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76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她已经计划好了,元立和刘琨要是能合力谈下琅琊王,那备战就只是备战,要是谈不下,她即刻命赵驹为平南北路大将军,统领兖、豫两州军事,从北向南攻打扬州,而王仪风为平南南路大将军……

  她也可以立即领精兵南下,既然决定要开始,那就不能拖延,须得一鼓作气拿下江南和江东,使天下统一。

  从她的部署中,赵申看出了她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自己也不由心绪飞扬,连腰板都挺直了些,“那从现在开始筹备粮草?”

  赵含章点头。

  汲渊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常宁,提醒道:“大将军不问一下户部侍郎国库的情况吗?”

  赵含章当即看向常宁。

  常宁垂眸思考片刻后双拳紧握道:“拨出明年治理黄河的花费后,国库已所剩无几,臣工的俸禄、军队的军饷,还有明年给各州准备的粮种、农具和耕牛等的支出,诸如此类,哪怕只算到上半年,国库也是收不抵支。”

  他们并不是每年都要给家家户户发粮种和农具的,只是每年朝廷都有新任务,让各地选出粮种后上交,在司农寺看过后会做一些选择和调派,和北地买一号种子送往东地,和南地买二号种子送往西地,主要是送给家境中下等的平民百姓,送的也不多,可能一户也就两三斤这样。

  目的是为了提高抗灾风险,而且不同地域的种子种在一起或相邻的地方可以交配出新的种子,也能避免同一种类的种子种植时间过久造成遗传基因上的缺陷。

  毕竟,有的麦种种着种着就极易发生虫害,然后植株越来越矮,这个时候就需要新的种子的加入。

  家境好的人家都可以自己到粮店挑选购买新粮种,但很多家境不好的平民却没有这个能力,甚至没有这个意识。

  朝廷便只能代劳。

  农具也是如此,主要是给家境不好的人家。

  其实现在绝大多数人家中都没有足够的农具,赵含章一直想提高农具的产量,为此她还在各类报纸上直接给出各种农具的图样,允许每个县都能开三个铁铺,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买到农具。

  但总有些人是有农具也买不起的,所以就只能朝廷支援。

  农具还会损耗,所以每年都要给各县拨一些款项,以做支援的农具开销。

  除此外,还要留一些以备天灾救急,而大臣们的俸禄和军队的军饷,也都是不能省的,赵含章也有些呆滞,话说,她的私库今年有多少钱?

  赵含章正在想自己私库的钱,就听见常宁道:“虽然艰难,但臣会尽量筹措的,看是否能从别的地方挤出些粮草来。”

  赵含章惊讶的看向常宁,她还以为他要反对她出兵呢。

  常宁似乎知道她在想什么,解释道:“收复南边,自然是过两年国库充盈一些再动手更好,但既已动手,自然要速战速决,也好,天下一统之后,大将军就可以安心使民休息了。”

  所以这时候打起来苦虽然苦了一点,但苦过之后就可以放心甜了,常宁表示自己遭得住。

  赵含章见他如此理解自己,感动不已,差点就流泪了。

  汲渊见状不由哼了一声,好像他们没支持她一样。

  赵含章忙安抚性的去看汲渊,表示他们两个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明预:……

  赵申抖了一下肩膀,摸摸手臂,感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见赵含章几人齐刷刷的扭头看他,他就指着外面道:“天冷了,该不会是要下雪了吧?”

  赵含章收回目光,也看了一眼外面的天空,“既然荆州不太平,今年的粮税就先留在荆州吧,入当地粮库,暂时不用押运到京城了。”

  赵云欣应了一声,“我现在就书写公文。”

  正好汲渊和明预都在这里,现场审核,现场通过,再转手交给常宁就可以,太方便了。

  哦,差点忘了,还得去入档。

第1177章 私库

  她私库里的钱,听荷最了解。

  赵含章当即回去问听荷。

  听荷一听就给她报了一个巨大的数字,见她脸上没多少表情,便小声道:“还有三支商队未曾归账,其中伍二郎的商队价值最高,去年便入账两千四百六十八万钱,今年年景好,路上又通顺了许多,应该能入账更多。”

  赵含章咋舌,“怎么这么赚钱了?”

  听荷道:“郎君给他们分了路,一支商队负责西域,一支商队负责南方,不许他们再越界,带回来的商品在洛阳分销,缩短了他们的时间,以往伍二郎出一次商队需要一年,从北贩货到南方,又从南方贩货到北方,就这样一来一回的赚些差价。”

  “但从前年开始,因女郎和西凉交好,郎君就让伍二郎只负责西凉以北的商队,他让伍二郎从西凉等地贩卖毛皮、药材、牛羊等物,还让伍二郎带了好些人手过去,在西凉那头开了纸坊,羊毛坊。”

  “西凉对中原的东西很推崇,纸张很好卖,连带着他带过去的书也极好卖,羊毛坊用羊毛织出来的线和毯子在西凉、羌胡和鲜卑那头都卖得极好,就是在长安一带也卖得不错,就是可惜洛阳这边的人不太喜欢,所以一直没卖过来。”

  听荷解释道:“去年伍二郎碰到了大月氏那边来的西域商人,买了好多宝石和香料,只出那些宝石和香料就得了不少钱。”

  赵含章:“这个我知道,去年我成亲他就送来一盒宝石和一盒香料。”

  然后她留了几颗,剩下的给王氏了,她很少能用得到。

  听荷就笑道:“那是最好的一批了,往外出的都是给女郎挑剩下的,今年伍二郎迟迟不回来归账,应该就是往大月氏那头去了,他要是能把西域这条线路完全打开,以后银钱都不是问题。”

  赵含章垂眸道:“铜钱到底不好携带,还是得多找银矿和金矿啊。”

  听荷也点头,“伍二郎也说钱不好带,西凉那边有不少的银,他就常用琉璃、和茶叶等物换那边的金银。”

  赵含章心头火热,她的私库有这么多钱,这场仗完全可以打起来嘛。

  她问听荷,“你知道庭涵那里有多少钱吗?”

  听荷摇头,“这事只能问傅安。”

  她顿了顿后小声道:“不过应该也不少,我听傅安说,郎君手里有两支商队极赚钱,而且七太爷最喜欢拉着郎君做生意,许多作坊都有郎君的股,所以也赚了不少。”

  赵含章明白了,放心了,她笑吟吟的问听荷,“你管着这些可有什么难处吗?”

  听荷:“只是人手还不够用,成伯和赵通年纪都大了,这一二年精力不济,许多事都推给了我。”

  所以现在赵含章身边用的听雨和赵雅,出门赵雅,居家听雨,听荷只偶尔跟从了。

  赵含章想了想后道:“你有空便可到学堂里走一走,也可到外面寻找,像织坊和绣坊这种地方,多用女郎,要找有主见,有能力又忠心的女郎,回头提拔一下,各坊有各坊的管事,叫他们管好自己手下的事,你再管好他们就可以,你身边也可以带两个人帮忙,也该让他们锻炼锻炼。”

  听荷应下。

  赵含章将给她赚钱的各管事想了一圈,道:“将胡直提到洛阳来,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我可能需要大量的钱,让他给你打个下手。”

  听荷记下。

  赵含章这才道:“让各地作坊的管事开始购买囤积粮食吧,就囤在各自作坊的库房里,每一个作坊都需囤满一个库房,但不得哄抬物价。”

  “这批粮食存好,我会有用,让他们悄摸着来,不得大张旗鼓,也不得走漏风声。”

  不走漏风声是不可能的,这么多地方,这么多人同时购买这么多粮食,又都是赵含章的产业,怎么可能不引人注目?

  此时一年一度的税粮刚刚缴完,正是农民们开始清点一年的收成,将多余的粮食卖出去的空隙,所以粮价相比过去的一年低了许多。

  不,是低了特别多。

  在此之前,粮荒、蝗灾、战祸,各种天灾人祸加持,让粮价居高不下。

  今年丰收,赵含章又减免不少赋税,市场上的粮一下就多了,粮价自然回落。

  粮铺的价格回落,粮商向农民们购进的粮食只会更低,已经陆续有不少人卖出粮食,但被饿惨了的大部分百姓都谨慎得多,并不愿意卖粮食。

  粮商见状,开始和一些士绅勾肩搭背起来,一边用比市场价略高一些的价格购买他们的粮食,一边和他们商量,放出更低的粮价。

  明明他们下乡没收到多少粮食,但粮商给出的粮价就是三天三天的往下压,每次掉的也不多,就一石往下压几文钱,平均下来,一斤大概就掉个几厘,但于平民百姓来说,这几厘也足够他们心痛了。

  加上士绅们带头卖粮,说,“今年丰收,粮食不值钱了,现在不卖,以后只会越来越低。”

  有人嘴硬道:“它自低它的,我反正是不卖的。”

  “家中有多余的粮食,不卖留着做什么?我看明年还是丰收年,留成陈粮更不值钱了,”士绅道:“而且不卖粮食,哪有钱修房子,买农具,换种子?你家要不要娶媳妇?总得买些锅碗瓢盆才好度日,忙了一年,总也要买些肉回去吃吧?”

  要交易就得用钱,而农村的钱从哪儿来?

  自然是卖农产品了。

  而且,人总免不了生老病死,看病要钱,孩子出生了需要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也需要钱,人死了还是得花钱。

  于是开始有人恐慌起来,看着一日比一日低的粮价恐慌,开始往外卖

  很快就有县令注意到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幕,想起学堂里提过的“商绅、官商、官绅勾结囤积居奇案”,他当即就要出手遏制,结果他刚约见了几个士绅和商人,还没来得及说服他们呢,开始有人到乡下大量收粮。

  为了能从粮商手中收到粮食,来人还往上提了粮价,竟跟粮铺里往外卖的粮价一样。

第1178章 赵含章之心

  县令还以为他这里又出了一股妖风,当即就让人去查。

  然后各种消息传回县衙,根本不止一伙人在收购粮食,而是很多人,就跟天女散花一样,各个村子都有人在卖力的吆喝,最让县令胆寒的是,竟还有本村的村民相帮。

  这比当地士绅和商人勾结还要可怕,因为这代表的可是民心,县令坐不住了,当即带上人亲自下乡调查。

  然后他查到了赵氏纸坊身上,虽然这是大将军的产业,但纸坊下乡收粮,他怀疑他们县的这个纸坊管事有猫腻。

  还要再查,就听说隔壁村帮着收粮的村民在琉璃坊干活。

  县令:……纸坊可能有很多姓氏,但这天下的琉璃坊却有且仅有一家,姓赵。

  他正疑惑,跑出去调查的衙役也陆续跑来找他,很巧呢,在不同的村庄收购粮食的不同势力,查到最后竟都姓赵。

  好了,县令安心了,这一看就不是一家作坊胡作非为,而是领命而为。

  可大将军为什么要收购粮食呢?

  这位县令眼睛一亮,他知道了,因为平抑物价!

  这个课堂上也讲过,还是傅先生亲自讲的呢,他记得很清楚。

  是了,市面上多了这么多奸商,为免百姓受粮贱之苦,所以大将军就让人收粮平抑物价!

  县令放下心来,不再插手此事,只是让人盯着,只要不出大问题就好。

  粮商们懵了,他们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

  和县令一样,他们自然很快也查到了赵含章的产业上,这一位他们招惹不起,粮商们咬咬牙,只能以同样的价格去收购粮食,生怕晚了就收不到了。

  便是出一样的价钱,他们也很难从赵氏作坊手里抢到粮食。

  一边是曾经压过粮价的粮商,一边是他们敬爱的大将军,一样的价钱下,当然是选择把粮食卖给大将军了。

  粮商们无奈,只能把价格往上提,而且还不能提少了,不然一石就多个一文两文钱,他们自然还是选择敬爱的大将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粮价上扬,甚至因为抢购粮食,很多粮商是现场出价,没来得及统一,于是出现了当天乡下收购价比粮铺出售价还要高的奇特现象。

  不过他们现在收购的粮食并不是现在就售卖,大多是要到明年二月到四月时出手。

  那时候小麦未收,存粮用尽,粮价会上扬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