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36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可惜的是,他这一队战机执行的都是些危险系数较低的任务,甚至就连“扔泥巴”的机会都很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利雅得的上空巡逻警戒——米国人显然不太信任他们这队人马的装备和战斗力,所以绝大多数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任务都是米国人自己亲自上阵,要不就交给他最铁杆的盟友比如不列颠上场,别家的人马基本上也就是负责摇旗呐喊或者在非交战区上空例行巡逻警戒什么的,话说,就伊克拉现在的状况,你还指望他们能派出战机深入壕沙腹地来玩空袭?

  所以潘小宝虽然身处战场,其实真正能称得上实战的也就那么寥寥可数的几次飞行,在不疼不痒的地区扔下了几颗不疼不痒的爆炸物,离他预想的好好过把战争瘾的距离还十分遥远。

  与他现在抱有差不多想法的还有谢力率领的那个“合成营”的战士们。

  按说这一队人马对战争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也早就丧失了对战斗的好奇和激情——但架不住这次不一样啊,这一次手里的家伙可跟在缅玉钻深山老林子时完全不同,一水儿的机械化、信息化装备,不提坦克大炮那些大杀器,就个人来说都真正武装到了牙齿,凯夫拉头盔、重型防弹背心什么的就不说了,单兵电台、个人手持式GPS定位系统、红外微光夜视仪居然也是标配,让人忍不住想要试试这些东西的威力。

  讲真,就现在的装备水平,谢力觉得拉回缅玉去正面扛下缅军一个师都不在话下!

  可米国人就成天飞在天上炸呀炸的,地面部队出击的命令却迟迟也不下达,难道,他们就打算这样把伊克拉人炸到投降?

  “米国人为什么要急于地面进攻?”傍晚时分,结束了一天训练任务的谢力回到营房,见到了正在房间里等着他的谭振华,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后者则如是反问了他。

  接着,谭振华又笑着对谢力说道:“这才是现代战争的模样,力哥你好好看看米国人的战术,他们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对伊克拉人想打就打,想走就走,伊克拉人那些庞大的地面部队甚至连交战的机会都没有,除了被一边倒地屠杀,我想象不出他们还能有什么结局,力哥你看着吧,现在米国人的主要作战目标还是打击伊克拉的重要设施,削弱他们持续作战的能力,等这一阶段过去,空袭的目标就会变成伊克拉的地面部队,到那个时候,我恐怕现在猬集在科伟特境内的50多万伊克拉军队会付出无比惨重的代价,他们或者连撤回国内的机会都没有。”

  “从情报上看,在科伟特境内伊克拉部署了42个师54万人,4280辆坦克、2800门火炮、2800辆装甲车啊,会那么容易就被歼灭?”谢力有些不相信谭振华的论断。

  “现在可不是冷兵器时代了,也完全超越了二战时的作战模式。”谭振华道:“可伊克拉人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二战,企图重兵集结并寻找与多国部队在正面战场决战的机会,可惜,现代战争哪里还有怎么正面战场啊?只要火力的投送能力够得着,哪里都可能是战场,甚至就连前线和后方的区隔都会越发模糊,你看,米国人随随便便就能轰炸巴格达,那你说,巴格达到底算前线还是后方?”

  谢力沉吟了片刻后点头道:“振华你说的确对,从这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就能看出,未来的战场已经很难以前线和后方来简单区隔了,只能以高价值目标和一般目标来区分,对于高价值目标,总有将火力倾泻到其上的办法,按照这种战术思想,未来的地面部队与其说是进攻的主力,还不如说是完成最后占领任务的必要手段,那种几万人集结在一地对冲的场景,确实是很难发生了,这种集结在一起的军队,也实在太容易被攻击、被消灭了。”

  谭振华鼓掌道:“力哥,你进步得真快,这才没多久你就认识到了这点,实在难得啊!”

  谢力喟然叹道:“天天被那么多人轮番讲课,再看到了现在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两相对比印证,想不进步都不行啊,现在看起来,过去我们在缅玉打的那些仗实在是低水平的战争,亏我们开始的时候还自认为自己身经百战,就我们这支队伍,拿原先的装备和战术思想来应付现在这场战争啊,简直就是送菜,表现未必能比伊克拉好上多少。”

  谭振华却道:“力哥,话也不能这样说,我军的优良传统就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当年你们手中只有那样的武器,那也就只能用那样的战术、打那种模式的战争。况且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场,也不是这颗星球上绝大多数国家能打出来的战争模式,这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后勤支撑,也需要在电磁、信息、协同、火力精确投送等等各方面都有极强能力的军队才能做得到,而在这些能力的背后,则是整个国家的工业能力、科研水平、装备的研制能力为基础,没有这些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谢力想了想点头道:“振华你说的对,只有将你说的这些基础与正确的战术以及英勇的战士相结合,才是真正能征善战的军队,当年你为我们搞来了那些东西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可我们的战斗力立刻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就是证明,只是有点遗憾啊,我们都是野路子出身,这次只是临时抱佛脚地被培训了短短的时间,等这场仗打完了,要是有机会到正规的军校里正正经经上上课,系统地学习一下就好了。”

  谭振华刚想说这还不简单,可话还未出口,脸色却忽然一变,因为他听见头顶传来了一个凄厉的警报!

  

第1425章 空袭!

  

  凄厉的空袭警报拉响,利雅得全城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谢力和谭振华对望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闪过的诧异——这里可是利雅得,距离最近的伊克拉边境或者科伟特边境都超过480公里,在多国部队严密的防守之下,以米国人投入了那么多先进战机和雷达,居然还有人能飞到这里来发动空袭!

  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与谭振华对伊克拉空军的认知相差甚远。

  不过防空警报就是指示,就是命令,两人立刻长身而起,不约而同地冲向了基地中的指挥中心。

  为了训练操作这些全新的装备,由一台通讯舱、3台情报处理舱、一台指挥舱及一台负责供应电力的油机舱组成的“合成营”C3I指挥系统平时就是以作战状态展开部署在基地中的,除了因为可以使用基地的电力所以平常都工作在待机状态油机舱之外,其余几台舱都保持着完整的工作状态,此时,正是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最好的信息窗口。

  谢力和谭振华三步并做两步冲进了指挥舱,就看见蒋志敏正面色凝重地紧盯着面前的屏幕——谭振华一眼就看见了屏幕上一个正在闪烁着接近的亮点,那是雷达捕获了目标,并将目标的运动轨迹描绘到了指挥舱的屏幕上!

  “是什么?”谢力紧盯着那个光点问道。

  蒋志敏摇了摇头道:“不知道,雷达显示飞行器的速度很快,达到了1200米/秒,正在高速接近我们这片区域。”

  一道灵光瞬间闪过了谭振华的脑海,他脱口而出道:“我知道那是什么,是伊克拉人的“飞毛腿”导弹!”

  他这话一出口,指挥舱里顿时陷入了一种难言的寂静,谭振华打眼一看舱内众人的脸色,顿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飞毛腿”这种使用液体燃料做推进剂的战术导弹,到了90年代其实已只能算是一种落后的武器系统,其射程只有300公里、打击精度基本靠蒙、发射准备时间更长达2个小时以上,在它的诞生地苏俄,早在70年代就被陆续撤装淘汰。

  不过这种毛子已经看不上的破烂玩意在很多国家还是求之不得的,毛子也废物利用地将其大量出口换钱,特别在中东地区,有不少国家都买了去当成了镇国神器,比如两伊战争中,两个互掐的国家就都从各种途径买了一大堆并曾用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袭城战”(忘记的同学可以回去复习本书第959章《急不可耐》),而当时“袭城战”的惨烈战况也是促使壕沙向华夏购买“东风3”的基本动因之一。

  而且别人还有可能不知道,谭二可是清楚的很,伊克拉这位心怀远大的沙大木总统在购买了“飞毛腿”之后,还曾经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仿制,而且居然还给他办成了!

  不但办成了,甚至还做了一定的改进——其实就是通过减小弹头的体积和重量、增加燃料以增加射程罢了,至于打击精度什么的,好吧,那什么本来就算瞄准了也不一定能打得准,这条干脆略过好了。

  他用自己的姓氏“侯赛因”命名了这款仿制型号,按照他前世获得的数据显示,“侯赛因”导弹的射程超过了500公里!

  难怪这枚导弹能飞到利雅得来了!

  谭振华的脑海中略过了这么多念头,其实也只不过用了短短几秒钟的时间,而此时,脸色惨白紧盯着屏幕的蒋志敏已经忍不住高声叫了出来,“卧槽,这屏幕上显示的是曲线是什么意思?”

  蒋志敏的叫声再次吸引了谭振华的注意力,他看向了屏幕,然后小脸也在瞬间变得煞白!

  这套营级的移动式C3I系统虽然仅仅是4014所在得到了谭振华的“订单”之后,把积累了将近十年的预研成果具现化的实验之作,但由于得到了身为“客户”的二少爷详细到了相当于“技术规范文档”的“客户需求”,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其实与他前世直到90年代中期才达到的成熟后的第一代产品的改良版水平相当甚至在部分领域还有领先,最起码在雷达分系统、情报分析分系统方面是领先的。

  雷达那就不说了,自有《谭振华笔记》这本秘籍加持,至于情报分析分系统么,那也很好理解,所谓“情报分析”无非也就是对从各种传感器得到的情报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算出所有的可能性并汇总给参谋人员和指挥官,这里牵涉的无非也就是作为硬件平台的计算机和作为软件平台的系统和算法,而这两样,都是谭振华的强项呢!

  而现在,这套系统就体现出了价值,它完美地履行了职责,不但判断出了来袭的是一枚导弹而不是飞机,而且还根据其运行的轨迹算出了它可能的落点——好死不死地,从弹道飞行曲线看,最后的落点就在他们待着的这个基地方圆不超过1公里!

  在这里,咱们得首先普及一个基本知识——类似“飞毛腿”这样的早期导弹,都是不具备“变轨”能力的,也就是说,从发射出去的第一秒开始,它的落点就已经大致上固定了,而精度高、锁定能力强的雷达和后端的数据处理系统就能够根据导弹在空中运行一段时间的轨迹推算出导弹大致的落点,其原理就好像你高中数学课上学过的,利用一段有规律的曲线就能推导出整段曲线的公式一样,它是一个数学问题。

  “我特么的,整天算计这个算计那个,今天居然被一枚完全没准星的“飞毛腿”给瞄上了!这算不算是报应到了?”这是谭二心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

  第二个念头就是:“我靠这玩意可是“飞毛腿”,炸开了也有好大一片,而且是沙大木那个老东西放出来的,谁知道里面除了炸药还会不会添点别的脏东西,那要不要现在赶紧跑?也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可下一秒,他就立刻否决了这个念头——跑不掉的,屏幕上显示导弹距离还有80公里,可80公里对于一枚速度高达1200米/秒的飞行物来说,只需要短短66.7秒而已,一分钟多一点点,这时间甚至不够他现在出门跳上一辆吉普车!而且这座基地里还有1000多名把命交到了他手上的“红旗安保公司”的战士还有他辛辛苦苦弄来的这些装备,很多甚至还是试验性质的,一旦损毁,连修都没地方修去!

  怎么办?

  

第1426章 反导大作战(上)

  

  事到如今,也只能拼一拼人品了!

  但愿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战士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但愿花费重金砸出的武器和雷达管用,但愿上帝、王母娘娘、如来如佛祖、真主们今天都上班且站在自己这一边!

  谭振华顾不上解释,一把拽起了蒋志敏,自己一屁股就坐上了指挥系,拨动了控制台上的几个按钮,将通话转到了广播模式,操起话筒就喝到:“注意,基地全体人员注意,有导弹来袭,防空连全员战斗准备,其余各自隐蔽,这不是演习,重复一遍,这不是演习!”

  与此同时,谭振华忽然感觉到有一只宽厚的手掌按在了他的肩头,他回头看时,就见谢力正冲着他点头示意。

  他明白谢力的意思,在这种时候,谢力无条件地将指挥权交给了他,那就代表着信任!

  还有60秒!

  谭振华根本顾不上他发布了那条命令后基地里会不会鸡飞狗跳地一片混乱,此时只能寄希望于这些久经战火考验的战士们的第一反应和战场本能,他接着发布了第二条命令:“防空连报告情况!”

  几秒钟后,扬声器里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是防空连连长雷涛:“防空连全员战斗状态,器械检查,弹药检查,火控雷达开机预热。”

  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看来,前一阶段的训练达成了效果,在防空警报响起的同时,负责防空的这些战士们的本能就是在第一时间从战备值班转换到了战斗状态,开启了火控雷达、检查装备器械,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适应全新的任务和作战方式!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火控雷达作为一种工作在高频段的高精度雷达,其本身的耗电量非常可观,而且部分核心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也极为有限,比如其中核心的核心也是雷达上最贵的一个部件大功率栅控行波管,其平均失效时间理论上只有500小时,这还是理论上的,实际使用中可能更短,所以火控雷达平时都是不开机的,当然它其实也没有24小时开机的必要就是。

  因为火控雷达的波长一般都工作在厘米波的X波段,受波长的影响,探测的精度会比较高但距离就会比较近,也很难做到大范围的空域搜索,它的本职工作是在标定目标的空域后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引导本方武器系统对其进行攻击。

  全空域警戒搜索的任务通常是交给空勤警戒雷达来完成的,使用较长的波长,比如米波或者分米波,这样就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得到较远的搜索距离和较大的搜索范围,同时这类雷达的使用寿命也比较长,很多型号甚至能做到24小时开机,比如前文提到过的为战舰配套的517型“晾衣架”雷达,而在谭振华为这支“合成营”的防空部队设计的装备中,遂行这一任务的是4038所最新研制的陆军用防空伴随三坐标警戒雷达JY-9。

  研制这型雷达的主持设计师就是原先谭振华老爸谭铭的同事、薛子的老爸薛国微最得意的部下、后来因为支援三线建设去了4038所的王晓沙,这也是华夏首型能投入实战的三坐标警戒雷达。

  话说当时谭振华破除“门户之见”从4038所买这部雷达的时候,还被瘸子好一通数落,“肥水怎么能流了外人田”什么的,不过么,当时的时间紧张,而4038所的这套雷达已经研制成功,算是货架产品,买了就能到货,到货了马上能用,这才是谭二最后选择它的原因。

  JY-9是一部性能优异的雷达,但是受本身体制和工作波长的局限,只能用来发现目标、标识位置却无法精确地引导武器对目标进行攻击,所以防空连的作战流程是:由JY-9担任日常警戒和战备值班,发现目标并标定后,将目标空域和目标飞行轨迹计算出来传送给AF702火控雷达,再由AF702跟踪锁定目标,并引导武器发起攻击。

  AF702雷达,其实就是安装在“飞豹”战机里的那部PD雷达的陆上版本,为了适应陆地作战环境而做了一些改进,同时砍掉了一些对陆战无用的功能比如合成孔径、地形测绘等,在降低了研制难度和成本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研制的时间,所以搞起来才那么快——这也是谭振华在自己提供给4014所“秘籍”中一直强调的一点,雷达要尽量做模块化,这样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推出适用型号,也能大大降低战场后勤的工作量。

  由于是在成熟的型号上改进,AF702雷达的性能很稳定,但它也有固有的缺陷——采用行波管的PD雷达开机预热至工作状态至少需要10秒……

  还有30秒!

  “火控雷达发现目标!”话筒里终于传来了雷涛的声音。

  这是第二个好消息!

  “器械检查完毕、弹药检查完毕,正常。”

  雷涛的声音沉稳有力,就好像来袭的导弹没有引起他任何的情绪波动。

  面前的屏幕上忽然弹出了一个20秒倒计时的时钟,谭振华知道,这代表着火控雷达成功跟踪住了目标,并计算出了其运动轨迹。

  对“飞毛腿”这么大个的目标,AF702雷达的最远跟踪距离达到了30公里,这是因为其功率配置什么的都为了省事而沿袭了原设计,按照这套“陆盾90”上装备的武器系统,实际上属于“超标”配置了,因为在这套系统上能打得最远的武器也就是5公里射程的“前卫1”型红外寻地导弹,就算锁定了也只能等目标进入这个攻击范围才能打击,而事实上呢?“前卫1”这种初代红外制导单兵导弹根本无法对付以3倍音速来袭的“飞毛腿”导弹,唯一能够被寄予希望的,是最大射程为4公里的华夏版“厄利孔”。

  简单算一下就知道,以“飞毛腿”的来袭速度,4公里的距离只需要3.33秒而已,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组织起第二次拦截,换句话说,要是第一次拦截失败,基本上就是GG的结局!

  倒计时钟上的数字在飞快地跳动,可指挥舱里的所有人却觉得,每一秒都那么的漫长。

  

第1427章 反导大作战(下)

  

  倒计时15秒!

  “陆盾90”这套系统虽然是试验性质的武器,但由于谭振华在当初订购它的时候,就根据华夏现有的能力提出了一个起点较高又切实可行的技术要求,因此整套系统的完成度相当的高,比如之前提到的包括雷达、武器等各个分系统都达到了华夏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最高水平,而除了性能优秀的各分系统之外,最能体现这套系统价值的,其实是将各分系统整合在一起,协调工作的能力。

  这种将整套载具平台、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的软、硬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一个国家工程实力的体现。

  有同学也许会表示疑问,说将几个分系统整合起来,不就是搭搭积木吗?这有什么难的?

  嗯,这个,我们可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阿三哥大家都知道的吧,国际军火市场最大的买家之一,不过这个一直梦想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国家,你说他不想搞“国兵国造”显然是不符合其野望的,毕竟人家也在造航母、主战坦克、战斗机。

  可这些东西最后都是什么结果呢?

  一条“维克兰特”号航母造了20几年,光下水都下了好几次,然而甲板上依然一片狼藉,完全看不到建成的希望;“阿琼”用了整整43年时间才研发完,创下了世界坦克研制时长之最,然而本国的陆军却不买账,表示那个破烂废柴实在不敢要;还有LCA“光辉”战机,这就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了。

  LCA“光辉”战机,从1983年开始研制,米国人给了中推最经典的型号GE404发动机、高卢达索帮着设计气动和飞控、以撒给了PD雷达、为了与原作战体系配合,又从毛子那里弄来了导弹……这么一个集全球航空工业顶尖分系统的集大成者,一直搞到谭振华重生回来的2017年都还是个半吊子的半成品,已经变成了全球航空业最大的笑话!

  由此可见,优秀的分系统也未必能整合出优秀的实战武器,不过这一切对华夏来说却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华夏惯于用不怎么先进的分系统整合出可靠实用的武器——好吧这其实是被过去几十年羸弱的基础工业能力给逼出来的。

  “陆盾90”就是这么一套典型的武器系统,拆开来看,没有一个分系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雷达也好、履带式底盘也罢,还有“前卫1”导弹都比米帝的同类产品差了不少,“厄利孔”双35毫米炮也只不过是瑞仕出口产品的授权生产版,但在经过了华夏军工人的一番调校之后,它就具备了相当实用、好用的作战效能,比如,现在这种情况。

  导弹距离还有14公里,预计抵达时间12秒!

  谭振华咬着嘴唇发布了最后的命令:“开火!”

  话筒里传来了雷涛的回答:“收到命令,开火!”

  下一秒,命令就被防空连下属的6部“陆盾90”同时接受,炮手们几乎在在同一时间按下了激发按钮!

  华夏版的“厄利孔”完全继承了原版火炮的优异性能,双联式安装,每根炮管的极限射速为9发/秒,炮弹初速1165米/秒,射速均匀、弹道平直、散布区域小,6门炮一共12根炮管,开始向着空中拼命倾泻着火力,如果此时站在它旁边,就能看见炮口的火焰闪烁仿佛没有间隙、黄澄澄的弹壳就宛如流水一般从排弹口滚滚而下!

  一共12秒时间,从开火到结束,这6门“陆盾90”将向空中发射出1300余发炮弹,这些炮弹当然不是随便打的,而是在火控雷达的指引下,按照来袭物的飞行参数,在测算了它的运行轨迹之后,提前向其运动曲线的正前方打的,目的就是布置出一片钢铁弹幕,然后让来袭的导弹一头撞上去!

  这是基地最后的防守手段和屏障,也是所有人头顶上最后一块盾牌!

  它能挡得住吗?

  人类的眼睛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器官,在纯净的空气中,它可以看见27千米外的一点烛光,在海上能看到6—25千米外的船只,若在高山顶上,眼力可以扩大到320千米之外,在晴朗的夜空中抬头仰望,则能见到1000千米远的人造卫星和几十到几千光年之外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