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阳燎原
其他人虽然未能猜到身份,却因皇帝对他们殴打王振的宽容,心生希望。
只要皇帝不再听信奸宦阉贼,他们依旧愿意全心追随。
于是,相对于刚刚听到大明两次与瓦剌军对战,都直接全军覆没的愤怒哀痛,这时群臣们反而喜洋洋的。
【十三日和瓦剌军的两次交锋,直接让明军损失七万人,更加打击了明军的士气,但是给朱祁镇率领的主力部队,争取到了三天的撤退时间。终于八月十四,朱祁镇这位普信皇帝,来到了他一战成名的地方——土木堡。】
【土木堡在它的命定之人到来之前,其实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第四次和第五次都在此驻跸,却没能让它青史留名。结果被朱祁镇只来一次,就让它成了一个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地方。这里四周地势高耸林立,只有几条山间小道可通车马,再加上没有水源,根本不是驻兵的好地方。但王振因为他自己还有一千多辆辎重车,没有追上大部队,就直接下令在土木堡扎营。朱祁镇竟然就听从了!邝埜明确表达了反对,要求大队尽快护送朱祁镇,驰入居庸关,以免再次被瓦剌军追上。】
【王振却直接训斥他:“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意思是,你一只知道读书的迂腐儒生,哪里懂什么用兵的事?王振怕是忘了,自己也是读书人出身,学历还不如邝埜呢!而且邝埜好歹是兵部尚书。对此,邝埜毫不畏惧地回击道:“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②他说他是为江山社稷和百姓生灵着想,别想用死来恐吓他。王振见他骨头硬得很,一副不怕死的样子,知道斗嘴是说不过人家的,气得干脆让侍卫左右挟持住他,将他赶出了营帐。】
对于王振的操作,所有人都已毫不意外了,倒是邝埜,令帝王们侧目。
第2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0)
嬴政赞道:这邝埜,倒是一心为国的好臣属。
刚一统六国没多久的嬴政,正值用人之际,奈何手下的公卿们,虽有能人,但心未臣服,难以收为己用。
李世民摇头道:倒是位难得的直臣谏臣,可惜未得明主。
玄烨也道:明主贤臣才能相得益彰,可惜邝埜这样的好能臣了。
而大臣们,刚刚痛殴了王振一番,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这是王振干得出的事,也已经麻木了。
武将文臣们,开始商讨着,为何大军尽数折损于此地,文臣武将也有一半人丧命于此。
朱勇道:“土木堡此地,确实不适宜驻军,但其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若是龟缩于此,也不至于被杀得全军覆没,”
薛绶道:“可惜土木堡无水,虽离永定河不远,但想来,跟在后面的瓦剌军,已经将水源控制起来了。干渴是比腹饿更难忍耐的。”
但依旧说不过去,吴克忠道:“即便是寻水,也未必得全军前往,只派小队前往汲水便可。”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帅们,想破脑袋都无法想到,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群人讨论良久,都未得出结论,只得道:“罢了罢了,且听天幕如何分说吧。”
【王振想等他的财物车驾,结果先到的是瓦剌军,瓦剌军包围了营地,并切断了水源,将不远处的永定河与明军大营隔绝,明军此时还剩约二十万兵马,需水量惊人。兵卒们就地挖掘,想取地下水,但掘地两丈深,也就是大约六点六米多,依旧不见水的影子。根据现代地质研究,土木堡地下水在23米以下①,也就是要挖八丈深才能出水,可以想象兵卒们此时的绝望。】
【不过此时,瓦剌人对明军大营的情况也并不了解,只看他们明军人数庞大,也先觉得自己才有两万人的主力,怕是难敌明军,并不敢强攻,便打算智取。采用了最容易识破的诈降策略——这时候是瓦剌人追着明军打,人家为啥要投降啊?战争中赢家主动低头认输,世界上还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事吗——哦,还真有,晚清的第一次中法战争,中方胜利,却依旧主动认输,让出权益②;还有宋朝的檀渊之盟③——明明宋对辽打赢了,还签了赔款协议。】
突然被cue到的玄烨,就感觉自己本来看戏看得好好的,突然被踹了一脚,一盆冷水兜头而下:什么?晚清?朕的大清也要没了?而且子孙跟明朝一样不争气,打赢了仗还要当孙子?
玄烨顿时气得浑身发抖,原来大清的子孙,也不遑多让!
赵匡胤也感觉像是被当头打了一棒:檀渊之盟?听着像是卖*国的,天幕麻烦你讲讲清楚!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做出这种卖祖产的事儿?!
想到前面天幕说的南宋之类的,赵匡胤心头不详的预感,就越来越浓重,真想知道后世的子孙们,怎么会如此窝囊的!
其他帝王们也惊奇不已,嬴政嫌弃道:后世各朝帝王们,都是如此无用吗?
刘彻气急了:打了胜仗还认怂?这是哪门子道理?
李世民也表示不解,倒是朱元璋思索道:难道这清,便是取明而代之的王朝?既然明是最后一个汉家天下,那这清必然如蒙元一般,为外族入主中原,不知是何方势力?
想到自己曾经在蒙元统治下生活时,所见过的民间疾苦,朱元璋浑身的血都要烧起来了,这是他决不能接受的事!一个蒙元,已经将中原大地蹂躏得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再来一个外族王朝,中原之地的汉人,还不知道要过上什么炼狱般的苦日子!
思及此,朱元璋不由得紧紧握拳,既然土木堡之变,是整个大明国运腰斩的转折点,那他不仅要把这转折点给扭败为胜,还要整肃大明朝野,令四海邦国臣服,谁也不敢再犯中华国土!
【事实上,这时候的瓦剌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只要死死地围困住明军,他们也能获得胜利,毕竟距离仅二十里的怀来城,也已经被瓦剌另一支军队占领,对明军主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在如此占优势的情况下,瓦剌军说要和谈,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八月十五,瓦剌派人来议和,朱祁镇欣喜若狂,立马就让曹鼐起草了诏书,并派了两个通事(即翻译),火吉与马亮跟着瓦剌使者回去。待瓦剌为了展示和谈诚意,将追击大军后撤,让出了水源永定河——当时也称桑干河,王振立马下令移营就水。真是别人弄了笼套,他就迫不及待地往里面钻了。兵卒们□□渴和恐慌折磨了那么久,得了命令就不要命地冲向河边,一时之间混乱失序,与其说是一支军队,不如说是一群被饥饿和口渴折磨疯了的难民。史载“回旋之间,行列已乱,争先奔进,势莫能止”。④】
至此,李世民、赵匡胤已然目瞪口呆,煌煌大军二十万,竟然如此容易击溃?
刘彻连骂都懒得骂了,心中只想着他的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尤其霍去病,能带兵奔袭几百里突袭敌军,先前只觉得甚为勇猛奇智,此时看来,属实是天降武曲星了。
张辅、朱勇、吴克忠吴克勤等将帅,此时已经是张口结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事情比他们想象的简单多了,瓦剌人只是诈和,然后后撤,就将明军引入了彀中。任何一个经历过战事的人,哪怕只是一个百夫长,在此时也得怀疑一下,瓦剌人的用心,没想到他们的皇帝是怀疑都没有怀疑过,直接大喜过望地接受了对方的求和!
正如天幕所说,他们的皇帝朱祁镇,实在是太过于普信了,真觉得也先看到他,就会毫无条件地求和投降吗?未免把打仗这事,看得太过儿戏了!
薛绶愤愤道:“若是此次出征,陛下依旧如此一意孤行,我拼了老命也要拦住他!大不了……大不了就是个死!反正天幕断言,我会死在此次出征时。”
第21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1)
几人听后,无一人反对,且十分认同。
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时,哪怕冒着背上忤逆犯上的罪名的危险,他们也会挟持住皇帝,不会让他一意孤行,将所有人送进鬼门关的。大不了就是个死嘛!
想到三大营的主力,就那样全葬送在了土木堡,几个陪着三大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永乐老臣,光是听到天幕的描述,便感觉心在滴血一般。
【明军南行了三四里,才靠近水源,瓦剌军就突然折返过来了。一开始时,明军还以为是身着明盔明甲的友军来相迎,便没有做好迎敌的准备。结果瓦剌军骑着马,从四面围攻,铁骑进入明军中冲杀,还一边喊:脱掉盔甲丢掉武器的不杀!兵士们惊恐万分,毫无抵抗之意,听到这话,立马纷纷丢盔弃甲;与此同时,埋伏在明军中的内应,如跛儿干,开始助敌杀友,直接用箭射内使黎定……在瓦剌军气势汹汹地冲杀之下,明军四散奔逃,于是瓦剌军对明军进行了单方面的屠杀。许多明军死时,甚至不着寸缕,裸*体而死。】
一席话,描述的场景仿佛就在众人眼前,大家都面露哀戚悲愤之色:我大明军,在最后关头,竟然如待宰的牛羊一般!在瓦剌人的铁骑之下,毫无抵抗之力!作为大明精锐军,他们何至于沦落到此!何至于啊!
本来还有议论之声的广场上,此时寂寂无声,无人想说话。
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纷纷掩面不已,不欲在同僚面前,露出男儿垂泪之相。
可是大多数人,都已经难以抑制地鼻子发酸,泪意涌动。
连朱元璋那望向天幕的双眼,都眼眶泛红,似有泪意隐隐闪烁。他闭了闭眼睛,眼前却更加清晰地浮现出了,天幕所描绘的场景,那二十万大明兵卒,似乎就在他耳边哀嚎呼救,就在他眼前仓惶窜逃,却依旧难逃瓦剌人的毒手……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惨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二十万兵卒,沦为别人肆意杀戮的对象;意味着二十万大明男儿,命丧当场,魂难归乡;意味着大明二十万血肉之躯筑起来的城墙,犹如土鸡瓦狗一般崩塌!
被灭的不仅仅是明军三大营,被杀被俘的不仅仅是近三十万兵卒,更是毁了大明朝花了几十年心血、历经几朝才建立强化起来的帝国之盾!是折了大明朝南征北战、护卫中央的利刃!
难怪!难怪天幕说,土木堡之变是直接打断了大明上升的国运,是斩断了大明成为强汉盛唐的转折点!
至此,有些身体弱的文官,已经支撑不住,直接晕厥了过去;不少武将,泪洒当场,呜咽出声,心中悲怆之感,难以言说倾泻。
此情此景,不仅令大明群臣备受冲击,李世民和赵匡胤这样,从战场上拼杀过来的人物,都觉得十分惋惜心痛。
李世民道:二十万啊,打突厥的话,这些人也尽够了,有这二十万,高句丽也不是什么难事了。①
赵匡胤悲愤地一拳捶在案几上:有这二十万军士,朕能复汉唐之国土!
刘彻惋惜道:若是朕的冠军候,当初能有这二十万兵马,呵呵……西域诸国,已尽为朕的汉土!
嬴政亦心疼又遗憾道:若是有二十万将士,百越诸国,亦能轻取了。
玄烨虽不喜大明,但听到二十万将士的结局,也难免叹息摇头:土木堡之事,二十万兵卒并非重点……
【而土木堡之变,之所以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仅是因为这二十万将士的枉死。大营被瓦剌军突袭的时候,朱祁镇便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忠君的将士们,试图带着他突围,然而突围失败,护卫将军樊忠,此时抓住了机会,直接锤死了王振②,突围时搏杀了数十人,最后战死。】
【朱祁镇见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眼前的瓦剌人却像是杀不尽似的,他也知道,这次怕是逃不走了,于是干脆下了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乖乖束手就擒。赛刊王的手下抓住了他,赛刊王将他带到了也先面前。明英宗朱祁镇,终于达成了他瓦剌留学生的成就,成了大明最强外卖小哥,将半朝文武大臣和二十多万兵马,全都送了人头!和宋朝徽宗钦宗二帝一样,成了万人唾弃的对象!】
【朱祁镇靠着皇帝的身份,在这一战中免死,可其他将士大臣们就没这么好运了。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等等一系列朝廷重臣,都死在了此次战役中,再加上前面死的守城将领王浩,武将勋贵吴克忠吴克勤兄弟、成国公朱勇、薛绶等人,此次明朝朝廷随驾出征一百多大臣,死了五十多个,可谓是损失惨重。】
南乔后面的话,赵匡胤是听不到了,他满脑子都是:“和宋朝徽宗钦宗二帝一样……” 刚刚说了有战胜却赔款的檀渊之盟,此时又有如这朱祁镇一般的皇帝?还一来就两个?!赵匡胤只觉得一阵晕眩,他的大宋,怕是连大明都不如了!
想到这里,赵匡胤真是恨不得能把天幕后的天女请出来,好好请教请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于几十年乱世后建立的大宋③,何以出现此种败类,将祖宗脸面和基业都败光了!
赵匡胤被气得头发昏,根本冷静不下来,直在院内转圈圈,守在一旁的侍从和官员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被他盯上发火。
他朝帝王们,倒是冷静许多,嬴政不满:这奸宦死的太容易了,便宜他了,若是朕,必然将他车裂才能谢心头之愤!还有那皇帝,还有何脸面活在这世上?
刘彻也不满:这无能皇帝,不自刎于当场,实在对不住这皇位与江山,被敌人掳了去,反倒成了一大要挟。这人连当初的乌江畔虞姬都不如!哪里配当皇帝?
第2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2)
李世民手指轻点:那奸宦死的太迟了一些,若是能早些除掉他,再挟持住皇帝,号令群臣,支使二十万之军,那瓦剌军也不足为惧。
若是之前,玄烨定要笑话明朝一番。但此时不同以往,他心里记挂着“第一次中法战争”的事,根本笑不出来。再看明朝,竟然有了一丝丝惺惺相惜的感觉。后世子孙不顶用,当祖宗的只能自个儿生气,还没什么办法。
而明朝诸臣,还未从“皇帝被俘、众臣身死”的事情中缓过神来,突然听见“咔嚓”一声,紧接着就是一阵稀里哗啦的声音。
众臣循声惊愕望去,只见刚刚放在躺椅旁的案几,已经歪斜倒地,而案几上的茶杯茶壶,也随之倾倒在了地上,碎了一地。
原来是朱元璋气愤至极,一掌拍在案几上,直接将案几的腿拍折了。
众人还未回过神来,却见朱元璋扶着额头,摇晃了几下。
“皇兄!”朱祁钰惊呼一声,忙冲了上去,扶住了皇帝。
其他大臣反应过来,忙过来帮着朱祁钰扶住皇帝,将他扶着在躺椅上躺下。
此时朱元璋只觉得眼前一阵阵黑潮涌过来,气血冲顶的感觉,使得他仿佛要炸了一般,这种感受,只有在马皇后去世和朱标离世时,他才感受过。
众人手忙脚乱地给他端茶倒水,又忙去叫太医之类的。
朱元璋眼花耳鸣了好一阵,才逐渐感觉好了一点,第一句话便是恨恨道:“他何不当场死了!于江山于社稷,也是一种福气!”
围了一圈的群臣愣住,皇帝这时说的谁?说的他自己吗?可是为何要用他来代指?
不待众人想明白,太医便被人拉着来了:“快让让,让太医给陛下把脉!”
群臣忙散开来,给太医让出了一条道,太医在皇帝面前跪下,正要磕头,就听到朱祁钰焦急道:“这些礼节先免了,赶紧给皇兄看看!”
见太医跪得难受,朱祁钰又吩咐内侍去给拿个软垫来。
朱元璋虽闭着眼睛,却也能听见身边动静,知道如此忙活的,便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天幕所说的“大冤种”。
见他此时围着自己转,满腔焦急的样子,不似作伪,更有宅心仁厚,予太医以软垫,可见是个厚道孩子,和自己的朱标有几分相似,心下满意的同时,又舒了口气。
朱元璋有些不太好的预感,感觉自己在这个身体里撑不了多久。若朱祁钰可靠,在自己离开之前,必要将这万里江山托付给他。
太医摸了着脉,一群人就紧张地盯着他。
过了小一炷香的功夫,太医才慢慢道:“陛下这是受了外事刺激,气血翻涌,倒行逆流,有所失序,才致两眼发黑,四肢酸软难控。只需歇息片刻,便能恢复了,郕王①与诸位大人不必担忧。”
朱祁钰仍旧忧虑:“太医可摸清楚了?皇兄正值春秋鼎盛,今日却频频扶额,数次几欲晕厥,可有什么隐疾?”
不待太医回答,便有一个女声道:“皇帝好着呢,哪里有什么隐疾?”
众人忙起身见礼:“见过太后娘娘,皇后娘娘。”
原来是一直守在内廷的孙太后和钱皇后,听说皇帝晕厥,还请了太医,便匆匆赶来了。
朱祁钰也退到了一边,他知晓孙太后一直看不惯他,不欲与她产生冲突,一直以来十分顺从避让。
朱元璋睁开眼睛看了看,也知晓了这位是朱祁镇的生母。
想起以前孙太后和朱祁镇的相处,朱元璋觉得正应了那句“慈母多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