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41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皇上耍无赖:“徐景珩,朱载垣在西南走一遍,朱载垣发现,他们不是蛮夷,也是人,和汉人一样的人。”

  “人的偏见,比穷困,更可怕……”

  “那人和各种生灵处于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为什么要用鄙夷的眼光看其他生灵?”

  “因为日子太苦,麻痹自己,生活更好过一些。”

  皇上窝在他怀里,不说话。

  天生强者的皇上,这般年纪,自然不懂这句话,他只是因为徐景珩脸上的表情,莫名地,小小的难受。

  宋朝时期,当地首领归降,朝廷礼貌地写一句‘惟尔贵州,远在要荒’。永乐九年建省,直接用贵州的名字。

  贵州人说话,习惯拉长声音的口音,有很多下滑的调,仿佛是一种无所谓的哀嚎,当中用尽悲伤。

  土地贫瘠,一座一座的山连绵不绝没有尽头,整个世界都是起伏的山峰,无路可走、无处可去。悲凉的生活让人欢歌乐舞,发出“不会更差了”的无所谓的哀嚎。

  说尽悲苦,却不敢奢望救赎。

  那些浮岳之上,庙宇独矗其间,天天不停念经的和尚们;那些因为贵州的闭塞,要一个个坚强痛苦的男子汉,发出的哀怨。那些满心向往外界的小姐姐们,比儿郎们还能干,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皇上大致了了贵州的事情,答应长沙办工科学院蒙学馆,划长沙去沅州,算是暂时给湖南人一个回答。湖南官员、世家豪门都高兴地跳起来——长沙作为首府,指日可待!

  元和七年的腊月节来临,皇上一高兴,将他从贵州带来的虫茶分下去,也是给贵州打一个推广,呱呱呱地告诉湖广世家大族:“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均有较好疗效。”

  世家大族纷纷享用。

  茶粒飘于水面,徐徐释放出一根根绵绵血丝盘旋在水中,犹如晨烟雾霭,袅袅娜娜,蜿蜒起伏……飞絮般缓缓地散落到杯底。看一眼,虫茶汁水呈淡古铜色;品一口,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颇似顶级狮峰龙井的口感。

  湖广士绅们都夸。

  皇上笑得好像小狐狸。

  皇上在贵州一个苗人家里,不知情地喝一碗虫茶,挺喜欢,就要去看虫茶的茶树,哪知道……皇上得知虫茶的制作过程,那小心肝伤心的,别提了。

  苗族人在谷雨前后采集野生苦茶叶,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晒至八成干,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加盖保持湿润……

  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化香夜蛾的虫子,在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开心地产卵。

  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分泌着“金粒儿”。苗家人收集这些“金粒儿”,晒干过筛,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虫茶”。更为讲究的,在阳光下曝晒,在高温铁锅里炒上一刻钟,加上蜂蜜、茶叶……

  当然,它的好处是真的,口感好也是真的。

  皇上怀揣自己的小秘密,自个儿高兴。

  听说绞股蓝茶好,想办法找来;听说黄鳝、泥鳅大补,库页岛的海参大补,找来后徐景珩不吃。又听说胡萝卜好,他也不喜欢吃,也能咬牙吃下去一半,剩下的硬逼着徐景珩吃完。

  皇上一心要徐景珩养好身体。到十二月中旬,皇上基本处理完湖广的事情,带着人,跟着刘成学去看刚刚开始进学的工科学院,对一切都挺满意。

  十二月,是寒假,全大明的学院都放假,这里没有放假。总共五千三百个学子,每一个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第84章

  皇上看着他们,感受自己腿上六个小铁球的重量,小大人地感叹:“学习辛苦。”学子们脸上激动的发红,异口同声:“回皇上话,不辛苦!”

  皇上:“!!!”自个儿锻炼学习,非常、非常、非常……辛苦的皇上,小胖脸一肃:“学习很重要,但学习不光是看书本知识,要去实践,要锻炼身体。人人都要有一个好身体,工科学院的学子们,更要有一个好身体,身体是一切的根本!”

  皇上带着内力的声音传出去,刘成学极力稳住自己的表情,克制不笑出来。

  学子们激动地高喊:“强身健体!忠君报国!”

  皇上挺满意,转头示意刘成学——你这管理不到位,这些人,都是大明未来的栋梁,身体不锻炼好怎么可以?每天早上围着学院跑三圈,要不四圈?

  刘成学明知道皇上是,自个儿锻炼辛苦,要天下人一起辛苦,却也只能答应下来。刘成学在皇上的暗示下,亲自领着五千三百个学子们,三百五十老师们,围着学院跑了四圈,累得自己大汗淋漓,累得学生老师都牛喘。

  累得最后能跟下来的人,不到十个。

  一个个的,帽子歪了,衣服乱了,瘫坐地上,没有一丝形象……皇上小胖脸一板。

  这样的体质,都需要加强锻炼。

  !!!

  老师学子们瞧着皇上那特不满意的小样儿,一起脸白胆寒。

  皇上自己文武双全,也要他们也文武双全不成?

  皇上不是要他们文武双全,皇上是担心,他们这体质,能做什么研究?

  大明第一座工科学院,是大明技艺研究的起始。可谓是筹办艰难,举步维艰。

  老师们不好找,基本都皇上强行从其他地方,扒拉来的——大明文人都不愿意教导匠人子弟。前来求学的学生达到三万多,但识字的不多——临时加开两个蒙学馆,先去学认字,学习基础的书本儿。

  这满打满算,不到六千人的工科学院,是大明技艺的腾飞,是大明的未来,皇上的眼里,他们都是宝贝疙瘩。

  学生们去休息,皇上跟几位老师说话儿。

  王艮,成化年间生人,初名银,其老师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原居苏州,落户于泰州安丰场,以烧盐为生。故称泰州安丰场人,人称王泰州。

  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一生以布衣传道,发誓终身不仕。

  皇上对王艮各格外看好,面色缓和,小奶音里透着惊喜。

  “朕听说,王艮求学之路颇具传奇。籍贯灶丁,一家烧盐,世代灶户,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十一岁时家贫辍学,随父兄淋盐。十九岁时随父经商至山东,在山东拜谒孔庙,得到很大启发,还说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之狂言。”

  王艮面色惭愧:“皇上,草民当时年幼,无知无畏,如今却是深知圣人之难。”

  皇上摇头,脑袋上的金玉翼善冠跟着摇晃。

  “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书于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十多年自学,非常人所不及。不耻下问,不泥传注,强调个人心得。更难得的是,善经营,不以为耻。家道日裕,成为富户。”

  王艮老脸通红。

  “……皇上,草民只是一个灶丁。读书人这个名号,乃是老师给的。”

  王艮三十八岁时,远赴江西往游学在王守仁门下,拜执弟子礼。

  王守仁觉得他个性高傲,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王艮经常与王守仁争论,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既“反复推难、曲尽端委”,又“不拘泥传注”、“因循师说”,自创“淮南格物说”,气得王守仁几次大骂。

  皇上眉眼弯弯:“朕知道,你主张‘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非学也。’朕认为,这很对。”

  王艮喏喏不敢言语。

  王艮也坚信自己的思想是对的。可是……

  他家里有银子后,就想孝顺老师,自以为给老师长脸,坐新出的“招摇车”招摇过市,遭老师指责。元和二年,一路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老师闻讯大为震怒,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只是奈何鞭长莫及。

  元和五年,王艮应南直隶的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求学者纷至沓来,老师去打仗,顾不上他,他得以创立泰州学派……想想就一把辛酸泪。

  “……皇上,老师,不搭理草民。”

  “不对不对。你来湖广,就是王守仁老师推荐。王守仁老师说,如今你的学术思想已流传泰州一带,也有自己的弟子门生,不需要在坐馆泰州,当行走天下。不是不搭理你哦。”

  !!!

  不说王艮,在座的人都震惊地张大嘴巴。

  王守仁创立心学,虽然和理学不同,可也皆是儒家。而王艮因为出身原因,更偏向于墨家。他们都以为,这才是皇上力主王艮来工科学院的原因。

  皇上矜持地笑。

  王守仁老师,人称“完人”,岂是徒有虚名?

  王守仁老师在河套打仗,再是担心湖广土地改革带来的动乱,四方士族亲友给他的压力再大,他还是大力支持,按照原来计划,打完战事。

  皇上小大人的模样,学着徐景珩安静说话的习惯:“王守仁老师的心里,家国天下第一。他很为你骄傲。之前打压你,乃是因为,大明的环境。如今举荐你,也是因为大明的环境。”

  之前,理学的天下,王艮的学说,注定是学说,空谈。如今大明变化,这学说,才有用武之地。众人听懂了,都红了眼睛。

  他们作为大明文人中的“异类”,一直以来受到的打压太大。他们和有见识的官员们一起,试图给日暮西山的大明文化寻找一条出路,其中艰辛……谁于诉说?

  皇上眼见他们眼泪花花,耐心等候。

  好一会儿,众人缓过来,擦擦眼泪,一起看着皇上。

  休息好的学生,也都围过来,一起看着皇上。

  皇上也挺“感慨”:“朕以前,光听徐景珩说,‘皇上到了江南,就知道。’江南什么模样,朕一直好奇。朕一路南下,看了一半的江南,给朕的震撼太大。

  只有江南这样的地方,才有这般学风出现,才会大胆地批判理学的扭曲之处,和朕提出释放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什么?朕看到江南的繁华,朕隐约明白。可是,大明不光有江南,大明的江南也要发展的更繁华。朕首先要大明人吃饱穿暖,懂礼仪,知荣辱。”

  “朕本来也批判理学的一部分。”皇上眼望下面挤挤挨挨的人群,运动内力,声音放大,“于是朕去了解。”

  他的声音里,莫名带上一抹悲天悯人,自己都没有发觉。

  “朱子先生祖籍江西,出生在福建,那时候是南宋。南宋当时的情况,诸位熟读史书,都知道。蜗居南方,却是漫漫一片问佛求仙之风,朝野上下之人不顾民生,不顾国力,不思北上……

  朱子先生忧国忧民,主张恢复经济、任贤修政。反对求和,主战。反对佛学、崇尚儒学……

  可是,没有人听他的话。他为官,是一个好官,可也只能救助一方。他苦学经义,结合二程学说,提出理学,教书育人……”

  朱子先生的本意,压制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当时的南宋环境太过于糜烂。

  “理学存在于大明一百五十年,走到今天,今天的大明,国泰民安、河清海晏。江南人都说,理学不合乎人性,因为今天的江南,不是南宋的江南!”

  !!!

  震耳发聩!

  皇上告诉他们,朱子先生的学说不是不好,可以批判,但不要为了批判去批判。

  “所有站在今天的立场,用今天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人和事,都是耍流氓,是不可取。

  大明一统大江南北,大明不是南宋。可是,大明不是天生这样,大明经过慢慢一百五十年的波折,才有今天。朕告诉儒家人,要放开心胸,去容纳百家文化,朕今天也告诉你们,理学的创立之初,没有错。

  大明用理学一百五十年,也没有错。

  唯一的错,是大明在该出现新文化的时候,没有出现。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没有出现?怎么办?要的是行动。

  朕走遍大江南北,大明的北方和西部还有战争,大明的西南还困在山窝窝里,朕要让北方、西部、西南,都和江南一样繁华,一样安居乐业。诸位中有很多心学弟子,也有理学弟子,也有天文地理算法世家弟子,有三四千的工匠……一心报国,上下求索。

  朕知道,你们都是大明的好儿郎!

  朕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一定可以研究出更好的火器,要大明不再需要拿人头打仗;你们一定可以研究出更好的医术,更好的作物种子,更好的马车,更好的路面……大明四通八达,道路通天。大明人肃清海路,开出山路!大明人人吃饱穿暖,读书进学,真正飞上月亮!”

  “亮”字长长久久地回响在人的心口。

  皇上今天的发言,对在场的人震动太大。

  皇上告诉学子们,不要因为,儒家不认可他们而苦恼。更不要为了儒家人的打压,而气馁。儒家人能为了家国天下,容下其他文化,墨家也能,墨家人不小气。

  “朕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一定可以研究出更好的火器,要大明不再需要拿人头打仗;你们一定可以研究出更好的医术,更好的作物种子,更好的马车,更好的路面……大明四通八达,道路通天。大明人肃清海路,开出山路。”

  皇上要他们,记得自己的使命,记到灵魂里,记到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