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富贵闲人 第73章

作者:十弋 标签: 红楼梦 清穿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历史衍生 BG同人

  黛玉并不怯场,她大大方方地起身,走到三春旁边,与南安太妃问安。

  南安太妃喜不自胜,连忙将她准备好的四个金戒指拿出来:“你家姑娘养得真是极好的。”

  其他夫人们都笑了,对着贾母说道:“日后家里姑娘可被再藏着了,日后我们家里的宴席,也多带着家里姑娘来,见着年轻人我心中畅快呢。”

  一番说笑之后,王熙凤听了林之孝家的回禀,忙到贾母身旁凑趣:“老祖宗,蔷薇园里头已经摆好了席面,那儿花开得正盛,还请您与诸位夫人移步那儿。”

  贾母笑呵呵地应了。

  果然正如王熙凤所言,蔷薇院里花正开得茂盛。蔷薇院之所以得名,便是由于里头有大簇大簇地蔷薇花,各色品种都有,王熙凤一早便看中了这些花,令人将席面摆在这院子里,从窗户望去,只见蔷薇在架子上开得绚烂,如霞似锦,格外悦目。

  在这灿烂的春景中,王熙凤精心准备的席面被呈了上来,只见色色精致,品品富贵,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全在其中,更不要说其中费了多大的功夫烹调。然而这样的席面,却只动了几筷子,便都停了下来。

  等到丫鬟们将案桌都抬下去后,贾母笑着说道:“我们年纪大了,不爱动弹,你们年轻姑娘媳妇的在这儿陪着我们这些老家伙,未免无趣,我家这园子虽然不大,却也颇有几分意趣,可以赏玩一二,若不嫌弃,便让丫鬟领着去园子里游玩一二。”

  闻言,那些被婆婆、母亲领着来的年轻媳妇、姑娘们,纷纷站起离开。

  屋子里只剩下各府的老夫人及当家夫人。

  重头戏来了,黛玉如是想着,但她并不愿掺和,也随着三春一块儿起身,却听见贾母说道:“玉儿,你来帮我看看,这上面写着的是什么字。”

第125章 自作聪明

  檀香在鎏金的香炉里燃烧着,厚重而深沉的味道萦绕在黛玉周身,她接过贾母拿着的笺子,却见上头写得全是各色的菜名,黛玉心知这不过是贾母为了留下她找的理由,她轻巧地将这笺放下,笑着说道:“这是今儿个席面上的菜名单子,想必是哪个姐姐没留心,给您递上来了。”

  贾母指着黛玉,笑着说道:“我现在眼睛不中用了,她们就开始糊弄我了,好在还有玉儿他们在,让我不至于眼瞎耳聋。”

  众人纷纷赞起黛玉,南安太妃招手,将黛玉叫到身旁,从手腕上掳下一个赤金镯子,为黛玉戴上:“这么齐整的人,我一见着就喜欢,真真是让人眼馋。”

  南安太妃话刚落,理国公家的夫人笑着奉承道:“不然如何说天家会挑人,指婚的福晋们都是京中顶顶好的姑娘。”

  “五阿哥也是个好的,”南安太妃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五阿哥与林家姑娘站一块儿,谁不说一句佳儿佳妇。”

  修国公夫人将蜜水放下,用帕子擦着嘴角,轻笑着说道:“五阿哥年轻有为,听我家老爷说,前次打准噶尔的时候,五阿哥在万岁爷跟前颇得重用,想必万岁爷必不会让五阿哥去理藩院蹉跎。”

  来了,听了修国公夫人的话,黛玉瞬间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她向着东边微微侧了侧身子,遥遥行礼后,笑盈盈地说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五阿哥去哪儿当差,自有万岁爷定夺,说句拿大的话,莫说我还未嫁给五阿哥,就算入了皇家门,我也只管好中馈,外头的事情,不是我该操心的。”

  修过公夫人听了这话,却脸上青白交错,黛玉这话,既是忠君,又有妇德,任谁也无法指责。

  但此时他们聚在一块儿,却并非想听这般冠冕堂皇的话,将黛玉留下,也是看中了她和皇家的关系,想从中打探一二。

  然而修国公夫人素无急智,尽管她心内不忿,却不知该如何继续,求助的目光转了一圈,见其他人一个个沉默不语,这才讪笑着说道:“我想着五阿哥这般人才,万岁爷必有重用。”

  黛玉见着修国公夫人糊涂模样,暗自叹息,别看她话说得好像都是场面话,但意思却已经尽说了的,只不过修国公夫人完全未明她的言下之意,难怪修国公家里一代不如一代,闹出了这么多荒唐事情。

  南安太妃却已然听了明白,康熙已经做了决定,几个阿哥入朝之事必不能阻拦,想必就连几个阿哥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万岁爷心中都有了计较,不是她们这些人家能够插手的。

  南安太妃叹笑着对贾母说道:“要不怎么说你们家孩子规矩好。”

  贾母微微笑着,将南安太妃的夸奖收下,若非黛玉,她们这些人家,现在还在猜测康熙的用意,到底是真心想让诸位阿哥入朝,还是虚晃一招,不过是为了警告太子。

  上头主子的想法,涉及到了他们要如何应对。

  “虽然我是玉儿外祖母,但这声赞我却是要应下的,难为玉儿有耐心,陪我这老婆子坐了半天,好孩子。”贾母顺着南安太妃的话,将黛玉又赞了一遭,随后又对黛玉招了招手:“好孩子,这屋里里待了这么许久,想必已经闷坏了,你这么年轻的伶俐人,快去外头和他们去玩。”

  黛玉心知贾母他们需要再商议一番,后头的话却是她不适宜听的,也不多言,站起身来,向着贾母等人微微行礼,随即轻盈地走了出去,很快便入了门外的蔷薇丛中,鲜花美人相映,正是盛春的好光景。

  黛玉俯下身子,仔细瞧着那朵怒放的蔷薇,远远望着只觉着那花儿开得热烈,凑近了才看到花瓣边缘已经发黑,已是盛极转衰之相。

  年轻媳妇、姑娘们嬉闹的声音遥遥传来,脆生生地,黛玉抬头,望着天边悠悠飘来的白云,只希望贾府能够看清事实,别再自作聪明。

  然而没落的勋贵之所以没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实在没有眼力见。

  在确定了几个阿哥入朝之事已成定局之后,前头收到消息的男人们,在酒酣耳热之际,做出了新的决定。

  三月三的宴席刚结束没两天,林如海便冷着脸,匆匆到了黛玉的书房。

  “父亲。”黛玉将正看着的书放下,将雪雁泡好的茶地上:“这是今年第一茬的茶叶,苏州那边家里刚送来的,父亲尝尝味道可好。”

  素来推崇文人风度,行事不动声色地林如海,此时额头上却浮现了巨大的汗珠,他深深地望着黛玉,长长叹了口气:“玉儿,你也一年大似一年,没两年就要出嫁,你外祖母那边若有人找你,就说你在家里准备嫁妆,不能过去吧。”

  斜阳从窗纱中斜斜照入,正好射在林如海的脸上,半明半暗间,黛玉瞧不清林如海的神色,却能从他语气中感受到他的坚决。

  “外祖母家做了什么?”黛玉知晓她的父亲不是严苛之人,且与亡母感情甚笃,对于贾府,虽说一直看不上他们家的行事,却也没有拦着那头亲近黛玉。

  此番如此严肃地对黛玉交代,必然是贾府做出了了不得的大事。

  黛玉想到前些日子那个赏春宴,心里头已经隐隐有了猜测。

  林如海自小就是将黛玉当作儿子养的,外头的事情也从未避过黛玉,他听了黛玉的询问,轻声说道:“今日万岁爷下旨,令大阿哥入兵部,三阿哥入户部,五阿哥入理藩院当差。”

  这与黛玉和胤祺猜测所料一致,康熙对他的儿子期望甚高,在他的设想中,本就打算让他的儿子们入朝,既能让他更好的掌握朝政,又能在儿子中实现平衡。

  之前抻着不给个准话,不过是想让这些儿子看清楚,谁才是能决定他们命运的人。

  这么小半年下来,想必几个阿哥们都已经被康熙拿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充分感受到了何谓帝王威严,康熙终于如了他们的愿,定下了几个人的要入的部门,结束了京中这些日子的暗流涌动。

  然而这个事情,无论是胤祺,还是黛玉,亦或是林如海,都是心里有数的,林如海万不会为了此事而如此紧张。

  想必一定有什么出乎他们意料的事情发生,黛玉静静地等着,等着听贾家又做出什么荒唐的事情。

  只见林如海深深吸了口气,咬紧腮帮,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唇间蹦出:“朝中勋贵联名递上折子,请万岁爷允许,让太子爷也入朝当差。”

  哐当一声,黛玉失手掀翻了白玉杯,透亮的玉石被坚硬的地面磕得坑坑洼洼,然而黛玉却顾不上心疼那难得一见的极品美玉,她被林如海带来的消息惊得倒吸了口冷气。

  自从太子长大后,康熙与太子之前的父子情格外微妙,康熙既欣慰于他有如此出色的继承人,又忌惮着渐渐长大太子,这导致父子之间相处越来越扭曲,上一刻康熙还在满脸得意的夸赞太子,下一刻不知犯了什么忌讳,太子又要被康熙狠狠斥责。

  当然,康熙更是从没提过太子入朝之事,每日里只叮嘱太子与大儒们好生学习,前段时间太子监国,算是康熙让太子独当一面的第一次尝试,然而最终以太子被斥责,回毓庆宫反省结束。

  然而太子已经到了要入朝的年龄,太子一直不接触朝中事,如何能当合格的储君。

  更何况,太子的位置也不是那么稳固,他一个个的兄弟,都是野心满满,露着獠牙在旁边等着,觑着机会将太子撕咬下来。

  太子必须要尽快如朝,才能稳住地位。

  这个道理,朝中谁都懂,却谁也不敢提。

  无他,没有人嫌命太长,嫌官太高,敢与康熙对着干。

  然而这次的朝堂上,真的出了这么一群傻子,他们不知是看不出天子的心意,还是下定了决心当太子的忠臣,联名上了封折子。

  折子内容堪称引经据典,文采飞扬,若平时康熙见着这样的文采,说不得还能生起几分爱才之心,然而这个折子里的内容,却字字都在戳他肺管子。

  但康熙自诩是圣明君主,这折子里的内容又是再有理不过的大道理,储君入朝,天经地义,就连康熙都没法子拒绝。

  不得已,康熙只能捏着鼻子应了,允了太子胤礽入朝,兼理六部事。

  “这事是贾家做的?”黛玉睁大眼,不可置信地问道。

  贾家里的那些舅父表哥们,说句大不敬的话,一个个志大才疏,只知沉溺酒色,不像是有这般魄力之人,不是黛玉看不起他们,贾家就没人有这胆量。

  林如海扯出一个讥讽地笑意:“他们还觉着这是为君分忧。”

  果然,黛玉扶额,贾家果然是被人当了枪使而不自知,朝堂上的事情,黛玉时常听胤祺与林如海说,她对其中的隐晦之处很清楚。

  然而已经没落的贾府,他们家除了继承自祖上的爵位外,整个家族只有一个贾政是员外郎官职,这个职位,不过是在每个月的大朝会里能有个站脚的地方,其他的日子里,乾清宫里并无他的立足之地。

  可以说,贾家对于朝堂的局势,完全并不了解,他们只不过是想借着这奏折,向太子卖好。

  在他们看来,康熙能同意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甚至年岁不大的五阿哥入朝,作为太子,又如何会不许他入朝。

  就算太子刚被康熙呵斥过,但父子间哪有隔夜仇,说不得康熙也正在等着臣子递上台阶,得了好处的太子,到底得念着他们的好。

  然而贾家人忘了,之于天家,他们不过是蚍蜉罢了,卷进去天家之间的权利争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当然,那些联名的勋贵中,不全是贾家这等糊涂人,总有人看出来其中的风险。但那些家族已经没落到了没有后路,与其落魄,索性背水一战,富贵险中求,说不准得到的就是几代人的荣华。

  但有这种魄力的人毕竟少,在瞧见康熙允了太子入朝后铁青的脸色后,机警的人已经采取了行动。

  如林如海,便以黛玉要绣嫁妆为名,不许她再去贾家。

  如忠顺王府,派管家到了贾府,要求贾府那衔玉而生的公子,将藏起来的小旦还给忠顺王爷。

  忠顺王府为了个戏子,派人去荣国公府闹了一场的事情,很快就在京中传得沸沸扬扬,众人在感慨忠顺王一如既往地荒唐之时,也少不了捂着嘴议论起贾家那宝贝公子几句。

  这份热闹,直到过了一个月,才被另一件事盖住。

第126章 荒唐

  康熙三十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从大阿哥到五阿哥,几个年长的皇子纷纷入朝当差,在自己分到的那一亩三分地里搅弄风云。

  康熙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眯着眼看着他的那些儿子们的野心不断膨胀,紫禁城里新一轮的权利倾轧又要开始,他冷眼注视着那些儿子们拉拢朝臣,收揽门客,攻讦对方。

  已经依附于大阿哥和太子的臣子们,更是闹得厉害,每日上朝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偌大的乾清宫,好像戏台子一般。

  当然,那些人自然也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先不提,看在那份联名折子的份上,贾府的贾政,便升了学政,去了外任。

  贾政已经在员外郎的位置上虚耗了大半辈子,若无意外,这辈子在员外郎的任上也就到头了,骤然得了提拔,不止他,连贾府都满溢着喜悦。

  贾家的国公府已经袭了三代人,贾赦就只是一等将军,等到贾琏,再降等袭爵,这爵位也传不了多久。家族要继续繁荣,必须朝中有人,若贾政仕途顺利,能够庇佑一家子人,这才是好事呢。

  为此,由于被忠顺王府的管家找上门来讨要戏子,而大感受辱,憋了股气的贾府,又抖擞起来。

  贾母将家里大大小小的人,全部叫上,去清虚观打醮,既是为了告慰先祖,也是为了替贾政求得祖宗保佑。

  许是为了挽回丢了的面子,贾府这次去清虚观,格外的隆重。

  自贾母起,王夫人、邢夫人、宁国府那头的尤夫人、王熙凤、三春姐妹,甚至连寡居的李纨都出了门。

  更不要说为了护送贾家的女眷,族中的男人们也都跟了上去。

  除了修道的贾敬,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宝玉、贾蓉、贾蔷等人都骑着马,护卫在马车旁边,再加上伺候这些主子们的小厮,更是将路上堵得水泄不通。

  荣宁二府前的街道早就让帷幔挡住,为贾府的主子们腾出一条道来。

  华盖香车,慢慢走动,主子们、丫鬟们的马车缓缓向清虚观走去,前头的车已经走远,后头装着行李的车还没有离开贾府的大门。

  等贾府的马车到了清虚观,胤祺也结束了这一日的早朝,到黛玉这儿讨杯茶喝。

  “今儿个怎么比平日里晚了些时候?”黛玉将泡好的茶亲自递给胤祺,白玉般的手指,被杯盏透过的热意烫的泛红。

  胤祺忙将茶盏接过,慢慢品了一口,润了干燥的唇,才冷哼着说道:“贾府好大的排场,那一大家子出行,封了好几条路,我绕了一圈才过来。”

  “这真真没有堕了国公府的威名。”听到胤祺转述贾府清虚观打醮的排场,黛玉眉眼弯弯,眼中闪过的,却是冷冷讥诮。

  此时朝廷中太子与大阿哥已将势同水火,闹得堪称白热化了。贾政的升官,得益于太子关拂,贾家在所有人眼中都是板上钉钉的太子党。

  这个时候,贾府竟然还如此高调,简直就是尽力往上蹦着,向所有人喊着:“看我,快看我。”

  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