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仓库养孩子 第23章

作者:三两笙 标签: 穿越重生

  初心在房里穿衣服,不由想起以往各房哭穷的样子。

  这一朝分家,都不再藏着掖着了。

第24章 多子不多福

  初心等其他人用过了厨房后, 才过去做母女三个人的早饭。

  如今家中田地分开,到时候收粮食也是各人管各人的,宋昌永名下的田地虽然不多, 但初心是从来没接触过种地的人, 让她种地属实是为难她了。

  初心打算今天进城看看情况,最好能在镇上或者县里租个门面, 以后专职卖吃食, 另外也能离原主的几个儿子媳妇远一些,省的以后生出什么矛盾来。

  反正原主的手艺就很不错,理由都是现成的。

  吃饭的时候, 初心让宋昌永待会儿去村里借车,然后送她跟宋红玉去一趟县城医馆, 给宋红玉看看身体情况。

  “娘, 我感觉身上好多了。”

  宋红玉怕浪费银钱, 本身家里现银就不多, 现在分了家, 更得省着用了。

  初心安慰她, “只是找大夫看看,花不了几个钱, 你小小年纪,不用操心那么多, 都听娘的。”

  宋红玉咬唇踌躇,一旁的宋昌永也跟初心一个态度,“银子没了就再挣,等过两天四哥进趟山里, 弄一些陷阱, 抓一些野鸡野兔子回来给你补一补。”

  宋红玉又感动又愧疚, 低下头闷声吃饭。

  宋昌永吃好后就出门借车去了。

  回来时其他各房的人都下地干活去了。

  平时王氏都借口要照顾女儿秀秀,不是农忙时节,她基本都不下地。

  以前田地属于公中,她不干,反正也有别人干。

  这回田地分到各房头上,地里的出息都是自己这一房的,王氏自然比以往要积极。

  毕竟干活的只有她男人,要是给累坏了,最终心疼受累的还不是她自个。

  家里没人,初心走的时候就把院门也给关上了。

  宋昌永推着独轮车,让宋红玉坐车上去。

  宋红玉摇头,小声拒绝,“四哥,我还不累,我先走一阵吧。”

  宋昌永怕她身体还没恢复,到时候又给累着了,坚持让她上车。

  “你四哥力气大着呢,何况你轻的就跟猫儿似的,还没一袋谷子重,快上来。”

  见宋红玉站在那里不动,初心过来说,“算了,先让红玉走一阵儿,等累了再上车。”

  宋红玉这身体就是太虚,平时吃的又少,运动运动也好。

  三人这才上路,一路从村口出去,顺着官道往县城的方向走。

  宋家村隶属于庆云县辖下,两者中间还隔着一个青山镇。

  从宋家村到县城的距离有三四十里的路,而去镇上只需要走七八里路。

  比起更为繁华热闹的县城,附近的乡亲们更愿意去镇上。

  何况自从十年前,镇上开始修建码头以后,来往的客商众多,也让镇上渐渐热闹起来。

  虽比不上县城那样繁华,却也吸引着附近各个村子里的乡亲们,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热闹之处。

  原主也是靠着在码头支摊卖馄饨,才养大了五个儿女。

  初心之所以不选择镇上,一是距离村子太近,容易碰见熟人,二是县城更加繁华发达,做什么也更加方便一些。

  宋红玉年纪小,身体又不好,还没走到镇上,人就累得出汗了。

  初心就让她上车坐着,宋红玉也没再拒绝了。

  尽管车上坐了个人,但宋昌永却没感到有太多的重量,他让初心也坐上去,后面还有好长一截路呢。

  初心摇头拒绝,尽管宋昌永看起来人高马大,身体结实,到底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初心可不想压榨一个小孩子。

  何况三四十里路,换算成公里也就十几二十公里路,原主又是常劳动干活的人,走这点儿路根本不算什么。

  三人到达县城的时候,已经快要到午饭时间。

  “先去医馆找个大夫看看,然后咱们再去?????找个吃饭的地方。”

  初心跟路人打听,才知道县里只有唯一一家医馆,上百年的老牌子了。

  来到医馆门前,宋昌永在外面看着车,只初心和宋红玉母女俩进去了。

  医馆里药香浓郁,堂中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精神奕奕的老大夫,正指点身旁碾药的小少年。

  看到来人,老大夫才停止指点,看了眼初心跟宋红玉后,让宋红玉坐下让他探脉。

  老大夫诊完脉后,就将宋红玉的症状说了个七七八八,初心向老大夫讨诊治的方子。

  老大夫摇头说,“药补不如食补,依我看不必吃药,我写个药膳方子与你,每月吃上两三回,平日多多走动,只消三五年的功夫,身子便可恢复康健。”

  初心冲老大夫道谢,又说了宋红玉两句,她脸色微红,显然也很高兴。

  老大夫很快写好一张药膳方子,其中都是些寻常的药材,价钱也不贵。

  初心便在店里抓了些,付了诊金和药费,才离开医馆。

  出来后,宋昌永问了诊治的情况,得知宋红玉能够如常人一般康健,不免喜形于色。

  “往后我多进几次山,打到的猎物就去跟张屠户换成钱,妹妹可千万别为银钱担忧,身体好了才是最要紧的。”

  进山打猎到底危险,不过初心也没说不让宋昌永去的话,反正等她找到合适的门面,就全家搬来县城。

  到时候离得山高水远的,不信宋昌永还能赶夜路跑回宋家村去。

  “先找个地方吃饭,吃完饭我还有事情要办。”

  初心领着宋昌永和宋红玉,在医馆附近找了一家露天小摊。

  摊主是一位中年夫妻,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初心点了三碗面,趁摊主下面的功夫,时不时搭几句话。

  通过简单的闲聊,初心得知摊主夫妻俩也不是县城人士,而是附近村子里进城讨生活的。

  夫妻俩在附近租了个房子,平时在这摆摊,每个月只需交上一定的钱数,就不会有官吏驱赶。

  刨除房租,一家人的生活费,以及上交的摊位费和税款,每个月挣的银子,比留在乡下土里刨食要强多了。

  说着,三碗面上了桌。

  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一碗面,但卖相十分不错,手工拉的细面根根分明,热腾腾的水汽里混合着面粉和香油的味道,不由让人食欲大开。

  三人吃完了面,初心就根据打听到的地址,找到了县城唯一的一所牙行。

  牙行也就是古代的中介所,地方不大,但来往的人却不少。

  初心一进来,立刻就有人上来招待。

  来之前初心已经打听过中介费,不便宜,但也算不上很贵。

  为了这笔钱能花的物有所值,初心提的条件也是十分详尽。

  她打算在县城租房子,但最好是能够商住两用,前门拿来开店,后面自己一家人住。

  这样可以省下一笔摊位费不说,有门面的话,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牙行的人也没有不耐烦,显然是应付多了这种事,详细记下初心的要求后,表示最多三日,一定找出合适的房子。

  眼看时间不早,回去路上还得花些时间,初心便定好三天后再来。

  宋昌永和宋红玉兄妹俩根据初心的描述,也猜到初心是想跟面摊老板一样,在县城做吃食生意。

  回到家后,兄妹俩也有默契的什么都没说。

  等待消息的这三天里,初心没有去镇上摆摊,而是宰了一只鸡,配合着医馆抓的药材,给宋红玉炖了一次药膳。

  宋红玉知道自己的身体有康健的希望,也十分配合,日头好就在外头活动,要是起风或者天阴,就在屋里活动。

  宋昌永也照旧下地侍弄庄稼,有空就进一趟山,摆弄陷阱,每天早出晚归。

  周氏和王氏倒是在背地里跟丈夫嘀咕过,说初心不去镇上摆摊,三个人吃什么,难不成以前还偷偷攒了银子不成。

  次日,到了跟牙行约定的第三天。

  初心这次进城没带宋红玉,就跟宋昌永俩人。

  周氏和王氏分家后头一回聚在一起,对留在家里的宋红玉百般试探,试图想从小姑子这挖到一点儿消息。

  宋红玉虽然年纪小,却也不傻,对于两个嫂子的打探,是一问三不知。

  问多了宋红玉就装身体不好要休息,周氏和王氏见问不出来什么,也只好悻悻离开。

  中午初心和宋昌永没回来,周氏和王氏也没问宋红玉要不要一起吃点儿,还是向来闷不吭声的李氏,给宋红玉送了碗饭。

  宋红玉本不想要,她打算等其他人吃过后,再去弄点吃的,她胃口小,这会儿也还不饿。

  可李氏却说粗茶淡饭,不要嫌弃才好。

  宋红玉再不好说拒绝的话,只好道谢收下。

  吃过饭宋红玉又活动了会儿,浅睡了半个时辰,又起来收拾屋子。

  眼看太阳西斜,沉入山间,初心和宋昌永却迟迟没有回来,宋红玉一颗心难免悬了起来。

  傍晚夜深露重,宋红玉特地批了件衣服,到院子里去等。

  一直到天彻底黑下来,初心和宋昌永才出现在小路上。

  “红玉?你怎么在外面?”

  宋昌永眼尖,率先看见等在院子里的妹妹。

  母子俩进入院子,初心先探手摸了摸宋红玉的手,还好不凉。

  宋红玉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小声解释说,“我看娘跟四哥迟迟没回来,有点担心……”

  “还好知道披件衣裳,不傻。”

  初心嗔怪了句,惹得宋红玉双颊烧红。

  三人回到北屋,宋红玉就问起房子找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