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千千岁 第169章

作者:蒹葭是草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爽文 穿越重生

  晚上躺在被窝里,明玉问多尔衮:“江南瘦马好看吗?”

  “什么马?江南还产名马?叫瘦马?”多尔衮故意装糊涂,还耍流氓,“你要是想骑马,我今夜可以配合。”

  明玉揪他脸:“才在南边混了几天官场,就学会耍花腔了?你真不知道江南瘦马?”

  今天有人把一对貌美的双生姐妹花领进武英殿,说是首辅大人孝敬摄政王的江南瘦马。

  当时明玉正好也在,多尔衮看了那对姐妹花好几眼,才让人领回去还给首辅大人。

  不喜欢能看好几眼?

  明玉问完松开手,多尔衮无辜揉脸:“我就是好奇江南瘦马长什么样才多看了两眼。”

  好奇?明玉才不相信他的鬼话,当场拆穿:“多铎不也收了首辅送的一对江南瘦马,就养在宫外,宝贝得跟什么时候,你敢说你没见过?”

  为此,多铎跟明玉说话,明玉都不理,当他是空气。只让人把达哲托她带来的药材给多铎送了过去,并提醒他小心花柳病。

  多铎气得脸都白了。

  于是跑到多尔衮面前暗戳戳抱怨明玉管太多,原以为他哥能感同身受,毕竟受明玉荼毒最多的还是他哥,好不容易有个侧福晋还被明玉趁乱给送走了。

  谁知他哥居然站在明玉那一边,劝多铎洁身自好,又把多铎气成了河豚。

  北京城这么繁华他都没去过青楼,有人请他喝花酒也被他婉拒了,只养了两个瘦马做外室,怕达哲生气,以后都没打算带回家,怎么就碍着明玉的眼了?

  管他哥一个人还嫌不过瘾,连小叔兼妹夫都不放过,这女人也太霸道了,手也伸得太长了?

  说来说去,都是被他哥给宠坏了,偏他哥还挺享受。

  多铎不能理解多尔衮的自虐倾向,多尔衮也不理解多铎的花心。达哲容貌性情都好,对多铎也是一心一意,明知道达哲会生气,会因此跟他闹,为什么非要节外生枝给自己添堵呢?

  厚葬崇祯,重整朝纲,安抚众臣,控制疫情,赈济灾民……千头万绪忙到多尔衮连陪明玉和福临的时间都没有。

  早晨他走的时候娘俩还没睡醒,半夜他回来娘俩已经睡着了,多尔衮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使,他不明白多铎怎么还有时间收外室?

  “见过,但没想过。”多尔衮低头吻住明玉的唇,“家里有一个小妖精已经够我忙的,实在没精力应付别人。”

  明玉偏头要躲,多尔衮都素了好几天了哪里肯放过她,追着亲:“今日我难得早回来,春宵苦短,咱们抓紧时间庆祝一下。”

  京城的疙瘩瘟比想象中严重,感染人数多,发病快,致死率高,灵泉水虽然已经洒过一遍,效果并不好。

  最重要的原因是,病患被感染之后通常会发高热,人都烧糊涂了,只能等死,根本没力气去井里打水喝。

  而且这种病一传就是一家,一家人都是濒死的状态,没有谁会去井里打水,邻居也是有多远躲多远,不敢沾惹分毫。

  井水只对那些还没被传染,能正常生活的人有作用,可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不被感染。

  可这种幸运的人少之又少,几乎十不足一。

  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死去。

  明玉心急如焚,嘴角都起了泡,最近看谁都不顺眼,否则也不能拿多尔衮看瘦马的事撒气了,哪有心情滚床单。

  还庆祝,庆祝什么,庆祝她首战失利?

  “要不,把灵泉水的事公开吧!”明玉推多尔衮的脸,多尔衮不理,自己忙自己的。

  明玉心里装着事,任凭多尔衮如何折腾,都无法接纳他。

  多尔衮泄了气,手撑床板,红着眼尾对明玉说:“从明天开始,不许你再管瘟疫的事。”

  这些天明玉吃不下睡不着,精神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对他对福临也没有好脸色,就连晚上做梦都是在跟魏循商量提前开粥棚能不能管用。

  再这样下去,铁打的人也会熬不住。

  处理朝政半日,迎来送往半日,多尔衮也累得不行。他今天中午饭都没吃一直在批改奏折,只为能早点回家陪陪明玉,晚上让明玉放松放松。

  谁知竟然不能如愿。

  “为什么?”明玉支起上半身与他对峙,“来之前都说好了,瘟疫的事听我的,你凭什么反悔?”

  多尔衮沉下脸:“没有为什么!就是不许你管了!”

  明玉抬眸看多尔衮,眼前风光无限。

  男人的脸英俊得不行,是她喜欢的冷白皮,身材也好,宽肩窄腰,胸肌腹肌人鱼线一样不少。

  再看两人现在这姿势,还用问为什么吗,问题已经很明显了。

  下一秒戏精附体。

  穿越前,明玉什么龙套没跑过,歌姬、舞姬、卖艺不卖.身的和卖.身不卖艺的,只有想不到位的,没有演不到位的。

  瘦.马也不例外。

  烟雨江南,细纱帐里,红烛摇曳,纱帐如水波般漫开,花开一室,满庭芬芳。

  小轩窗外,夜静谧,星斗漫天,忽然有流星划过,爆发出惊人耀目的光芒。

  “王爷,别停了奴家的差事,再给奴家一次机会。”一顿操作性行云流水,多尔衮长长吐出一口气,明玉还没出戏呢。

  多尔衮本来就是想让明玉放松一下,可没想让她为这点破事愁到睡不着觉。

  他叹了口气,搂着明玉说:“灵泉的秘密不能公开,明天我派人去井边打水,挨家挨户送上门,没人接就送进去,喝不下就灌。

  明玉眨眨眼:“这个主意好!”

  她怎么就没想到呢?

  不过她手下没那么多人,这个办法恐怕也只有多尔衮敢想,想了还能执行。

  多尔衮亲亲明玉的发顶,温声哄她:“乖,夜深了,睡吧。”

  他才不在乎那些人的死活,他只想让他的女人好好睡一觉。

  终于找了稳妥的办法,明玉在多尔衮怀里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心满意足睡去,一夜好眠。

  第二天,多尔衮便派了士兵出去舀井水,挨家挨户送解药,结果遭到了城中百姓的拼死抵抗。

  越是穷苦的百姓,其命运与国家绑得越紧,与关外的满清相比,城中百姓明显更倾向于李自成的农民军。

  也是李自成的口号喊得响“迎闯王,不纳粮”,穷苦百姓被明朝的地主豪强们压榨怕了,不纳粮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

  李自成说到做到,打进北京城之后,与百姓秋毫不犯,只针对贪官,上来就是一顿打土豪分田地,深得民心。

  谁知李闯王来了没多久,就被满清给打跑了,官老爷和地主乡绅们长长吐出一口气,城中百姓却日夜惊惧。

  满清给他们的印象实在太差了,烧杀抢掠,□□妇女,视汉人为牲畜,简直比魔鬼还可怕,比明朝还不如。

  明朝好歹是汉人的天下,从皇帝到大臣都是汉人,就算被欺压,那也是自己人欺压自己人。

  可满清从皇帝到大臣都是旗人,旗人根本不把汉人当人,让旗人做了皇帝还能有汉人的好?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旗人都懒得动手杀他们了,直接在水井里下毒,想把城里的汉人都毒死。

  还半夜投毒,以为他们不知道吗?

  反正都是要死,他们宁可病死,渴死,也不能随了旗人的愿。

  活着的时候身不由己,自己给自己选个死法总行吧。

  谁知还是不行,满清士兵居然提水上门,没人接就破门而入送到家里,没人喝就挨个灌。

  于是城中百姓群情激奋,在李自成留下的暗桩的挑唆下抵抗满清。满清士兵有军令在身不敢反抗,一天下来也没送出几桶水,还被城中百姓打得满街乱窜。

  有几个士兵甚至被患有疫病的人故意吐了口水,幸亏他们之前都喝过掺有灵泉水的井水,这才没被传染上。

  “怎么会这样?”明玉也没想到,明朝官员们都是软骨头,百姓的骨头倒是够硬,宁可渴死,也不喝送上门的井水。

  多尔衮却半点不诧异:“汉人就是这样,敬酒不吃吃罚酒。”

  本来他想说给脸不要脸,又怕明玉不爱听,于是换了一种说法。

  井水都不肯喝,搭粥棚施粥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明玉看了多尔衮一眼,感觉再拖延下去,多尔衮恐怕会耐心耗尽封城杀人了。

  “你说李自成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明玉问多尔衮,“除了他是汉人,是不是跟那句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有关?”

  多尔衮冷笑:“他们水都不喝了,会吃你种的粮食,喝你煮的粥?”

  “谁说我要煮粥了。”明玉朝多尔衮笑笑,“我只想学学李自成的口号。”

  “比如迎摄政王,不生病?”明玉说完自己先笑了。

  多尔衮本来绷着脸,也被她给气笑了:“我怎么听着像送瘟神呢?”

  明玉哈哈笑起来,小福临见阿玛额娘都笑了,也跟着笑,虽然不知道有什么可笑的,却笑得比谁都大声。

  多尔衮瞧着福临陪笑的傻样子,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笑闹过后,明玉终于想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没提多尔衮,只说她自己。

  满清之前杀戮太多,在京城百姓心中形象太差,可明玉不一样。明玉在关外被汉人说成是菩萨转世,声名远播,朝鲜人都知道,京城百姓应该也听说过吧。

  这回明玉不打算借用多尔衮的人,而是让多尔衮找来太医院的院政,以太医院的名义在京城各处设立医署,向京城百姓免费发放治疗疙瘩瘟的药水。

  紫禁城已经被清军占领,太医院不可避免地沦为满清的帮凶,再加上之前太医院面对疙瘩瘟时的躺平态度,消息传播出去,各处医署门可罗雀。

  此时又有一个消息在京城中悄然传开,说医署发放的药水不是太医院自己研制的,与清廷的关系也不大,是关外的活菩萨睿盛夫人带来的。

  北京既是明朝的国都,也是明朝最大的消息集散地,京城百姓早听说关外有个活菩萨。

  她能在大灾之年种出粮山,保佑穷苦人不饿肚子,她能种出各式各样的神奇瓜果,打败山精树怪,保佑小孩子平安降生。

  她还打败了旱魃,她种粮食的地方,井里常年有水,永不枯竭。

  总之在京城百姓眼中,因为有睿盛夫人保佑,关外是一片乐土。

  所以才会有那么人逃难去了关外。

  当初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融合,多尔衮拿下山海关之后,恢复了关外与关内的通信,也让京城百姓更多地了解了关外的情况,知道了更多关于睿盛夫人的神奇事迹。

  明明有那么多人逃难过去,关外居然没有疙瘩瘟。

  很快有消息传回来,不是关外没有疙瘩瘟,而是得了疙瘩瘟的病人全被睿盛夫人山庄里的井水给治好了。

  连井水都能治病!

  “活菩萨来了!我们有救了!”

  “活菩萨来了!我们有救了!”

  ……

  睿盛夫人到南边来普度众生的消息在京城里炸响,如水入油锅,在某天下午达到顶峰。

  紫禁城外乌压压跪了不知多少百姓,万民请愿,只求见睿盛夫人一面,以求得她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