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富贵闲人 第72章

作者:十弋 标签: 红楼梦 清穿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历史衍生 BG同人

  虽然这个事情还是被康熙搁下没明确理会,但态度已经松动。

  康熙并非不想成年阿哥入朝,他从小亲自教育儿子,让他们允文允武,就是为了让他们为大清江山出力。康熙迟迟没有下旨定下大阿哥和三阿哥要去的地方,不过是借着此事拿捏太子罢了。

  太子做得事情让康熙高兴了,便将大阿哥和三阿哥撂一旁,不高兴了,又找人重新提起兵部和户部事。

  几个月下来,太子被这事折磨得心神俱疲,康熙一时亲近又一时冷淡,太子完全不知道他父亲心中在想什么。

  更糟糕的事,太皇太后临终前为太子塞进宫中的元春,也彻底失了康熙的宠爱,后宫中再也没有人能为太子敲边鼓,或者为太子传些后宫的消息。

  太子对贾家疏远起来。但贾家已经在太子身上投注了,为了贾府的未来,贾家必须要做些事情出来。贾家在京中的亲朋不少,若能从中得到些什么消息,甚至能找到人在康熙那儿说项,那贾府的重要性必然大大提高。

  他想为太子打探一二,却发现不知该如何着手。

  当年在南边时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同气连枝,如今史家推崇节俭,与人交往愈发少了;王家倒是煊赫,但王子腾外放之后,王家的女眷也不如何出来;至于薛家,更是衰败,薛家的家主和弟弟都去了,薛蟠又是个不争气的,靠着家中姑娘当了公主伴读,家业才不至于凋零;而他们贾家,眼见着后继无人,他都这把年纪了,却还是不上不下的员外郎,在朝堂上蹉跎半生。

  想到此,贾政悲从中来,面露戚色。

  贾琏觑着贾政神色,连忙劝道:“老爷何必自苦,咱们到底是开国的国公府,底蕴摆在那里,朝堂上那些大人们,早几代还不知晓是在哪里种地的泥腿子。”

  “这些年也是家里事多,与亲友故旧走动少了,要我说,不若趁着现在天气好,老太太的身子骨也硬朗,索性便在家中办个宴席,将有来往的故友都请来热闹一番。”

  贾政连连点头:“还是你有主意,一事不烦二主,索性就你两口子操持,我们家也热闹一番。”

  贾琏盘算着这个宴席要使多少银子,他又能从中得多少好处,忙不迭地应了。

  贾琏将这事情与王熙凤一一道分明,王熙凤心里头暗自算了一番,抬头对着贾琏笑着道:“二爷可是连我也不说实话,这不年不节的,二老爷突然大宴亲朋是要做什么,总得有个由头。”

  贾家的外头的事大多是贾琏在跑,对于贾政的心思,他勉强也能猜到一二,他伸出手指,悄悄地指了指天上,低声说道:“左不过是上头的事,那些筹划有老爷们操持,你就放开手脚,将女眷招待好,反正我们只请了人赏春,旁的一概不与我们想干。”

  “只一点,到时候林家表妹来了,且得顾好她,若是能从她那儿探听到五阿哥的打算,就再好不过了。”

  王熙凤这才点头,压着内心起了的兴头,貌似勉强地说道:“论理说,我年纪还轻,这事轮不上我操持,但母亲惯是疏懒性子,婶母身子又不好,珠儿媳妇更别说了,寡妇失业的,还带个儿子,左不过我是个劳碌命,不得不辛苦几分,将这事拿了过来,也为二爷分忧。”

  贾琏连连给王熙凤作揖:“我就知奶奶是个有本事的,一切就仰仗奶奶了。”

  随即贾琏又说道:“我就不扰了奶奶的清净,你先好生歇着,养养精神,之后还有得忙,我去前头书房歇着,不闹你了。”

  说完,贾琏扭头便出了屋子,留着王熙凤在后头气苦,咬牙对平儿说道:“你平日里只劝我和软些,好好和二爷过日子,你看看他是定得下的人吗,还不知又被哪个脏的臭的勾引了去,一时片刻都离不开。”

  平儿将炖好的燕窝粥递给王熙凤:“这是我亲自挑毛炖好的燕窝粥,奶奶高低吃两口。”

  等到王熙凤拿着勺子舀了两口粥,再吃不下地放下碗,平儿才苦口婆心地劝道:“奶奶是什么身份,那些娼.妇又是什么台面上的人物,奶奶和她们置气,平白抬了他们的身份,左右有了大事,二爷能依仗的,也只有您一个而已。”

  平儿果然最知王熙凤的心,被她这么一劝,王熙凤心头火热,她的风寒好似瞬间就好了,连忙吩咐平儿将管家婆子叫来,一扫病容,精神奕奕地安排起来。

  没多久,贾家上下便都听闻了这个消息,三春整日在园子里住着,也是无聊,听了这事,暗暗挑拣起衣裳来,就连李纨,都少了层苦相。

  若说谁不高兴,或许只有被贾政忽略了的王夫人,但这宴席的名目是为老太太尽孝,史老夫人都乐呵呵地等着,更兼之接下此事的也是她的侄女,便也只能咬牙忍了下来,还得小意奉承着老太太。

  荣国府里上上下下都忙碌起来,至于如何开库房,如何陈设,又如何取摆件,多不多言,总之,在几番准备后,定在三月初三这日,这既是春景正盛之时,又是女儿家的节日,在这春光里,荣国府将开赏春宴。

  黛玉接到的,就是这个宴会的帖子。

  自从黛玉被赐婚后,请她的帖子一日比一日多,但黛玉对此只觉兴味索然,那一堆堆送来的帖子,十张里甚至都挑不出一张想去的,全部都以要在家闭门待嫁为理由拒绝。

  但荣国府并不能如此对待,荣国府是黛玉的母舅家,贾家郑重的送来的帖子,黛玉若随意拒了,反倒显得她无礼。

  在听了贾家嬷嬷所言,此宴会是为了让老太太赏春而办,黛玉就更没有理由拒绝了。

  黛玉笑着接了贾府的帖子,好吃好喝地伺候了这两位嬷嬷一餐,等到雪雁好声好气地送走了那俩嬷嬷,回了院子后,黛玉也琢磨出了不对,摊开信纸,取过羊毫小笔,写下了一封信。

  春日的日头并不刺眼,从打开的窗户中透了进来,将黛玉笼罩在其中,黛玉头上的头发丝被阳光照着,恍若细碎的浮金。

  雪雁一时看得呆了,被黛玉用卷起的信封轻轻敲着额头,才回过神来,羞赧地笑着。

  黛玉噗嗤笑了:“还是小时候那呆头呆脑的模样,这信找人给五阿哥送过去,若他有了回信,赶紧给我送来。”

  雪雁也不把黛玉的调笑放在心上,她笑着应了声,便拿着信走了出去。

  留下黛玉在书房里,往香炉里扔上一团香,又用海外的玫瑰胰子擦过手,在玉泉山的山泉水中洗净,将挂在壁上的古琴拿下,拿着尺谱弹起琴来。

  乐声泠泠,古拙而典雅,就连园子里的鹤,听了这声音,也扑棱着翅膀,飞了过来,闻琴起舞。

  南三所里,自从康熙动了让胤祺去当差的心思后,在南书房里的功课终于停了,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去读书。

  当然,等到他正经入了朝,也得一大早起身,去乾清宫上早朝,只不过,他现在到底去哪儿,康熙还没有想好,还在观察、博弈阶段,他便也过了段轻松的日子,既不用早朝,也不用办事,更不要读书。

  总之就是没有人管着的状态,每日里不过就是向皇太后与宜妃请安,然后便回南三所的屋子躺着,有兴致了拿着腰牌便能出宫,宫外的新鲜玩意儿也有人送进来。

  这样的日子,简直比神仙还要舒服。

  四阿哥胤禛已经去了工部当差,听闻他做事最为认真,已经得了康熙好几次夸奖,这让大阿哥和三阿哥内心更加焦灼,与这两人不同,胤祺对于胤禛的表现毫不关心,这样悠闲的日子,他恨不得能再多多的过上几日。

  奈何,总有人看不得他这么清闲。

  这不,当胤祺有一日躺在窗旁的榻上,将手中的杂谈随意盖在脸上,被太阳晒得昏昏欲睡之时,小太监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怎么了?”胤祺含糊着发声询问。

  正垫着脚观察胤祺是否睡着的小太监,被吓得一跳,立时便将手中拿着的信递了上去:“五阿哥,林家姑娘的信。”

  胤祺一早就吩咐过,黛玉送来的东西,必须第一时间递给他,这也是为何瞧着他在休息,小太监还敢打扰的原因。

  紫檀嵌螺玳的炕桌上随意地放着些杂谈游记,胤祺将信放到那一摞书上面,唤着小太监要来热水,洁手净面,将瞌睡赶走后,再用绸缎将手擦干,胤祺这才将信撕开。

  柔软的宣纸上字不多,内容却让胤祺冷笑连连。

  贾政总以为他是聪明人,然而真正的聪明人又如何会在员外郎的位置上蹉跎这么多年。凭着他国公府少爷的出身,但凡真有本事,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模样。

  贾政的心思,浅得简直胤祺一眼就能看出。黛玉一时没有想到,也不过是不知道朝堂上的那场闹剧。

  这么大张旗鼓地行事,也不怕犯了康熙的忌讳。

  胤祺看着黛玉信中的贾府,只觉着他们在自取灭亡。

  也不知太子如何就收了这么愚蠢的人家投靠。不过仔细想想,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向他投诚的人又何止一家两户。

  太子只要冷眼看着,有人给了他想要的,便提拔一二,若有人不慎犯了忌讳,那也与太子无关,更不会让他有半点损失。

  想到这,胤祺直接将笔拿来,就着黛玉的信,匆匆写下回信,将纸平摊着晾干之时,只见被和煦春光照着,上头的墨迹慢慢干了,只剩:“你随性行事即可”几个自上,犹有湿润的墨痕。

  等到信上的墨痕干透后,胤祺将纸叠好,令人立时给黛玉送去,太阳未下山之时,黛玉刚收了古琴,便收到了胤祺送来的信。

  等展开信看完,黛玉这才恍然,为何贾府突然闹出这么大的阵仗,真是富贵险中求,这种风口浪尖的时候,其他人都恨不得缩着,贾府却跳了出来,也不怕康熙一怒之下,将荣国府给夺爵了。

  只能说,是贾家的子孙实在过于不争气,没法子,只能想出这般剑走偏锋的法子,豁出去谋一场荣华。

  很快,日子便到了三月三这一日。

  三月三自古有之,所谓上巳节,正是各家女眷踏水游春之时,到了大清,没有以前那些讲究,但在春日里前往百花盛开的园子,奔赴一场春天的盛宴,也是没有几个人会拒绝的。

  贾家这次是立下了主意要办场大宴,将够得上的亲朋都请了一圈,黛玉坐着马车到的时候,见着荣国府正门大开,门槛早就卸了下了,几十个小厮守在门旁,殷勤地引着各大府邸的马车走入。

  打眼一瞧,便能看见镇国公、锦乡侯、理国公等等人家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有名有姓的人家得来了二三十户,只不过这些人家的境况也与荣国公府想相似,都是祖上凭着军功封了爵,几代人传下来,降等袭爵之后,家里也只有个空架子撑着了。

  挂着林府牌子的马车一路走来,前头的马车纷纷为黛玉让开道路。

  黛玉是康熙御笔亲自赐婚的阿哥福晋,虽然还没有成婚,出门代表的就是皇家的体面,这些勋贵们谁敢和皇族争先。

  林府的马车顺着分开的路,缓缓驶入贾府。

  女眷与男客被引着往两边走去,黛玉坐着的马车顺着大观园的方向而去。

  等绕过了影壁,顺着青石板到了二门旁,粗壮婆子抬着的软轿已经在等着了,黛玉被雪雁搀扶着,微微侧身坐上去,只觉贾府之景与她过年时过来又大不相同。

  路两旁的树木葱绿可喜,粗壮的树干展示了树木的年岁,然而黛玉之前过来的时候,分明记着这儿并未种树,想必是花了大价钱,找人买来种着的。

  顺着成荫的绿树往前走,只听见鸟声清脆,春风吹过树叶,传出窸窣之声,约莫一刻钟后,终于见着了大观园的园门。

  此时大观园的牌匾前,王熙凤正笑盈盈地迎客,

  见着了黛玉的身影,王熙凤忙迎了上来:“姑娘来了,老太太在里头念叨许久了。”

  黛玉见王熙凤在这不冷不热的日子里都满头大汗,连忙说道:“琏二嫂子,那边千头万绪的,你赶紧过去拿主意,我进去找外祖母便可。”

  王熙凤思忖片刻,歉意地道:“那我也就不和姑娘客气,姑娘自便,我让平儿陪着你,有什么事情让平儿赶紧过来和我说。”

  黛玉心知平儿是王熙凤的左右手,这等时候能将她派出来也不算怠慢了,连忙笑着说道:“你且别管我,我是把这当自己家的,有平儿在就极好了。”

  “平儿,还不快领着林姑娘过去。”王熙凤笑着吩咐,随后又对黛玉说道:“若是平儿笨手笨脚惹了姑娘生气,姑娘要打要罚都行。”

  黛玉笑着打趣:“平儿这么好的丫头,怎么会惹我生气,我看是二嫂子你舍不得把平儿给我,罢了,我自己进去便是。”

  不等王熙凤使眼色,平儿连忙笑着说道:“林姑娘看得起我,是天大的脸面,今儿个就让我侍候姑娘一遭。”

  黛玉掌不住笑了:“真是丫鬟随主子,一个个的都伶牙俐齿的,快停住,我瞧着那儿又有客来,二嫂子快将你满肚子话和新来的客说去吧。”

  顺着黛玉指着的方向,果然见着又一群人走了过来,从轿子上人穿着的绣金鸾鸟纹饰,便知来了为王妃。

  王熙凤急忙吩咐平儿伺候好黛玉后,便脚步匆匆地迎了上去。

  平儿顿了顿,笑着与黛玉说道:“林姑娘,老祖宗在正殿等着了。”

  黛玉随着平儿入了大观园的正殿。这正殿是元妃省亲接见之所,面阔五间,很是开阔,然而此时的殿中,却被各家的女眷坐满。

  金玉首饰、金丝绣线流光溢彩,环佩敲击着发出清脆地声音。

  黛玉随便望去,就见着不少国公夫人,世子媳妇以及未出阁的小姑娘们。

  等见着了黛玉,屋子年轻些的人都站了起来,笑着与黛玉行礼。黛玉在宁寿宫中只见过各家的老夫人,对于年轻的少奶奶们都不太认得,遂只微微侧过身,受了半礼,便拎着群摆,走到前头,给贾母和其他的老夫人们问安。

  贾母将黛玉拉起,坐在她的椅子旁边,骄傲而得意地说道:“我这玉儿,最得我心,我瞧着比我家里的亲孙女还好呢。”

  其余老夫人也笑着满口子的夸赞。

  正在这时,外头突然传来爽朗地笑声:“老太太,您看谁来了。”

  贾母笑着抬起头,看向门口,却见着一雍容华贵的老夫人被搀扶着走了进来,这正是南安太妃。

  “您怎么也来了。”贾母连忙拄着拐杖,从座位上下来,一时间,满殿的人又都动了起来,想着南安太妃问安。

  与这满屋子的国公夫人比起来,南安太妃算是最得意之人,无他,不过是南安郡王为宗室子,儿孙早就送到了康熙身旁当差,个个都谋了个不错的出身。

  若非她在闺阁之中便与贾母交好,一般的赏春宴且叫不动她。

  等到众人纷纷行过了礼,南安太妃才在贾母旁边坐下,黛玉悄悄地离开,寻到三春身旁坐下。

  刚刚坐定,便听见了南安太妃向贾母说道:“我听人说你们家的女孩儿各个钟灵毓秀,快让我看看。”

  贾母笑呵呵地指着三春的方向:“家中的孩子还小,如何当得起这般夸赞。”

  南安太妃却见之心喜,连忙招手将几人叫去,见着黛玉没有动静,疑惑地问道:“那坐着的是谁,我远远瞧着也是极好的,恨不得是我们家的姑娘呢。”

  旁边便有活泼媳妇笑着说道:“太妃娘娘,您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那林家姑娘可不就是您家的姑娘吗。”

  南安太妃这才恍然,她笑着自嘲道:“我也是老了,这样标致的姑娘都看不清楚。”

  随即又佯作生气,对贾母说道:“还不快将你宝贝外孙女叫来,这么大的宝贝,可别藏着掖着,让我好生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