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49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穿越重生

  将围巾扒拉下来,许如意就说:“刚到,我想着既然来了,就过来汇报一下我们红星手推车厂的情况。”

  陆时章一边让她坐,一边站起来给她倒了杯热茶,“你那封信昨晚上闹出了不小动静。”

  他把事儿一说,许如意也没说承认,也没说不承认,问:“这就松口了?”

  陆时章点头:“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许如意就明白了,这是同意了。

  她也没问耿明耀他们怎么样——事实上,他们的问题不足以降职,不处理不调走才是最好的,到时候租赁协议一签,他们就守着空级别待着吧,省的祸害别的厂子。

  她想的是,等着收缩推车开始交货,资金就渐渐宽裕了,这个厂子需要的专家技术员还有设备从哪里来弄呢?

  等着出来,许如意就上了小轿车——作为燎原总厂的厂长,许如意终于配上了小轿车,而且还是免费的。

  红星厂原本就是生产小轿车的,本身就有轿车三辆,许如意到了后分配了一下,一辆送去了燎原总厂给郭培生使用,两辆留在了红星厂机动使用。

  这年头司机不好找,好在燎原厂保卫科的王石头就是退伍兵,在部队学过开车,郭培生的意思是,许如意一个年轻女孩子来回跑比较危险,就让王石头来给许如意开车了。

  许如意本来还怕王石头不愿意呢,结果他直接拍胸脯:“给你开车我高兴的不得了。”

  当然,后面王石头的老婆张红揭穿了他的目的——他报了个管理培训班,太难了,听不进去,不想上课,又怕请假人家笑话他,如今终于有借口不去了,自然高兴。

  许如意:……

  今天这是许如意第一次坐自己厂子的专车出差,出了机械厅的办公楼,王石头叫她的时候,她还有点不适应呢。

  犹豫了一下,才走过去。

  等着入座,王石头就熟练地开了起来,直接将许如意送到了专家组集合的华美招待所。

  除了许如意外,这次的专家主要来自两个单位——南河工业大学和南河重机械厂。

  这都是在省城的单位,所以都不需要提前到,只有许如意提前报道了一天,在这里住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早去了火车站,跟这两个单位的专家汇合,一起前去东阳机床厂。

  她还以为自己就是个小透明,准备在大佬后面默默跟着就是了,没想到,一到站台,刚跟负责带队的装备工业处处长卢楠打了招呼,就被搭讪了。

  “你就是许如意许厂长啊。”第一个打招呼的是位四十来岁,穿着黑色呢大衣,烫着时髦卷发的女同志。

  她高兴的伸出了手:“一直在锅炉报和其他报刊上看你的文章,知道你年轻,没想到这么年轻,你好,我叫郭海英,是南河工业大学机械系的老师。很高兴认识你。”

  许如意连忙伸出手,“你好。”

  可这只是第一个,郭海英明明是看起来很稳当的,就是那种又有气质又有学识的女教授级别的人物,许如意可万万没想到,她会扭头冲着同事们打招呼:“这就是许如意!”

  这就跟喊“这有个大熊猫”一样,霎时间,别说南河工业大学了,南河重机械厂的专家们也都看了过来。

  随后,许如意就被围观了。

  他们统一的开场语都是:“许厂长,我看了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很高兴认识你。”

  然后就开始自我介绍。

  什么南河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罗明,许如意可是为了找一个电机工程系的人才费劲了脑细胞,赵丰年那里几本书都让她激动不已,可是知道看店苏景然不是要找的人,又失望不已。

  她可没想到,这就碰见一位?

  但很快她就知道,自己来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因为后面还有南河工业大学机械系主任张豫生,南河工业大学机械学院传动与控制的教授傅君,机械工程材料的教授雷大诺。

  而郭海英则是专攻系统动力方向的教授。

  这……这不齐全了吗?

  更何况,还有南河重机械厂的技术科科长于建国等四人,这都是全能型人物!

  许如意这会儿深深地在心里感谢了陆时章,祝他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当然,被专家包围也有不好的地方,他们都是搞学术的,等着上了车,许如意被放在了三人座正中间的位置,左手郭海英,右手傅君,对面是南河工业大学剩下三位,背后是南河重机械厂的专家们。

  于是,他们开始对许如意写过的文章进行非常感兴趣的讨论,许如意仿佛回到了没穿越之前,跟着导师出门的时候。

  每每导师向别的教授炫耀自己有个好学生,她面临的就是这个场景。

  真是怀念又不怀念啊。

  好在她经验丰富,即便在这么多教授面前,也没什么憷场的,毕竟见多了,倒是聊的颇高兴——因为是去东阳机床厂,恰好他们的磨床丝杠有问题,就深入展开聊了聊。

  譬如说为了加强丝杠更耐磨进行的软氮化攻关,目前已经正在推广中,效果很是不错,能提高一倍使用时间。

  随后又聊到了丝杠容易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热变形!那处理的方法可就多了,尤其是机床杂志最近刚刚刊发了一篇国外资料的翻译稿,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几个人干脆掏出了稿纸,就怎么通过补偿进给量补偿热变形,将美国这个专利研究了一通。

  甚至连后面的于建国科长也忍不住扭过头来,参与了进来。

  东阳市离着省城一共三个小时的火车,这么一聊,时间过的飞快,等着喊东阳要到了的时候,许如意都觉得这不才开始吗?

  几位教授也是有点惋惜,这刚说到兴头上呢。

  唯有郭海英笑着搂着许如意的肩膀,得意道:“如意,咱们今晚住一屋,接着聊。”

  其他人:……不看,不能看,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不过下了车,大家就都严肃起来。

  东阳机床厂来接他们的人早就等在了展台上,他们一下车就热情地走了过来,冲着大家说:“欢迎欢迎,辛苦了。我是东阳机床厂办公室干事陈大明,各位专家请这边走,我们的车停在外面。”

  许如意明眼看出卢楠脸色不太好,走到了前面去问陈大明:“你们厂长和主任呢。”

  显然,这也太不重视了。

  许如意冷眼看着,她以为这是学习机会,没想到这东阳机床厂显然有事啊。

  等着上了车,这位陈干事就站在前面,给大家讲了讲东阳市,还有东阳机床厂的历史背景,许如意正认真听,郭海英就塞给她一份杂志。

  许如意低头一看,是一份《现代机械》杂志,而且最新一期的,她疑惑地翻了看,瞧了瞧,一眼就看到了目录上的一篇文章《设备的反复维修是最大的浪费》。

  内容许如意翻看了一下,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机器可以通过维修来复原,但是不更换新的机器,会阻断技术的进步,导致产品落后,失去竞争力。

  所以他提倡缩短机器折旧年限,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多上新设备。

  作者是东阳机床厂胡浩。

  而这胡浩不就是陈大明刚刚介绍的东阳机床厂的厂长吗?

第34章 三章合一

  许如意扭头看郭海英,郭海英冲她点点头,显然是故意给她看的,这是预先提醒许如意,东阳机床厂的态度是为什么。

  不过有这篇文章打底,许如意也觉得省厅派了专家团队来鉴定,胡厂长不露面只派了一位干事有些太针对了。

  ——许如意倒不是个以官职看人的人,如果没这篇文章,一切都好说,有了这篇文章,难免会让人心生疑惑。

  否则,领队卢楠就不会过去问询了。

  不过陈大明口才非常好,虽然许如意心里想着事情,也渐渐被他讲述的东阳机床厂历史吸引。

  这是一家有着80年历史的老厂子,建国前叫做东阳齿轮厂,建国后先改名为东阳机械厂生产相关机械产品,再于1952年扩建,改名为东阳机床厂。

  因此,这个厂子的设备都是老爷爷级别了。

  当然,陈大明没有直勾勾地来说,他只是讲了讲他们三次大修的故事,就让人知道了这些老机器有多麻烦——很多原有零部件都已经坏掉,又因为时间太长,没有原厂件更换,只能自力更生,工人们动脑子解决。

  但这样的大修带来的麻烦也多,刚修好是好用的,但过了几年,很快问题频出,精度下降严重,只能再修。

  但上一次的维修本就是勉力为之,漏洞上补漏洞,那是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效果差。

  陈大明句句没提,故事里却句句说的都是他们要买新设备的想法。

  显然郭海英和卢楠听出来了,那几位教授……许如意感觉没听出来,都认真地听故事呢。

  这会儿还相互讨论:“那个立式磨床,不应该……我认为……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许如意:……

  “你们这不是去机床厂的吧?”前排的卢楠突然说。

  许如意这才往外看,东阳市比肃南市稍微大一些,只能算是个普通城市。这会儿车子已经开了半个多小时了,进入了一条挺热闹的街道。

  恰好路牌一闪而过,上面写的是纺织路。

  这年头的街道命名十分朴素,那种贯穿全城的道路要不叫人民路,要不叫中华路,具体到小街道,则往往以厂名命名。

  像是燎原厂在的那条街就叫做机械厂大道,这个叫做纺织街,有没有机床厂不知道,但肯定有纺织厂。

  果然陈大明就说:“我们在去厂里之前,先去一趟东阳纺织机械厂。这是我们胡厂长安排的,他也在那里等着咱们。”

  哪里有没有提前说明,就拉着专家往别人厂里跑的?

  卢楠立刻就生气了:“你们这是要干什么?还尊不尊重人?”

  陈大明早就知道会生气的,这会儿只能讪讪地陪笑着:“已经到了,我们胡厂长就在厂里,要不先下去看看?”

  果然,车子已经停了下来,到了纺织机械厂的门口。

  门卫肯定过来问怎么回事,结果陈大明下去,不知道说了啥,大门把门开了。

  车子继续往里走,直接停到了办公楼门口,就瞧见那边居然正吵着架呢,声音很大:

  “你为什么不给我们用?”

  “我们这个机器都忙不过来,供不上你们!”

  “每次你们都这么说。”

  “你要的每次都不是时候啊。”

  这会儿车子门开了,陈大明恐怕也是第一次干这事儿,有些尴尬地说:“请各位领导专家先下车。”

  外面吵架的声音传进来更清楚了:“你们讲不讲道理,这机器是你们家的,但远远没达到设定的产能,你们闲着放坏了也不给我们用,这不白买了吗。”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我们是放着不用吗?我们是尽可能的开机了!”

  然后陈大明就冲着车门外喊了一声:“厂长,领导专家们都过来了!”

  于是许如意终于知道胡浩是哪位了。

  就是吵架里面斥责对方不给用机器的那位,五十来岁,胖乎乎的,眼睛虽然不大,但格外有神。

  这一看就是个精明人。

  陈大明一喊,他就不吵了,快步扭头迎了上来,冲着他们过来了,“真对不住,本来应该去接你们,可这不是有个零件要生产,就跑这边来了。”

  不等别人问,胡厂长就直接往下说起来了:“这事儿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寻思反正专家们都是来考察我们厂的设备情况的,这也算是其中一部分,改日不如撞日,恰好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