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迷人“B先生” 第223章

作者:山海十八 标签: BG同人

  这是宴无好宴呢?还是诚心拉人入伙呢?

  埃里克注意到克罗利亚·冈萨洛的脸色。

  她皮肤的颜色很白,不像是一位常年航海的人,风吹日晒似乎没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钻石号」的成员有一个算一个,怎么都奇奇怪怪的?

  --------------------

第111章 Chapter111

  ============================

  Chapter111

  早晚都要与西德尼的探险队在寻找幽灵岛上发生碰撞,索性接受赴约去瞧个究竟。

  宴会在今晚,不影响白天参观海怪展。

  《怪奇海洋展》是新奥尔良当地人办的展览,重点展品是人鱼。

  为了人鱼,还单独开辟一个特殊展馆。其中有人鱼雕像、人鱼绘画、人鱼书籍与人鱼标本。

  展会导语,提到了“美人鱼”的诞生过程。

  早期,人鱼与“美”无关。

  古巴比伦信奉的水神就有鱼尾。

  古希腊神话中,人鱼特里同是雄性形象,是波塞冬与安菲特里忒的儿子。

  他不是以美貌著称,而是以他战斗力著称。只要他吹响海螺,就能使得万海平波。

  当时,雄性人鱼象征着知识与进步。雌性人鱼只是附属形象,普通而不显眼。

  人们印象的美人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展会陈列了大量雕塑,特意标注出它们是对各地基督教会雕塑的临摹。

  可以看到,雌性人鱼的诱人魅惑形象,从中世纪起的基督教教堂相关建筑物中开始流传。

  一个个立体雕像,被刻在了教堂的屋顶、横木、圆柱、浮雕与托臂梁上。或袒.胸.露.乳,或两分鱼尾。

  再观察欧洲的民间绘本,也能看到人鱼形象的流变。

  最初绘图时不注重性别的特征。

  随着教堂性.感的美人鱼建筑形象兴起,绘本中越来越多雌性美人鱼的形象,是突出画了长发与不着.寸.缕的女性上半身。

  同时期的雄性人鱼去哪了?是不是同样裸.露身体?

  不。雄人鱼反而披上了僧袍的形象。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对于人鱼的认知又有了新变化。

  展会陈列出15世纪之后的各种人鱼目击传闻。有书籍记录,有报刊报道。

  很明显,随着远洋航线的开启,人类遭遇人鱼的事件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欧洲人不再把对人鱼的认知局限在传说中,而开始追求获得标本。

  从17世纪起,各种人鱼标本出现。先是出现身体的部分部位,比如断掌、鱼尾。

  到19世纪,整条人鱼标本也被制作出来。不只是骸骨,还有干尸。不全是美人鱼的外形,也有面容丑陋到诡异的造型。

  它们都被摆放在展厅里。

  这个特展区却还放了两个玻璃柜。

  第一个柜子里,放着一座人头鸟身的雕像,旁边介绍,它是「塞壬」。

  塞壬,后来被人们混淆为危险人鱼的代名词。

  据说它会唱歌诱惑水手引发触礁船难,但最初的形象其实与美人鱼毫无关联。

  第二个玻璃柜,放了两个半截的尸骨。

  白骨化的上半身男尸骸骨,与一条没有鱼头的鱼类骨架。

  布兰度看完整个人鱼特展,不由感叹:“这个策展人很有意思。什么都没多说,但又把什么都说了。”

  埃里克认同,一语道破关键。

  “策展人没有评判,只把事实摆出来了。美人鱼的出现与教会的精神控制密不可分。”

  最初,人鱼是智慧化身,拥有着掌控水域的力量。

  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中,却异化雌性人鱼的形象为美人鱼。

  妖媚与肉.欲的美人鱼被堂而皇之地刻在教堂建筑物上。乍一看像是教会非常包容,可以容得下异教怪物。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博人眼球的性吸引手段。

  像是鱼尾分叉,左右手各持一侧鱼尾的美人鱼浮雕,暗喻着露出了人鱼的生.殖器部位。

  人们不论是持以哪种态度,或批判或好奇或沉迷着去瞧一瞧,能让教会获得招募更多教徒的机会。

  使用美人鱼的形象,吸引了新的教徒源源不断涌入。

  然后编造各种美人鱼引诱害人的传说。明明最初引诱水手的塞壬根本不是人鱼,但志怪传说被人为篡改,渐渐将其与美色陷阱绑定在一起。

  通过美人鱼的邪恶,告诫男人们要警惕女性的美色,不要被迷惑,否则会结局凄凉。

  这种贬低女性的思想,在教会推动的美人鱼演变中无时无刻不存在。不去责怪做出淫.邪行为的人,而是把一切原罪推到美丽女人的身上。

  这一手既要、又要、还要,搞对立搞分化,欧洲教会真是玩得太顺了。

  很多事就怕深究。

  如今,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美人鱼形象,背后竟有这样的黑暗流变。①

  布兰度:“等一会,我想去拜访一下策展者。您瞧那只玻璃柜,里面放了上半身人骨与下半身鱼骨。

  我认为这是在暗示近两三百年出现许多人鱼标本的真实原因。展厅里呈现出的那些骸骨与干尸是自然形成的吗?或是精心拼凑而成的,但肉眼看不出痕迹。”

  假如是两百年后,随着科学检验的手段不断提升,测一测DNA就能分辨人骨与鱼骨是否来自同一个生物。

  现在却不能。

  这更反映出策展者敢于突破时代认知。

  不人云亦云,逆流而行,不附和当下主流理论,不认为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

  埃里克:“我们再去另外几个展区转一转,说不定能还有收获。”

  两人又逛了其他展区。

  先看到了昨天上午在码头见到的巨型千足海虫尸体,它被浸泡在玻璃缸的透明防腐液体中。

  千足海虫的介绍展板写了它的捕捞位置,也放了一幅传说中的海怪康瑞特画像。

  对比两者,不是完全相似。

  海怪的头部是类鳄鱼状;千足海虫尸体却呈现出复杂的进食结构,咽头能够由内外翻。

  布兰度看到在这只10米多长的巨型博比特虫尸体边,还有另外十只玻璃瓶。

  其中都是博比特虫的尸体,但全部是1米左右的长度。展板上注明,它们分别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温暖海域被捞到。

  由此可见,“千足海虫”的存在不是个例,但体型大到十米的非常少见。

  “这里还有一种会隐身的鱼。”

  埃里克指向鳗鱼类的展台。

  策展者将鱼的尸体泡在了防腐液中。

  它只有眼睛是黑色的,身体其他部分是透明的,成叶片状。

  其右侧有另外三个玻璃罐。

  从左到右,分别浸泡了玻璃条状的鱼,腹部黄色的鱼,以及腹部银灰、背部黑色的鱼。

  埃里克看向这个展台的主题——《鳗鱼的一生》。

  展板说明四条看上去截然不同的鱼尸其实属于同一种鱼。

  策展者在追踪观察与捕捞后养殖的过程中,发现根据鳗鱼的生长时期不同,它会从幼时的全身透明变成熟态的腹部银灰色。

  布兰度走进一观。

  这就是鳗鱼的四个阶段,透明到能在水里隐身是柳叶鳗。

  渐渐生长为玻璃鳗,鱼身的黑色素在不断增长。再变为成长期的黄鳗,最后变为成熟期的银鳗。

  这时,三位同行的游客路过。

  其中有人发出惊呼,“上帝啊!鳗鱼居然是这样生长的,也太神奇了。”

  他的同伴立刻嘲笑,“呵呵,这种展览,你看看就好。展板上写策展者亲自捕捞养殖后观察到这样的结果,它写了什么,你还真信了。”

  另一个人说:“就是!我更相信鱼可以是一直透明的。鱼能隐身,人为什么不可以?说不定用这种隐身鱼做原料,就可以制成传说里的隐身斗篷。”

  三人闲聊着,渐渐远去。

  布兰度与埃里克捕捉到了其中几句话。

  埃里克:“您怎么认为呢?”

  布兰度:“人不可能绝对理智。每个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偏向的那一种观点,我也一样。对于鳗鱼的隐身,让我想到之前禁林山洞航海图上的一种海怪。”

  埃里克猜到了,“是德拉克龙。”②

  德拉克龙,是来自法国东南部的怪物,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它别名是“隐身的魔术师”。

  它不是地道的海怪,或称为水怪更合适,潜伏在河流深处,可以变化形态。有时是成蛇状,有时变成人形,有时可以隐身。

  埃里克听过法国的相关民间传说。

  “德拉克龙不是天生具备隐身能力,它需要将鳗鱼肉或者用人肉炼成的油膏涂抹在身上。”

  那不是对人类友好的怪物,它阴险狡诈,反复无常。

  传说里,它会催眠去河边洗衣服的姑娘。受害人往往会被先奸后食,剩下的人肉被炼制成隐身用的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