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133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第223章 改变一

  赵宽将已经画过一遍的图誊到画布上,确定没有错漏以后就收笔退下,他今天的任务完成了。

  赵融看见,立即左右看了看,见这房间里只有他们几个,没有长辈在,立即放下画笔问,“宽兄,铭叔父让我们入世帮助三妹妹,可我们之前不是已经在帮她了吗?还要怎么入世?”

  屋里其他子弟一听,立即看向赵宽,“是啊,还要怎么入世?”

  赵宽跪坐在地上许久,这会儿膝盖生疼,脖子也疼,他站起来扭了扭脖子道:“之前是为了打赌,这一次,叔父是让我们努力去帮助三妹妹,或者说,努力取得她的认同。”

  “这是何意?”

  赵宽往外看了一眼,压低声音道:“意思就是,将来我们赵氏在西平,或者说在豫州就要听三妹妹调遣了。”

  少年们一惊,纷纷惊呼,“不可能吧?不是还有铭叔父吗?”

  赵宽:“所以说是将来。”

  则有少年头疼,“那我们怎么争取三妹妹的认同?”

  赵宽摊手,“不知道。”

  见大家都看着他,他便认真道:“我是真不知,但这会儿不是需要我们画图,整理夏侯先生的手稿吗?我们就先整理手稿。”

  “也是,”赵融道:“三妹妹若需要用到我们,自然会来找我们,先把图画出来吧。”

  他们自觉说这些话时没有外人在场,赵含章短期内应该不可能知道,谁知道一出院子,赵正就把这事露给了赵二郎。

  赵二郎回县衙就学给他姐姐听。

  赵含章一听族里竟然有这么多人等着被她驱使,更是高兴,“让他们先等着,把手上的图画好,现在些许小事还用不上他们,等有了大事我再去请他们。”

  傅庭涵看出她又在忽悠人,县务本来就是繁杂又细的东西,现在的事务和以后的事务又差多远呢?

  很显然,她是打算等完全掌控住西平县后再重用赵氏的人,不过以现在的情况看,也差不远了。

  “这是新入库的粮食账目,你看一下。”

  赵含章接过,“抽出一批来送到上蔡去,上蔡那边也发布了不少工作,同样需要不少粮食。”

  傅庭涵应下。

  上蔡章家村,章大岩扛着弓箭,拎着一只獐子大步进村。

  村里静悄悄的,因为冬天冷,为了御寒和少吃一点儿粮食,大多数人都窝在家里不出门。

  章大岩先把獐子拎回家,然后转身去和他家隔得不远的村长家。

  隔着围墙他就冲里面喊,“三叔,三叔,你在家吗?”

  好一会儿,村长才推开门,缩着脖子道:“喊啥,不在家我能去哪儿?”

  见他这么冷的天只穿两层衣服也不冻,反而显得虎背熊腰,身体精壮,村长羡慕不已,“大岩,你是不是又打到猎物了?”

  章大岩含糊的应了一声,道:“三叔,我在山上碰见大脚村的包三柱,他说赵氏庄园那边正招工,要让人挖水渠和水库呢,每天包两顿饭,管吃饱,还有十文钱领,我们村要不要去一个人问问?”

  村长饿得靠在门上,昏昏沉沉的道:“那也要不到我们这儿吧,入冬前他们收留了好多难民,用他们不用钱,干嘛要用我们?”

  “谁说不要钱,包三柱说了,那些难民干活儿也是十文钱一天,还有衣服领呢,不过我们是外头去的,没有衣服。”

  村长精神了一些,“那赵氏这么好?连收留的难民都有工钱?”

  “有,我都打听过了,千真万确的,”章大岩道:“他们连外头来的流民都不坑,更不可能坑我们了,我们可是上蔡人。”

  村长迟疑。

  “三叔,再不赚点儿粮食,大家伙儿就是能熬过冬天,也熬不过春天啊,到明年收麦子还有小半年的时间呢。”

  村长一听,咬咬牙道:“你多去叫几个人来,我们先去赵氏庄园那里问清楚,真的要人,我们再回来带人去。”

  章大岩立即应了一声,转身便去。

  今年日子并不好过,虽然乱军没到上蔡,但上蔡却要交军税,还有三项今年刚添进秋税里的赋税,为了完成县令定下的赋税,村子里的人几乎掏空了家底。

  自冬小麦种下去,天气开始变冷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了“冬眠”,一天就吃一点儿带米的汤水,维持在不死的状态就可以。

  更多的粮食要留到春天,到时候壮劳力要下地干活儿,到时候就得一天吃两顿,这样才能有一点儿力气。

  像村长家这样的情况好一些的,虽然不至于“冬眠”,但也不会饱腹,尽量省着粮食。

  也就章大岩会打猎,又认识一些药草,可以进山,所以日子好过一点儿。

  但全村只他家的日子好过,他心里也难安,生怕哪天他不在家,村里就有人忍不住饿把他家给抢了。

  所以一得到这个消息,他就立即回来,想着村里的青壮要是都能去赵氏庄园里干活儿,那大家日子就好过多了。

  章大岩叫了人,和村长儿子以及几个青壮带上干粮就往赵氏庄园去,他们离得远,走了两天才到。

  和外面萧条的景象不一样,还没到赵氏庄园呢,他们就看到了地里劳作的人。

  章大岩力气足,直接跑过去看,就见二十多个人正在挖土,“兄弟,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干活的人抬头看了他一眼后道:“挖水渠呢。”

  “是赵氏庄园的水渠吗?”

  对方应了一声,章大岩立即问,“那现在庄园还要人吗?”

  对方这才看抬头认真的打量章大岩几个,见都是青壮,这才点头,“要啊,我们挖水渠,挖水库,伐木,采石运石都要人。”

  章大岩问:“一天能得多少工钱?”

  “八文到十五文都有,看你干啥活了,活重的工钱也多,”对方道:“每天包两顿饭。”

  章大岩背后的人赶忙问道:“那外头来的人住哪里?”

  “庄子里有给帮工住的房子,放心,比在自家还暖和呢。”

  章家村的人一听,立即催促着章大岩快去庄园里找管事。

第224章 改变二

  这些琐事汲渊都交给了庄头赵通,只是每日过问一下而已。

  赵通每十天就要发一次工钱,心便要痛一次,他其实不太想招人了,但汲先生特意叮嘱过,只要来人,来者不拒,全都要收下。

  干过活以后,留下勤奋能干的,将刁钻耍滑的驱逐出去。

  所以看到章大岩几个,他虽然心里在算每天又要多出去的粮食和铜钱,但依旧把人收下了。

  章大岩他们留下干了两天,吃到了两天的饱饭,还睡在了暖暖的炕上,于是他们确定了,这活儿能干,赵家没坑人。

  于是几个商量了一下,决定让章大岩和村长儿子回去叫人,把村里能干活的都叫来,剩下的则留在这里。

  然后赵通五天后再见他们两个,俩人身后领了近百人过来。

  赵通:……

  此事还惊动了汲渊。

  汲渊亲自过来,见他们面黄肌瘦,有几个甚至已经快要站不住了,便让人拎了两桶粥上来。

  粥一送上来很快就分完了,但也每人吃了一碗,脸色勉强好了一点儿。

  汲渊站在章大岩身边,问道:“你们村的日子已经这么难过了吗?”

  章大岩一边喝粥一边道:“不好过,今年太冷了,留的粮食又少,入冬以后我们村里死了五个人,前几天,就过完冬至没两天我们就一晚上冻死了三,也不知道到底是冻死的,还是饿死的。”

  汲渊皱眉。

  章大岩叹息道:“我看明年年景也不会很好,村里的老人都说,今年雪少,但天气又生冷生冷的,到明年,恐怕要旱。”

  汲渊若有所思。

  而此时,赵含章也正蹲在旷野中沉思,她的四周蹲着不少帮工,他们手上都端着碗。

  碗里的菜汤还冒着热气,他们一口汤一口馒头,偶尔小心翼翼的抬头看赵含章。

  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县君,果然和大家传言的一样,是个亲和善良的女郎呢。

  但不知道为什么,没人敢在她面前放肆。

  赵含章回过神来,问旁边惴惴不安的壮汉,“所以你是想把你表兄弟一家都带来我们西平?”

  壮汉焦大郎头都快埋到膝盖下了,很不安的道:“要是不行那就……”

  “行啊,”赵含章眯了眯眼道:“可以带过来,你们村不是还有空房子吗?带过来暂时将他们安顿在空房子里,他们可以先在西平县领工后做,开春后要是还决定留下,到衙门里来报备。”

  她道:“今年是来不及了,但他们来衙门报备能够分到一些田地,要是担心赋税,不愿分田地,也可以给县衙做长工,每月的待遇和投奔来的难民们一样的。”

  焦大郎眼睛一亮,纠结不已,看过赵含章给难民们的待遇后,他们都想去做长工了。

  但作为农民,土地又是他们一辈子的执念,他并不太想放弃土地去做长工。

  但现在做良民真的好辛苦,赋税太重,他们有田有地,但全家辛苦劳作下来,除去赋税就不剩下多少粮食了。

  赵含章看出焦大郎的纠结,微微一笑道:“今年免了你们的秋税,明年的赋税我也会根据年景来收,酌情减免一些的,不必担忧。”

  赵含章还是更希望他们做良民,虽然做长工她用得更顺手,但她更希望他们能够在西平休养生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

  焦大郎得了赵含章的准信,当天就去和他们的小管事请假,跑回家里找到父亲,“阿父,县君说了,表哥他们可以过来,就暂时住在我们村里,真决定落户在我们西平了,明年还能分到地呢。”

  焦父一听,立即起身,“那还愣着干嘛,快去找你姑和姑父。”

  上蔡今年的日子很不好过,自冬至后,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少,村民们不免有些焦虑。

  就在这时候,他们听说隔壁西平县在修水库和水渠,一开始他们还同情那边的人,觉得他们也太苦了,这么冷的天服役。

  但后来听说不是服役,而是县衙在以工代赈,去干活的人不仅能吃饱饭,每天还有工钱领。

  大家静静的等了一段时间,还有人去隔壁走亲戚,看见那些亲戚竟然煮很稠的麦粥,还有人每顿都吃馒头。

  听说那馒头是混合了麦麸、麦粉和豆粉做成的,看着是褐黄色,但吃着还不错。

  比他们一顿就吃那点点麦粥好太多了。

  听说,那馒头就是县衙发的,因为每个人的口粮都是定数,有的人就剩下一些拿回家给家里的老弱吃。

  于是,上蔡县的人都很嫉妒羡慕西平县的人。

  那时候乱军在西平县内肆虐,死了不少人,他们还同情他们呢,想着他们被抢了这么多东西,不知道能不能熬过今年冬天,没想到冬天他们却过得比他们还要好。

  “你跑什么?”

  “听说钱进家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