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40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青衫客难得严肃:“西南四省的主要问题,不是穷。如果以前是因为战争,现在也不打仗了,关键是,千年闭塞引发的落后,文化、经济。”

  红衣侠说出自己印象中的西南:“夜郎自大、黔驴技穷。都是因为闭塞、不见世面引起。闭塞引发另外一个问题,互相倾轧。穷人穷的住茅草屋,顿顿野菜团子。富裕人家走出大山后,修建的房屋,衣食住行,都比苏州扬州的中等人家还好,贫富差距太大,学风不盛,导致越发落后。”

  皇上眼睛睁开一点点:“山多,闭塞必然。”

  “国库再怎么划银子修路,没有十年时间,看不到效果。”

  发现徐景珩躺在躺椅上不动,只静静地听他们议论,把自己身上的毯子给他盖腿上。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这个是真没有办法,就算他们能移山填海,也没招儿——云南贵州的房子,不是修在山上和山脚下,而是和青山连为一体,和当地的人一样。

  大家伙儿说说话,一起用晚食。皇上晚上琢磨,暂时,将长沙和宝庆一起划归沅州,也有长沙先建造工科蒙学学馆。湖广顾着西南,带着西南一起发展工科……当然,这不是长久,总要西南四省的人自己吃饱肚子,走出大山看世界。

  皇上在床上滚来滚去,掰着手指头数,纺织,西南四省一定赶不上江南;地底下的煤矿、金银矿,在没有修好路之前,运出来的成本太高,开采成本也高;山多地少,那个地还特贫瘠……

  除了乌江、金沙江、赤水河流经的贵阳、遵义县一带有点土地,其他的地方,人住的地儿都没有,否则那房子不会建的那么小。

  可,除了酿酒,还有什么可以兴办?”

  酿酒也不是一时能酿出来,贵州地理环境特殊,一定会有好酒——徐景珩能喜欢,一定可以!

  皇上有点儿信心,可贵州的酿酒技艺对比江南,还是落后,研究时间不知道多久。

  徐景珩半坐床上看书,就看皇上跟小虫子一般滚啊滚,放下书本,目光安抚:“等出洋的人回来,或者会带来,可以适合贵州土地的作物。

  皇上翻滚的动作一顿。

  反应过来,眼睛瞪圆。

  徐景珩笑:“欧洲人的主食是麦子,亚洲人的主食是稻米。美洲人的主食,是一种叫玉米的作物。还有其他,总会有一两样适合云贵地区。”

  !!!

  皇上一个虎扑,扑到他怀里:“徐景珩,你都没告诉我!”皇上气啊,这么大的事情,他告诉汪直,却忘记告诉自己!

  徐景珩轻轻眨眼:“不确定的事情。”

  皇上:“!!!”皇上赶紧地,给徐景珩收起来书本,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目前,臣第一个想到的是,是虫茶、药材、辣椒。”

  皇上调动全身小细胞,认真、乖巧、严肃地聆听教诲。

  徐景珩因为皇上这顽皮的小样儿,眼里也带上笑:“虫茶、药材,关键是运输。辣椒……江西、湖南地理环境上属于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辣椒御寒法风湿;加之湖南人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是用来煮粥、炒菜、炖汤,取一点点香辣……”

  川渝人爱吃辣出名,但他们喜欢麻辣,辣度不够,而且他们靠近西北边境,喜欢吃锅子,红油火锅、毛血旺、水煮肉片……这是四川人吃辣,更讲究辣椒入到菜里面的味道,麻、辣,一身汗……

  他一样样说,皇上第一次知道,一个辣椒,能说出来这么多道道。

  湖北菜的特色并不是辣,但是湖北人家家种点辣味卤菜,辣度介于干辣和麻辣之间。

  陕西人也喜欢吃辣,“你不吃辣子还吃个辣子呀?”只和青海人一样,喜欢吃酸辣,一碗面,辣椒、醋、酸菜……必不可少。

  云南的辣子最辣,和印度的辣椒同一类品种,类似四川,但和湖北、江西一样,是放到菜里。唯有贵州、广西,把辣椒单独当做一道菜食用,辣椒粉、油辣椒、糟辣椒、辣椒酱……

  可以保存,可以贩卖!

  皇上的眼睛越发地亮!

  青海人、陕西人,一大碗酸辣可口的面吃完,满嘴流着红艳艳的辣椒油,两坨脸蛋火辣辣地红。

  贵州人尊重动植物,更尊重辣椒。很多地方的小娃娃呱呱落地,族中老者取来一支鲜辣椒,用辣椒头蘸一点白酒,放在鼻子下面给嗅一嗅,放在嘴里给舔一添,如同一场洗礼。

  而广西菜总体和广东菜类似,总体偏口味清淡,属于腌辣。但是广西桂林几个地方的人,吃辣椒比川渝更厉害,尤其爱吃辣椒酱!

  辣椒酱!

  “徐景珩,北方人会喜欢辣椒?”皇上好奇。

  “应该。”

  “……?”

  徐景珩想一想:“……辣椒,很神奇。油辣、糊辣、干辣、青辣、糟辣、酸辣、麻辣、蒜辣……讲究的人,追求‘辣而不死,辣而不燥,辣而不厌,辣得适口,辣得有轻重层次,辣得有韵味,辣得痛快淋漓……’”

  皇上嘴巴张大。

  徐景珩给合上。

  “臣不用辣椒,只是粗陋的见解。贵州的辣椒,最纯粹。‘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其他地方人都是作为辅料,贵州人当主菜。据说那种纯粹的辣度,和大瀑布群一样惊心动魄……”

  皇上咽咽口水,就感觉,他白吃一趟贵州辣椒,如今听徐景珩一席话,才明白贵州辣椒的真谛,想吃。

  徐景珩瞧着皇上馋猫的样儿,声音里都是笑儿:“杨慎曾说,四川的辣,最肆意,加上花椒,和四川人一样,鲜明张扬,含蓄且大胆。

  而云南再朝南的辣椒,比如安南,绵长悠远,总带着一丝后味无穷。初进嘴时没感觉,细细咀嚼后,清凉新鲜的辣感充斥口腔,后劲十足,还带点儿酸……”

  皇上眨一下眼睛。

  杨慎和徐景珩,估计是一样的毛病,特难养那一种。

  皇上回忆杨慎正常人的面堂,看着徐景珩消瘦的面堂。

  “……朱载垣写一个贵州的文章,给锦衣卫。”

  “皇上的主意好。……提醒去游玩的人,注意尊重当地习俗,不要污染河流,不要随意扑杀大小动物……不要对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口音,尤其是女子的脚,多议论。”

  皇上点小脑袋。

  皇上只以为,正面夸人是礼貌和赞美,背后议论容貌长相非君子所为。

  第二天上午,皇上果然找时间,大白话写一篇游玩感想,锦衣卫根据皇上的意思修修改改,大致意思。

  “总听人说西南穷,贵州最穷,我们的潜意识里,也是穷,年年国库送银子,都很难送进去。遇到天降大灾,救灾的粮食,更难运送;科举成绩次次都要特殊照顾,其他地方的读书人次次抱怨朝廷不公……

  《史记》中西南夷传、夜郎国之记载,大唐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提起贵州,就是‘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就连唐玄宗要流放李白去贵州,都不忍心,半路上叫回来。

  南边有风花雪月的云南,北边有雾都重庆、天府之都,夹在其中的贵州,被认为是穷乡僻壤,存在感实在太弱。

  天无三日晴。雾气多,潮气重,人住在吊脚楼里,日常喜辣。

  地无三尺平。跨越山峰真的要绕山十八弯,都亲身体会。最贫困的地区毕节,山高、坡陡、气温低,耕地像挂在山上的小黑点,“地愈种愈小,石头愈种愈大”,水土流失严重,单产低,“种一坡收一萝”……

  人无三文钱。为了卖总额不足十文钱的菜,天没有亮就挑着箩筐赶集市的老奶奶;心疼小娃娃晒伤,却没有精力照顾,用绳子把孩子绑在阁楼的父母;为了一两银子打得头破血流的亲兄弟……

  西南边陲,蛮荒之地,老阿妈翻山越岭,背着一蓝子自家纺织的布,去县城换取盐巴……

  我们跟着皇上,亲自走一趟,唯有沉重的担子,唯有敬重。

  “嘉实缀绿蔓,凉湍泻清声。逍遥物景胜,视听空旷并”“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偏干西南一隅,却有侠义儒风。

  安顺大瀑布群,乃是至今见过的,最大的瀑布群。其一泻万丈,蔚然奇观,天上来兮、天下一绝。

  梵净山最老最险的顶峰,海拔高达四百丈,陡峭异常,山顶上有一座庙,潜心修佛的人,月月年年,从容上下。

  整个贵州,那类似于,扑面而来的宇宙洪荒的澎湃气息,白云灵渺,银雪清卓,雨雾弥漫中,或万里晴空之中,遗世巍然,夺天地造化。

  巍巍峨峨、庄严玄朗,令人望之生敬,处之空明。贵州的人、贵州的山水,贵州大小生灵,给予吾等太多的震撼。

  山多路险。特殊的地形地貌,连绵起伏的群山,养育一代一代人,环境闭塞,造成人的知识层面的不足,交流起来的第一感觉是盲目,狂妄自大的一种状态。却都不坏。相反,相对单纯,热情爽朗,对外面的世界向往,对外面的知识求知若渴。

  苗族、彝族……夷多汉少、夷少汉多、夷汉参半……我们看他们稀奇,他们看我们也稀奇。

  “不以牛耕,但为畲田,每岁一易”“椎髻短衣,不冠不履,刀耕火种,樵猎为生……”耕地所用,乃是一种特制的人力挽犁农具一一木牛。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牛,主要是用来供祭祀、斗牛和做腌肉之用,只有小部分地区用牛耕田。

  苗寨里面,木型木耙,或石犁石耙,牛是神圣的只养着用于宰杀祭祖。我们都很感慨,笨手笨脚地下地,告诉村民如何用牛耕地。

  当然,也有质直好义、天性劲勇的汉子;也有走出大山,在江南讨生活,回家后试图造福乡里的读书人和商人。

  他们亲眼目睹,沿海修路办学,建造雄伟的港口;北方土地改革,人人有耕地,有饭吃,有衣穿……他们祈求,大明的同胞们,给西南四省,给贵州,多一点点关注。

  他们说着说着,都哭的小孩子一样……”

  这篇文章,要大明人都看得眼睛红红。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天下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民胞物与”“两京十三省,都是大明人”。

  贵州,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是一家。秦始皇设桂林郡和象郡,贵州属于广西管。汉朝,汉武帝派使者去谈判,设郡县,属于云南。宋朝,大部分的区域属于四川。元朝,贵州一半属于湖广,一半属于四川……一直是散养,一直到大明正式建立贵州省。

  可是,贵州穷,也不穷。穷是暂时的,不穷是未来的。

  贵州的山水,贵州的药材,贵州的山脉河流……是贵州最好的资源。贵州人有勤劳质朴坚毅的性格。锦衣卫说,皇上下令金沙江和赤水河研究酿酒,说那里一定会有大明独一无二的美酒。

  皇上命令大修路,贵州人不要工钱自己带饭,发誓要把贵州的美酒和药材送出大山,把贵州的美食和美景,展示出来。

  而一百五十年来,朝廷对贵州不再是散养,朝廷一直关注贵州。设立卫所,移民……贵州已经有一个好的开始。

  经济上,卫所制度在贵州推行,大量汉人移民去贵州,夷汉一家,贵州人口大量增加,开始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尤其几条官道,驿道的修筑,很大程度上改善贵州的出入情况。

  文化上,朝廷在贵州建立卫学二十五所,造就一批又一批生员。

  贵州位于四川盆地、湖广丘陵之间,占据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好比大渡桥的修建,这就是贵州的地利。

  西南是大明放养的野娃子,刚开始学着穿衣吃饭。皇上说,贵州有实力,自己养活自己。

  大明人相信皇上。虽然他们一开始看小报,得知皇上在贵州爬山涉水,在安顺一呆十天,都心疼皇上,都对小报上有关贵州美景的报道,不敢相信地瞪大眼睛。

  上天赐予一样东西,必然夺走一样东西;上天夺走一样东西,必然赐予一样东西。贵州有那么多苦,必然也有那么多好。

  大明人都说,贵州酿酒,他们和皇上一样,一定喝。

  皇上眉开眼笑地乐。

  皇上希望贵州越来越好,希望更多贵州大山里的人,走出来。当然,这都需要很多时间。皇上给工部和贵州官府发去信件,有关于药材和辣椒酱的制作——要方便保存,方便运输的那一种,类似药丸子、老坛酸菜一类,保存方法和运输方法,这都需要研究。

  当然,首先,贵州要拿出要人惊艳的药材和美食,还有桂林,桂林距离中原太远,但可以卖去安南和广东不是?

  皇上有空的时候,陪徐景珩晒太阳,呱呱呱:“大明一开始也没要划一个贵州省。只大明建国,天下太乱,尤其西南。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有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派去的官员,都管不住。尤其贵州,年年起叛,永乐皇帝派大军平息动乱,又心疼出兵的银子……”

  徐景珩笑:“永乐皇帝正生气的时候,贵州又起来叛乱事件,比上次还要严重,派去调解的官员都压不住,永乐皇帝是个硬脾气的皇帝,一气之下,决定自己要亲手管这个地方。设立布政使司、提刑布政司、修建卫所,有户部去收税。”

  皇上眉眼弯弯地乐。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啊。”

  徐景珩:“……皇上说得对。”

  皇上那个开心。

  “我知道,当时贵州的起叛那么多,主要是因为属地划分的遗留问题。没有一个朝代重视贵州,都是随手一划,一会儿去广西,一会儿去四川,一会儿去湖广……贵州人跟无头苍蝇一样,可不是要乱?

  “皇上聪明。”

  皇上一伸手:“北方是大拇指,江南是中指,西北是食指、西南是小手指,沿海是无名指。”

  徐景珩的目光从身边的墨菊上移过来,一眼看到皇上手上五个肉窝窝。

  “贵州接壤四川、云南、广西和湖南。若一直是散养,必然成大乱,还会带动周边不安。若划分给四川或者湖广,可能导致四川、湖广地盘过大,分而治之,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