是一直跟着九皇子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季兴邦说道:“娘子,我一点儿都不看好魏王,我觉得皇上让魏王出宫建府,和太子分庭抗礼是一招臭棋,是乱家之始,现在皇上正值壮年还不太明显,日后弊端定然会渐渐显现,可千万不能上魏王这条船。

  反观宁王我觉得挺好的,日后一个富贵王爷的位置跑不了的,我愿意去教他,这样一来能教书育人有个正经事做,还不用离开翰林院,用翰林院官员的身份去做这件事,不是正好么?”

  时晗雪也觉得这样很好,九皇子还很小,等他长大还有好几年。到时候若是他成器季兴邦可以一直跟着他,他便是不成器季兴邦也还是翰林院的官员,几年后谋个外放的实缺也不错。

  总之就是要让季兴邦稳住心神不要想逃走,稳稳当当在翰林院好好地待上这么几年。

  于是第二日时晗雪正装进宫去向皇后娘娘请安了,她与皇后娘娘说了一阵成婚之后的趣事,便直接向皇后娘娘说了来意,她的夫君季兴邦希望能够成为九皇子宁王的师傅,以翰林院官员的身份教授九皇子学业,请皇后娘娘成全。

  皇后娘娘听了这件事之后很是欢喜,九皇子宁王是她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块肉,虽然不像太子那般是她最喜欢、最看中的儿子,但也深得她的欢心。她自然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师傅。

  翰林院其他的老先生年纪都太大了,她很担心九皇子宁王不能与他们好好相处,反而淘气惹怒了他们,要不就受了责罚,要不就被老先生在皇上面前告状,使得皇上对九皇子印象不好,这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现在季兴邦这个年轻有为的状元郎不在翰林院里面争着皇上的青睐和恩宠,反而不怕麻烦愿意做九皇子的师傅,真是让她欣喜异常,哪儿有不答应的道理呢?

  于是这么一桩两边都很喜欢的“交易”便达成了,皇后娘娘亲自去和皇上要人,皇上虽然有些舍不得季兴邦这个状元郎去教自家稚儿启蒙,但是自家孩子毕竟也还是很重要的,既然皇后娘娘亲自开了这个口,他有些遗憾也只能答应了。

  为了平复季兴邦的心,不让他觉得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失去了圣上的恩宠,皇上在下旨让他去教授九皇子的时候还同时给他官升一级了,现在他已经是正六品的官位,与季兴杰比肩了。

  季兴邦接到圣旨的时候真是兴奋异常,这也太合算、太好了吧!

  作者有话说:

第106章 师徒情深

  季兴邦准备了好些讲义拿着书到宁王所居住的坤宁宫偏殿给他上课, 才刚刚七岁的宁王目前是皇上最小的儿子,他的其他哥哥有些也并未成年,并未出宫建府, 但是因为已经年纪比较大了, 被启蒙过了, 所以一同在御书房跟着另外的先生学习, 并不与他们在一处。

  也就是说季兴邦其实面对的只有小小稚儿——宁王——这么一个学生。

  对于其他的人来说,给人做启蒙先生可能有些跌份,便是升了官位也不愿意来做。因此季兴邦愿意给宁王做启蒙的老师皇后娘娘才会这么的惊喜。

  但是对于季兴邦来说,教书育人是正经事, 山辈子他在科举一途上没有这么顺利,当时为了家计生存也做过人家的西席,况且自己的大堂兄季兴杰以前也给人做过西席,也是给小孩子开蒙,一点儿都不丢人。

  反而这很重要, 季兴邦觉得自己和李思齐为什么现在行得端坐得正?与之前小时候季兴杰的言传身教还是很有关系的。

  师者, 除了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品、为人处世的道理传下来感染一代一代的学生, 让学生们成才或者成人, 日后做个“诚实生活、不犯他人”的正义良善的人士。

  季兴邦从心底里很喜欢和敬佩自己的大堂兄季兴杰, 所以他对自己翰林院的职务、身份这么厌恶,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入翰林院导致了季兴杰的不得不离开,他知道季兴杰很喜欢翰林院这份工作,所以有些自我厌弃。

  近来他与季兴杰交往的时候,从季兴杰口中听到他很享受在国子监教书的生活, 觉得那些学生们虽然有些是纨绔, 有些淘气, 但是他还是认真在教授他们知识,与他们相处得也不错,表示很喜欢国子监这个职位。

  季兴邦松了口气,对自己的厌弃没有那么深了,但是他心中总是存着在翰林院少待一些时间,尽快把位置给季兴杰让出来的想法。

  每日在翰林院的点卯和与同僚之间的应酬加深了他的焦虑,反而现在做了九皇子宁王的启蒙师傅之后,季兴邦兴奋不已地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宁王这个学生身上,想要像之前大堂兄教授自己一般好好教导宁王。

  宁王殿下虽然只有七岁,但是在宫里长大的没有谁不是人精。虽然他现在因为年纪小,展露出来的多是懵懂和天真的一面,但是那也只是他的人设而已,他知道自己的父皇母后对他这么小儿子没有过多的期待,不希望自己这个小儿子有太多的上进心和太多的野心,免得造成朝纲不稳,所以自己也一直装乖装傻,往富贵闲人那个方向走。

  在七岁启蒙之前,宁王其实偷偷谋划过影响自己的父皇和母后,给自己挑选一个好师傅,最好是家世好有名望的师傅,这样一来自己日后便是出宫建府也可以有个可以依靠的势力,说不得长大后能有机会和兄长们分庭抗礼。

  可是没有想到父皇母后的动作太快了,且不听他这个七岁小儿的想法,给自己指定了季兴杰这么一个新科状元做启蒙的恩师,让他老大不高兴了好久。

  季兴邦自己的学识确是不错,能考上新科状元的人能差么?可是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啊!这个季兴邦乃是农家子出身,家中唯一有个做官的亲戚还是他大堂兄,只不过是一个正六品的小官而已,与他自己一般都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

  况且他的妻族也不太行,时家在京城还算不错,但他娶的是时家庶出的女儿,曾在宫中做过女官得了皇后娘娘的宠爱,但是又什么用?宁王殿下自己就是皇后娘娘的儿子,更得皇后娘娘的宠爱,资源重合了啊,完全没有新资源的加入,没有任何意义的!

  况且季兴邦乃是太学出身,天然就是皇上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师承之类的,便是师傅、师兄之类的人也没有几个,整个人简直一穷二白,除了知识在身别的啥也没有了,父皇母后怎么给自己选了这么一个师傅?

  他们两人是打定了主意想要把自己养废吗?就真的这么一点儿资源都不给自己?想当初太子哥哥和魏王四哥启蒙的时候是什么光景?给他们开蒙的要么是朝中大员,要么是勋贵世家出身,可是到了自己这儿就只剩下季兴邦这么孤身一个人了,这是看不起谁呢?

  九皇子带着一肚子的不满开始了他的启蒙生涯,可是作为皇子,还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子,他并不敢对自己的启蒙师傅季兴邦不恭敬。毕竟他现在年纪幼小,还居住在皇后娘娘的偏殿之中,若是季兴邦去向母后告状他不乖,可是很毁他在母后心中的形象的。

  季兴邦自然也看出了小王爷脸上的不高兴和不耐烦,但是他也不以为意,只以为是小孩子想要玩耍不愿意坐下来学习,对学习生厌,而不知道是不喜欢他这个老师。

  季兴邦耐心地教导宁王,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用他自己想象的有趣的事情贯穿起来讲,不知不觉就在其中让宁王把字、词、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都记住了,让宁王进步非常快。

  宁王也不是傻子,他之前对季兴邦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嫌弃他没有资源上,可是接触了季兴邦之后,他才发现季兴邦是真心想要教好自己这个学生的,那一腔热血倾注在教学之中,让谁都无法轻视。

  宁王在宫中见惯了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反而觉得季兴邦如此的真心实意很难得,他觉得这辈子能遇到季兴邦这样一个真心来教他的老师非常难得,于是也慢慢的改变了心态,对季兴邦真心实意的喜欢了起来,对学习也更加的上心了起来。

  小孩子便是再聪明也是小孩子,与大人还是不相同的。你用真心对他,他能感受得到,还会回馈给你他的真心实意,这是最难得的。

  季兴邦在这边与九皇子教学相长,师徒情谊不断飙升,季兴杰在国子监那边的教学成果也很斐然,今年好几个国子监的学生去参加京畿地区的童生试了,竟然大部分通过了,实在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比以前通过的比例高了五成还不止。

  这个成绩一出来之后,好些京城的勋贵们再次反向审视自家的纨绔儿子,发现他还不是那么不可救药,貌似还可以挽救一下的,于是纷纷出手了。

  有些给季兴杰这个孩子们口中的“名师”多送一些礼物,搞好一些关系,想让这个老师日后多看顾一下自家不孝子,让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有些则觉得自家儿子天赋异禀,不能继续留在国子监这个地方耽误天分,得转到太学里面去!所以纷纷走关系甚至想将自家考中童生的孩子运作去太学。

  还真有一两个运作成功了的,但是更多的是做了无用功,灰溜溜地回了国子监继续走第一条路,一时间季兴杰这个名字在京城很是有名,基本上已经与“名师”“化腐朽为神奇”等等划上了等号。

  而皇上在时不时考察了一番九皇子的学习进度之后,对季兴邦也是满意得紧,他觉得季家兄弟二人都是有学习天分的人,不但自己成绩好,还很会教学生,实在是放对了地方了。

  龙颜大悦的皇上给季兴杰升了一级官,他现在有了从五品的官职,又比他的小堂弟季兴邦高出一级了。

  季氏兄弟二人都很开心。季兴邦看着自己的大堂兄季兴杰这么喜欢国子监这个岗位,这么喜欢教导这些学生,也教导学生得这么出色,他也就不像之前那般急着想要离开翰林院,想要把位置腾出来给自己的大堂兄了。

  季兴邦、季兴杰这边在工作上完全理顺了,甚至有些如鱼得水,日子过得很开心,但是时晗雪却觉得有些不太开心了。

  她现在的品级没有变,还是从五品的诰命夫人,还能和做女官时候一样每个月领取一笔俸禄,生活不愁。

  时晗雪却还是很有危机感,以及感到无聊。虽然比季兴邦现在的官位要高,但是季兴邦这么一天天的在做实事,总有一天会赶超她的职位的。而她若是这么一天天在家里耗着,也是显得无聊无所事事,一点儿社会贡献也没有,她觉得日子过得有些憋屈。

  她曾经尝试着和李思微等人聊天,但是李思微等人却觉得她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赶紧怀孕生下孩子,为季家做好传宗接代的事情,等到有了孩子之后她的时间全都被孩子占用了,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整天胡思乱想了。

  时晗雪于是找了找之前与她一同做过女官的女子聊天诉说,这些出宫之后的女官不管嫁人了或者是选择自立女户不嫁人,想法与她是一样的,都想要出来做点儿事情,不想这么在后宅里继续蹉跎人生了。

  做过女官的她们已经习惯了每日都有事情做,不太习惯那种在后宅与人聊聊天、赏赏花、喝喝茶、唱唱戏的悠闲日子了。不过那些自立女户的人可以给自己做主,嫁了人的却还要问一问自己丈夫的意见。

  时晗雪将自己的想法与季兴邦一说,季兴邦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之前他想要去做县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他和时晗雪一同到县里的时候,他做官管前朝的事情,他妻子时晗雪就联合官夫人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夫妻一同将事情做好。

  现在他被困在翰林院里了,不能给妻子带来身份上的助力,自然更不能扯妻子的后腿了。他自然要举双手赞成妻子去做事情了。

  时晗雪对自己丈夫的倾力支持很满意,但是她们几个女官汇集到一起之后才发现,嫁人的女官之中并不是所有的女官家人都会支持她出来做事,时晗雪一边觉得自己嫁给不限制自己出来做事情的季兴邦是一件幸运的事。

  另一方面,所有的女官们都觉得,立女户不嫁人也很香啊!

  那些嫁了人之后现在又被家人限制的女官纷纷后悔不已,有些时候她们真的怀疑自己当时怎么会头铁了去选择嫁给这么一个男人,立女户不香吗?

  男人是什么?我自己有俸禄银子不靠男子生活,却还要嫁给你为你生儿育女,还要被你管着受你限制,我的脑子当初真是被门挤了!

  作者有话说:

第107章 灵毓女学

  时晗雪她们几个女官商议之后觉得如果想要改变女子的地位, 首先便是要提升她们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她们准备办女学,若是女子能懂得知识, 进可考女官, 退也能在后宅教导孩子, 不至于做个睁眼瞎, 还是能多明白一些道理的。

  但是在如何办女学的问题上,大家有了分歧。

  有些家中有钱的女子便提议到:“我们应该自己出钱办免费的女学,让贫民的女子能有念书识字的机会。家中富裕的人家不是没有钱给女儿读书,而是不愿意。

  既然如此, 若是我们的免费女学也招收这般的学生,岂不是给他们‘薅羊毛’的机会?反而让有钱人家占了我们的便宜。”

  但是也有生活窘迫的女官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办免费的女学可是个无底洞,我们现在虽然有些俸禄,但是俸禄毕竟不算很多,便是全拿出来投入进去也是杯水车薪。

  只有我们这么点儿人, 这么点儿钱, 能做出点儿什么事情来?”

  于是两方的人争吵不休,还有人提议让时晗雪这个皇后娘娘的心腹女官进宫去找皇后娘娘说一说, 让娘娘从自己的内库中拨一笔钱出来给大家做事情。

  时晗雪皱眉否了这个意见, 她说道:“现在朝中的时局也不是铁板一块, 皇后娘娘有娘家人要照看, 有女官的俸禄要发放,有三个皇子要养育,手中也不是很宽裕,我们这些曾经的女官现在不能为娘娘分忧也便罢了, 哪里还能再给娘娘添堵?

  我想着我们若是开口去求皇后娘娘拨钱, 还不如都闷着头各自回家去, 不要再说什么从家中出来做事的话了,已然失去了我们几个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初衷了。”

  时晗雪这番话说出来之后众女官们纷纷都是一怔,继而沉默了,再也没有人提到宫中找皇后娘娘帮忙的话了。

  时晗雪很满意,大家事先做好这个“自力更生”的准备很好,况且女官们出宫之后也还是需要一个人领头整合大家的力量,她并不想带领着一盘散沙。

  她自己虽然之前在宫中品级是最高的,但是现在既然大家已经出宫了,她便不想再按照之前的品级来压人,而是想要以理服人,说服大家真心实意地听她的话,愿意一起出来做事情。

  时晗雪继续说道:“关于收钱与不收钱的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我们还是需要收学费,同时发放给在女学里教书的女夫子,让女夫子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有着丰厚的收入,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女子念书。

  我的丈夫是治《春秋》一经的,他对史比较熟悉,曾经和我说过一个故事,那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是鲁国人,当时鲁国有一个政策,那便是如果有人从其他诸侯国将鲁国人赎回鲁国,便可以到官府去领取一笔赏金。子贡有一次赎人之后没有领取赏金,被孔子批评了,说鲁国以后便没有人再会去赎人了。而子路在鲁国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别人送他一头牛,而他收下了,孔子便称赞道日后鲁国必然有很多人会拯救溺水的人。(注1)

  所以我觉得,我们若是想要让其他人家有动力送女孩子去念书,我们自己就要成为她们羡慕的榜样,我们要能过得很好,要能赚很多钱,这样的话他们才会有动力送女孩子去念书,才有念想。

  否则的话,若是我们自己过得穷困潦倒,即便我们再省吃俭用倒贴钱去找女童来念书,人家也会说‘你看,念书做了女官之后有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过成那个样子,有什么意思?’这样还会有什么人愿意将女儿送去念书?”

  众人闻言之后点了点头,她们觉得确实如此,之前那个故事她们也学过或者听说过,当时还有些好奇为何会如此,可是连想到如今的话便很能够理解了。她们这第一批的女官一定要给世人做出一个榜样来,一定要过得很好,否则的话日后大景朝还会有什么人家愿意送女孩子去学习、去考女官呢?

  方针定下来之后她们便开始具体的去分工了,她们准备在京城租赁一个比较好的宅子作为女学的地址,然后招收一些愿意念书的女学生进行教学,束脩会收得很贵。

  但是她们教学的内容会很丰富,除了教授一些文化知识之外,还会教授一些宫廷的礼仪以及进宫的注意事项。

  有另外的课程是因为好些达官贵人家虽然愿意让女孩子去念书,但是只想送女儿进宫去选妃,而不想让女儿去做女官。她们拓展了这些宫廷礼仪和进宫事项教学之后,就能够招收到这一部分的女学生,赚到这一部分家长的钱。

  想来想去这个女学还是需要时晗雪作为山长,众人都很服气她,她便也不谦让,准备将这个女学办起来,还可以将她之前购买的贡院边的宅子拿出来作为女学的校舍,不过也不是白白提供,而是要收女学的租金的,自己不能亏了,其他为女学付出的人也不能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