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 第31章

作者:炼意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其余几个受灾还不重或者还未被波及的商贾大户也齐声劝说,李县令也是个颇为果断的人,一声令下,让人先推了那些火场边缘的房屋,若是有人阻拦,全数拉开看管起来。

  “西南角那边离护城河近,不若先开一条水道,让人可以将水龙送进来。”

  这水龙就是古代版的消防水管,用木车推行,末端有数个阀头可以放水。这样就避免了每接一桶水就得往河边跑一趟。

  城里只有三辆水龙,而且东南角跟西南角也相差不大,虽然不是人住得密集,却大部分被仓库占用,一时半会儿也搬不走。

  李县令下了令之后,西南角那块儿很快被平出一条路来,两架水龙虽然慢腾腾的,可有序的接放水总比之前一团乱来得好,加之那边也多是茅草棚屋,烧完了就没有了。相反东南市坊货物繁多,有些东西烧起来慢,可一旦烧着就难以熄灭。

  一场大火折腾到半夜才算熄灭,其间晕过去不少商户,更不用说那些贫民了。还有不少因为逃不出来而葬身火海的老人和孩子。

  陶倚君家这片还算好,没有被波及到。她留下了护家守院的必要人手后,便让家里的男仆们全部加入了救灾的行列。

  房屋被烧毁的贫民们一个个要么悲痛欲绝,要么僵若木质,虽然已是春天,可到底夜里寒凉,加上衣物家财全数被焚,好多人都不想活了,一个个往河里跳,救灾的人还得分出人手来救人,那场面恍若地狱。

  傍晚的时候,陶倚君就已经让人从农庄里运送了十几顶帐篷过来,虽然每顶帐篷面积不大,只能挤七八个人坐着,但也比露天席地的好。

  这些还是她当初开荒的时候,赶制出来让老兵士们在荒田旁边过夜用的,已经有小半年没动过了,翻出来看看也还好,没有被虫蛀鼠咬。

  在河堤对面的平地,陶倚君让人将帐篷一字排开,又使人熬了些稀粥分发下去。

  也是运气,今年李家商队送粮来得早,若是照约定的时间送过来,怕还赶不上这场灾难。

  陶倚君做出了表率,其他几个富户也跟着做了些安排,但是帐篷不多,其他人家也不会准备这个东西。只有施粥还能赶着趟,至少让被救出来的人能暖暖肚子。

  除开这些,陶倚君也让自己药坊的学徒们全数出动,帮着处理一些受伤的百姓,另外还派了几个手艺好的学徒协助城里的郎中处置救灾官兵衙役的伤情。

  也不是没有趁乱抢劫的,但冉将军是个火爆的性子,专门去大营借了人手,将那些趁火打劫的家伙全部揍个半死然后捆在路边。边城的民风本就彪悍,有些遭灾又被打劫的老妇人和小娘子,都抡起棍子要跟地痞流氓拼命。

  “火势控制住了,不过春日本就多瘟症,此番遭灾说不定还有疫情发生,大人可都安排妥当了?”

  牛三郎也忙了半宿,好不容易歇下来,找到李县令说了几句话。

  李县令已经一脸憔悴,眼袋黑青嘴皮发干,闻言只是点头:“已有准备,然……”

  他摇头长叹,牛三郎也明白他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啥,毕竟这次火灾,南市三分之二都被烧毁,受灾的人数占了整个边城的四分之三,一个不小心只怕会造成动荡。

  “当务之急是要先安置好灾民,另外还得安排人将废墟清理出来,官府还要统计受灾的具体情况报至上级,诸多事宜迫在眉睫,大人若是需要只管开口,三郎不才还有几分人面,也能帮忙做些事儿。”

  李县令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拱手做谢。

  “大人也不必如此。”陶倚君一直陪坐在旁,看到李县令颓唐的样子眉头微蹙,“虽然此番遭灾必然会被追责,但也不是没有将功补过的机会。所幸受灾的人虽多,死亡的人却不算多。走水是在白日,很多人都在田地间劳作。失去的钱财虽不可挽回,可只要大人给与他们机会,也未必不能生活下去。”

  “哦,大娘子可有甚建议?”

  李县令闻言一震,抬头看向陶倚君,目光充满急切。

  “其一,大人可使人重新丈量土地,然后做建城规划,与灾情处置一并报予上峰,以示大人并没有乱了阵脚。其二,之前的水利工程还没完结,只是以前招用的多是流民,这次可优先招用受灾的人,男女皆可。其三,动员富户将田地租给受灾的人耕种,并严令不许加税。其四,大人正好可借此机会重设坊市。”

  李县令闻言先是愣了一下,他能理解前三点,虽然觉得不好办,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实施,倒是这第四点是个什么意思,他一时半会儿还想不明白。

  “大人今日已经累了,不若早些休息,剩下的事情明日再议也不迟。”牛三郎已经看出李县令的迷惘,抢着出声并拉着陶倚君告辞,其他几位商贾和家主也跟着告辞离开。

  在出去之后,便有家主朝陶倚君发难,盖因第三点可是短了他们的财源。

  “齐家主勿急,今日时间短,也来不及与诸位细说,不若等明后日找个时间,某细细跟诸位解释解释?”陶倚君也不气恼,反倒出声安抚,“此番受灾也有好几家商户,平日也跟我陶家颇有来往,我这建议也绝非是‘劫富济贫’,毕竟我陶家也还有那么多人要吃饭,不可能纯做善事。”

  陶倚君说得明白又在理,加之还有几位在旁边劝说,那发难的齐家主便哼哼唧唧的住了口,只说等着陶倚君的解释。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有不少小可爱已经上班了,还有不少远程办公的,希望大家多保护自己,熬过这段日子就是胜利!

第六十一章

  折腾了快一天, 所有人都累了,直到第三日上, 陶倚君邀请了城中有头有脸的人聚会。

  聚会的位置选在胡小娘子夫家的园子, 就在东门出去不多远,依山傍水风景绝佳的地界。

  因着陶倚君是女郎, 所以也顺带邀请了诸家掌家娘子一同赴宴。跟陶倚君同时现身接待来客的, 还有李县令的娘子。

  李县令娘子姓毛,是陇西大户,长门嫡女, 嫁与李县令是低嫁了,但十数年来两人感情依然如蜜里调油。此番陶倚君接待诸家主事人, 而县令娘子则接待诸家掌家娘子。

  “今日请诸位来, 是关于前日某予县令大人的那三条建议的说明。”陶倚君上来就直接硬核的开口, 目光投向左手方齐家主,“第一条与我们暂且没有太大关系, 就不多说了。第二条其实不过是将做工的人限定了个范围, 我们给出去的工钱并没有增加, 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罢?”

  众人齐齐摇头, 就一位年轻郎君有些忍不住,开口说他庄子上的水渠都是庄里的雇工做的,并不需要在外请人。

  “那便照旧即可。这只是给那些灾民多一些活计,实在没有也无妨。”

  毕竟不是谁都有那么多钱,在座的商贾世家里面,面子光的也不少。

  “第三条, 别看我拦着大家不给多收租金税钱,实际这里面的得失,绝非一点散碎银钱就能抵过的。”

  齐家主冷哼一声,呛声道:“哦,大娘子此话是何意思?难道我们不多收佃租反而赚了?”

  “自然是赚了。”陶倚君却没有客气,应声接下,“齐家主单看不许多收佃租似乎吃了亏,但是边城从来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力。此番遭灾,城中富户世家仁善以待,传扬出去,一是父母官教化有方,二来也是诸位仁慈,这得到的名声可是拿钱都买不回来的。”

  齐家主哼哼几声冷笑,斜睨她:“你说得天花乱坠,实际还不是我等吃亏。”

  “我既然说不会吃亏那肯定就不会吃亏。”陶倚君并不着急争辩,转头看向牛三郎,微微颔首,“三郎君,今日你去与县令大人和将军商议的事,可有结果了?”

  “互市一事事关重大,想要立即开建不太可能,倒是大娘子说的坊市,将军言卫大将军也曾提过一二,李县令也道天子未曾下过禁令。”

  牛三郎是知道内情的,陶倚君花了一日的时间与他和李县令细说过,只不过涉及到铁器,需得天子行令才可开建。

  “那就好。”陶倚君笑起来,“我与诸位说的挣钱,就是这个坊市。”

  陶倚君使人拿了一张大图出来,羊皮绘制的,有一条案大小,专绘的城南。

  “这个只是我的设想,还需要大人们商议后才能定下。这个坊市,就是在座诸位来钱的渠道。”

  陶倚君在图上画了一个圈。

  “坊市顾名思义,是专做器具的地方。诸位可能就说了,之前也有,都是些匠人自己做来卖的,与我等何干。”

  “可不是嘛,我们虽然有些生意,但没有几家有工坊的。”

  陶倚君没有急着解释,转而介绍起了工坊的大概划分。

  “农具坊,纸浆坊,膳食坊,还有金银坊。目前我想到的就这几类,大家若是有其他想法也可以提出来。”陶倚君又取出单独的一张羊皮卷,“农具坊是制作生产农具的,属铁匠和木匠。纸浆坊是集合了造纸跟印刷两种。膳食坊最为简单,是专门制作可储存食物的地方,如酱、干肉、豆青一类都可以归入此坊。最后一个金银坊则是接受首饰和金银器具定制的。不过我请教过甘家主,他家所经营的首饰器物都是从关内送来,另有就是靠近关内的几个大城里制好了送过来的。”

  甘家是城中经营首饰饰品独一份儿的家族,从有了边城就有了他们家族,其他的生意很少掺和,就这一行绝对被他们所把持住了的。不过甘家这一代的家主是个中年面瘫,不管何时何地,都没有表情显露,旁人也看不出他心里的打算。

  “为何没有织造坊?”有布商周家和皮毛商同时出声询问。

  “这一点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二位解释。”陶倚君露出一抹苦笑,“诸位应知,我陶家在城外造了一座织坊。之前我向大人献策的时候,就提过在城内建一座织造坊,可大人却说不用。”

  陶倚君叹气,无奈的看了一旁的牛三郎一眼,对方也苦笑着摇头。

  他们俩都心知这是李县令在给陶倚君好处,就指望霍桐能在上峰那里帮自己多说几句好话。毕竟他一来就出了这么大一场事故,搁其他地方,绝对是革职的结果。也是这儿是边城,大家族的人不乐意来,愿意来的上头又担心为了蝇头小利就私通外族,择来择去好几年才选定了他来接任。

  “其实,县令大人说的也不错,大娘子的织坊已经是边关一带独一无二的了,再来一个织造坊未免浪费,倒不如将之归入格物坊,所有毛皮、刺绣、家具等与日常有关的,都归入此坊。”

  旁边有家主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家就是经营家具类的,如果有这个格物坊,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一席之地了。

  除开几个脑子转不过弯的暴发户,其他人在陶倚君提出坊市的时候,就明白了她的打算。这小女郎人小心不小,是想将他们这座不起眼的小边城打造成边关重镇,商路往来行商云集的地方。这坊市听上去没啥要紧的,可真的把持住了相关坊市,就相当于把持住了这个行业的话语权。难怪陶倚君会说这是来钱的门道,若是真的以后开了互市,日进斗金都不在话下。

  几个大商贾大家族的主事人围起来小声商议如何划分,另有一些自知无法分一杯羹的则找上了陶倚君,问他们可有好处。

  “自然是有的。”陶倚君给牛三郎使了个眼色,示意对方来说,毕竟她因着霍桐的身份,不太方便插手城建,至少是不能明目张胆的插手,这时候牛家就起到了吸引目光并出头领路的作用。

  “诸君可看到这两处了?”牛三郎用扇柄点了点地图上的两个地方,“此两处就是大人考虑重设的集市,西南这处离西门近些,可交易日用杂活和粮食青菜等等,另一处就专门是交易贵重的物资了。从这里有一道侧门可以直接通往城外,有专人把手,是修建来运送货物的。而城外这一片荒地,大人打算召集诸君划分土地建成仓库。”

  “为何要建在一起?”

  “方便啊,再有这里靠近官道,以后商队不需入城便可将商品入库。并且新建的仓库多了防火防水的保障,即便是再来一场大火,也不会使诸君的货物付之一炬。”牛三郎似笑非笑的挑了挑眉,果不其然看到其中几位脸一白,眼中充满痛惜。

  作者有话要说:  开启城市建设第一步。

  为了以后不搞混,我今天手绘了一副城市地图,给自己点个赞

第六十二章

  “大娘子这一招用得不错, 城里大部分的富户都乐意出资,如果李县令再能请到一笔赈灾款, 重建边城也不是太难。”

  相比牛三郎的乐观, 陶倚君却不这么觉得。

  “此次是人祸非天灾,想必上面是不肯拨赈灾钱下来的, 只怕最后还是要落到百姓头上。”

  一个边城小县, 又没有特别的税收来源,府库的钱财是不能挪用的,想要修城, 最后还是得在老百姓身上刮油。

  牛三郎也不是不知道这点,只不过他从未为了钱财发愁过, 是以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如何充实一个县城的银库。

  在他们谈论此事的时候, 李县令也正在跟霍桐和冉将军谈及此事。虽然建城不要军队那边提供支援, 可到底霍桐是本地官衔最高的长官,于公于私, 李县令都觉得他应该就这事儿知会两位将军。与他们一通讨论的还有县丞, 此人一直掌管县里的税收, 被李县令一番追问下来, 整个人都跟蔫吧脱水的萝卜一样,皱皱巴巴的。

  “小方城虽然往来商队不少,可这里毕竟不是大市,且每年秋冬深受草原威胁,还要自筹一部分军饷,县衙能有这点压底钱已经很不容易。”

  霍桐跟在老将军身边这么多年, 很多东西他心知肚明,以前老将军虽然也爱盘剥,可并不十分凶狠,而之前的县令伸手的时间也少,比起某些地方集全县之利肥了一人的情况,小方城这边已经算很好了。

  李县令也没府银空虚的情况归咎到前任头上,只是他请示上峰,得到的答复是他若修建好新城,必然能将功补过,若是不能,只怕年底就是丢官的时候。

  霍桐是个稳重的性子,虽然在军中任职,但是要掌管一方大营,没点本事也不可能做好。他接过县丞手中的账册看了一遍,捏了捏眉心。

  “这点钱别说修建房屋了,就算是修补城墙都不够。但城墙必须得修,谁知道那些蛮族什么时候会来犯,没有城墙又如何能护住城中百姓。”

  “不若想富户征调银钱?”冉将军也没辙,只能随口这么一说。

  “那不可能。”县丞是老人,对城中富户的脾性一清二楚,“平日让他们出个小钱博点名声还行,让他们出大钱肯定没有人同意的。城中富户不比普通人,若是真的都搬走了,这小方城只怕……”

  “此事暂且放放,城中受灾人家可登记在册了?”李县令也没办法,只能先把能做的做了,“另水利工事那边你让人好好看着,别到时候又生乱子。”

  去岁入冬之后,水利工事就搁置在那里了,要等四五月彻底化冻之后才能开建。之前有不少流民冲着一日两餐还能有点钱拿,基本上包揽了所有的工事。开春之后走了不少人,自然就缺少劳力,原本还头痛要如何补足,谁知这一出灾祸天降,想来放出消息后,来抢工作的不知要闹出什么风波来。

  陶倚君刚回家没多会儿,霍桐就上门来了。

  “今日你不是跟李县令商议事情去了?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

  陶倚君跟人应酬了大半天,也累乏了,让人烧了些热水,泡了一壶花茶,懒懒的坐下来跟霍桐聊天。

  “是啊,李县令说县库没有足够的银钱修建新城,商量了大半天,也拿不出个有效的法子来。”

  霍桐又打量了陶倚君一小会儿,笑道:“看你的模样,今日想必已经如愿了?”

  “差不多成了。”陶倚君也没隐瞒,没必要,再说牛三郎与霍桐是好友,他随口一问就知道了,“商人逐利,给出的饼子够大,就不怕他们不肯吃。”

  陶倚君坊市的打算跟霍桐和卫老也是事先商量过的,她如此一说,霍桐就明白这一块搞定了。

  “那就好。剩下的虽然麻烦,也不是不能解决。”

  这次肯定要追责,但是据说那家出事的已经一家老小葬身火海了,其余受牵连的就算要索赔要出气都找不到正主,这个时候,受牵连的灾户还得自己承担大部分损失,房屋等重建,则由县库承担极少的一部分。

  霍桐跟县丞聊过之后,发现其实城南大部分房屋都是公房,也就是那些平民大多是租赁的,真正自家建的房子不多,而好些人家甚至是住在两栋房子之间的夹缝里面的,所以一旦烧起来,才这么快速又无法救援。

上一篇:大佬是条狗

下一篇:八零娘亲是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