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仓库养孩子 第27章

作者:三两笙 标签: 穿越重生

  青山镇隶属广云府辖下,地理位置应该在江南一带。

  这儿的冬天,不像北方那样粗犷,而是像那密密麻麻的银针,无孔不入的专往人骨头缝里钻。

  为了挣钱,宋昌永也是咬着牙硬挺,一直坚持到腊月二十六。

  年底可以好好休息几天,等过了年,再继续去摆摊。

  初心的馄饨店一直开到腊月二十八,刘大娘那边不仅结清了工钱,还发了年礼。

  十斤猪肉,五斤面粉,五斤白米,两斤糯米。

  如此丰厚的年礼让刘大娘喜不自胜,打定主意要一直跟着初心干。

  毕竟这么大方的东家可不少找,而且初心不仅大方,事情也少,工钱也结的及时。

  刘大娘的邻居们都羡慕她找了份这么好的活计,要不是初心店里暂时不招人,她们都想毛遂自荐了。

  过年得有个过年的样子,初心特地去布庄买了两匹布,准备给宋昌永和宋红玉一人做两身新衣服。

  这儿的人冬天的衣服不是棉衣就是各种毛裘大衣,初心做的棉衣,里面的棉花特地缝制成片,两片中间夹了些羽绒进去,做成的衣服比一般的棉衣要暖和多了。

  宋昌永也是靠着初心给他做的棉衣,才能咬牙硬挺了那么多?????天。

  这个年初心打算回宋家村去过,主要他们才进城两三个月,要是不回去,难免有些打眼。

  等明年买了自己的房子,就不用再回去了。

  初心带着过年的东西,和宋昌永、宋红玉一起回到家,看到一景一物还都是老样子,人也是老样子,老远都听见拌嘴的声音。

  只不过等她们看见初心三人后,立刻都停止了争吵,而是热情上来问候初心。

  周氏甚至把儿子往初心跟前推,“谷子,快去跟你奶说说话,你不是总说想你奶奶吗?”

  这话明显是在骗鬼,谷子那一脸的抗拒,怎么也不像想初心的样子。

  初心也没说什么,而是让宋红玉把带给各房的东西都拿给他们。

  谷子和秀秀到底喊原主一声奶奶,大过年的她也不介意花点钱,给孩子们买些东西。

  至于李氏,虽然还没生养,初心也一视同仁,买了些将来用得着的东西。

  北屋锁了一两个月,屋子里灰尘多得很,还得打扫一遍才能住人。

  周氏和王氏十分热情的上来抢着干活,李氏闷不吭声,但也端了水,拿了抹布进来帮忙。

  人多干活果然快,天没黑屋子就收拾干净了。

  次日就是年三十,晚上三房人都来到北屋,跟初心商量大家伙一起过年。

  到底是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才有个年样。

  初心本来没打算跟他们一起过,但看着几双期盼的眼睛,又想着明年再不回来,就当是替原主跟儿子媳妇们过最后一个年吧。

  周氏和王氏再猜不到初心的心中的想法,只当初心到底还是原来那个心软的人。

  趁年三十最热闹的时候,她们再提出进城帮忙,以她们婆婆的性子,肯定不会拒绝。

  妯娌俩带着各自的目的,都笑的心满意足,还都表示要做自己的拿手菜,好好孝敬孝敬初心。

  年三十一大早,周氏和王氏就积极地忙活起来。

  孩子们不知道大人复杂的心思,只知道过年能吃到好吃的,还可以捡炮竹。

  早上先上山祭祖烧香,回来随便吃了点,傍晚天没黑,妯娌三人就开始忙活年夜饭,男人们则在一旁打下手。

  至于宋红玉,谁也没让她劳累。

  这要是放在往年,少不得要阴阳怪气两句,嫌弃宋红玉会吃不会动了。

  初心带了不少东西回来,年夜饭做的十分丰盛,原主的三个儿媳妇厨艺都不差。

  整个晚上,初心就只顾着吃饭吃菜,任凭周氏和王氏怎么挑起话头,她都不接茬。

  宋昌永和宋红玉也是一样,一问三不知。

  周氏和王氏泄气不已,却又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初心对她们的死缠烂打毫不在意,吃过饭就说要歇息一会儿,带着宋红玉回房了。

  宋昌永见状也躲回了房间,周氏和王氏见人都走了,只好气哼哼回了各自的屋子,剩下桌上的残羹冷炙都没收拾。

  李氏一个人默默收拾桌子,把堂屋弄干净,才关上门回去。

  初一这天,宋昌永把初心从县里买的年礼,分送到各个亲戚家里,连里长和两位族老家也没落下。

  碰到亲戚问起初心怎么不出门,宋昌永就拿出提前找好的借口,说初心受了寒,不方便出门,亲戚们这才作罢。

  过完初三,初心就收拾东西,带上宋昌永和宋红玉回了县城。

  年前关门的时候,说好了是年后初六开张,趁着还有几天休息时间,初心就带着宋红玉去了趟庙会。

  崇善寺是当地最大的寺庙,香火鼎盛,每年固定有几次庙会。

  烧完香,捐了香油钱,顺便还在寺庙里吃了一顿斋饭。

  从庙里出来的时候,还碰上了一个熟人。

  “金老大夫。”

  来人是县里医馆的老大夫,姓金,也就是之前替宋红玉看诊的大夫。

  医馆离馄饨铺不远,偶尔金老大夫会上门吃上一碗馄饨,有时候则是店里的药童过来买回去吃。

  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上了。

  金老大夫冲初心点了点头,面色和煦的看了眼宋红玉,“气色不错,这两日若是无事,可以上医馆来,我再给你瞧瞧。”

  初心笑着应下,“正想着去一趟,又怕您老不在,本打算过些时候再上门,没想到今日就碰上了。”

  双方寒暄了几句,才各自离开。

  回去的路上,初心还跟宋红玉说让她不要贪热,天气回暖也要多穿些衣服,出些汗对身体也好。

  平时宋红玉都回应的很及时,然而今天却半晌没动静。

  初心又喊了一声,发现宋红玉居然在走神。

  “想什么呢?”

  “啊?”

  宋红玉后知后觉回神,对上初心探究的眼神,面色不由开始烧红。

  “娘,没想什么,就是有点儿走神了。”

  走神?不见得吧。

  初心回头望了一眼,正好看见和金老大夫随行的年轻人扶着金老大夫迈进寺庙大门。

  宋红玉今年也十四岁了,少女怀春,也是情有可原,何况方才那个年轻人也的确长得十分出色。

  只是对方年纪要比宋红玉大上好几岁,而且家世方面,俩人也不相配。

  初心不想让宋红玉对那个年轻人过多关注,也没提那人,而是转了话题,跟她聊起别的事,宋红玉被转移了注意力,很快就把人抛到了脑后。

  金老大夫虽然在县里开着医馆,但她听人说过,金家在府城是有名有姓的望族,祖上还出过御医。

  金家世代行医,家中又经营着药材生意,能跟在金老大夫身边的晚辈,自然是金家的金尊玉贵的公子少爷。

  他们一家不过是卖吃食的小生意人,跟人家差着十万八千里,根本想都不用想。

  回到家后,初心给宋红玉安排了一些事情干,让她没功夫想七想八。

  次日,初心又带着宋红玉上了趟医馆,好在医馆里只有金老大夫和药童,昨天的年轻人并不在医馆里。

  金老大夫给宋红玉诊完脉,微微点了点头。

  “不错,比去年要好上不少,坚持如此,顶多明年,就可如常人一般康健了。”

  初心冲金老大夫行礼道,“还得多谢金老大夫您的药膳方子,我一个月叫她吃上两回,现在也很少咳嗽气喘了。”

  宋红玉眼睛很亮,看着金老大夫的目光带着明显的感激。

  金老大夫不肯受礼,“我不过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功劳还是你这个当娘的,舍得给她进补。”

  这话倒没说错,初心在伙食上很舍得花钱,偶尔还给她炖些补血益气的汤,时间长了,效果自然看得到。

  走之前,初心又抓了些制药膳的中药。

  母女俩从医馆出来,刚好碰见年轻男人回医馆。

  年轻男人认出初心和宋红玉母女,冲她们微微点过头后,径直越过她们进入了医馆内。

  初心面上不动声色,手上却拉住了宋红玉,带着她火速离开了医馆范围。

  好在次日就是开店的日子,一忙活起来,宋红玉也就没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了。

  过了初六,宋昌永也开始恢复每日去镇上码头摆摊卖包子。

  为了能早日攒够钱,在县城安家置业,一家三口是风雨无阻,一日都不曾休息过。

  日子由春入夏,开始慢慢热起来。

  好在宋昌永都是早上出摊,日头还不太晒,他摆摊时间长了,有固定的客人,常常一锅刚出,就被定完了。

  六月酷暑,天气热的让人心情都跟着烦躁起来。

  不过很快,家里就发生了一件让全家人都高兴的事情。

  一家三口辛苦八九个月,终于攒够钱,在县城买下了第一套房产。

  虽然地方不大,但也算是有了个安身之所。

  房子距离租的房子不远,隔着两条胡同。

  房子自带一个小院,三间正房,外加一间厨房和一间杂物房。

  院子里没有水井,要想打水,就得去附近的井坊里打水。

  买这套房子初心一共花了八十多两银子,拿到房契后,初心就安排宋昌永和宋红玉搬家。

  作者有话说:

  大房:宋昌学、周氏、儿:谷子

  二房:宋昌义、王氏、女:秀秀

  三房:宋昌平、李氏