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129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如今,展台里的燎原人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所有客户都一句话:“我们需要拖车和拉车!”

  这变化快得就像是夏天的雷阵雨,明明早上的时候,拉车还是最不被接受的,谁能想到,不过一个中午,就变了天了呢。

  旁边的商家都愕然:他们可是观察得仔仔细细,生怕错过了燎原厂的推销手段,明明他们什么都没做?怎么就突然间爆火了呢。

  远芳工艺厂的领队立刻吩咐自家翻译:“问问,赶紧问问择那么回事?”

  可这会儿,大家都忙着挤着,谁有工夫搭理他们?!

  幸亏许如意提前就跟保卫处报备过,这会儿瞧见人多,就请了负责人张勇带人过来维持秩序,许如意趁机又拿出了去年的办法叫号——拿到号就可以在周边逛逛,到谁了自然有人叫号通知,这样也省的阻塞交通,同样也给周边展台带来了客源。

  刘晓红就负责跟外商们沟通,将号牌发给他们,当然,途径各个展台的时候,总会被拉着问询:“刘经理,也没瞧见你们打广告啊,怎么突然间大家都用拉车了。”

  这会儿忙得很,可刘晓红又不能不回答,只能简单说说:“可能是中午用的拉车方便,拉车能上楼!”

  上楼?

  这是个关键词,可是也太模糊了,不过好在,外商都在周边晃荡,等着叫号,随口问问就知道了:“拖车很好,但是我住在三楼,东西太多了,很麻烦。”

  “拉车可以省很多事情,累了还可以坐一坐,就像这样!”这位来自于菲律宾的小伙子直接表演了一番,将拉车打开,坐在原地休息,“我的脚舒服多了。”

  等着问了一圈,大家才算服了,人家哪里是没有宣传啊,人家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但调研了周边所有宾馆的情况,还利用了今年大家学燎原厂,使劲送试用品的现象,让大家发现了拉车的好处。

  这里面,没有拖车去年的热卖不行,不知道周边宾馆环境不行,不掌握夏国供货商动向不行。

  ——这还是一期许如意跟大家讲的内容:知道顾客的需求。

  那天晚上的讲课,第二天就流传出去了,他们也跟着学了不少,大家都觉得今年大家跟着燎原厂学聪明了,你看,发样品发试用,多主动的让顾客了解自己啊。

  哪里想到,还不到位,瞧瞧人家燎原厂还能借力打力?!啥都没干,拉车彻底火了!

  木艺厂的厂长摇摇头说:“她脑子怎么长的,她三十六计成精了吧。”

  倒是有人打听到许如意曾经在东阳机床厂请过老教授讲三十六计,一时间不少人蜂拥而至,只为老教授一节课——这都是后话了。

  后面两天,许如意这边实在是忙不过来,幸好当时和丁茂生他们谈好了,如果有地方可以租给他们使用。

  她还没问,丁茂生几个人就主动找过来了——

  丁茂生诉苦道:“我们没产品,就是帮着几个厂子卖东西,结果真的卖不出去,所以跟带队的处长商量了一下,不如分出一半租给你们,到时候,也可以引人过来,说不定能卖出去。”

  许如意自然同意,于是从第二天起,燎原厂又多了几个售卖点,这才减缓了压力。

  当然,压力最大的则是租赁处,第一天租车大家还很淡定,毕竟收缩拖车准备的量足,但都想要拉车了就不淡定了,谁都知道拉车只有四百台!

  从第二天起,一开门就有人在租赁处排队,为的就是拉车!

  那壮观情景,但凡进来的人都要看看,当然,拉车这么少,难免会引起不满,第二天就有人闹腾了一场——剩下最后一辆拉车了,本来应该属于前排的日本商人中村——他们昨天试用后觉得太省力气了,所以今天专门早到,就为了再租赁一个拉车。

  哪里想到,下一个就是他们了,后面的韩国商人李炳株将豆浆撒在了他身上。

  李炳株态度倒是挺好,立刻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赶紧洗洗去吧,我付你干洗费。”

  可中村不是一个人来的,旁边还有好几位同事,立刻指出李炳株是故意的,就是为了要最后一台拉车,两方都有理,直接在原地吵了起来。

  租赁处本来就在入口,吃瓜是人本性嘛,自然不少看热闹的。这里面最有创意的就是陈家河和陈嘉颖兄妹俩。

  港城本来就是个新闻发达的地方,港城人民什么瓜没见过,其实这种纠纷根本不算什么,陈家河留下的想法是——他要看看大家对于拉车的反应和评价,顺便吃吃瓜。

  不过略微等等,陈嘉颖就已经累了,反正拉车可以坐下,她毫不犹豫,直接打开了座位,坐着看戏。

  这里是春交会展馆进门最突出的位置,一边是无理搅三分的韩国客商,一边是坐着拉车看热闹的美女,不知道什么时候港媒闪现,拍了一张照片,发回了港城,还起了个名字:《广交会抢拉车,靓女睇炸酱面呕豆浆发癫!》

  大美女配上八卦,倒是在港城引得不少人看内容,自然也就看见了发癫的前因后果,所以,陈家河的拉车还未到港,居然先引得了一番热潮——兄妹俩还专门打了电话,请求许如意提前发货支援,这才保住了这次红利。

  因着这样的热度,三天结束,燎原厂不负众望,成交量节节攀高!

  唯一的悬念就是有没有可能过亿,有没有可能还拿第一!

  带队的江波处长,这几天腿都跑细了,只要燎原厂进了洽谈室,他就在旁边守着,出来的第一时间问询成交额,不过,这次显然没有一期结束的时候那么惊险,非要到最后一个订单才确定了第一的位置。

  到了第三天下午四点,燎原厂的成交额就已经破了5100万,加上在一期的成交量4900万,破亿了!

  这可是南河省从来没有的成绩,如果说第一期给了南河省众人希望,那么这一天则是实现了梦想,谁能不兴奋,不高兴?

  广交会从来不宣传个体,可没说不让省里宣传啊,可没说不让自己显摆啊。

  等着广交会一结束,回了华苑宾馆,老板娘直接挂上了巨大的横幅,还是双语的——恭喜燎原总厂广交会成交额破亿美元!

  华苑宾馆可是紧挨着广交会,这个横幅一挂起来,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看到了,更何况,还卖了俩挂鞭炮,许如意他们一回来,就噼里啪啦放了起来,一时间,路人转头,行人瞩目,甚至还吸引来来广交会报道的记者们。

  有人手快拍下了这一幕:鞭炮响声震天,烟雾缭绕,燎原厂所有人欢声笑语,许如意站在人群中间,这天她恰好穿了一件红色的长裙,微风吹来,裙角飞扬,她抬眼望着条幅,一脸的灿烂。

  这张图片的拍摄者是人民报的一位记者,她在报道中写道:“从一家声名狼藉的机械厂,到广交会成交额破亿的第一名,许如意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真可谓:莫彷徨,且看今朝日月长,前途多险阻,艰辛历尽更坚强。”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开心。

  肃南市,新一轮的倒闭分流又开始了。

  副局长武大成拿出了今年的名单,张维看到上面的一个名字,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夹具厂也在里面?”

  武大成点点头,“夹具厂其实一直效益一般,只是勉强维持。往年他们创汇不少,可以拿到不少出口补贴,但是去年秋交会,他们的成交额只有23万美元,而且还是赔本装吆喝。”

  “外加上他们厂里各方面的问题。就说那个沸腾炉改造吧,花了不少钱,效果实在一般,燃烧率一直上不去,每个月成本都比别的厂要多不少。去年年底给外商交货后,他们连年底的过年费都是借钱发的。”

  “今年他们的效益也一般,工资已经欠了半年了,本来还寄希望于春交会,看看能不能多签点订单,打个翻身仗,但是前两天一期结束,数据已经出来了,还不如去年,只有十万美元,倒是听劝没有赔本,但几乎没什么利润。”

  “如果有订单,他们运转着就算是赔钱,也可以慢慢来,但他们现在产品严重落后,成本高,价格不便宜,根本就没订单。我的意思是,会上咱们讨论一下,就算是不分流,也得给他们想个办法,解决一下问题。”

  张维就说:“倒是许如意,前一阵子跟我说过,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机床配件厂?”

  武大成都惊了:“他们还扩张?燎原厂才多久啊,现在都已经四个厂了,她不怕管不过来吗?”

  张维直接说:“燎原总厂今年春交会成交额一个亿。”

  武大成是肃南市机械局的,现在秋交会没结束,虽然很关心,但锅炉厂归省城管,他是不知道锅炉厂成交了多少的,所以一下子就愣了,直接跳了起来:“多少?”

  张维接着吓他:“美元。”

  武大成都觉得自己幻听,他第一反应是:“这么多怎么可能?”但是理智回来后,他就知道,张维是不可能骗他的,“许如意,她……她……”最后所有汇成一句话,“是我当初看走眼了。”

  还给张维竖了个大拇指,“幸亏张局你坚持,谁能想到,她一个不到二十的小丫头,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当初她说她能盘活燎原厂我都不信,可她现在……”

  这个数额实在超乎想象了,武大成半天还有些结结巴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张维觉得很正常,就算是她,这么了解许如意,每每听到燎原厂的成绩,都要愣一愣的,而且有时候,她还有种后怕:幸好自己当时看好许如意,否则的话,虽然是金子都会发光的,可晚一天对国家也是莫大的损失。

  她起身去倒了一杯茶水,放在了武大成手边,“喝点水平静一下。”

  武大成点点头,咕嘟咕嘟跟饮牛一般一口气干了,这才渐渐地冷静下来,思维回到了正题:“我知道她在做机床专利,可她不是有个机床技术服务厂吗?还要配件厂干什么?”

  这个张维早就问过了:“他们的专利需要量产,所以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配件厂。夹具厂产品差,设备差,但是工人却是一等一的好工人,如果燎原厂接手,专利有了,设备也会更换,我认为应该能盘活!”

  “肯定能,如果燎原厂接手,我看夹具厂都得乐疯了!”

  谁不知道,红星厂现在都富成什么样了——一个月的奖金顶别的厂三四个月不说,各种培训福利都好,他们现在又准备盖房子了,说是原先的房子都是二十年前的,已经不够住了,这次要跟燎原总厂一样,盖大房子,还人人有份!

  满肃南市就没一个不羡慕的。

  不过,武大成也说了:“但刘福生不一定能同意。他好像不怎么能看上燎原厂。”

  刘福生可是在夹具厂干了三十年,原先也带着众人创造过辉煌,所以在厂里威信极高,如果他不同意,这个合并就很不顺利。虽然拯救一个厂很重要,但显然,保障燎原厂的顺利运转才是更重要的。

  这不是偏心,而是为了经济发展,总要看哪个厂子创造的效益更大吧。

  张维就说:“我先问问许如意,她要同意了,我再跟刘福生聊聊。”

  张维打电话的时候,许如意正跟老板娘说话呢,来之前,她专门问了许为民和许吉祥有什么愿望,许为民的比较简单,要个录音机,许如意在一期结束的时候,趁着有空已经去买了,但是许吉祥的比较麻烦,她想要电子表喇叭裤之类的。”

  一开始没打听到,还是前几天跟老板娘古雪聊起来,才知道批发市场在哪里,随后就把苏景然叫来了,如今他已经去逛过几趟,摸了摸情况,约好了趁着明天有空,许如意带着他去批发。

  苏景然不住在这里,住在离着批发市场特别近的一个旅馆,刚刚许如意跟他打电话约了见面时间,哪里想到,老板娘古雪听见后,立刻说:“那地方我熟悉,我带你们去。”

  有个本地人就更好了。

  许如意自然一口答应,正聊着,张维的电话就进来了,许如意一听,她对夹具厂是有所了解的,其实当初她问张维,就是看中了夹具厂,不过那会儿她是想合作,没想到不过半年多,夹具厂居然要走他们的老路——倒闭分流。

  这会儿,在这个他们签下了一个亿合同的晚上,听到了这个消息,谁能不唏嘘呢。

  毕竟,十个月前,这曾是燎原厂的命运。

  许如意同意,在张维看来,这事儿就已经成了大半,毕竟,就算是对个人对燎原厂再有意见,那也是个人,总要为厂子里的职工着想吧。所以,第二天张维跟刘福生谈的时候,自付是有阻力但应该能成功。

  谁能想到,刘福生一听,直接拍了桌子:“合作可以,合并不行!我不同意!”

第75章 两章合一

  第二天一大早,许如意就跟跟着古雪去了批发市场,跟苏景然会和。

  一见他,许如意不由眨眨眼。

  实在是太扎眼了。

  苏景然穿着一件白色尖领衬衫,一条蓝色牛仔喇叭裤,外加他个头挺高,长得很奶油小生,饶是这块已经是全夏国最时髦的地方了,也是引人注目。

  古雪都笑了:“好家伙,先给自己来一身啊。”

  不过到了许如意才知道,也就是许吉祥不放心苏景然一个人来粤东采购,其实他强的不得了,趁着许如意参加广交会这几天,人家早就摸熟悉了,许如意一来,他就带着她俩去了批发市场。

  一边走一边小声介绍:“这家质量不好。裤子掉色。”

  “这家布料不结实。”

  “这家老板太鬼了。”

  最后停在了一个挺热闹的铺位前,开始挑选。

  虽然他穿的已经很显眼了,但是许如意瞧见他要了两百条红色喇叭裤,还是觉得:是不是有点冒进了?!

  结果古雪给了她答案。

  古雪说:“就要靓丽的,这样才流行!”

  许如意其实知道喇叭裤□□镜在1981年的内陆,开始了大肆的流行,就算是许吉祥不找她,她也会想办法让许吉祥做一做这方面的生意的。只是,这就跟她知道《敌营十八年》是夏国历史上第一部 电视连续剧,收视率非常高一样,她只知道这件事,可她真没看过。

  所以她还真不清楚,那会儿穿的这么鲜艳吗?

  苏景然说:“我蹲了三天,这是我统计数据。”

  竟然递给了许如意一个表,上面记录了好几个摊位一天里喇叭裤□□镜的交易量,在喇叭裤这方面,他备注的是:红色蓝色受欢迎,方格也可以。在□□镜这方面,他备注的是要带外文商标的。还有衬衫,写的尖领。

  有理有据还有调研,许如意那颗珍惜人才的心又蠢蠢欲动了。

  不过这会儿正忙着,她肯定不会多说话,两个人跟着苏景然,他熟悉的仿佛在这里混迹了很久一般,一个个收割着看好的货品。起批量多少,批发价多少,怎么拿货,怎么运输,他都一清二楚,除了古雪因为本地人,偶尔帮忙讲讲价,许如意第一次有了派不上用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