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46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郭培生还是很守旧的,“能考出去的都是人才啊。”

  可不是吗?许如意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她毕业成绩那么好,如果不是定向培养,怎么可能回要倒闭的燎原厂?

  许如意却劝他:“厂长,想留下的自然会回来,不想留下的,怎么也留不住。而且我们种好梧桐树,什么样的凤凰引不来呢。您想想,几十年后到时候,燎原厂子弟满世界开花,您骄傲吗?”

  郭培生可从来没想过几十年后的事儿,他一向是闷头干活的人,可被许如意一提,想到那会儿燎原厂不知道做的有没有省里的钢铁厂这么大,他们的职工不缺钱,孩子们都有出息,怎么能不欣慰呢。

  终于点了头。

  培训这事儿,许如意只是拿出了大致方向,细化还是由办公室来,邬汇雍的速度快得很,很快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定了后,发了通知。

  一时间,燎原厂这边都沸腾起来,那个夜校,除了张美义和了了几个人,职工们反应倒是一般,可子弟也可以读啊!

  那不就是说,想考大学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补习,还给书本费?这年头还没计划生育,谁家没几个孩子啊!

  但凡有孩子上学的,直接说:“正好我还不知道怎么帮她,以后就让她来夜校读书。”

  至于培训更是让人心动,岂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拿高工资?

  厂里的年轻人和老人则就分了两个阵营,老人们都觉得自己岁数大了,那些新奇的玩意学不了,可专业技术能提高啊,没看上面说的吗?评上了厂里的中级技工,等于科长呢,谁不想多挣点。

  年轻人更激动,燎原厂要扩大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办公室、财务和供销科都是好地方,肯定缺人,谁不想坐办公室?

  那就学呗。

  别说不行,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更何况,本来大家还担心,厂子突然变得这么大,他们这些老人会不会被淘汰,如今许如意告诉他们:不会,你们只要努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一时间,厂子里白天干工作,夜里搞学习,用张红的话说——“俺们一家到了晚上都看书,不知道的,还以为俺家都是文化人哩!”

  连邬汇雍都来笑着跟许如意喊忙:“哎呀,这些人也真是的,一说报名哗啦啦全过来了。你看看!”

  许如意低头一看,好家伙,夜校本厂职工包括张美义在内报了十五名,可孩子们报了47名,显然是个大班级。

  至于培训班,管理会计这些,报了82名,焊工这些技工更多,报了142名。

  整个厂子大部分都动起来了。

  居然上面还有邬汇雍他们的名字,用邬汇雍的话说:“你不说老师都是专门搞这个的吗?咱是社会大学,也上上正统大学的课!”

  在轰轰烈烈的学习氛围下,木艺厂很快审计完毕,占地10亩,固定资产15万,职工145人其中包括领导7人,燎原厂将这15万补偿给燎原县后,随后郭培生就带着王川华入驻。

  户外桌椅并没什么难度,略微整改,投入了生产。

  红星厂那边审计的慢一些,许如意趁机将马上要推出的小型锅炉跟技术科再核对了一下,开始生产样品。

  而锅炉报对于燎原厂的第三期追踪终于要面世了。

  第二期姜红着重写了许如意如何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拿下了整个市大部分的整改锅炉的项目,那一系列手段,真是脑袋动的快,思想放得开,技术又厉害,想的还全面。

  这会儿的人可没读过爽文,他们就知道,看许如意干事儿咋这样舒坦呢,简直就跟大冬天泡在了热水池子里,每个毛孔都冒汗一样的酣畅淋漓。

  自然,对第三期都是翘首以盼——上期说许如意要参加秋交会,都想知道,她又弄出什么大动静来?!

  锅炉报周二出刊,所以周一付印,这期姜红不用跟印厂,所以留在了办公室。

  没想到到了下午,门卫就过来敲门:“姜编辑,有位老大爷,说是咱们的读者,来找您的。我给带进来了。”

  姜红抬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样子得有80岁了。

  见姜红第一眼就说:“姜编辑,打扰你了,我就是在家里实在是等不及了,所以想过来问问,燎原厂去广交会成功了吗?”

  这会儿报纸的影响力巨大,很多读者会写信给报纸,对上面的内容发表意见。燎原厂的事情开始连载后,他们光信件就收到了上千封,电话更是收到了几十通。可没想到,居然有人追到了报社里?

  姜红立刻说:“成功了!”

  一听这个,老人家就笑了,“那就好那就好,我和我老伴担忧了好几天了。”

  姜红又说:“那我这里有样稿,我拿给您看看?”

  谁料老大爷居然摆手拒绝了:“不用不用,我要等明天跟老伴一块看。”说着,居然就要下楼去了。

  姜红那个羡慕啊,连忙上前扶着,边走边说:“你们感情真好,”她还打听呢,“大爷,你们都是锅炉行业的吗?”

  大概是燎原厂成功了,大爷这会儿特别高兴,聊兴也高,“不都是。我是清大退休的,搞机械的,她是锅炉研究所退休的,她是锅炉行业的。也因为这个,一直订着你们的报纸。我平时也就跟着看看。”

  “自从两个月前,看到你们的追踪报道,我们就对燎原厂很感兴趣。她认为燎原厂基础差,小许同志就算解决了漏点问题,也于事无补。我不这么想,我认为,小许同志非常全面,她有这个能力力挽狂澜。”

  姜红本以为他们是感情好,没成想居然还有分歧,就问:“那现在呢。”

  “后来我们俩就打了个赌,谁输了啊,谁拿一个月报纸。”老爷子笑眯眯地,“小许同志上个月干的就很好,有技术还会动脑子,我就赢了。这不,我今天再来问问,继续扩大战果!”

  姜红:……

  她想多了。

  不过盼着的人可真是不少,第二天一大早,京市锅炉厂的江浩起的比平时要早多了,今天可是锅炉报要出刊的日子。

  原先他们就是想看看又曝光了谁,又有什么新技术。

  可现在,他们要追更!

  这可比看别的要急切地多——谁能想到,一个锅炉厂能搞出这么多花样来呢!还能有启示意义呢?

  他们第一期跟着提高了蛇形管焊接成功率,本以为第二期不会再有什么大动作了,可一看就惊了!还能这样扩展业务?!好像也成啊。

  于是,厂长直接拿出了一个下午,给全厂的干部开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这篇报道讨论了足足四个小时,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也决定改革成为小团队服务模式了。

  如今经过了一个月的磨合尝试,效果非常显著!

  他们的客户都反应,这种服务方式更有针对性,现在他们不了解的,需要解决的,沟通的,都知道找谁了,效率提高了不少。

  而技术科和供销科的同事也认为,这样一弄,他们更能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沟通顺畅了很多。

  所以,江浩急切地要看看,这次燎原厂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

  大早上七点,他就跑过来了,然后碰到了抢报纸的劲敌——管子一车间主任廖远志,不过这会儿,他俩谁也没着急,因为上期的报纸全厂都来借,没等着看完就破了,所以厂长大笔一挥,定了五份。

  足够他们看了。

  他俩上去还讨论了一下呢:“我觉得许如意肯定会出奇招,我就发现这位许厂长脑子是真灵活。”

  廖远志点头,“不过,那可是秋交会啊,咱们刚回来,那地界怎么出奇招?”

  等着到了阅览室,就瞧见居然已经有人来了,还好还有空闲的报纸,他俩连忙过去一人拿了一份,往那一坐就看了起来。

  一看这两人都一个反应:真的假的?

  这一期足足3000字,占了锅炉报的一个整版,题目起的就很惊人:《2200万美元,燎原厂创纪录了!》。

  2200万美元?京市锅炉厂这次在秋交会第一期,他们的成交额也不过1700万,居然比他们还高?

  这怎么可能?

  与此同时,《机床》杂志,《现代铸造》杂志,《热处理》杂志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编辑部,却同时做了一件事情——都订阅了一份锅炉报。

  现在他们都收到了最新的一期,《机床》杂志社里,编辑彩霞拿着报纸上楼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猜猜,我们的作者许如意又做了怎样不可思议的事?”

  《热处理》杂志编辑浩东问完大家后,所有的人都说:“你就公布吧,对她做什么我们已经不奇怪了。”

  可不是吗?谁能想到,经常在他们这里发表热处理相关文章的作者,居然是搞锅炉的!

  要不是浩东出差,偶尔听人说起来锅炉报的报道,他们都不知道!

  上期浩东直接买了一份拿回了编辑部,于是所有的编辑都沉默了。

  这个许如意,她在搞锅炉里面恐怕是热处理学的最好的,她在搞热处理的专家里,恐怕是企业经营最厉害的。

  她还有什么不能?

  “我觉得她简直神奇!”《现代铸造》杂志社,编辑陈许对许如意充满了兴趣,“居然还有这样的销售方式,让人大开眼界。”

  “我真想知道,她脑子里到底有多少我们想不到的本领。2200万美元,这简直太离谱也太棒了!”

  “我这次寄送样刊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封信,问她什么时候来京市,我想和她见见面!”

  “不过就算她最近不来也不着急,我认为,以燎原厂的进步趋势,用不了多久,她一定会来京的。”

  若是平时,编辑部里的人肯定认为陈许这是想多了,但现在,面对现实大家觉得陈许只是诉说事实而已!

  而京市机床厂,技术科科员徐丽今天没有回自己的小家,而是去了父母家。

  一进门,她就对刚刚从粤东回来的爸爸祁峥嵘说:“爸爸,燎原厂的推车入驻秋交会,是你批准的吗?”

  一看报纸,她就猜到了,这次秋交会是由她的爸爸负责的。

  这句话不是疑问句而是感叹句。

  徐丽马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您做的对,不过您要不要看看,燎原厂小推车热卖的具体经过?我拿回来了!”

  祁峥嵘只是听南河省商务厅外贸处的江波汇报过,那毕竟是汇报,言语谨慎,没有任何的描述,所以他还真不知道细节,这会儿很感兴趣:“我看看。”

  倒是光明机械厂,告完状后,就等着许如意的回复。

  没想到,等到的是陆时章的通知:“对于你们反应的问题,我们也很重视,所以明天咱们开个座谈会,聊聊光明机械厂这边的想法。”

  这显然是更重视他们,耿明耀立刻应了。

  结果第二天陆时章就带着相关的领导过来了,到了以后还是那个会议厅,光明厂还是那些参会领导,一切都准备的好好的。

  哪里想到,陆时章却突然说:“在这里谈,谈的都是已经知道的东西,不如去车间叫工人一起谈,这厂子不是一个人的厂子,是所有工人的厂子,究竟是转让,解散还是怎么办,也得听听工人的想法。”

  这话一说,耿明耀就觉得出问题来了。

  如果想跟工人谈,为什么昨天不通知,他可以安排人啊。

  现在现场去叫,那叫来的就不能确定是谁了。

  更何况,他让办公室主任王唐去找人,陆时章还说:“小赵你也跟着去帮帮忙。”

  小赵是陆时章的秘书,又不是光明厂的人,他能帮什么忙?

  耿明耀就笑着说:“不用麻烦你们,就在后面家属……”

  话没说完,小赵人影都不见了,耿明耀都怀疑,属兔子的吧。

  这会儿,陆时章就冲着他们说:“走吧,正好给我介绍介绍你们厂。”

  耿明耀只能带着他先去了车间,等了好一会儿,王唐和小赵秘书带了三十来个工人过来,小赵直接说:“这会儿有些不在家,我在家属院喊了一嗓子,喊来的。”

  陆时章点头招呼大家:“都是什么工种啊,有司炉工吗?有铣工吗?有焊工吗?……”

  居然还要每个工种都到,耿明耀这会儿已经看出来陆时章是有备而来,可他觉得自己跟燎原厂提的要求,也没什么问题,干脆就作壁上观,看陆时章怎么说。

  陆时章问,有的就应一声,没有的没人吭声,毕竟他一看就像是个大领导,一般人不敢跟他多说话。

  倒是有位瘦老头,听着陆时章一个个工种问,就问了一句:“领导,您这是要把所有工种都叫齐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